|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5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10:11 编辑
全市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定)----贞节堂(正门)
贞节堂(内景)
贞节堂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根深蒂固的旧礼教和“从一而终”的贞操观,使各个阶层的妇女都以再婚为耻。女性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守寡、殉节,能受到赐匾立碑、造牌坊的褒扬,而妇女改嫁则被视为大逆不道,那些丈夫去世后不愿再嫁又没有子女的妇女,只能到贞节堂来,用幽闭来保持她们的名节。
芜湖贞节堂位于芜湖古城金马门旁,今垄坊路251号,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贞节堂在金马门外,民国三年由陶宝书、许仁等购民居设立,凡守节寡妇孤苦不依者,得在堂寄居,并酌加赈恤。”
贞节堂坐南朝北,朝向与大多数房屋坐北朝南相反,为简单的民居式样,前后两幢楼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中间有天井,两楼之间有外走廊相连,形成封闭式的“围屋”,南楼的楼上楼下都有佛堂,吃斋念佛是她们必修的功课,有人吃全素,有人吃花素,即每月初一、十五吃素。北楼是她们简单的住处,一间挨着一间的小屋子,“围屋”西侧有一个不小的院子,亦是菜园,可以种植一些自食的蔬菜,院子里还有一口黑洞洞的水井,深不见底,她们寄居在喧嚣的闹市中,却足不出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多时长居贞节女约有十多人,她们的生活和信仰,与广东的“自梳女”类似,她们自称为“斋公”,也可以称她们为芜湖的“自梳女”。
2012年7月,贞节堂被拟定为芜湖市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王聂
《芜湖贞节堂的女斋公们》
一、贞节堂的主要成员
袁雪华(道号袁昌松),大家都称她为:“袁大姑”。生于1893年,死于1976年,长期被认为是贞节堂堂长。但她本人却住在贞节堂对面的“明德线店”里,她实际上只是贞节堂的主事者。正是她创办手工作坊,开小店,带领贞节堂的贞女们做手工(制棉线、开线店),互济互助,维持生计。她自幼聪明,虽然未曾上过学,但却能识字,念经,主持佛事活动。自幼跟随其母亲吃素,参加准佛教组织———先天道,为“昌”字辈道徒,被赐有道号“昌松”。她一生未嫁,惜老怜贫,慈悲为怀,接收不少寡妇、贞女到贞节堂来居住。她平日待人宽厚,受到大家尊敬。一生也未曾远出,一直老死故里。
袁毓筠(道号袁竹青),是袁雪华的妹妹,人称袁小姑。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其母在未生她前,就已断荤腥,吃斋信佛。故她出生后,就荤腥不沾,俗称“胎里素”。她与姐姐一起,抱定终生信佛,不荤不嫁。贞节堂建立后,十几岁的她就住了进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因为袁家姐妹这种信念,才决心筹划并募集社会资金,建设这所贞节堂;后经扩建,成为大四合院的现状。根据《芜湖县志》(民国八年重修)记载,贞节堂最初是由陶宝书、许仁等购买民居设立。但我听上辈老人说过,贞节堂的筹备,至少在民国前,即在晚清末年,就已经开始。它的建立和扩建,肯定有袁家张氏老夫人(大姑、小姑之母)的参与,因为是她最先吃素、信佛,才影响她的两个女儿。筹建之初,也可能得到过地方官员(如吴府台)的支持。
陈隆贞(1897-1949),人称陈姑,是住进贞节堂的第一个外来人。她的老家原在芜湖对江,含山县铜城闸西乡东陈村,是我的姑母。宣统元年(1909)大水灾,其母淹死,父亲忍痛将12岁的她,给巢县东关一胡姓人家做童养媳。18岁时,未圆房的丈夫得了痨病(肺病),拿她冲喜。婚后不久丈夫即病逝。婆家商议要把她卖掉。她连夜从家里跑出来,逃到芜湖来给人帮工。贞节堂建成后,因为其兄陈先生(陈其掌)是先天道徒,正从湖州来芜湖传道,所以她就被介绍到贞节堂里来住,平时给袁家做些杂活。由于与袁小姑年龄相仿,性格相投,两人同住一室,情同姐妹。抗日战争期间,我已经出世,她带着我和袁小姑等一道逃难,在江西、湖南和皖南等后方流浪八年。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才回到芜湖。但因贞节堂人满为患,就没有再进贞节堂了。但一直保持联系。
周姑(1896-1974),芜湖人。原住距离贞节堂不远处的东内街,生有一子,丈夫早死,便开始信佛。1937年,抗日战争初,住房被日本飞机炸毁,她就带着6岁的儿子住进了贞节堂。为带小男孩住进贞节堂来的第一人。周姑先在大姑制线作坊做手工,解放后进制线厂做工,退休后于1974年去世。她的儿子任新民,在贞节堂里结婚生子,一直住到1985年才搬到纸箱厂职工宿舍。
徐姑(1888—1974),芜湖市人,原住贞节堂附近的笆斗街,丈夫早亡,无子女。1937年底日军飞机大轰炸时,房屋被毁,便从三叔家过继一个侄子陈麟(时年6岁),带进贞节堂,一直住到老死。以制线手工维持最低生活。陈麟11岁后离开贞节堂,到布店学徒。徐姑又领养一个小女孩陈翠云进贞节堂。解放后,翠云进制线厂工作,离开这里。
谢丹霞,人称大三姐(或大三姨),芜湖人,其父开商店。但她不愿嫁人,抗战前,她20岁未出头,便到贞节堂来修行。住在前进楼上,后与王青云同住一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病逝,时年只有50岁左右。
尤静霞(原名尤志成),人称小三姐(或小三姨)。芜湖县人。小时天花脸上留下麻点,二十多岁时,家里做主将她许配给一个秃顶男子。她生性刚烈,在完婚的当夜,跳窗逃出,跑到芜湖,投奔贞节堂,被大姑收留,安排在贞节堂后面二楼西头居住。她先在大姑家做制线手工,解放后加入合作社,后到新组建的芜湖制线厂(第二棉纺厂)做工,直至退休。80多岁病逝。
马大姐,袁大姑家远房侄媳妇。夫殁后,没有生活来源,带两个女儿住进贞节堂,靠制线为生。后将小女送人,只将大女带大。1958年,大女袁志文在芜湖护士学校毕业后参军,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她也随女儿去了北京。现已去世。
李大姐,名吴玉清,夫家姓李。丈夫死后,带了一男一女两个幼子来到贞节堂暂住。时间大约在芜湖解放前后。现在本人及其子女都已去世。原住地为其外孙居住。
王青云,繁昌三山小洲人。因不愿出嫁,被其父送到贞节堂来修行。她进贞节堂较晚,年纪较轻。解放时,还不到三十岁。是摇线的好手。后来进了制线厂,又把两个弟弟都带来市区做工,并先后助其成家立业。后来弟弟买了较大房屋,她便搬出贞节堂,住到外面去了。
茹光善,人称“茹姑”。也是三山人,订亲夫家姓汪,未过门夫即亡故,成了“望门寡”。不愿意再嫁,20岁左右就入贞节堂修行。在制线厂退休后,因老年痴呆,住到外面一个侄子家,直到80多岁,前几年才去世。她本姓黄,有个弟弟,名叫黄光昭,解放前与我在一个学校读小学,后到南京读书,工作。茹姑还带着小姑子汪泽玉(小名“小玉子”)住进贞节堂与她做伴。汪泽玉后来参加工作,进了红光针织厂,现已退休。
杨家凤,芜湖市人,其父亲在中山路上开一家较大的店铺。其母亲和姐姐都在生孩子时死在产房,故而她发誓不婚。抗战前,到贞节堂修行。时年不过20岁。解放前夕,她曾到江北乡下代父寻后妻,求上苍给杨家送子。还真如愿找来一位农妇做后母,并于次年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她的弟弟———杨家牛,他与共和国同龄,今年正好60岁。
总之,贞节堂成员,都是不愿出嫁的姑娘和不愿再嫁的寡妇,吃斋念佛,由袁大姑领头做手工,自助、互助,做带发修行的斋公(“自梳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本地和芜湖周边如无为、繁昌的女道友,她们虽然不住在贞节堂里,但遇有佛事活动,也来参加。
二、贞节堂的活动
贞节堂的活动,分日常生产活动和佛事活动。
据《芜湖县志》(民国八年修)说:在民国初年,最初贞节堂可能接受一些政府和社会救济,但后来就完全靠自力更生和手工劳动来解决经济来源。我小时候听小姑说过,为了解决经济来源问题,袁大姑曾经用毛竹造竹纸试办过竹纸厂,失败后,办粉笔厂,又未成。最后才创办制棉线手工作坊,用棉纱制作棉线,终于成功。从棉纱到棉线,有浸纱、倒纱、摇线、框线(拨线)、翘线等多道工序,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能够容纳很多人,连小孩都可以参加拨线和翘线。本人小时候也做过。倒纱和摇线则是主要生产环节,须有一定技术,尤静霞、王青云等都是摇线高手。线厂就设在贞节堂对面(兴隆街60号),前店后厂,招牌为“明德线店”,兼做批发和零售生意。可以勉强维持大家的基本生活。
日常活动,每人都要参加的手工劳作。一般来说,在这里生活的大小人等,都要参加制作棉线的劳动,以此获得工钱。如周姑儿子任新民、徐姑侄子陈麟,从幼时起就参加制线劳动,每天都有规定的任务,不完成是不能睡觉的。就是这样,也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生活都很苦。
住进贞节堂的妇女,有些人参加先天道,但并不强迫。事实上也有人没有参加。先天道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就是吃斋、念佛而已,可以带发在家修行,不必剃度为僧、为尼,也可以带着孩子住进僧堂。如同广东的“自梳女”类似(《大江晚报》曾经有转文报道自梳女)。
佛事活动,分为两种,而且仅限于入道的妇女(女斋公)参加。一种是个别人每天的早晚功课。在贞节堂的南北楼上的中间,都设有佛堂,南边的大一些。每天早晚,斋公们都要分别到南北佛堂进香,行跪拜礼,念经拜佛。称为早晚功课。早晚功课做完后,方可去上工或入寝睡觉。也有人在自己小房间里供奉佛像、设小香案,做早晚功课。
此外,如果有空闲,斋公们便打坐念佛,并用佛纸记账。每念完一百句佛号,便在纸上点一红点。一张纸上有几百个小圈可点。凡点完一张纸红点,便算完成一场大课。陈姑是我姑母,我就给她点过这种红点,记过所念佛号多少的账。斋公们也可以接受别人委托,替别人念佛还愿,并收取一定的报酬。就拿这种点完点的“佛纸”,给人家“还愿”,可以换几个钱。
另一种是集体活动,称为“拜忏”,一般在佛教节日如观音、如来佛的生日举行。有时也接受社会上请托,为某亡去的亲人举行“超度”之类的佛事活动。逢此活动,几乎全体出动,由长者(大姑)带头,两排站定,各执法器,口唱佛号,或颂佛经,其佛教音乐十分和谐,好听。为外人做佛事活动,大致要收一些礼金,或收取一定的实物,如大米之类。
住进贞节堂的妇女,若做斋公,一般要拜老斋公为师傅,行拜师礼。如谢丹霞、尤静霞等,都是大姑的徒弟。王青云,是后来者,年纪较轻,则拜陈姑为师。我亲眼见其拜师礼,大约是在1948年举行的。因为陈姑没有儿女,既收王青云为徒弟,又收其为干女儿。但师徒关系只是一种形式,未见有什么实质联系,也没有什么经济交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