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小嗯

杭州高等教育及科研学术发展实况【禁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 22: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寻找蛋白质,变得像使用搜索引擎一样简单——西湖大学工学院原发杰实验室研发的ProTrek蛋白质语言大模型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是研发新药、开发新生物技术的起点。然而,在由数百亿蛋白质构成的“宇宙”中找到目标蛋白质,一直是件棘手的事情。

这是因为,以往生物学家寻找蛋白质使用的是传统的实验筛选的方法——就像“以图搜图”,只能根据已知蛋白质的“画像”,也就是其序列或结构去比对相似的新蛋白质。

这就如同大海捞针,不仅效率低下,且可能遗漏掉那些“形不似而神似”的蛋白质,导致许多功能优异的“暗物质”难以被发现。

近日,西湖大学工学院原发杰实验室研发的ProTrek蛋白质语言大模型,让寻找蛋白质这一过程变成了像“百度一下”这么简单。

没错,ProTrek就像一个搜索引擎,研究者只需输入一段描述目标蛋白质特征的自然语言(例如:能够高效切割DNA某一位点的工具),AI就能在浩瀚的蛋白质宇宙中精准定位所需寻找的蛋白质。

以往耗时数月的筛选过程,现在只需几分钟。

不止于“授人以鱼”,团队更进一步“授人以渔”。他们同步推出SaprotHub开源平台,让不具备编程基础的生物学家,根据简单清晰的网页指示,点击几下鼠标即可轻松训练自己所需要的蛋白质语言大模型。

近日,这两项成果本月分别以“A tri-modal protein language model enables advanced protein searches”和“Democratizing protein language model training,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为题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2836-0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2859-7

寻找蛋白质,就像使用搜索引擎一样简单

两项重磅成果的接连发布,背后是近三年的扎实积累。而这段科研旅程的核心人物之一,是两项成果的第一作者——原发杰实验室的博士生粟锦。

2021年秋天,对粟锦和原发杰教授而言都是个转折点。原发杰刚刚离开腾讯加入西湖大学,亟需组建团队;而粟锦则在寻找能将计算机与生命科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方向。两人的相遇恰逢其时——粟锦成为了原发杰在西湖大学的第一个博士生,一段“新手导师与新手博士”的科研探索就此开启。

“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方向。”粟锦回忆道。在深入调研后,他发现蛋白质研究领域存在一个巨大的瓶颈:虽然蛋白质数据库规模爆炸式增长,但科学家们缺乏有效的工具来挖掘其中的宝藏。这个发现让他坚定了研究方向——开发全新的AI方法来破解蛋白质功能预测的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粟锦在原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ProTrek和SaprotHub的研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打造一个能真正“理解”蛋白质的智能系统。


粟锦(左)与论文合作者、实验室同学周禧彬(右)

那么,ProTrek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款“蛋白质宇宙的导航引擎”拥有三大绝活:

首先是“三合一”的理解能力。ProTrek是全球首个能同时理解蛋白质三种核心信息(氨基酸序列、三维空间结构、自然语言功能描述)的模型,它将这三种不同维度的信息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智能框架里,建立了深度的关联。

其次是“意会”而非“形似”的搜索。正因为有了深度的理解,ProTrek能够进行“功能搜索”。它不再拘泥于序列或结构的局部相似,而是从全局把握蛋白质的核心功能。

最后是百倍速的超级引擎。研究团队基于ProTrek搭建的线上服务器,收录了超过50亿个蛋白质的数据,检索速度比传统工具快上百倍,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对整个数据库的扫描。

在工科实验室诞生的ProTrek,发现蛋白质的能力究竟如何?去生科实验室“遛一遛”就知道了。

生命科学学院常兴实验室的博士后何燕,正在测试一种由ProTrek从包含2亿个蛋白质的数据库中搜索到的,与人类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功能相似的新蛋白质V1。


何燕

实验结果令人兴奋:新发现的V1蛋白经基因编辑实验验证,比现有蛋白质的基因编辑效率更胜一筹,操作精准度也显著提升。

训练大模型,就像使用App一样轻松

如果说ProTrek是为无垠蛋白质宇宙探索者准备的“星际导航系统”,那么SaprotHub则像一个工作坊,探索者可以在其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创造专属的探索工具。

为什么想到研发SaprotHub这样一个开源平台?粟锦深知训练大模型的过程有多复杂。即便是对于他这样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人来说,从编程环境配置、海量数据预处理到模型训练和评估,每个步骤都需付出大量的努力。而对于没有计算机基础的生物学家来说,这项任务更是难上加难。


粟锦

然而,AI技术发展的意义,并非设置更多“黑科技”的门槛,而是让科技变得更加民主和普及,令更多人能享有技术带来的便利。

于是,几乎在研发ProTrek的同时,原发杰团队启动了SaprotHub的研发。

SaprotHub的核心引擎是Saprot语言模型,它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结构感知”(Structure-Aware)词汇表,将蛋白质的一维氨基酸序列与其三维局部结构信息进行联合编码,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蛋白质“语言”。

为了让生物学家也能够拥有训练前沿蛋白质语言模型的能力,团队基于免费的Google Colab云平台,通过数月开发,上万行代码的编写,开发了ColabSaprot“一键式”开源训练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生物学家只需按照网页提示简单操作,即可轻松地训练蛋白质语言模型,实现从想法到验证的快速迭代。举个例子,一位研究癌症靶点的医学专家,在半小时内,不需要学习任何编程,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训练出定制化的AI模型。


ColabSaprot开源训练平台界面

从写繁琐的代码,到只需轻点几次鼠标可操作,SaprotHub将复杂的“授人以渔”过程转化为一份简单的“使用说明书”。团队录制了详细的使用教程,从模型训练到使用,手把手教学,真正实现了“开箱即用”。

这个反复打磨的过程,正是科技走向普及的必由之路——将复杂留给自己,将简单留给使用者。

SaprotHub平台不仅操作简便,其预测有效性也在一系列计算机模拟性能实验和生物湿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在原发杰团队开展的用户研究中,12位没有AI背景的生物学研究者使用该平台时,取得了与AI研究者相媲美的成果;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利用该平台对工业用木聚糖酶进行改造,成功将酶的活性提升了2.55倍;研究人员对基因编辑工具进行优化,预测出的新版本在实验中展现出翻倍的编辑效率;平台还被用于设计更亮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其中一个新设计的蛋白的荧光亮度达到了原始版本的8倍以上 。

SaprotHub还设有开放蛋白质模型联盟(OPMC)成员共建社区,汇聚了来自MIT、哈佛、牛津等全球顶尖机构的研究力量。研究者们可以像在应用商店里一样,分享和使用彼此的模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从此,不具备编程背景的生物学家,也能从AI的“使用者”转变为“创造者”和“贡献者”。

原发杰实验室的两项突破性进展,赋予了蛋白质宇宙以星图和罗盘,更将探索的罗盘交到每一位研究者手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蛋白质科学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

致谢

A tri-modal protein language model enables advanced protein searches

本研究由西湖大学原发杰实验室、常兴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卢泓远教授团队主导完成,粟锦、何燕和游世洋为共同第一作者。项目得到了Beltrao、Ovchinnikov、Zeng、Wang、Huang等多位国内外学者的建议与指导。感谢L. Hong与M. Li提供基础数据库支持,感谢西湖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HPC Center)在算力与技术上的持续保障。本研究受浙江省“领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产学研联合资金项目以及西湖大学合成生物与集成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的资助与支持。本研究感谢所有参与者在模型算法开发、实验验证及论文修改中的共同努力。
Democratizing protein language model training,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本研究由西湖大学原发杰实验室联合多家高校与研究机构开展完成。粟锦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志凯、陶天立、韩晨晨、何燕等为主要贡献者,Steinegger、Ovchinnikov等国际学者在模型设计和论文修订中提供了重要指导。 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韩国国家研究基金、Novo Nordisk基金会、浙江省“领雁计划”、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及浙江省低碳智能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项目支持。感谢西湖大学HPC中心及来自首尔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合作团队在模型训练、实验验证、共建平台和论文撰写中的协同支持。

西湖大学原发杰实验室

西湖大学原发杰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生物大模型研究,致力于推动AI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与创新。我们重点关注蛋白质语言模型在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及蛋白质设计中的应用,并探索自然语言与蛋白质语言的跨模态建模。实验室现招收2026年入学博士研究生,长期招聘优秀的博士后、科研助理和访问学生,欢迎咨询。

——————————————————————————————————————————————————————————————

感觉这项研究价值巨大,如果换算成经济价值,起码百亿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18: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利时顶尖神经学家史蒂文·洛雷移居中国,全职加盟杭师大,“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10月24日上午,杭州师范大学举办浙江-比利时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揭牌活动暨第十三届中比意识与意识障碍学术会议。比利时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事务领事Victor Stephany,副校长(主持行政日常工作)唐睿康出席活动并共同见证浙江-比利时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国际意识研究协会主 席、欧洲科学院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院院士、Steven Dirk Laureys教授,同浙江省科技交流与人才服务中心(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主任张要武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杭州师范大学宣布,国际意识研究协会主 席、欧洲科学院院士史蒂文·洛雷(Steven Laureys)已于今年1月全职加盟杭师大,担任基础医学院教授。这位56岁的比利时科学家是世界顶尖神经学家,移居中国之前,他在欧洲工作过几十年,并在北美短暂工作过。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11月3日报道称,洛雷是意识研究的先驱,被认为是最早使用脑成像技术来研究意识以及无意识患者的潜在意识的科学家之一。

       资料显示,洛雷1968年出生于比利时鲁汶,先后获得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医学学士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以及列日大学的生物医学博士学位。他与其他学者合著了500多篇论文,获得过比利时最高科学奖项法朗基奖、欧洲医学奖和美国汤姆·斯利克意识研究奖等奖项。作为国际意识和意识障碍领域开拓者、欧洲意识障碍临床指南制定的重要负责人,Steven Dirk Laureys教授于今年1月正式加盟杭州师范大学。这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崭新选择,更是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新成立的浙江-比利时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将以意识障碍这一“天然模型”为核心,聚焦精准诊断与干预两大方向,致力于贯通“分子—系统—行为”多层面研究,联动“基础—临床—转化—产业”全创新链条,着力打造开放、协同、可持续的国际合作网络。立足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验室将围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等关键需求,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诊疗与照护解决方案,以科学力量回应社会关切。

       比利时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事务领事维克多·斯特凡尼(Victor Stephany)表示,联合实验室建立在列日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二十多年的科学合作基础之上,反映出比利时和中国科研人员之间不断加深的联系。他承诺,比利时将继续支持神经科学领域持续、务实的合作。

       唐睿康在欢迎辞中代表学校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此次联合实验室获浙江省科技厅认定,既是杭师大脑科学与交叉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比双方二十年精诚合作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新起点。他表示,面向未来,杭州师范大学将把意识障碍研究方向作为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重要平台,全力推动国际意识与认知研究中心建设,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唐睿康表示,未来,杭州师范大学将高举“人文·成长·多元”的旗帜,让更多原创突破在浙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惠及更广阔的地区,以实际行动写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这标志着我们的合作已从成功的‘过去完成时’迈入了充满希望的‘现在进行时’,并将共同书写辉煌的‘未来时’。”Victor Stephany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比利时列日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长达二十余年的科研携手历程。他强调,浙江-比利时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对双方卓有成效科研合作的崇高致敬与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晶,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了系统化、机制化的新阶段。此项合作已超越单纯的科学研究范畴,升华成为连接中比两国友谊的坚实纽带。他对比中团队持续深化合作、共拓人类认知边界充满信心,并郑重承诺,比利时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将一如既往地为此类深入、务实且富有成效的合作提供坚定不移的支持。

       张要武在致辞中指出,浙江-比利时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的设立,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是中比双方二十年持续合作的成果凝练,是意识障碍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评估干预到成果转化的综合载体,也是服务杭州、服务浙江、服务人民的亮眼名片。他还介绍了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的建设背景和职责使命,表示将聚焦原创突破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开放合作与成果转化能力,以实现合作共赢,惠及中欧双方科研机构和企业。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构建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并诚挚邀请各方将浙江作为创新合作的重要基地。

       开幕式上,浙江-比利时联合实验室主任、我校狄海波教授作成果及规划报告。随后会议还举行浙江-比利时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并为该实验室委员颁发聘书。委员会资深顾问、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励建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何生教授分别作交流发言。

       此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作兵教授团队就临床合作单位相关工作作报告,Steven Dirk Laureys教授分享基于意识障碍评估的脑机接口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国内该领域研究专家,学校办公室、科研处、国际处、基础医学院、附属医院负责人等参加活动。

       在当天下午召开的第十三届中比意识与意识障碍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意识障碍的评估、干预与机制研究分享最新进展,展示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




史蒂文·洛雷(Steven Laurey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21: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11-3 18:02
比利时顶尖神经学家史蒂文·洛雷移居中国,全职加盟杭师大,“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10 ...

这个厉害!  杭师大这下子医学上升一个台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08: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是难得,杭师大还引进了这样一尊大神,还是全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1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1-5 12:53 编辑
youxiaer 发表于 2025-11-4 08:45
很是难得,杭师大还引进了这样一尊大神,还是全职。


洛雷会组建一个学科团队,争取未来几年先评A,再评A+吧

————————————————————————————————————————————

比较了一下南师大和杭师大院系设置情况:

一、基础学科+教育类:【教育、文史、数学、物理、外语等】其他基本相同;   区别是1. 杭师大没有专门的地理学院;而南师大有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为A-?);
                                                                                                                                           2. 杭师大“人文+历史学院”合并设置;  而南师大拆分成“文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二、商法类【经济、公关、商学、法学、马院】,基本相同;  (杭师大商学院有马云赞助,前景更好些)
三、艺体类【体育、音乐、美术】:基本相同;
四、传媒类【传媒】:基本相同;
五、工科类: 除“材料和化学学院”基本一样外,其他有所不同。其余工科类设置为:
      杭师大:生命和环境科学学院;  ——南师大:拆分为“生命科学院“、”环境学院”
      杭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师大:名称不一样:“计算机与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学院”
      杭师大:工学院;                      ——南师大:拆分为4个独立学院:1.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2.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3.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4.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六、南师大有独立的心理学院,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优势学科。杭师大没有这个独立学院。
七、杭师大有医学部,下设 1基础医学院、2公共卫生与护理学院、3药学院、4临床医学院、5口腔医学院,共5大学院; 南师大没有医学类学院。(心理学院可能有涉心理健康、神经类的医学学科)

——————————————————————————————————

由此看来,杭师大强在多一个医学部5大医学院;   南师大强在拥有教育、地理等学科在内的6个A类学科(杭师大还没有A类学科),文史地学科拆分独立学院、工科拆分为4个独立学院。 南师大基础类和工科类都更强,是211和双一流。 综合实力和排名南师大要强很多,但两校预算资金差不多。

本次杭师大建立由国际意识研究协会主 席、欧洲科学院院士史蒂文·洛雷专职领衔的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设在基础医学院,提升了医学类实力,也是可以对应南师大的”心理学院“相关学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16: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届卫星互联网国际会议(SAT-NET 2025)在西电杭州研究院开幕







10月28日,第二届卫星互联网国际会议(SAT-NET 2025)在西电杭州研究院开幕。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研究人员齐聚杭州,围绕卫星互联网的通信、架构、安全与服务应用等核心方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未来技术路径与产业发展趋势。


开幕致辞


西电杭州研究院卫星互联网研究所所长杨卫东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表示,本次会议旨在构建开放合作的学术生态,希望通过这一国际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共同应对卫星互联网在低轨星座部署与天地融合组网等领域的技术挑战,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的持续发展。


大会主席、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何品翰表示,当前卫星互联网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本次会议将聚焦系统架构、传输技术与服务应用中的核心问题,致力于促进该领域的深度学术交流与实质性产业协作。

主旨报告

本届SAT-NET会议聚焦低轨星座部署、天地融合组网、通信安全、卫星物联网及太赫兹空天地通信等前沿热点,日本函馆未来大学教授姜晓鸿作《星地系统中的隐蔽通信》报告,复旦大学教授、西电杭研院PI团队负责人余建军作《太赫兹空天地长距离通信技术研究进展》报告,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欣作《卫星物联网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报告。


专题论坛

韩国庆北国立大学教授彭丽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振强等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卫星互联网各细分领域进行专题交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19: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波大学引进人才强化双一流学科力学:     

1.   9月份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的前院长罗洪刚全职进入宁波大学;罗洪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成就斐然。

2.   10月底,国家杰青,中山大学前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王彪,全职加盟宁波大学“力学”,以加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力量。

厉害啊!   恭喜宁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2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山老妖怪 发表于 2025-11-4 19:22
宁波大学引进人才强化双一流学科力学:     

1.   9月份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的前院长罗洪刚全职进入宁波大 ...

毕竟第一轮时宁波大学是“力学”进的一流学科,虽是上面基于宁波计单至少要确保一所进的高校,但入双一流后也必须体现出持续在积极建设一流学科,第三轮也快启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6 18:1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化学专家,林文斌,加盟西湖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7 13: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塘大学可研报告批复,准备施工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7 20: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AI for Astronomers:一次关于模型、数据与发现的中外对话

       十月的杭州,桂香萦绕。良渚文化遗址旁,一场关于宇宙探索的对话正在上演。当天文学由“假说驱动”向“数据与模型驱动”转型,全球天文学家们面临着哪些共同挑战和契机?这场由之江实验室主办的“AI+Astronomy: Models, Data, Discovery”国际研讨会,让来自8个国 家11所研究机构的科学家相聚于此,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深入研讨与交流,共同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

       他们包括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实验室主任、强引力透镜与星系团质量分布研究权威Jean-Paul Kneib、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宇宙学团队负责人、弱引力透镜观测定量分析体系的奠基者之一Alexandre Refregier,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国 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

       会议报告密集且富有深度。从Jean-Paul Kneib描绘的“智能数字宇宙”到洪堡资深研究员Tomasz Kacprzak介绍的“驱动天文科学发现自动化的大语言模型”,从Alexandre Refregier探讨的“基于仿真的宇宙学推断”,再到日内瓦大学数据科学家Erica Lastufka介绍的“用于天体物理学的视觉基础模型”以及瑞士SKA联盟数据科学项目主席Emma Tolley阐述的“面向宇宙学模拟的物理信息机器学习”,一系列报告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主线,人工智能已经深度融入从数据处理到物理规律探寻的每一个天文学研究环节。在会议的最后阶段,来自之江实验室的科学家系统介绍了天文领域模型OneAstronomy、开放科学基础设施“海纳数据枢纽”。这些讨论共同描绘出一幅由AI驱动的新一代天文研究图景。

       比具体技术研讨更为深远的,是Jean-Paul Kneib等海外科学家们此行的目的——与之江实验室彼此增进了解,推动“AI+天文学”的深度合作。在第三天的实验室参观中,科学家们详细了解了“021科学基础模型”和“三体计算星座”。“为什么叫做021”,“有没有使用数学解题工具”,科学家们对于“021科学基础模型”的研发细节、数据处理方法等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现场向021模型提出了相关领域的专业科学问题。

       “大语言模型是人工智能和人类交互的一种方式,但科学研究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天体物理学领域,我们需要处理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公式、代码、天文观测数据等等,021模型在数学领域展现出的能力令我印象深刻。”Alexandre Refregier表示。在“三体计算星座”指挥大厅,Jean-Paul Kneib俯身细看计算卫星,并详细了解了卫星载荷的重量、尺寸、功耗、接口要求等等细节问题。

       交叉融合创新需要目标的一致和愿景的契合。在当天的座谈交流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清晰地回应了海外科学家们对于实验室使命的关切。他表示,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计算,坚定地践行开放科学,聚力推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希望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帮助科学家开展研究工作,并且推动以计算驱动的第三范式加速落地。

       王坚介绍了过去两年实验室在牵引内外部力量推进科研合作、变革科研范式的机制创新探索,包括以“总体部制”推进有组织科研,以“科学家工作坊”和“大模型种子班”推动人员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等。他指出,“人工智能是支持人类的笔和纸,而非替代人类,这是我们看待AI的方式,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科学基础模型的原因。”

      交流中,科学家们对于AI在天文科学研究中展现出的能力表达了高度的认可。“我预计会在11月再次来到中国,逐步确定几项具体的合作研究课题。”Jean-Paul Kneib在交流尾声说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林文斌 正式入职西湖大学

据西湖大学11月5日消息,世界知名华裔化学家、材料化学家和肿瘤学专家,美国原芝加哥大学化学系James Franck讲席教授林文斌,于11月3日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任化学讲席教授、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健康分子材料实验室负责人,同时在西湖大学医学院和工学院兼任职务。


▲林文斌。西湖大学官网 图

公开资料显示,林文斌是国际知名分子材料化学家与化学生物学家,金属有机框架(MOF)领域的奠基者和引领者之一。他的研究聚焦于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从而解决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挑战。

1997年,他的研究团队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提出了构筑非中心对称固体的理性设计策略,为功能性MOF材料的系统化设计提供了最早的科学蓝图之一。在此基础上,林文斌率先开创了MOF催化研究领域,发展出适用于多种化学转化的MOF催化体系,包括不对称催化、太阳能转化、地球丰产金属催化、光氧化还原催化以及协同与仿生催化等,为分子催化与能源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与此同时,林文斌的团队通过巧妙融合配位化学、纳米技术与医学,发明了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金属有机框架。该系列研究在生物与生物医学成像及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涵盖化疗、光动力、放射动力、声动力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其中五种创新型纳米材料已从基础研究成功转化至临床评估阶段,体现了其临床转化潜力与实际应用价值。

截至目前,林文斌已发表477余篇经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其成果被引用超过87000次。自2014年起,他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化学家行列,并被评为1999–2009十年间全球单篇论文引用影响力前十位的化学家之一。在学术之外,林文斌亦是两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的创始人,因其在功能分子材料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众多国际专业荣誉。他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2011)、欧洲科学院(2023)、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2024)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2025)的院士。

西湖大学官网介绍为:
他是金属有机框架(MOF)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之一,致力于设计和合成新型的MOF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催化、气体存储和分离,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
他开创性地将MOF材料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输送,开发了可以用于免疫治疗、光动力治疗等过程的多种新型纳米药物,是两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的创始人。
他因在功能分子材料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众多国际荣誉,是欧洲科学院、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的院士。
总结一句话:他是一位顶尖科学家,致力于用先进的化学材料(特别是MOF)来创造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


打开西湖大学官网,“林文斌”的主页已上线。在他“理学院讲席教授”这个身份之后,多了一句话:同时在西湖大学医学院和工学院兼任职务。

也就是说,他一个人横跨了三个学院。

这不是“兼带”,而是“必须”。

林文斌长期专注于人类健康方面的分子材料设计与研究,他的课题结合了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纳米化学等化学的细分方向,在大类上,又把化学、医学与工程交织在了一起,所以,他成了西湖“跨界”尺度最大的科学家之一。

这也完美对应了Deepseek给出的三个身份:世界知名华裔化学家、材料科学家和肿瘤学专家。

林文斌有句绕口令般的感言:真正的交叉学科就是真正地把各个领域交叉结合在一起。在MOF的世界里,他一直是那个“先行者”,是极少数能够做到把分子合成、材料设计与表征、生物学“跑通”,“一条龙”结合到医学上去的科学家。


202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讲学

林文斌从独立开展研究的第一天起,目标就非常明确:做“有用”的化学。

他巧妙融合了配位化学、纳米技术与医学,发明了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金属有机框架,在生物与生物医学成像及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有五个创新型纳米材料,已从基础研究成功转化至临床评估阶段,他也从一名科学家,成功跨界为两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的创始人。


2025年6月,林文斌入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Deepseek给“林文斌”注释时用的一个新名词:MOF,这是一个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金属有机框架”。在刚刚过去的10月8日,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是颁发给了MOF的研究工作。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用金属和有机分子共同搭建的“房间”,不仅“房间”大小可以精确设计,从原子尺度到几十纳米,连“房间”内的环境“装修”也能根据需求度身定制——当这些房间连成一片、形成孔道,就能实现各种各样的应用,比如储氢、分离气体,甚至精细催化。

MOF的概念自1995年正式提出至今,吸引了全球几万个研究组投身于这一领域,林文斌是最早介入的团队之一。在他教职生涯的首站,布兰迪斯大学的实验室中,他开启了对这个材料体系的研究。此后数十年里,他带领团队探索过许许多多可能的转化方向,海水优化、太阳能等等,“能想到的我都做过”,最终选定了现在的两个领域:催化和人类健康。

抗癌,是林文斌迫切希望助力的方向之一。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他就是该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成员。

目前,全世界仅有的两种进入药物临床阶段的MOF,均出自林文斌实验室,也都和癌症治疗有关。一种,指向放射治疗,有着“微型能量放大器”的效果,能让低剂量X光产生强效杀伤,既提升了放疗效果,又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同时还激活免疫系统,为根除癌症提供全新策略。另一种,能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当药物颗粒抵达肿瘤时,使用X光或近红外光照射,药物中的光敏剂会被激活、产生活性氧,杀死癌细胞,癌细胞的死亡又会吸引免疫细胞前来“打扫战场”并记住癌细胞的特征,从而启动长期免疫记忆……

你看,看似抽象的化学,在此刻是否变得可感可知?

“希望合成此前不曾有过的材料,解决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林文斌给化学设定的“用武之地”。


再跨界:这一次回到了熟悉的“地方”
来西湖之前,林文斌已经先后“走过了”六个大学。

中科大毕业后,他先去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读博,然后在西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第一份工作是在布兰迪斯大学,一所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之后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化学系与药学院任教,一干十几年,一路做到杰出教授;2013年再加入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与放射与细胞肿瘤学系詹姆斯·弗兰克讲席教授。

然后,他又一次改换路径,走出舒适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

只是这一回,是最轻松的“跨界”。

在西湖,他嗅到了熟悉的“味道”。这里的开放、包容,对创新的渴求,对学科交叉的大力支持,都是最适合他生长的土壤。

他规划了一张全新的“西湖蓝图”:“MOF是个可调控的材料体系,我会带着实验室,根据国内的社会情况、产业情况,从实际面临的医学问题出发,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材料,比如做抗肿瘤的疫苗,它可以用多肽做,也可以用MOF做。我也计划做共价有机框架(COF),之前做得不多,在西湖可以真正地做起来了。”


2025年8月,林文斌以国际组委会主席身份在西湖大学主持ISHHC20国际会议

在芝加哥大学工作的时候,林文斌为了省去通勤的麻烦,买了距离学校步行10分钟就能抵达的房子,所以他有驾照、会开车,但基本不用车。“我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以上的时间,都在校园里打转。”林文斌说。

来西湖以后,更省事了,教授们的住所就在校园里,除了做学术报告,他想不出自己还有什么出门的理由。

所以,有想法的PI们、老师们、学生们,机会近在眼前。晚饭后,云谷的水环边,那个传说中的林教授,也许就漫步在前方!

个人简介

林文斌,国际知名分子材料化学家与化学生物学家,金属有机框架(MOF)领域的奠基者和引领者之一。

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师从 Ralph G. Nuzzo 教授与 Gregory S. Girolami 教授,于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在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作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NSF Postdoctoral Fellow)从事研究工作,师从 Tobin J. Marks 教授。

1997年至2001年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化学系任助理教授;2001年至2013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化学系与药学院任教,历助理教授(2001–2003)、副教授(2003–2007)、教授(2007–2011)及Kenan 杰出教授(2011–2013)。2013年起加入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与放射与细胞肿瘤学系詹姆斯·弗兰克讲席教授。2025年加入西湖大学,任化学讲席教授,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健康分子材料实验室负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浩在省社科联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强调 加快建设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强省 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11日在杭州开幕。省 委书 记王浩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强调,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习 近平文化思想和习 近平总书 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扎根浙江、潜心耕耘、至诚奉献,创作不负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加快建设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强省,为深入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 委副书 记、省 长刘捷,省政 协主 席廉毅敏,省领导邱启文、赵承、陈金彪、胡伟出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到会致辞,省科协负责人代表群众团体致贺词。

       王浩代表省人 大常委会、省政 府、省政 协,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的成绩,并向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问候。

       王浩指出,浙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片沃土,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一方重镇。置身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站在浙江“十五五”发展的新起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可谓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大有可为、必将更有作为。要讲政治、铸忠诚,展现浙江社科站位,始终把“铸魂”摆在首位,坚持用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争当学懂弄通做实排头兵的自觉,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擦亮循迹溯源品牌,用心用情做好宣传推介,确保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要为大局、多贡献,扛起浙江社科担当,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聚焦“4+1”重要要求和省委“132”总体工作部署,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围绕“十五五”时期事关浙江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提出更多分析透彻、对策务实、含金量高的意见建议,在服务推动浙江发展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上积极贡献智慧力量。要重特色、出成果,擦亮浙江社科品牌,在打造学术精品上下更大功夫,着力推出一批有全国影响力、浙江辨识度的学科品牌,助力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让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浙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增活力、优生态,展现浙江社科形象,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完善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锻造全面过硬的人才队伍,推动形成科研组织形式更加高效、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科研活力不断迸发的新局面。

      王浩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各级社科联组织要发挥好职责作用,努力建设成为凝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温暖之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研究生数智教育大会在杭州开幕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数智教育管理委员会”揭牌

       11月6-7日,以“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探索研究生教育AI+新形态”为主题的2025研究生数智教育大会在杭州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支持,汇聚了来自全国约360所院校的1000余名代表。会议旨在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与研究生教育结合的创新高地,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大局。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怀春,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中 共浙江省 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浙江大学党 委常 委、副校长王立忠,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宗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王战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江浩,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大鹏等院士、高校校领 导、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陈子辰主持。

      吴怀春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 记关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数智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模式变革。陈峰指出,作为国 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支柱,研究生教育正在全面拥抱智能数字化转型,浙江省正在系统实施“人工智能+”等赋能行动,全省域要努力实现学科的融合发展和人才的跨界成长,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王立忠指出,推动数字时代的教育革新,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发展机遇,浙江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路径模式,为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开幕式上进行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数智教育管理委员会”揭牌仪式,由杨卫和吴江浩共同揭牌。该委员会由原“信息管理委员会”更名而来,秘书处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时还组织了大会论文成果、AI创新课程证书颁发仪式,这标志着学会将更加聚焦研究生数字教育新形态,系统性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数字化变革。

       数智教育管理委员会将以需求牵引、数智赋能、协同开放为工作方向,服务国 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聚焦研究生数字教育新形态,汇聚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字化变革,打造数智教育发展共同体。

       杨卫以《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为题,深刻阐述了中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强国的挑战与路径。杨卫指出,数智技术是推动范式创新、实现从“做大”到“做强”跨越的关键驱动力,随着“数智”无人机集群、高性能人形机器人、AI赋能艺术创作与工业软件研发等新兴技术与数智深度融合,催生了颠覆性成果并重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杨卫强调,面向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应关注竞争力、持续力和领导力三个层次的境界提升,以支撑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张平文以《数智赋能研究生教育——数智武大(研究生篇)》为题,介绍了武汉大学以数智评价为牵引,精准诊断并破解研究生培养难题的探索与实践。张平文强调,武汉大学发布了全国高校首个《数智教育白皮书》,构建了全链条的数智教育生态,并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最典型体现,是数智时代中最能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有力环节,要善于运用数智手段精准诊断,坚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命线。

       吴江浩以《以数智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题,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下教师、学生、教学方式及空间所面临的多维挑战与全新机遇,并重点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数智技术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体验的实践路径。他指出,北航以数智化、信息化为引擎,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与评价三大核心环节,通过打造私域人工智能助手、未来学习中心等,积极探索覆盖研究生全培养周期的智慧教育新生态。面对数智时代的浪潮,研究生教育应更主动把握技术机遇,加快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新型学习生态,切实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下午主论坛由数智教育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欣主持。杨树锋、杨宗凯、王战军和李大鹏分别围绕《AI for Education(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理念与培养范式思考)》《智能时代研究生育人模式的改革实践》《挑战与革新: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蝶”变》《AI 赋能项目制实验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跃升的培养新路径》作专家报告。

       本次大会会期2天,11月7日还举行10场平行论坛,其中分论坛一:数智赋能卓越工程师培养由数智教育管理委员会组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庆华主持。该论坛汇聚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领域从业者,共同探索数智技术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度融合的路径与趋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黄春平作《航空领域卓越工程师人工智能素养塑造》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宗燕兵作《立足行业特色 强化数智赋能 北科卓工人才培养的路径与举措》的报告,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赵程作《数智化视域下卓越工程师企业课题匹配的机制创新范式与流程再造》的报告,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管理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周尚文作《石油行业数字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探究》的报告,中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芳洋作《AI智慧教学平台助力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邱根作《数智赋能,校企共育—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金智教育教学事业部总经理李久权作《卓工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信息化实践探索》的报告。

      本次大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技术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的多个维度进一步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为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多维度的交流平台,将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1-12 22:42 编辑

教育界重磅!北航与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共建学院落地,中西合作再升级!


作者:清大国际|发布时间: 2025-10-22


西班牙媒体《国家报》(El País)消息,2025年10月15日,西班牙高校全球首个海外校区正式建立,而它就在——中国杭州。



新校区示意图,来源:《国家报》(El País)

当天,瓦伦西亚理工大学(UPV)携手中国“双一流”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共建的北航瓦伦西亚理工学院(Beihang Valenc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BVPI)官方校区正式启动。


北航瓦伦西亚理工学院(BVPI)落地仪式,来源: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官网


正在中国访问的西班牙外交部长何塞·曼努埃尔·阿尔巴雷斯(José Manuel Albares)到场揭牌,在参观和访问校园时强调:

“这是将两所卓越大学传统融合的开创性项目,象征着西班牙与中国关系中的最佳典范。”

瓦伦西亚理工大学

瓦伦西亚理工大学(La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ència, 简称瓦理工(UPV)),位于西班牙东部瓦伦西亚大区,是一所建校于1968年的公立理工类大学。



来源:UPV

如同瓦伦西亚这座城市,瓦理工也是一座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高校。虽然学校被记录的建校时间只有半个多世纪,但是其中一些学院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存在。


来源:维基百科(Wikipedia)

19世纪50年代,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开始了工业化和铁路的建设,加泰罗尼亚也成为了西班牙的工业中心。在这段时间里,西班牙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几所工业工程技术学校,其中的一所便位于瓦伦西亚,于1986年开学,这个技术学校后来发展成了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的一部分。


来源:UPV

瓦理工的建筑学也是这所大学有史以来的顶尖专业之一。1966年,建筑专业成立,它的存在甚至影响了瓦伦西亚市的城市规划,1968年,瓦理工成立,建筑专业成为了其重要的院系,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西班牙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今天,是瓦伦西亚大区唯一一所公立建筑学院。


来源:UPV

瓦理工在西班牙共有三个校区。维拉校区为主校区,位于瓦伦西亚市北部的维拉大道(Camí de Vera)上。这也是瓦理工最大的一个校区,高级建筑学院、高级工业设计学院、企业管理系、艺术系等11所院系均设立在这个校区。

维拉校区位于通往加泰罗尼亚的A-21高速公路出口和海边之间,距离海边仅10分钟的路程。环境优美、安静,60多所建筑整齐的排列在大学的中心以及广场周围。校内绿化环境极好,绿地面积超过10.8万平方米,并且设有露天雕塑博物馆。维拉校区还有非常健全的体育设施,包括室内游泳池、健身房、田径跑道以及网球场。


来源:UPV

阿尔科伊(Alcoy)校区尽管面积不大,但是充满了历史气息。校园由几座工业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建造于20世纪初的Ferrándiz工厂和Carbonell工厂改建而成,大部分的实验室、教师、图书馆等都位于这两座楼中。他们出自大建筑师比森特·帕斯夸尔·帕斯托尔 (Vicente Pascual Pastor)之手,两所工厂的风格都是朴素而实用,充满了现代主义元素。


来源:UPV

甘迪亚(Gandia)校区位于甘迪亚大道(Calle Gandía)附近,临近港口和海滩。校园里建有欧标实验室,大型图书馆等。


来源:UPV

根据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按照综合学术排名,瓦理工位于西班牙前10,世界排名436。


来源:2025 QS排名


根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公布的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按照综合学术排名, 瓦理工排名第9,世界前601-800。


来源:2025泰晤士排名

根据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公布的202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瓦理工排名第9,世界前401-500。


来源:2024上海软科排名

西班牙建筑大师母校


来源:www.biografiasyvidas.com

瓦理工是西班牙在世的国宝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巴利斯(Santiago Calatrava Valls)的母校。

他先后获得过欧洲建筑奖、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等荣誉,工作室位于瑞士苏黎世、纽约与巴黎等地,人称“建筑诗人”。他的作品有:雅典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特内里费礼堂、阿拉米略桥、世贸中心车站、列日-吉耶曼车站......当然,最引人注目,美轮美奂,成为瓦伦西亚,甚至西班牙的代表的,是艺术科学城(Ciutat de les Arts i les Ciències)——


来源:familiayturismo.com

与华为合作的西班牙高校

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不仅是西班牙四大理工高校,也是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首先开启和中国合作的大学。

据西班牙埃菲社(EFE)及瓦伦西亚理工大学(UPV)官方网站消息,2020年12月7日,华为与瓦理工电信和多媒体应用研究所(Instituto de Telecomunicaciones y Aplicaciones Multimedia,缩写:ITEAM)合作建立的6G技术研究部门正式启动。


来源: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官网

这是这所西班牙高校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首个联合6G技术科研部门。

中西教育合作新时代开启

北航瓦伦西亚理工学院(BVPI)不仅是西班牙大学首次在海外设立官方认证校区,更是宣告了中西教育合作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学院预计从2026-2027学年开始招生,初期容量约2000名学生,开设四个本科专业、六个硕士课程以及四个博士项目,专注于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前沿学科。

根据瓦理工校长何塞·卡皮亚(José E. Capilla)与中方校长王云鹏共同签署的协议,学生将接受中西方教育精华的完美融合——30%的课程由西班牙教师负责,70%课程由北航教师负责,在严谨的欧洲学术训练与高效的中国实践经验之间自由切换。这不仅是一种课程安排,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碰撞,是全球视野下的智慧火花。


西班牙外交部长参观杭州校区,来源:《国家报》(El País)

根据《国家报》(El País)介绍,学校采取自负盈亏的经济模式,有望在第一年实现收支平衡,每年净收益预计可达约200万欧元,将用于奖学金以及支持中西学生的交流与科研项目。换句话说,新的BVPI既是教育创新的实验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产物——把学术追求和经济现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启动仪式上,西班牙外交部长激动地表示,BVPI不仅是西班牙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里程碑,更是中西教育合作深化的象征。这个校区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国的文化、学术与友谊,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和西班牙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事实上,早在2007年,北航与瓦理工就签署过校际合作协议,建立大学层面的合作关系。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交流,互派交换生近百人。而2025年,正值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合作又更上新台阶。


新校区示意图,来源:《国家报》(El País)

今年1月,瓦理工大学代表团也访问了北航杭州国际校区。4月,北航十二位教授回访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就通信、计算机、机械等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展开深入探讨。而就在本月,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将派出十余名学生赴北航杭州国际校区参加“2025北航国际暑期学校”活动。

杭州市这片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创新热土为BVPI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环境,这里的创新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触碰到世界前沿科技脉搏。

瓦理工的校长也毫不掩饰对未来的期待:

“这不仅是一所学院,它是中西创新与教育交流的桥头堡,是科研合作和文化碰撞的平台。”他相信,未来BVPI将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新标杆,不仅为学生提供顶尖的学术和实践经验,也为全球教育模式带来新的灵感。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学生们将培养出超越国界的能力,成为真正具备全球视野的未来领袖。”

BVPI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机构,更是一场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中西课程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下的社会与经济逻辑。丰富的国际研讨会、科研项目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全球化教育的魅力,也让教育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走进现实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职场。


北航瓦伦西亚理工学院(BVPI)落地仪式,来源:www.levante-emv.com



对中西双方而言,BVPI的落成是双赢的胜利,不仅为中西教育合作开创了新篇章,也为全球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示范。未来的BVPI将是一座知识的灯塔,为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学子照亮前行的道路,也为世界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和可能。可以预见,随着其学生逐渐成长,将成为连接中西两国科技、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桥梁,让教育成为推动全球交流的新引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16 14:47 , Processed in 0.06405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