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古城的人文景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商吴明熙宅
吴明熙宅(外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宅墙角边的界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石库门建筑中的劵形门罩
        在萧家巷中段,有一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萧家巷62号的吴宅。它始建于民国初年,原来的业主名叫许锦堂,1946年5月被米商吴明熙买下。虽然它的建筑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其建造的精细程度却令人赞叹,是萧家巷新派建筑中的“双璧”。
       吴明熙,芜湖鲁港人,在大垄坊曾经营着一家规模颇大的垄坊,过去,芜湖有句俗话,叫:“一米商、二木客”。意思就是米商和木商是芜湖最大的两宗生意,吴氏家族经营垄坊在吴明熙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了,经过多年的积累,吴氏开设的垄坊,无论在资金还是利润方面,均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由于吴氏家族的鼎力协作,至抗战前夕,吴家垄坊已成为芜湖一带非常有影响力的垄坊,曾为“芜湖四大垄坊”之一。吴明熙买下萧家巷62号后,在此自立门户,解放后,吴明熙不再经营垄坊,而是当上了丁字街的居委会主任,他除了留下的一间厢房自住,又给了因拆迁来此寄居的三弟家几间房子外,其余房屋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吴宅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七间,建筑面积370平方米,为两进两层砖混建筑。大门开在中部,石库门框,有砖砌外粉的西式劵形门罩,两端高挑轻盈,两端下方还各有一个水泥制成的仿石支撑,恰到好处地拱托出大门的庄严气氛。第一进是门厅,中间是“四水归堂”式的天井,第二进士二层小楼,底层中间为正厅,暗红色的水磨石地面至今仍光亮如漆。二楼正厅的南北两侧各有6扇玻璃长窗,阳光从彩色玻璃中透射过来,将二楼大厅映照得绚烂多彩宛如梦境。吴明熙经常在这里接待宾朋好友。
     二楼天井的前后两面装有矮窗,矮窗两端都有形制特别的戟形装饰,起避邪安宅的作用。窗下用铁锻制的如意卷草,既能做装饰,也可代替围护的栏杆。虽然花形繁杂多样,但制作却一丝不苟,整体效果繁而不乱,制作者巧妙地将铁的刚性融于卷草的柔美之中,与芜湖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装饰手法,在芜湖古城的历史建筑群中还是孤例,体现了房主人大胆前卫的创意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也是萧家巷62号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段谦厚堂
被称为“九十九间半”的段谦厚堂在古城内的任何古建筑中首曲一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段谦厚堂位于古城太平大路17号,曾是芜湖古城内已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正门开在太平大路,后门开在后家巷,结构恢弘,气势壮观。高耸的围墙挡着外人的视线,也将尘世中的世外桃喧嚣挡在了墙外。
      现存的段谦厚堂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分面阔7间26.5米,进深8间16米;第二部分面阔26.5米,进深23米;第三部分分前窄后宽,呈梯形,总占地面积1123平方米,建筑面积1055平方米。该建筑无论是用料还是做工都十分考究,尤其是第一部分的雀替相当精细,第二部分梁架粗壮,线条优美,在古城的建筑中首屈一指,弥足珍贵。三个部分的整体布局大致相仿,正中是明堂,房间对称分布于东西两侧,一楼为层高3米多的主人居室,内部空间高敞舒适。二楼层高较低,供下人居住;三幢主体建筑附近,还有难以计数的平方作为附属建筑。
      段谦厚堂建于清末,最初的主人名叫吴廷斌(1839-1914)字赞臣,安徽泾县茂林人。他因庚子之乱中护驾有功,深得西太后的赏识,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年底吴廷斌已经扶摇直上做了山西布政司,后署理山西巡抚。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吴廷斌又调任山东布政司,实授山东巡抚,并数次代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泰山之巅举行祭天仪式。至今泰山还留有吴廷斌的一处石刻手迹“东天一柱”。此外,吴廷斌还参与了山东大学的创办。
     吴廷斌大权在握之后,大约在1905年前后在家乡泾县茂林建造起两处豪华建筑群:亦政堂和退步居,其中的亦政堂在当地就被称作“九十九间半”。原址至今仍存部分建筑。此后他又陆续在泾县、南陵、芜湖县等地购买了大量的良田房产。
     1909年吴廷斌72岁致仕后,并没有回到故乡泾县,而是把家安在了芜湖。由于和慈禧太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因此吴廷斌才敢冒犯上之嫌在这里仿照故乡的亦政堂建起了第二处“九十九间半”———今天的太平大路17号,躲在里面做起“逍遥王”。此外,他还在离太平大路不远的打铜巷内模仿其在泾县的退步居格局建造了另外一座豪宅。1914年,吴廷斌去世,其后人于1925年将“九十九间半”卖给了段君实,堂号变为“段谦厚堂”。
     段君实去世后,房产由他的三个儿子段熙仲、段季休、段天煜和侄孙女段凤楣四人共同继承。这些人中以长子段熙仲名气最大。段熙仲(1897-1987),最初就学设于芜湖的安徽公学农科,1915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后又考取大同大学,师从胡敦复先生。1923年考入金陵大学文科,并在东南大学旁听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讲课。从这时起,段熙仲和柳诒徵结下了长达三十年的师生情谊。段熙仲1927年从南京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来到位于安庆的安徽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内迁重庆的中央大学任教,建国后任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并定居于南京直到去世。他在古籍整理方面颇有建树,学识上文史兼通,尤精于礼学,著有专著《礼经句读》《楚辞札记》《礼经释名》《水经注疏》《春秋公羊学讲疏》等,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段君实购买“九十九间半”时,段熙仲已不在芜湖,因此他在“九十九间半”内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寒暑两假方才抽空回这里和家人团聚几日。
        如今,段谦厚堂似一位白发老人静立在古城一侧,每当夕阳的余晖斜披的高高的封火墙上,老屋便平添了几份沧桑,让人忍不住想探究其中深隐的那些神密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09:26 编辑

青湘小筑
  “青湘小筑”位于官沟沿28号,是一座二层青砖小楼,处在附近的大片平房中,显得鹤立鸡群。这幢房子是文笔师爷汪心境于民国初期建造的,当时的门牌号码为官沟沿26号。
   汪心境,字耀青,湖南人,生卒年不详。此人才思敏捷,文笔极好,芜湖知名律师陈亚山开出高价,请他做了自己的文笔师爷,许多官司就请汪心境代拟状词。汪心境兜里有了积蓄之后,便在官沟沿建起了这座二层小洋楼,距陈亚山在儒林街34号的府第不远。
  “青湘小筑”坐西朝东,正门前原有道一影壁,青石基座,正中间雕有一个巨大的“福”字,影壁又称照壁、萧墙,成语中就有“祸起萧墙”一词。可惜,这道影壁在1957年官沟沿道路扩建时被拆除。
  “青湘小筑”正门上方有一个青石制成的长方形内嵌式匾额,石匾正中镌刻着“青湘小筑”四个大字,暗嵌汪心境的字(耀青)和籍贯(湖南)。汪心境这位文笔师爷,果然文字功底不差,颇有文人的闲情雅致。门厅后面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北为主体建筑,楼上楼下的布局大体相同,中间明间是客厅,东西两侧次间是卧室。这座小洋楼所有门窗上的玻璃全是彩色印花玻璃,这些都是汪心境特意在上海订购的,在当时可是稀罕之物,能引来众人好奇而羡慕的目光。
  “青湘小筑”的房檐从屋顶伸向屋外,这种建筑样式叫“庑殿顶”或“四阿顶”,是古代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种房顶样式,只能用于皇家建筑。民间把这种屋顶叫做“四沿齐”,又因整个建筑的形状很像一枚官印,所以又叫“大方印”。民国以后,民间方才敢用,但能建“四沿齐”的,除了有钱之外,仍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否则还是不能建的。这种建筑样式在民国初期曾盛极一时,这样的房子芜湖古城内还有几座。若是雨天,雨水从屋檐四周齐刷刷地流下来,房屋四周仿佛挂上了一扇晶莹剔透的垂帘,确有一番别样的诗情画意。
     朝西的后墙上,有两处用白石灰粉刷的痕迹,一楼北山墙上,还有一处椭圆形的修补痕,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萧家巷一带驻着不少日本军队,一队日军占据了官沟沿26号,为了防止中国军民偷袭,就在二楼临街的西墙上钻了两个观察孔,白天从两个观察孔中严密监视街上行人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谁行踪可疑,就立刻采取行动,他们又在一楼北向的行墙上凿开一个可容纳两个人进出的洞,以便遭到突然袭击时能及时逃脱,真是机关算尽。
      如今,山墙上的两个观察孔早就被居住在这里的百姓用水泥封上了,山墙上的大洞也用青石砖重新砌好,经过六十多年的风吹日晒,这些痕迹都有些模糊,若不了解这段历史,即使从它旁边走过也难注意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军遗留下的三处观察孔已用石灰和水泥封上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湘小筑墙角下的花卉形状通风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10:11 编辑

全市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定)----贞节堂(正门)
                                                             贞节堂(内景)
           贞节堂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根深蒂固的旧礼教和“从一而终”的贞操观,使各个阶层的妇女都以再婚为耻。女性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守寡、殉节,能受到赐匾立碑、造牌坊的褒扬,而妇女改嫁则被视为大逆不道,那些丈夫去世后不愿再嫁又没有子女的妇女,只能到贞节堂来,用幽闭来保持她们的名节。
       芜湖贞节堂位于芜湖古城金马门旁,今垄坊路251号,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贞节堂在金马门外,民国三年由陶宝书、许仁等购民居设立,凡守节寡妇孤苦不依者,得在堂寄居,并酌加赈恤。”
       贞节堂坐南朝北,朝向与大多数房屋坐北朝南相反,为简单的民居式样,前后两幢楼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中间有天井,两楼之间有外走廊相连,形成封闭式的“围屋”,南楼的楼上楼下都有佛堂,吃斋念佛是她们必修的功课,有人吃全素,有人吃花素,即每月初一、十五吃素。北楼是她们简单的住处,一间挨着一间的小屋子,“围屋”西侧有一个不小的院子,亦是菜园,可以种植一些自食的蔬菜,院子里还有一口黑洞洞的水井,深不见底,她们寄居在喧嚣的闹市中,却足不出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多时长居贞节女约有十多人,她们的生活和信仰,与广东的“自梳女”类似,她们自称为“斋公”,也可以称她们为芜湖的“自梳女”。  
          2012年7月,贞节堂被拟定为芜湖市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王聂



                                                                                    《芜湖贞节堂的女斋公们》

一、贞节堂的主要成员

  袁雪华(道号袁昌松),大家都称她为:“袁大姑”。生于1893年,死于1976年,长期被认为是贞节堂堂长。但她本人却住在贞节堂对面的“明德线店”里,她实际上只是贞节堂的主事者。正是她创办手工作坊,开小店,带领贞节堂的贞女们做手工(制棉线、开线店),互济互助,维持生计。她自幼聪明,虽然未曾上过学,但却能识字,念经,主持佛事活动。自幼跟随其母亲吃素,参加准佛教组织———先天道,为“昌”字辈道徒,被赐有道号“昌松”。她一生未嫁,惜老怜贫,慈悲为怀,接收不少寡妇、贞女到贞节堂来居住。她平日待人宽厚,受到大家尊敬。一生也未曾远出,一直老死故里。

  袁毓筠(道号袁竹青),是袁雪华的妹妹,人称袁小姑。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其母在未生她前,就已断荤腥,吃斋信佛。故她出生后,就荤腥不沾,俗称“胎里素”。她与姐姐一起,抱定终生信佛,不荤不嫁。贞节堂建立后,十几岁的她就住了进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因为袁家姐妹这种信念,才决心筹划并募集社会资金,建设这所贞节堂;后经扩建,成为大四合院的现状。根据《芜湖县志》(民国八年重修)记载,贞节堂最初是由陶宝书、许仁等购买民居设立。但我听上辈老人说过,贞节堂的筹备,至少在民国前,即在晚清末年,就已经开始。它的建立和扩建,肯定有袁家张氏老夫人(大姑、小姑之母)的参与,因为是她最先吃素、信佛,才影响她的两个女儿。筹建之初,也可能得到过地方官员(如吴府台)的支持。

  陈隆贞(1897-1949),人称陈姑,是住进贞节堂的第一个外来人。她的老家原在芜湖对江,含山县铜城闸西乡东陈村,是我的姑母。宣统元年(1909)大水灾,其母淹死,父亲忍痛将12岁的她,给巢县东关一胡姓人家做童养媳。18岁时,未圆房的丈夫得了痨病(肺病),拿她冲喜。婚后不久丈夫即病逝。婆家商议要把她卖掉。她连夜从家里跑出来,逃到芜湖来给人帮工。贞节堂建成后,因为其兄陈先生(陈其掌)是先天道徒,正从湖州来芜湖传道,所以她就被介绍到贞节堂里来住,平时给袁家做些杂活。由于与袁小姑年龄相仿,性格相投,两人同住一室,情同姐妹。抗日战争期间,我已经出世,她带着我和袁小姑等一道逃难,在江西、湖南和皖南等后方流浪八年。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才回到芜湖。但因贞节堂人满为患,就没有再进贞节堂了。但一直保持联系。

  周姑(1896-1974),芜湖人。原住距离贞节堂不远处的东内街,生有一子,丈夫早死,便开始信佛。1937年,抗日战争初,住房被日本飞机炸毁,她就带着6岁的儿子住进了贞节堂。为带小男孩住进贞节堂来的第一人。周姑先在大姑制线作坊做手工,解放后进制线厂做工,退休后于1974年去世。她的儿子任新民,在贞节堂里结婚生子,一直住到1985年才搬到纸箱厂职工宿舍。

  徐姑(1888—1974),芜湖市人,原住贞节堂附近的笆斗街,丈夫早亡,无子女。1937年底日军飞机大轰炸时,房屋被毁,便从三叔家过继一个侄子陈麟(时年6岁),带进贞节堂,一直住到老死。以制线手工维持最低生活。陈麟11岁后离开贞节堂,到布店学徒。徐姑又领养一个小女孩陈翠云进贞节堂。解放后,翠云进制线厂工作,离开这里。

  谢丹霞,人称大三姐(或大三姨),芜湖人,其父开商店。但她不愿嫁人,抗战前,她20岁未出头,便到贞节堂来修行。住在前进楼上,后与王青云同住一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病逝,时年只有50岁左右。

  尤静霞(原名尤志成),人称小三姐(或小三姨)。芜湖县人。小时天花脸上留下麻点,二十多岁时,家里做主将她许配给一个秃顶男子。她生性刚烈,在完婚的当夜,跳窗逃出,跑到芜湖,投奔贞节堂,被大姑收留,安排在贞节堂后面二楼西头居住。她先在大姑家做制线手工,解放后加入合作社,后到新组建的芜湖制线厂(第二棉纺厂)做工,直至退休。80多岁病逝。

  马大姐,袁大姑家远房侄媳妇。夫殁后,没有生活来源,带两个女儿住进贞节堂,靠制线为生。后将小女送人,只将大女带大。1958年,大女袁志文在芜湖护士学校毕业后参军,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她也随女儿去了北京。现已去世。

  李大姐,名吴玉清,夫家姓李。丈夫死后,带了一男一女两个幼子来到贞节堂暂住。时间大约在芜湖解放前后。现在本人及其子女都已去世。原住地为其外孙居住。

  王青云,繁昌三山小洲人。因不愿出嫁,被其父送到贞节堂来修行。她进贞节堂较晚,年纪较轻。解放时,还不到三十岁。是摇线的好手。后来进了制线厂,又把两个弟弟都带来市区做工,并先后助其成家立业。后来弟弟买了较大房屋,她便搬出贞节堂,住到外面去了。

  茹光善,人称“茹姑”。也是三山人,订亲夫家姓汪,未过门夫即亡故,成了“望门寡”。不愿意再嫁,20岁左右就入贞节堂修行。在制线厂退休后,因老年痴呆,住到外面一个侄子家,直到80多岁,前几年才去世。她本姓黄,有个弟弟,名叫黄光昭,解放前与我在一个学校读小学,后到南京读书,工作。茹姑还带着小姑子汪泽玉(小名“小玉子”)住进贞节堂与她做伴。汪泽玉后来参加工作,进了红光针织厂,现已退休。

  杨家凤,芜湖市人,其父亲在中山路上开一家较大的店铺。其母亲和姐姐都在生孩子时死在产房,故而她发誓不婚。抗战前,到贞节堂修行。时年不过20岁。解放前夕,她曾到江北乡下代父寻后妻,求上苍给杨家送子。还真如愿找来一位农妇做后母,并于次年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她的弟弟———杨家牛,他与共和国同龄,今年正好60岁。

  总之,贞节堂成员,都是不愿出嫁的姑娘和不愿再嫁的寡妇,吃斋念佛,由袁大姑领头做手工,自助、互助,做带发修行的斋公(“自梳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本地和芜湖周边如无为、繁昌的女道友,她们虽然不住在贞节堂里,但遇有佛事活动,也来参加。

  二、贞节堂的活动

  贞节堂的活动,分日常生产活动和佛事活动。

  据《芜湖县志》(民国八年修)说:在民国初年,最初贞节堂可能接受一些政府和社会救济,但后来就完全靠自力更生和手工劳动来解决经济来源。我小时候听小姑说过,为了解决经济来源问题,袁大姑曾经用毛竹造竹纸试办过竹纸厂,失败后,办粉笔厂,又未成。最后才创办制棉线手工作坊,用棉纱制作棉线,终于成功。从棉纱到棉线,有浸纱、倒纱、摇线、框线(拨线)、翘线等多道工序,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能够容纳很多人,连小孩都可以参加拨线和翘线。本人小时候也做过。倒纱和摇线则是主要生产环节,须有一定技术,尤静霞、王青云等都是摇线高手。线厂就设在贞节堂对面(兴隆街60号),前店后厂,招牌为“明德线店”,兼做批发和零售生意。可以勉强维持大家的基本生活。

  日常活动,每人都要参加的手工劳作。一般来说,在这里生活的大小人等,都要参加制作棉线的劳动,以此获得工钱。如周姑儿子任新民、徐姑侄子陈麟,从幼时起就参加制线劳动,每天都有规定的任务,不完成是不能睡觉的。就是这样,也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生活都很苦。

  住进贞节堂的妇女,有些人参加先天道,但并不强迫。事实上也有人没有参加。先天道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就是吃斋、念佛而已,可以带发在家修行,不必剃度为僧、为尼,也可以带着孩子住进僧堂。如同广东的“自梳女”类似(《大江晚报》曾经有转文报道自梳女)。

  佛事活动,分为两种,而且仅限于入道的妇女(女斋公)参加。一种是个别人每天的早晚功课。在贞节堂的南北楼上的中间,都设有佛堂,南边的大一些。每天早晚,斋公们都要分别到南北佛堂进香,行跪拜礼,念经拜佛。称为早晚功课。早晚功课做完后,方可去上工或入寝睡觉。也有人在自己小房间里供奉佛像、设小香案,做早晚功课。

  此外,如果有空闲,斋公们便打坐念佛,并用佛纸记账。每念完一百句佛号,便在纸上点一红点。一张纸上有几百个小圈可点。凡点完一张纸红点,便算完成一场大课。陈姑是我姑母,我就给她点过这种红点,记过所念佛号多少的账。斋公们也可以接受别人委托,替别人念佛还愿,并收取一定的报酬。就拿这种点完点的“佛纸”,给人家“还愿”,可以换几个钱。

  另一种是集体活动,称为“拜忏”,一般在佛教节日如观音、如来佛的生日举行。有时也接受社会上请托,为某亡去的亲人举行“超度”之类的佛事活动。逢此活动,几乎全体出动,由长者(大姑)带头,两排站定,各执法器,口唱佛号,或颂佛经,其佛教音乐十分和谐,好听。为外人做佛事活动,大致要收一些礼金,或收取一定的实物,如大米之类。



        住进贞节堂的妇女,若做斋公,一般要拜老斋公为师傅,行拜师礼。如谢丹霞、尤静霞等,都是大姑的徒弟。王青云,是后来者,年纪较轻,则拜陈姑为师。我亲眼见其拜师礼,大约是在1948年举行的。因为陈姑没有儿女,既收王青云为徒弟,又收其为干女儿。但师徒关系只是一种形式,未见有什么实质联系,也没有什么经济交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发现民初贞节堂

芜湖古城南起青弋江北岸,北至环城北路,东到环城东路、西至九华山路以东、占地面积约30公顷。市普查组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查,详细记录,目前古城第一区域文物普查顺利完成,第二区域文物普查也将近尾声。在普查中,新发现一批清末民初古建筑,贞节堂就是其中之一。

芜湖贞节堂位于古城金马门旁边,今砻坊路521号。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贞节堂在金马门外,民国三年由陶宝书、许仁等购民居设立,凡守节嫠妇(寡妇)孤苦无依者,得在堂寄居,并酌加赈恤。”

贞节堂坐南朝北,朝向与大多数房屋坐北朝南相反,为简单的民居式样,前后两幢楼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中间有天井,两楼之间有外走廊相连,形成封闭的“围屋”。南楼的楼上楼下都有佛堂。北楼是住处,一间挨着一间的小屋子。“围屋”西侧有一个不小的院子,亦是菜园,可以种植一些自食的蔬菜。院子里还有一口黑洞洞的水井,深不见底。

  地方政府只对贞节堂“酌加赈恤”,她们必须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她们在“围屋”里替人纺纱制线,将棉线整理后,绕成重量相等的一仔仔,从中挣得微薄的工钱维持基本的生活,也在这些细致繁琐又重复单调的劳动中消磨着自己的青春岁月。解放后,她们全都参加了制线小组,成了新社会的女工。 1956年芜湖实行生产合作化,贞节堂随之成为芜湖二棉厂职工宿舍。直到1958年,还有以女儿身守节的堂主袁大姑、袁二姑和徐、尤、王、杨、李、周氏等寄居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09:42 编辑

芜湖贞节堂的女斋公们

芜湖贞节堂,已被芜湖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将要进行保护性修缮。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2007年,随着最后一位贞节女杨家凤的病逝,贞节堂的人和事,都已灰飞烟灭,无人能解了。因为本文作者的长辈们曾在这里生活过,里面的人他大多熟悉和了解,小时候也常去那里的一口井里打水。贞节堂里发生过许多令人辛酸的故事,曾经给过作者许多感动,直到现在还时常萦回在他的脑际。

  芜湖贞节堂,在芜湖老城的东南金马门外的兴隆街西头,坐南向北。大门上端嵌一块“贞节堂”牌匾,进门是小天井院,后面为二层大屋,前后两进,东边有穿廊相连,而西边则仅有一低矮的围墙。两进之间的大天井里,有一口水井。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多时长居贞节女约有十多人。她们的生活和信仰,与广东的“自梳女”类似。她们自称为“斋公”,也可以称她们为芜湖的“自梳女”。  

  解放后,因为贞节堂里大多数人都成了芜湖制线厂职工,这里便自动改成为制线厂的职工宿舍。最后一位杨家凤死于2007年,时年84岁。现在的住户,都是制线厂后来的职工。现由作者根据回忆,将贞节堂的主要成员和活动情况,加以简要介绍。

  一、贞节堂的主要成员

  袁雪华(道号袁昌松),大家都称她为:“袁大姑”。生于1893年,死于1976年,长期被认为是贞节堂堂长。但她本人却住在贞节堂对面的“明德线店”里,她实际上只是贞节堂的主事者。正是她创办手工作坊,开小店,带领贞节堂的贞女们做手工(制棉线、开线店),互济互助,维持生计。她自幼聪明,虽然未曾上过学,但却能识字,念经,主持佛事活动。自幼跟随其母亲吃素,参加准佛教组织———先天道,为“昌”字辈道徒,被赐有道号“昌松”。她一生未嫁,惜老怜贫,慈悲为怀,接收不少寡妇、贞女到贞节堂来居住。她平日待人宽厚,受到大家尊敬。一生也未曾远出,一直老死故里。

  袁毓筠(道号袁竹青),是袁雪华的妹妹,人称袁小姑。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其母在未生她前,就已断荤腥,吃斋信佛。故她出生后,就荤腥不沾,俗称“胎里素”。她与姐姐一起,抱定终生信佛,不荤不嫁。贞节堂建立后,十几岁的她就住了进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因为袁家姐妹这种信念,才决心筹划并募集社会资金,建设这所贞节堂;后经扩建,成为大四合院的现状。根据《芜湖县志》(民国八年重修)记载,贞节堂最初是由陶宝书、许仁等购买民居设立。但我听上辈老人说过,贞节堂的筹备,至少在民国前,即在晚清末年,就已经开始。它的建立和扩建,肯定有袁家张氏老夫人(大姑、小姑之母)的参与,因为是她最先吃素、信佛,才影响她的两个女儿。筹建之初,也可能得到过地方官员(如吴府台)的支持。

  陈隆贞(1897-1949),人称陈姑,是住进贞节堂的第一个外来人。她的老家原在芜湖对江,含山县铜城闸西乡东陈村,是我的姑母。宣统元年(1909)大水灾,其母淹死,父亲忍痛将12岁的她,给巢县东关一胡姓人家做童养媳。18岁时,未圆房的丈夫得了痨病(肺病),拿她冲喜。婚后不久丈夫即病逝。婆家商议要把她卖掉。她连夜从家里跑出来,逃到芜湖来给人帮工。贞节堂建成后,因为其兄陈先生(陈其掌)是先天道徒,正从湖州来芜湖传道,所以她就被介绍到贞节堂里来住,平时给袁家做些杂活。由于与袁小姑年龄相仿,性格相投,两人同住一室,情同姐妹。抗日战争期间,我已经出世,她带着我和袁小姑等一道逃难,在江西、湖南和皖南等后方流浪八年。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才回到芜湖。但因贞节堂人满为患,就没有再进贞节堂了。但一直保持联系。

  周姑(1896-1974),芜湖人。原住距离贞节堂不远处的东内街,生有一子,丈夫早死,便开始信佛。1937年,抗日战争初,住房被日本飞机炸毁,她就带着6岁的儿子住进了贞节堂。为带小男孩住进贞节堂来的第一人。周姑先在大姑制线作坊做手工,解放后进制线厂做工,退休后于1974年去世。她的儿子任新民,在贞节堂里结婚生子,一直住到1985年才搬到纸箱厂职工宿舍。

  徐姑(1888—1974),芜湖市人,原住贞节堂附近的笆斗街,丈夫早亡,无子女。1937年底日军飞机大轰炸时,房屋被毁,便从三叔家过继一个侄子陈麟(时年6岁),带进贞节堂,一直住到老死。以制线手工维持最低生活。陈麟11岁后离开贞节堂,到布店学徒。徐姑又领养一个小女孩陈翠云进贞节堂。解放后,翠云进制线厂工作,离开这里。

  谢丹霞,人称大三姐(或大三姨),芜湖人,其父开商店。但她不愿嫁人,抗战前,她20岁未出头,便到贞节堂来修行。住在前进楼上,后与王青云同住一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病逝,时年只有50岁左右。

  尤静霞(原名尤志成),人称小三姐(或小三姨)。芜湖县人。小时天花脸上留下麻点,二十多岁时,家里做主将她许配给一个秃顶男子。她生性刚烈,在完婚的当夜,跳窗逃出,跑到芜湖,投奔贞节堂,被大姑收留,安排在贞节堂后面二楼西头居住。她先在大姑家做制线手工,解放后加入合作社,后到新组建的芜湖制线厂(第二棉纺厂)做工,直至退休。80多岁病逝。

  马大姐,袁大姑家远房侄媳妇。夫殁后,没有生活来源,带两个女儿住进贞节堂,靠制线为生。后将小女送人,只将大女带大。1958年,大女袁志文在芜湖护士学校毕业后参军,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她也随女儿去了北京。现已去世。

  李大姐,名吴玉清,夫家姓李。丈夫死后,带了一男一女两个幼子来到贞节堂暂住。时间大约在芜湖解放前后。现在本人及其子女都已去世。原住地为其外孙居住。

  王青云,繁昌三山小洲人。因不愿出嫁,被其父送到贞节堂来修行。她进贞节堂较晚,年纪较轻。解放时,还不到三十岁。是摇线的好手。后来进了制线厂,又把两个弟弟都带来市区做工,并先后助其成家立业。后来弟弟买了较大房屋,她便搬出贞节堂,住到外面去了。

  茹光善,人称“茹姑”。也是三山人,订亲夫家姓汪,未过门夫即亡故,成了“望门寡”。不愿意再嫁,20岁左右就入贞节堂修行。在制线厂退休后,因老年痴呆,住到外面一个侄子家,直到80多岁,前几年才去世。她本姓黄,有个弟弟,名叫黄光昭,解放前与我在一个学校读小学,后到南京读书,工作。茹姑还带着小姑子汪泽玉(小名“小玉子”)住进贞节堂与她做伴。汪泽玉后来参加工作,进了红光针织厂,现已退休。

  杨家凤,芜湖市人,其父亲在中山路上开一家较大的店铺。其母亲和姐姐都在生孩子时死在产房,故而她发誓不婚。抗战前,到贞节堂修行。时年不过20岁。解放前夕,她曾到江北乡下代父寻后妻,求上苍给杨家送子。还真如愿找来一位农妇做后母,并于次年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她的弟弟———杨家牛,他与共和国同龄,今年正好60岁。

  总之,贞节堂成员,都是不愿出嫁的姑娘和不愿再嫁的寡妇,吃斋念佛,由袁大姑领头做手工,自助、互助,做带发修行的斋公(“自梳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本地和芜湖周边如无为、繁昌的女道友,她们虽然不住在贞节堂里,但遇有佛事活动,也来参加。

  二、贞节堂的活动

  贞节堂的活动,分日常生产活动和佛事活动。

  据《芜湖县志》(民国八年修)说:在民国初年,最初贞节堂可能接受一些政府和社会救济,但后来就完全靠自力更生和手工劳动来解决经济来源。我小时候听小姑说过,为了解决经济来源问题,袁大姑曾经用毛竹造竹纸试办过竹纸厂,失败后,办粉笔厂,又未成。最后才创办制棉线手工作坊,用棉纱制作棉线,终于成功。从棉纱到棉线,有浸纱、倒纱、摇线、框线(拨线)、翘线等多道工序,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能够容纳很多人,连小孩都可以参加拨线和翘线。本人小时候也做过。倒纱和摇线则是主要生产环节,须有一定技术,尤静霞、王青云等都是摇线高手。线厂就设在贞节堂对面(兴隆街60号),前店后厂,招牌为“明德线店”,兼做批发和零售生意。可以勉强维持大家的基本生活。

  日常活动,每人都要参加的手工劳作。一般来说,在这里生活的大小人等,都要参加制作棉线的劳动,以此获得工钱。如周姑儿子任新民、徐姑侄子陈麟,从幼时起就参加制线劳动,每天都有规定的任务,不完成是不能睡觉的。就是这样,也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生活都很苦。

  住进贞节堂的妇女,有些人参加先天道,但并不强迫。事实上也有人没有参加。先天道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就是吃斋、念佛而已,可以带发在家修行,不必剃度为僧、为尼,也可以带着孩子住进僧堂。如同广东的“自梳女”类似(《大江晚报》曾经有转文报道自梳女)。

  佛事活动,分为两种,而且仅限于入道的妇女(女斋公)参加。一种是个别人每天的早晚功课。在贞节堂的南北楼上的中间,都设有佛堂,南边的大一些。每天早晚,斋公们都要分别到南北佛堂进香,行跪拜礼,念经拜佛。称为早晚功课。早晚功课做完后,方可去上工或入寝睡觉。也有人在自己小房间里供奉佛像、设小香案,做早晚功课。

  此外,如果有空闲,斋公们便打坐念佛,并用佛纸记账。每念完一百句佛号,便在纸上点一红点。一张纸上有几百个小圈可点。凡点完一张纸红点,便算完成一场大课。陈姑是我姑母,我就给她点过这种红点,记过所念佛号多少的账。斋公们也可以接受别人委托,替别人念佛还愿,并收取一定的报酬。就拿这种点完点的“佛纸”,给人家“还愿”,可以换几个钱。

  另一种是集体活动,称为“拜忏”,一般在佛教节日如观音、如来佛的生日举行。有时也接受社会上请托,为某亡去的亲人举行“超度”之类的佛事活动。逢此活动,几乎全体出动,由长者(大姑)带头,两排站定,各执法器,口唱佛号,或颂佛经,其佛教音乐十分和谐,好听。为外人做佛事活动,大致要收一些礼金,或收取一定的实物,如大米之类。

  住进贞节堂的妇女,若做斋公,一般要拜老斋公为师傅,行拜师礼。如谢丹霞、尤静霞等,都是大姑的徒弟。王青云,是后来者,年纪较轻,则拜陈姑为师。我亲眼见其拜师礼,大约是在1948年举行的。因为陈姑没有儿女,既收王青云为徒弟,又收其为干女儿。但师徒关系只是一种形式,未见有什么实质联系,也没有什么经济交易。

  可以认定,贞节堂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其所作所为,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作用,反而起了某种安定作用。但在文革这极左的年代里,将其定为“反动道会门”,加以取缔;又将袁大姑定为“四类分子”,加以管制。今天看来是不妥当的,错误的。  

  作者介绍:胡炳生,陈姑侄子,陈姑婆家姓胡,因而改姓胡。陈姑死后,由袁小姑抚养,认其为养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退休教授,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安徽科技史学会三届(常务)副理事长。现仍为该学会的名誉理事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模范监狱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模范监狱

     监狱一般设在衙署内,是衙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位置和布局是根据古代星相学来确定的。古人敬天,认为天上日月众星与地上人间百事相互对应,他们将天上的恒星分成几个组团,每个组团以一个星官来命名。天上西宫有七宿,主管狱事的昴星,根据这个理论,监狱的地点就设在各州县衙署大院的西面。
     芜湖县监狱自然也设在县衙的西面,光绪五年(1879年)由知县屈承福建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沈保深重修扩建,县监有独立的院墙和门户,分外监、内监两个部分。外监关押着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内监关押着死刑重犯。清代有规定:“各监有内监以禁死囚,有外监以禁徒、流以下。妇人别置一室,曰”女监“。”
     监狱自有一套完整严酷的管理制度,县级监狱以典史为管狱官,负责监狱的各种事务,主管部门是刑房。狱卒负责狱内和狱门的看守,巡卒、更夫负责狱外和夜间巡逻。遇到紧急事件,典史所辖的捕手也参与戒备。特殊情况下,直属县官的三班衙役也参加防守,但封建时代的监狱条件恶劣,疾病流行,越狱事件时有发生,刑讯逼供、残害犯人、草芥人命等现象司空见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模范监狱-----男(犯)监(狱)部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沈家本在研究了西方和日本等国的监狱制度后,向光绪皇帝提出改良旧式监狱,得到光绪皇帝的首肯。宣统元年(1909年),限令各省在三年内改造完成旧的建狱,于是,全国各地都建起了新式监狱,通称:“模范监狱”。清王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继续主建改良监狱,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率先建成了安徽省第一模范监狱。
    民国六年(1917年)由高等检察厅厅长袁凤曦筹款,呈奉司法部,要求在安徽芜湖建造第二监狱,因衙署西面的芜湖县监占地过小,无法改建,民国七年(1918年)就在清千总署(民国元年改为一区警察署)旧址上,创建了安徽省立第二监狱,亦称“模范监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7 15:43 , Processed in 0.05593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