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小嗯

杭州高等教育及科研学术发展实况【禁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2 20: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标: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打响浙江大学全省策源、西湖大学双螺旋转化、国科大杭高院教科人融合等“一高校一模式”品牌。

完成情况:

1. 有序推进与浙江大学合作42项重点任务,推进西湖紫金实验室建设,草拟建设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

2. 与国科大杭高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海洋二所、工商大学等谋划新一轮战略合作;

3. 紧盯“钱塘大学”筹建,钱塘基础科学研究院建成高水平实验室15个,与之江实验室、浙大城院共建空天智造科教融合学院并通过省教育厅审批。


目标:支持筹办钱塘大学项目。

完成情况:已完成农转用批复,待钱塘大学(暂名)项目法人主体完成登记设立以及项目核准土壤污染调查、考古勘探、征地补偿等供地前置手续,取得教育部门出具项目非营利性证明,具备供地条件后积极做好供地保障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4 12: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外生命科学“最强大脑”齐聚杭州,全球首个百亿级人类基因组基础模型发布

       10月23日,第二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20)在杭州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来自19个国 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嘉宾,包括20位院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发起人等顶尖学者,将围绕组学与AI全球合作、肿瘤基因组学、生物多样性与深海生物多组学等前沿科学议题,共同探讨“组学与AI的未来”。

       据了解,这一刻,距2006年首届ICG在西湖之畔启航,已整整二十年。当年,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军者们在此播下合作的种子。二十年来,大会秉承“共有、共为、共享”的精神,见证了组学技术从科研走向产业的全过程,成为连接全球科学力量的重要桥梁。

       2025年恰逢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完成25周年。二十五载春秋,基因组学已深刻重塑了医学、农业等诸多领域。基因组学下一步将向何处去?AI和组学叠加,会给肿瘤防控、生物多样性等带来怎样的影响?全球精准公共卫生、精准医学的未来将会怎样?人人基因组时代真的要来了吗……站在新起点,一系列关键问题正亟待回答。

       开幕式上,一项重磅发布引发关注——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之江实验室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百亿参数人类基因组通用基础模型“Genos”,并宣布将全面、彻底地开源开放,供全球开发者和科研人员自 由使用。这一针对人类基因组深度优化的基因组基础模型,可支持高达百万碱基对的超长上下文分析,并实现单碱基分辨率的精准识别。本次开源的Genos提供12亿(1.2B)和100亿(10B)参数两个版本,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这意味着,Genos的推出标志着基因组研究从“读出”碱基序列迈向“读懂”生命底层逻辑的关键转折,更意味着人人能解读自身“生命天书”的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将有望为临床疾病诊断、基因药物研发、个人基因组解读及生命科学研究带来突破性变革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作为大会组委会主 席发表致辞。他对从不同国 家远道而来的嘉宾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表示正是全球科研工作者的携手合作,让ICG得以成长为领域内极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同时推动了组学领域的进步。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George Church线上发表致辞。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起人之一,他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初约30亿美元的成本虽看似高昂,但后续在疾病负担等领域所取得的回报其实远超投入。此外,他详尽分享了组学与AI融合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期待开展更多美好合作。

       多位顶尖学者聚焦AI与疾病防控,带来前沿学术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以“计算与智能:科学发现范式变革”为主题,指出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拓展创造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黄荷凤则聚焦卵巢乳腺癌综合症议题,分享了利用组学技术开展疾病源头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女性健康防护提供新方向。

       主题论坛上,嘉宾们从不同维度分享了对“人类基因组学的未来”“组学与健康”的见解。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探讨了健康浙江百万人群队列建设的实践成果;英国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士James Crabbe强调无国界合作的重要性,展示了组学技术与AI在未来医学、生态和农业中的应用;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王向东介绍了Stereo-Cell细胞组学技术如何助力新一代精准医学的发展;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医学教授Gane Ka-Shu WONG则提出了运用人群规模人类表型组,挖掘新药靶点并减轻全球疾病负担的提案。

       据悉,10月24日至26日,ICG-20还将围绕组学与AI全球合作、大科学与大产业、大型生物样本库与精准医学发展、AI与未来医学、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融合发展等更多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专为青少年设计的“科普嘉年华”专场,将邀请华大集团CEO尹烨博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植物学科普专家史军、科普电影导演汪诘等“顶流科普天团”,把组学与AI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青少年能听懂的故事,点燃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

       从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首次绘制生命蓝图,到当前组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碰撞出创新火花,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认知。未来,作为组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标杆,ICG将继续以“共有、共为、共享”的精神为指引,为全球学者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致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4 17: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校长王云鹏和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师生座谈交流



2025-10-23



北航新闻网10月23日电(航宣)10月21日至22日,校长王云鹏来到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看望慰问部分学生代表,与同学们促膝长谈。王云鹏细致关心同学们在国际化校园的学习生活,倾听学子心声,共话成长发展。副校长赵巍胜一同参加活动。



10月21日晚,王云鹏走访慰问了杭州国际校园大一新生宿舍,细致察看了同学们的生活环境,关心关怀大家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情况,并勉励同学们勤奋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在“学生之家”活动空间,王云鹏与中法航空学院、中法未来科技学院6位学生代表座谈交流。大家分享了入学以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学校提供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表示感谢,重点围绕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讲述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成长困惑。


王云鹏仔细聆听了大家关于法语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分享,逐一回应了学业发展、课余生活、服务保障等学生关切。他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积极融入校园、勇于探索的精神,勉励大家要尽快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课堂自律性和学习自觉性;要积极走进实验室、投身科研实践,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创新中找到兴趣热爱与深耕方向;要挖掘自身优势,做好个人成长发展规划,进一步用好学校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自身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王云鹏表示,学校将持续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力完善学业发展与支持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国际校园高层次科研平台与优质创新实践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培养模式与服务保障,打造一流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路径,推动实现学生分类培养、分类卓越。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大胆追逐梦想,努力成长为能担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10月22日一早,王云鹏与中法航空学院、中法未来科技学院学生干部及辅导员代表餐叙交流,畅谈班集体建设与学生发展辅导。



王云鹏认真聆听大家发言,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富有思考的学习态度。王云鹏指出,学生干部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师生间的“学习助推器”和“沟通润滑剂”,营造师生共治、互信互助的校园氛围;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用心陪伴,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度与力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顺利前行,不掉队、不掉线”。王云鹏寄语大家要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以行动与创造回应新时代的召唤,做敢想敢为、能干会干的北航青年。他指出,大学教育要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注重能力与思维的培养。要形成更加开放、灵活的培养体系,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双向推动实现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和学学相长,既要从“供给侧”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机制与资源配置,也要从“需求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创新潜能,使教育资源与学生成长需求精准匹配,实现双向互动的高质量教育生态。他指出,学校将建立健全与学生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多平台多维度关注学生所想所需,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促进同学们在一流的条件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本领。

同学们纷纷表示,与校长面对面,如沐春风,倍感温暖,内心涌动着强烈的归属感,要将嘱托与期望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努力成长为栋梁之材。

北航党政办、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4 17: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0-24 21:24 编辑

北航举办第二届全球合作伙伴峰会


发布时间: 2025-10-24


北航新闻网10月24日电(通讯员 时林雅 刁训刚 范航 张志辉)10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届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盛大启幕。校长王云鹏出席会议,与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3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商友好合作大计。



峰会以“建设包容、创新、协同的可持续全球合作朋友圈”为主题,旨在凝聚共识、拓展协作,与全球伙伴一道,共同擘画全球高等教育与科技合作的未来蓝图。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外国专家服务司致信热烈祝贺峰会成功举办,指出近年来,北航深入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始终秉持开放、务实、合作的理念,在全球引才引智、国际科研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构建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生态,体现了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前瞻视野和科学谋划。预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愿北航以此次峰会为新起点,与全球伙伴携手共进,共创佳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开幕式前,王云鹏会见了澳门理工大学校长严肇基(Im Sio Kei),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前校长哈维尔·乌塞达 (Javier Uceda),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秘书长江辉,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副校长若昂·拉莫斯·内托(João Ramos Torres de Mello Neto),T.I.M.E.国际工程卓越大学联盟秘书长格温奈尔·吉勒姆(Gwenaëlle Guillerme),墨西哥蒙特雷理工大学前副校长、马德里理工大学前副校长何塞·派斯(José Manuel Páez),韩国延世大学副校长在宋寅汉(In Han Song),巴西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副校长雅克·米克(Jacques Mick),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董澄(Cheng Dong),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副校长阿尤布·吉陶(Ayub Gitau),巴西科学院院士、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胡利奥·罗马诺·梅内吉尼(Julio Romano Meneghini),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王力翚(Lihui Wang),欧洲科学院院士、波兰雅盖隆大学教授马切伊·奥戈扎莱克(Maciej Ogorzalek),西班牙皇家工程院院士、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教授阿尼巴尔·奥列罗·巴图隆(Anibal Ollero Baturone),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欧洲可靠性与安全性学会前主席恩里科·齐奥(Enrico Zio)等来自西班牙、巴西、墨西哥、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8位高校领导和国际专家。

王云鹏向远道而来参加峰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长期以来对北航的信任和支持表示由衷感谢。他表示,今年是北航建校73周年,回顾73年办学历程,北航始终坚持“包容、创新、协同”,为学校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科教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就。希望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为各位新老朋友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大家互相了解、增进互信,携手打造一个高质量、可持续的国际合作网络,不断推动国际教育合作模式创新,为推动国际科教合作和人文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校长王云鹏会见来宾

与会嘉宾高度肯定了北航在全球合作网络建设和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老朋友们”回顾了与北航在科研合作、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深厚基础,并期待能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深化伙伴关系。“新伙伴们”介绍了各校的发展特色与未来目标,希望以本次峰会为起点,与北航链接优质资源、拓展合作维度,共同探索合作新方向。

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同签共启 携手开拓发展新空间



2025北航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开幕式现场

10月22日上午,北航第二届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开幕式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校长王云鹏,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郑凯,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俞韵,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徐军民出席峰会。开幕式由北航副校长赵巍胜主持。



王云鹏致辞

王云鹏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表示,北航始终坚持秉持“包容、创新、协同”的理念,与新老朋友们携手推动务实合作,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合作成果。当前,面对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新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趋势,世界高等教育命运与共,北航愿与各位伙伴一道,以本届峰会为新起点,全面深化务实合作,以更加包容的胸襟拥抱世界,更富创新的精神突破定式,更为协同的方式汇聚合力,共建高水平合作平台,强化资源共建共享;共育高层次全球人才,联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共促高质量科研创新,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未来方向,加强联合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共筑高效能治理体系,为推动全球教育科技发展和人文交流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郑凯致辞

郑凯对本次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工信部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双多边合作的同时,全力支持北航等高校与全球伙伴深化务实合作。希望北航勇担时代使命服务发展大局,拓展合作维度提升合作能级,汇聚全球英才优化发展生态,共建合作机制强化协同行动,全方位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迈向新高度。



徐军民致辞

徐军民对本次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北航长期以来对杭州市教育国际交流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杭州市愿与北航及全球合作伙伴一道,共享发展机遇,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胡利奥·罗马诺·梅内吉尼致辞

巴西科学院院士、巴西圣保罗大学温室气体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胡利奥·罗马诺·梅内吉尼教授在致辞中对北航的国际化视野与合作成果表示赞赏,并表示将依托共建实验室等平台,汇聚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开展绿色航空能源创新研究,为推动中巴两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合作注入新动力。







北航与全球合作伙伴签署四项合作协议

开幕式现场,《北航与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共建中拉人工智能多语言多模态大模型实验室协议》《北航与马德里理工大学数据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北航与澳门理工大学双博士项目合作协议》《北航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合作协议》四项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协议将推动双方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双博士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共同为6个联合实验室揭牌

王云鹏和与会嘉宾共同为6个联合实验室揭牌,“北航-马德里理工大学数据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北航-巴西圣保罗绿色航空实验室”“中拉人工智能多语言多模态大模型联合实验室”“北航-内罗毕大学北斗工程与仿真技术联合实验室”“北航-澳理工智能系统工程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亚洲仿真联盟国际组织实习生生源基地”等实验室将成为北航与全球伙伴共享资源、协同创新的实体平台。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巴西科学院院士、巴西圣保罗大学温室气体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胡利奥·罗马诺·梅内吉尼教授,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欧洲可靠性与安全性学会前主席恩里科·齐奥,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汉密尔顿·瓦雷拉受聘为北航顾问教授;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墨西哥蒙特雷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何塞·派斯受聘为国际合作特聘顾问;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原教育参赞、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二级巡视员王志伟,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副校长若昂·拉莫斯·内托教授,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核工程教授苏健受聘为巴西中心特聘顾问,进一步强化学校全球化智库力量。

学术交流异彩纷呈 思想交汇开启未来



主旨报告环节

在主旨报告环节,马德里理工大学前校长哈维尔·乌塞达在报告中提出,构建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需要战略引领与成效评估双轮驱动。澳门理工大学校长严肇基作了题为《以创新、协同和包容性构建可持续的全球高等教育合作》的报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秘书长江辉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通过旗舰项目推动教育合作的成果。T.I.M.E.国际工程卓越大学联盟秘书长格温奈尔·吉勒姆在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构建深入且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关系。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副校长若昂·拉莫斯·内托以天体粒子物理为例介绍了国际合作对科技突破的重要意义。赵巍胜介绍了北航以“创新、包容、协作”为核心推进全球教育合作的战略实践及以“UPS”(University-University、Professor – Professor、Student – Student)三维联动为核心的国际合作战略。

为落实学校国际合作战略布局,聚焦重点国家全方位深度合作,本次峰会期间,还同步举办了西班牙、巴西两个重点合作国家的系列交流活动及18场专题学术活动。其中,专题学术活动分别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计算机、电子信息、数学、物理、力学、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学科前沿领域展开。



西班牙专题交流周“北航马德里理工大学日”开幕式

当天,王云鹏出席了重点伙伴国家西班牙专题系列活动之一“北航马德里理工大学日”开幕式。

王云鹏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正值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马德里理工大学与北航合作历史悠久,两校合作成果丰硕。面向未来,希望双方能依托北航杭州国际校园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杭州这片创新热土上,围绕交叉学科、基础研究、联合机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合作,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共同打造中西高等教育合作的示范品牌。

马德里理工大学副校长路易斯·萨尔加多(Luis Salgado Álvarez de Sotomayor)回顾了双方在二十年交往中结下的深厚友谊,高度肯定了两校在学生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相信在多年互信与共同努力下,北航与马理工的战略合作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携手为培养顶尖人才与推动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赵巍胜为8名留学生及参加北航-马德里理工双学位学生颁发“北航-马德里理工大学学生大使”荣誉证书。

重点伙伴国家巴西专题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北航巴西创新论坛(The 2nd Beihang Brazil Innovation Forum - BBIF'2)”于当天下午举行。本届论坛以“交叉赋能,创新领航:构建中巴科教与人才立体合作网络”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圣保罗州立大学、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巴西航空学院等1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其中,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副校长若昂·拉莫斯·内托教授带队的17人代表团和圣保罗大学巴西科学院院士胡利奥·罗马诺·梅内吉尼教授带队的15人代表团莅临参会。会议期间,杭州国新院与巴西合作伙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北航巴西中心聘请了10位巴西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本次论坛共计收集了高质量学术论文摘要六十余篇。

开幕式上,赵巍胜代表学校对所有参会的巴西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北航与巴西的双边合作寄予厚望。人社部外专司国际交流与专家服务处陈宇处长致辞,充分肯定了北航在促进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巴西科技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成绩,表示将继续支持北航与巴西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巴西驻上海总领事奥古斯托·佩斯塔纳(Augusto Pestana)特意发来视频讲话,预祝会议成功召开。北航校长助理、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院长董卓宁主持开幕式。

第二届北航巴西创新论坛将有“北航国际航空氢能周”“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地质材料”等多个分会场分别在杭州国际校园、北京学院路和沙河校区继续召开,持续至10月31日。巴西专家将在北航两地三校园与北航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北航校长助理、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院长董卓宁代表北航国新院与巴西南马托格罗索联邦大学签约,并为巴西知名学者颁发访问教授聘书



以杭州为窗 向世界传递合作强音

此次峰会不仅是北航深化全球合作的里程碑,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依托杭州国际校园的区位优势与创新活力,北航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独行快,众行远”的共赢理念,为全球科教合作网络注入中国智慧。



10月21日,第23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国务委员谌贻琴以视频方式发表致辞并宣布开幕。谌贻琴强调,中国正广纳天下英才,外国专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将持续扩大开放,优化人才环境,欢迎各国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共谋发展、共创未来。北航副校长赵巍胜出席会议。


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巴西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签署《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巴西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人才交流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中国-巴西数学实验室”,共同推动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人才交流、科学研究、教育合作等全方位合作。北航第二届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为第23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北航分会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4 2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届自旋存储与计算学术研讨会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举办


发布时间: 2025-10-24



北航新闻网10月24日电(通讯员 胡晏铭)10月16日至18日,第七届自旋存储与计算学术研讨会(7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pintronic Memory and Logic, SML)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举办。本次会议由超低功耗自旋存储与计算111引智基地和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和北航集成电路学院承办,北航费尔北京研究院协办。北航副校长赵巍胜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lbert Fert教授和洛林大学Stephane Mangin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典、沙特、澳大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巴西、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余位自旋电子领域杰出科学家以及优秀青年学者,与我国自旋电子学领域的多位学者一起,分享自旋存储与计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大会线下参与人数超过450人,线上参会人数接近8000人次。


大会线下参会盛况

开幕仪式由张悦教授、Stephane Mangin教授和林晓阳教授共同主持。开幕仪式首先以一段暖场视频介绍了北航自旋电子研究团队,回顾了团队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成果,展示了举办地点杭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背景,介绍了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与北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理念与发展优势。接下来,张悦回顾了北航与国际各地的长期合作,着重介绍了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的定位和发展,并对未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表达了美好希冀。Stephane Mangin热烈欢迎了到场的各位国内外参会人员,表达了对北航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高度认可,并对本次大会的组织者表示了衷心感谢。林晓阳介绍了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未来规划,并与香港大学物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签订了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


张悦教授和Stephane Mangin教授致欢迎辞,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签订仪式

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中,二十余位国际知名专家报告了他们在自旋电子学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Albert Fert教授、韩国浦项科技大学Hyun-Woo Lee教授、韩国高丽大学Dongwook Go教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Tatiana G. Rappoport教授、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Aurelien Manchon教授、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Xixiang Zhang教授以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Henri Jaffres教授,分别从理论与实验角度系统阐述了轨道电子学的物理机制及其潜在应用方向。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Laurent Vila教授、英国剑桥大学Jason Robinson与John Robertson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eongmin Hong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Oleg Tretiakov教授、香港中文大学Yan Zhou教授及瑞典哥德堡大学Johan Åkerman教授,重点介绍了亚铁磁磁畴壁器件、自旋超导、自旋拓扑孤子及自旋纳米振荡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法国洛林大学Stephane Mangin教授深入探讨了超快自旋电子学的物理机制与器件集成策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研究所Sergio O. Valenzuela教授展示了通过近邻自旋轨道场实现石墨烯的定向自旋调控方案;西班牙马德里材料科学研究所Oksana Chubykalo-Fesenko教授介绍了磁结构中热梯度诱导的动态调控;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Nicolas Vernier教授展示了NV色心磁成像领域的最新成果;致真存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TO刘宏喜分享了SOT-MRAM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此外,多位专家带来了自旋电子学在新型计算领域的前沿进展。意大利墨西拿大学Giovanni Finocchio教授介绍了自旋伊辛机在新型计算体系中的探索;葡萄牙国际伊比利亚纳米科技实验室Alex Jenkins教授展望了自旋电子器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广阔前景;香港科技大学Qiming Shao教授展示了自旋存算器件的研究成果;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Nicolas Reyren教授介绍了磁斯格明子在神经网络计算中的潜在应用。


大会特邀报告

国内外专家学者与同学们一同参观了北航集成电路学院杭州国际校区的实验室,深入了解了相关科研平台与实验条件。

大会也特别邀请了取得中法双博士学位的北航师生进行座谈会。会上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赴法留学经历、感受和成就,展示出了中法合作交流取得的巨大成功。


中法双博士学位座谈会

会议期间还组织了自旋芯片产业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产业论坛邀请到多位产业界专家作主题报告,共同探讨技术研发、制造应用、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瓶颈问题。青年科学家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多位优秀青年学者分享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重点关注新型自旋存储与逻辑器件,包括材料选择、物理机理、理论计算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参会师生与专家充分交流

为了促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安排了海报展示环节。精选出的65张出色的海报为与会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前沿研究成果和创新理念的绝佳机会,参会的师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思维的交汇与碰撞。


参会师生讨论海报内容


最佳海报颁奖仪式

第七届自旋存储与计算学术研讨会在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落幕,北航人的卓越素质和专业能力给国内外同行留下深刻印象。作为自旋电子学领域的高水平会议,本次会议延续了前六届的高标准、高质量,彰显了北航在自旋电子学领域不断提升的综合影响力,并向世界传达了北航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美好意愿。

(审核:高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4 22: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0-25 14:09 编辑

西湖大学成立天文系,首任系主任来头不小,曾长期在清华大学任职


2025-10-22

广东
文/凯旋学长

在施一公校长任人唯贤,不见土围子的用人原则,有很多顶尖科学家纷纷选择加入西湖大学。不夸张说,如今的西湖大学,其师资力量在部分优势领域甚至已经超过清北等传统名校。


不过,一所顶尖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光有优质师资还不够,充足的院系设置也是核心支撑。目前西湖大学的院系数量仍相对有限,要向顶级名校迈进,就需要新增院系。

而西湖大学近日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系,且已明确计划:2026年将依托物理学学科,启动天文学方向的博士生招生与培养工作。更值得关注的是,天文系首任系主任的来头不小。


西湖大学成立天文系

不少人可能会有疑问:天文学看似离日常生活很远,到底有实际用处吗?也难免好奇,西湖大学为何要专门设立天文系。

实际上天文学不仅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还是推动原始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重要引擎。

对西湖大学而言,设立天文系更是长远布局的一步关键棋。它既能填补学科空白,让学校的理学板块从基础到前沿形成更完整的体系;更能成为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重要战略支点,催生跨领域的创新成果。


显然,这样一件关乎学科根基与学校发展的大事,自然需要一位学术功底扎实、视野开阔的优秀人才来掌舵。

西湖大学天文系首任系主任由毛淑德教授担任

为何会称天文系首任系主任来头不小呢,主要是因为毛淑德教授本人履历十分过硬。

毛淑德教授在1966年出生于浙江义乌,他是我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



他在198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在199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我国顶尖985高校,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是世界顶尖名校,在2026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25位。

毛淑德教授在2000年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职,在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中心教授,在2014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且在2019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天文系首任系主任,在2025年加盟西湖大学,担任天文学讲席教授并筹建天文系。

毛淑德一直从事理论天体物理研究,他提出的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发现系外行星的新方法,已发现了200多颗系外行星,成为中美空间望远镜项目的核心观测方法之一。


在很多人印象中,像毛淑德教授这个级别的顶尖学者,往往会将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鲜少直接面向本科生授课。

但西湖大学天文系打破了这一认知——包括毛淑德教授在内的所有教授均会站上讲台,亲自为学生授课。在今年秋季学期,毛淑德教授已率先开课,为来自理学院、工学院及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讲授通识课程《天问》。由此来看,对西湖大学的学子而言,能在此求学是一件幸运的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湖大学天文系还设有国际顾问委员会。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委员阵容堪称业内顶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第12任校长、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Brian Schmidt,莱顿大学分子天体物理教授Ewine van Dishoeck,以及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Douglas Lin,均在其列。


Brian Schmidt
注:国际顾问委员会旨在为学校制定与实现各项战略目标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为学校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为学校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从这些配置不难看出,西湖大学天文系即便在成立初期,所展现的实力已足以让不少高校为之瞩目。

如今的西湖大学不仅师资队伍顶尖、生源质量优异,科研水平也稳居高位,已然跻身顶尖名校行列。期待在施一公校长的引领下,这所学校能持续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5 13: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0-27 12:34 编辑

观宇宙之大丨西湖大学天文系成立 毛淑德教授担任创系系主任




在殷商时期,我国先民就已在甲骨上记录星象,用简陋的观星工具追寻苍穹轨迹。这份对宇宙的好奇,从千年前延续至今,从未褪色。现在,在这片从古至今孕育着新希望的大地上,将多一个专注“看星星”的地方,汇聚一群专门“追星星”的人——

10月18日,西湖大学天文系成立大会在云谷校区举行。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副校长邓力现场宣读了《关于成立西湖大学天文系的决定》,并宣布首任系主任由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毛淑德教授担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第12任校长、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Brian Schmidt,莱顿大学分子天体物理教授、国际天文联合会前主席Ewine van Dishoeck,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天体物理学荣休教授、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Douglas Lin(林潮)亲临现场,受聘为西湖大学天文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与院校的嘉宾齐聚云谷,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1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太阳系行星的运转,到银河系外星系的变化,从宇宙诞生时的大爆炸,到至今仍神秘的暗物质、暗能量,这个历史悠久的学科,一直关注着最宏大的时空故事,致力于理解宇宙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天文系也是一门常新的学科。随着天文观测设备的不断升级,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暗物质和暗能量到底是什么?在极端天体环境下会不会出现新的物理规律?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真的孤独?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让这门经典学科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天文学迎来了海量数据的黄金时代。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天文学不仅承载着人类对宇宙最深切的好奇,更是推动原始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重要引擎,西湖大学秉持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注重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天文学科的设立,不仅完善了西湖大学理学板块的布局,更将成为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重要战略支点。



2


从无到有建设一个全新的系,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与浪漫,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耐心与定力。现场,毛淑德介绍了西湖大学天文系的设想与规划。


毛淑德,浙江义乌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后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做冠名博士后。2000-201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和天文系工作,2010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系宇宙学部主任,2014年-2025年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天文系系主任。2025年初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受聘为天文学讲席教授。

过去三十多年来,毛淑德一直从事理论天体物理研究,包括系外行星搜寻、引力透镜、星系动力学、星系形成和演化等。他提出的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发现系外行星的新方法,已发现了200多颗系外行星,成为下一代美国Roman卫星和中国ET卫星实现其核心科学目标的重要观测方法之一。

毛淑德表示,西湖大学天文系将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深化人类对于宇宙的理解。


秉承“小而精”的理念——重点聚焦系外行星与天体生物学、星系宇宙学、人工智能与计算天体物理学、时域天文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天文技术与仪器等前沿领域。

坚持“国际化”的定位——与欧美、亚洲乃至全球的科研团队携手,在国际天文观测、数据共享与分析、人才培养、天文仪器研发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打造一个融合国际视野与跨学科交流的学术环境。

鼓励“最前沿”的探索——面向全球招募一批有志于做到“世界领先”的优秀学者,包括但不拘泥于已有学科方向,强调为人类探索宇宙、理解自然贡献力量。


希望西湖大学天文系未来能成为世界天文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毛淑德说。



3


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光,对于那些热爱天文、怀揣科学梦想的少年来说,这不仅是他们向往的远方,更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2026年,西湖大学天文学学科将依托物理学学科开展博士生招生培养,目前已开放报名通道。



毛淑德表示,西湖大学天文系所有教授,包括他自己在内,都将站上讲台授课。天文系未来的课表上,将吸取国内外一流大学教学经验,兼顾理论、观测和计算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新落成的云谷校区三期楼顶,天文系已经启动建设配备了80厘米望远镜的小型天文台,预计2026年春节后投入使用,全部面向教育教学开放,“让西湖的每一个学生抬头就能望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在本科生教育领域,今年秋季学期,毛淑德已提前站上讲台,为来自理学院、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27位本科生讲授通识课《天问》。


他希望,未来从西湖走出的学生——

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能有健全的人格、有社会责任感、有公益心和全球视野;



他希望,未来选择天文系的学生——

有对宇宙与天文学的好奇心,愿意探索未知;

有一定的数理基础,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


还有,

必须脸皮厚!敢于提问、敢于表达、敢于尝试、敢于直面挫折;

必须有雄心!不惧争先,勇创唯一………


让我们共同期待

在每一次观测、每一次提问、每一场跨国协作中

都能生长出西湖人探索宇宙的新刻度




祝福西湖的“星空之旅”——



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建生院士:“我坚信西湖大学将会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会创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院士:“衷心希望西湖大学天文系:把理论-观测-计算紧密打通,择机发展特色的仪器和设备;既能在前沿方向上“抬头看路”,也能在关键细节里“低头拉车”。目标不是“跟跑”或“并跑”,而是要产出能够定义问题、引领方向的原创成果——可定义、可测量、可传承。


上海交通大学景益鹏院士:“我们都很近,从上海到杭州,开车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到,所以我们会有更多的合作,一起来推动天文的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文处处长何成:“西湖大学天文学系的成立,为中国天文学的灿烂星河增添了一颗充满希望的星星,它的光芒源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源于对创新的澎湃活力,更源于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第12任校长、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Brian Schmidt:“从头建设天文系并不容易,但在现有的领导体系下,我相信,你们会建设起一个富有活力的天文系,它能作出我们今天所意想不到的、令人惊叹的新发现。”




首批天文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简介



Brian Schmidt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委员会主席,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西湖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天文系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Ewine van Dishoeck莱顿大学分子天体物理学教授,Kavli奖获得者,西湖大学天文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前主席,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Douglas N. C. Lin(林潮),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天体物理学荣休教授,Bruce奖获得者,西湖大学天文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5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0-25 14:06 编辑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02星,国科大杭高院负责卫星主载荷研制




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

搭乘“力箭一号”顺利升空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19日11时33分

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将搭载的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

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

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抓总研制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团队

牵头承担卫星遥感主载荷研制




10月20日,载荷已在预定轨道开机成像

运行正常


力箭一号遥八火箭发射升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6 00: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施工多年,位于杭州萧山高教园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即将投入使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6 13: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0-26 14:29 编辑

2025年,纯211(不含985)大学排名,西电排第二,仅次于南航。   (电子科大是985)

2025年初,西电据说狂揽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牵头,4个联合或参建)。要求不多,过来3个行不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7 12: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分之二!西湖大学工学院博士生陈平易获人工智能国际顶会大奖



作者     冯晨希

马拉喀什,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距离杭州上万公里。辗转飞行20个小时,陈平易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这座北非古城,古老的城墙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在撒哈拉沙漠边缘闪耀了千年。

来不及欣赏美景,陈平易风尘仆仆赶往棕榈皇宫酒店。北京时间10月10凌晨一点半,在摩洛哥召开的2024年MICCAI(医学图像分析领域顶尖学术会议)现场,大屏幕上跳出了他的名字:

MICCAI 2024 Young Scientist Award

Pingyi Chen

Westlake University

PhD Student

是的,此行不是旅游,他是为领奖而来!这位出生于1998年的小伙,在西湖大学读博士的第四年,带着自己的研究工作成功站上了MICCAI的领奖台。




陈平易在MICCAI 2024会议现场领奖

MICCAI是医学图像分析领域国际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顶尖学术会议。2024年,MICCAI收到了2879份投稿,最终录取了857篇论文,录取率约为30%。在所有接收论文中,仅有5篇论文的作者被组委会选为Young Scientist Award(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对青年研究人员撰写的高质量论文的认可。

青年科学家奖的评选程序异常严格,候选人名单需要经过三轮论文评审产生(专家盲审、主席团评审、评审团评审)。该奖项自2005年设置以来仅产生了77位获奖者,其中80%获奖者来自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

2024年,MICCAI青年科学家奖颁给陈平易,我们很好奇,为什么是他?


陈平易在MICCAI会议现场,和获奖工作的展示海报合影
与古城马拉喀什挥手再见,一路风尘,我们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学术环见到了陈平易。

01

他的研究:让AI帮医生“看病”

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说,“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该专注于那些真正让你兴奋、使你感到好奇的研究。”陈平易的研究之路,几乎完美印证了这句话。

他获奖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基于超高分辨率全场图,面向临床诊断的病理大模型。

说起为什么会做这项研究,陈平易语气中明显透露出兴奋。因为他训练的大模型,可以辅助医生做病理诊断,并输出一份临床级别的报告。我们试着代入一个真实的例子,来感受一下这个模型的“能力”。

通常,在确诊癌症前,患者会做一系列检查。经过手术切除、内镜活检、细针穿刺等方式获取人体组织或细胞,再由医生借助显微镜等工具对样本进行观察,详细分析病理全场图后做出诊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是恶性,肿瘤的分型、分级、分期如何?都会在病理检测后得出基本的结论。


病理诊断流程
那陈平易研究的这个模型,可以怎样运用AI辅助医疗诊断呢?

首先,模型可以帮医生“看得更细”。病理全场图中每一个细微的区域都可能包含关键的病理信息。医生需要在图像中找到病变的特征,比如肿瘤细胞、炎症或其他异常。这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细致的观察力,在实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陈平易训练的模型可以处理10000*10000分辨率的大尺寸图像,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癌细胞、肿瘤边缘等特征,辅助病理诊断。

其次,模型可以帮医生“划重点”。这个模型不仅能“看”,还能将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标注出来,尤其是在远程病理诊断和跨地区协作中,这个能力可以减少人为差异导致的误差。

最后,模型还可以生成一份报告。例如,“病理切片显示,患者因左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接受了肿块切除术。肿瘤大小为2.6厘米,位于外象限边界。超过75%的肿瘤细胞中发现了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

总结来说,陈平易训练的模型可以处理大尺寸图像,可以对图像的信息做出判断,还可以生成临床级别的病理报告。打开思路畅想一下,如果模型的能力不断提升,学到的先进经验越来越多,那么在未来,偏远地区的患者或许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家级别的诊疗服务。

这是真正让陈平易兴奋的事情,也是他坚持做这项研究的原因。


AI赋能的数字病理影像平台

模型对话展示

02

他的坚持:曾经很多人不看好,但他信自己

但凡是有成果的研究工作,总不会一帆风顺。陈平易的故事走向也没有例外。

2023年暑假,实验室导师杨林在一次组会上提到,未来生成式AI才是发展方向,大家要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思考。因此,原本做细胞检测分析的陈平易开始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他想做能够分析病理全场图并生成文本的大模型。

想法一出,反对声一片。

“这项研究的训练数据又多又杂,很难搜集整理,你要不再想想?

你是学计算机视觉出身的,做文本处理,等于换了研究方向,需要自学很多知识,你要不再想想?

病理全场图的像素是10000*10000,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1600倍,这对模型的能力是巨大的考验,你要不再想想?”

再想想,再想想,老师和同学言辞委婉,但陈平易听出了话外之音。

“当时几乎没有positive的声音,因为这项研究不容易,大家都很替我担心。”

但同样无人支持的困境,陈平易不是第一次面对。

时间回到2017年夏天,正在读高三的陈平易,面临选择大学和专业的艰难抉择。

从小就是好学生,在江苏高考的激烈竞争中仍然名列前茅,平易被父母寄予厚望。

“最后我选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自动化。爸妈一开始是强烈反对的,因为如果不学计算机相关专业,靠着高考成绩,可以去院校档次更高一级的学校。但是我当时觉得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北航的自动化专业非常强,模式识别的相关课程能帮助我了解和运用人工智能。我做了大量的调研,对比了多所学校和专业的优劣势,说服了爸妈。”

18岁,还是青涩少年的他,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多难得。

北航毕业,陈平易带着年级前十的成绩,和985院校的直博推免资格,选择了西湖大学。这次选择背后,依然是周遭人的不理解。

已经在北京读书,为什么不选择留在北航,或者冲一冲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当时我来西湖大学实地看了,学术氛围、校园环境、设施都很吸引我,和导师杨林交流之后,发现研究方向正是我感兴趣的,导师也很好。”一番斟酌,平易最终决定把未来五年的时间交给西湖。

从2023年7月到2024年年初,在导师的指导下,陈平易花了大半年时间,基本完成MICCAI会议获奖的研究。提及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他不出意外地回答:“我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过程中也有很多不顺利的时候,但我没怀疑过自己的方向不对,我会尝试改变方法。”

从大学,到博士研究方向,再到研究获奖,熟悉的剧情不断上演。开篇我们提问,为什么获奖的会是他?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有了答案。

足够谨慎、足够大胆。是陈平易身上研究者的“特质”,推着他一路前行。

03

他的目标:“钉”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站上MICCAI的领奖台,陈平易证明了自己。巧合的是,2015年在德国慕尼黑,陈平易的导师杨林老师也曾与合作伙伴一起获得过这个奖项。


导师杨林老师与合作伙伴一起获得MICCAI 2015 Young Scientist Award
优秀的人总会相遇,获奖本身或许不是目的,只是结果。

“我只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研究,获奖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陈平易把博士期间做的研究比喻为钉钉子,比如博士期间发论文,每篇论文就像是一颗钉子,当你钉完了所有的钉子,一并拔下,钉子正好圈出来一块地,这就是属于你的科研上的“一席之地”。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要求科研工作要成体系、有连续性,不盲目跟风,这样才能慢慢积累出影响力。

以MICCAI会议Young Scientist Award为起点,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还将踏上更远的征途。




“你觉得,到底是‘成绩’更重要,还是自己对于科研的热爱和坚持更重要?”

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陈平易用《黑神话:悟空》里的一句台词巧妙地回答。

观音说:“若不披上这件衣裳,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他认为,二者都不能缺。

但是,陈平易更看重热爱。只有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动力、有热情,能找到兴奋点,才能取得结果,发论文、获奖可能也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只追求热度,就会焦虑,也钉不好科研的钉子。

那就祝他早日披上这件“袈裟”,亦或许,他并不特别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8 17: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携手同行,共攀高峰|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宣讲会顺利举办

       10月14日上午,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宣讲会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5号楼403会议室举办。本次宣讲会吸引了百余名优秀博士生到场参会,现场气氛热烈,交流深入。宣讲会由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副院长孙天旭主持。

       宣讲会伊始,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人力资源部柳青老师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科研条件与人才支持体系,重点解读了杭州市及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的人才政策,包括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住房保障等全方位配套措施,为博士后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后,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后文简称“大装置院”)各中心老师分别就本中心的博士后招聘方向、具体科研要求、在站期间的工作目标与培养计划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心老师们还结合团队科研特色,分享了博士后在站期间可承担的研究课题、可获得的科研资源与未来的成长路径,介绍内容详实、前景清晰,激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

       在交流答疑环节中,参会学生就职业发展、福利待遇等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互动,现场氛围热烈。多位同学表示,通过此次宣讲,对大装置院的发展定位、科研布局和人才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未来加入大装置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充满信心与期待

       本次宣讲会是大装置院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装置院依托一流科研平台与前沿学科方向,积极从校内优秀博士中选拔人才,旨在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鼓励优秀博士留院深耕,形成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未来,大装置院将继续敞开怀抱,汇聚天下英才,携手青年科学家开拓科学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为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8 17: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学生工作实务培训暨学生骨干聘任仪式顺利举办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组织建设,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10月22日下午,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学生工作实务培训暨学生骨干聘任仪式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组团楼5-403会议室举行。仪器学院、大装置院副院长孙天旭,专职辅导员巨熙杰、刘姣伶,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全体兼职辅导员、学生组织干部、党团班学生干部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伊始,副院长孙天旭致辞,他对学生干部在思想引领、活动组织、宣传工作、队伍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与期望。他强调,辅导员和学生骨干是学工队伍的中坚力量,要切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精准落实学校及学院要求,将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位学生,着力提升学工队伍的服务水平。

       在聘任环节,学院老师分别为研究生会、学生媒体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新一届学生骨干颁发聘书,鼓励全体学生骨干积极投身到各项学生工作中,为打造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的“高效学工”、“品牌文化”、“阳光心理”与“立体宣传”格局贡献青春力量。

       校学生工作部辅导员吴雨蕊为大家带来了办公软件实操系列培训第一讲,她以《PPT制作指导与实际案例分析》为题,结合研究院学生工作特点与需求,围绕逻辑设计、图文表达、视觉呈现三个核心维度,细致讲解内容逻辑梳理、图文搭配技巧、视觉风格统一等PPT制作的实操方法与关键要点,为学生干部提升汇报材料质量提供了具体指导。

       仪器学院优秀学生骨干田若辰以“材优干济,善治善能”为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他结合自身学生工作实践,介绍了学业支持体系搭建、学生干部培养与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做法与体会,为研究院学生干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浙江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优秀学生骨干杨心科以“奔竞不息,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他从研究生干部组织架构、岗位技能规范、活动策划执行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研究生事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他还提出了校际交流合作的设想,表达了与我院联合开展活动的期待。

       本次培训暨聘任仪式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将以“陀螺精神”为育人之轴,通过搭建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建设一支以勤学为基、以服务为旨、以创新为范的学生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实务能力与综合素养,不断推动学院学生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8 17: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砖国 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深海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培训班”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金砖国 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国 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深海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培训班”在杭州举行,方银霞所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印度、南非、埃及、伊朗和印度尼西亚等金砖国 家及其他发展中国 家的23位学员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为期15天的深度学习与交流之旅。

       作为金砖深海中心建设运行单位,方银霞所长对前来培训的各国学员表示热烈欢迎,表示此次培训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全面的科研实践体验,希望帮助发展中国家青年学者深入了解深海生态系统的前沿科学与探测技术。

       培训期间,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将围绕深海生态系统保护、深海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负排放、蓝色食物系统、国际大洋钻探、极地科学等多个前沿方向开展系统授课,课程内容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碳循环、遥感监测、海洋保护与治理等关键领域。培训班将通过专家讲座、实验操作与学术会议相结合的多元化形式,全面展示中国在深海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为学员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为未来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是金砖深海中心在构建开放、包容的深海科技国际合作平台方面开展的有益实践,未来,金砖深海中心将继续深化与各方的战略协作,持续推出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31 12: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由Renzo Piano和他的RPBW事务所设计的杭州钱塘大学效果图最新出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16 14:47 , Processed in 0.07630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