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小嗯

杭州高等教育及科研学术发展实况【禁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于11月10日至13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费利佩六世登基以来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西班牙国王时隔18年再次访华。

习:欢迎费利佩六世国王 你曾多次访华 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在两国迎来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费利佩六世国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对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愿同西班牙一道,携手打造更有战略定力、更富发展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国家报》10日援引数名随团顾问的话称,此次访问是西班牙与中国“关系升温进程”的一部分,具有高度政治意义。在此访期间,西班牙不仅希望推动本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希望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强化政z联系,并跻身于与北京关系更紧密的欧洲国家之列。“
西班牙媒体还透露,预计在国王此访期间,西中双方将签署若干协议,尽管协议内容尚未完全公开,但西班牙外交部透露,相关协议或将覆盖农产品与文化领域,如推动中国大学的西班牙语教学、电影合拍、海洋科学合作,以及猪肉、橄榄油、鱼粉等农产品领域的合作,“后者是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最大的行业”。
——————————————————————
中西关系升温,应该趁热打铁,扩大西班牙高校与杭州的合作,在杭设立分校、中外合作大学, 加快马德里理工大学在北航国际校园落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国 家人文社科大平台)名单公布 浙大、浙商大入选

       近日,教育部发布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名单,全国25所高校入选。其中,浙江大学人机协同与数智创新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与智能治理实验室成为我省的两所入选高校

       2021年,教育部设立了首批30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并明确提出,实验室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平台,是培养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服务党和国 家决策的重要载体,是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释放科研活力、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的试验田。

       何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浙商大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与智能治理实验室负责人、浙商大党委**郁建兴以该实验室为例介绍,实验室整合校际科研力量,围绕共同富裕统计测度与监测预警、收入分配与发展共享、政策仿真与智能治理、社会科学实验装置及应用四大方向开展理论研究,开发智能化政策仿真系统,提供政策咨询、社会服务等。

       目前,浙商大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与智能治理实验室搭载的全国首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社会科学实验装置,通过虚拟社会环境实现政策仿真推演,破解了传统社科“难以量化、无法实验”的瓶颈。该实验室也实现了与教育部2023年共同富裕重大专项数据互通,可快速处理千万级多维民生数据,生成的共富指数报告等可为政 府政策优化提供科学支撑。通过这些探索,实验室还将推动共同富裕从理论研究向可视化、可验证、可预测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应用转变,破解数字时代共同富裕综合性复杂性问题。

       据悉,在接下来的五年建设期,浙商大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与智能治理实验室将全面建成“数据感知—模型展示—政策仿真—效果评估”一体化运行体系,打造“数据-算法-算力-平台”协同发力的社会科学装置,力争成为全国共同富裕战略科技支撑的核心枢纽与实践标杆。同时,实验室通过人才“双聘”、成果互认等创新机制,集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跨领域精英,形成“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服务在地方”的协同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在浙江工商大学召开 “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11月1日-2日,两年一次的全国统计领域的学术盛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在浙江工商大学召开。全国统计与数据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齐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下统计学科的理论创新、方法融合与人才培养。会议由中国统计学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承办,浙江省统计学会协办。

       开幕式上,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正式更名为“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学校与联合国统计大数据和数据科学全球中心、之江实验室共建的“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同步揭牌。本次会议主题“人工智能+中国特色统计学科建设”与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科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学校始终大力支持统计学科建设,通过持续拓展统计学应用领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国家战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进程中展现“商大担当”。

       AI大潮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正重塑传统学科,而作为数据科学基石之一的统计学,正处在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统计学科如何应变?

       浙江工商大学党 委书 记郁建兴在大会中表示,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下,人工智能的实质是统计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更名为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标志着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科内涵正向数据科学领域深度拓展。学校正大力布局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引进顶尖人才、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大规模投入算力、创立社会科学试验装置等措施,积极推动文科的“升维发展”。目前,正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使命,着力构建大统计、大经管双核驱动的学科生态。他指出,学校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对标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关键之举,它不仅是一次名称的更迭,更是一次办学理念与学科内涵的演进。未来将继续大力支持统计学科建设,不断拓展统计学应用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 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常务副会长蔺涛作题为《充分发挥统计科研创新驱动能力 奋力推动统计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的主旨演讲。他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统计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统计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需坚持守正创新。他总结了近年来统计工作在普查调查、重点领域改革、统计监测、信息化建设、国际合作、科研推进等方面的成效,提出统计现代化改革要在提升数据质量、拓宽指标范围、创新数据采集方法、提高统计管理效率等方面加码发力。他强调,要通过加强统计标准研究、创新调查方法、推进智慧统计建设、深化核算体系研究等举措,推动统计科研与实践融合,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他希望与会代表借助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这一平台,充分交流研讨,为统计现代化改革与学科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开幕式上,郁建兴和清华大学刘军教授、江西财经大学邱东教授等9位专家学者共同为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揭牌,仪式由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顾青主持。从名称变更再到平台搭建,“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也成为本次大会的亮点。该实验室由浙江工商大学、联合国统计大数据和数据科学全球中心、之江实验室三方共建,是全国首个明确面向“人工智能+统计”领域的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此次合作汇聚了顶尖的学术资源、国际化的官方统计平台和前沿的科研力量,为相关领域创新研究搭建起高起点协作载体。

       联合实验室将依托三方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汇聚顶尖智力资源,聚焦统计与数据科学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并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根据三方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将围绕“高能级的科研服务平台、国 家科技力量培育平台、创新人才培育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目标,聚焦统计与数据科学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打造全球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研究高地

       这不仅将极大提升浙商大在数据科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将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此次大会汇聚了全国统计与数据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下统计学科的理论创新、方法融合与人才培养,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智慧。

       “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浙江省在数字治理与统计现代化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浙江样本。下一阶段,三方将组建工作团队并形成协同机制,加快推进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建成,将有效强化全球中心在电子商务及数字经济测度与分析特定领域的科研支撑,更好发挥全球中心国际交流合作枢纽功能,为加快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与统计现代化改革贡献力量。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刘军院士、江西财经大学邱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利平教授等9位顶尖专家,分别就AI落地与统计思维、大模型时代的统计学机遇与挑战、国际标准修订对GDP核算的影响等前沿热点,带来了跨学科的深度报告。此外,会议还设置了十个平行分会场,围绕“数字贸易规模测度”“新质生产力统计测度”等议题,对两百余篇学术论文展开了密集研讨。

       统计学是浙江工商大学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之一,1945年以来,经过几代统计人的深耕积淀,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教育部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统计学先后入选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023年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市统计局与浙江工商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1月7日上午,市统计局与浙江工商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统计局党组书 记、局长吴槐庆,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毛秋红见证签约并致辞。

       吴槐庆指出,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测量仪”“风向标”“晴雨表”,是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浙江工商大学在统计学科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是推动统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引擎。双方在共建统计研究平台、共育统计专业人才、共同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共同推进党建联动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破解统计工作难题、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必将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助力杭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毛秋红说,希望双方共筑一个“数据大脑”,为科学决策装上智慧引擎,为杭州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共育一方“人才沃土”,为统计事业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为杭州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梯队;共绘一幅“合作实景”,让协议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效,让合作成为政校协同、共谋发展的典范案例。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省 委、省政 府,市 委、市政 府决策部署,聚焦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统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大力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结合浙江工商大学学科特色与优势,助力统计学省登峰学科建设,加强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持续推动杭州统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军和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程开明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队长卢学法,浙江工商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苏为华等领导出席仪式。双方还就统计学科发展、统计改革创新、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建设等工作进行交流座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并列第四!浙商大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再创佳绩

       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立项结果于近日公示,浙江工商大学获批重点项目5项,并列全国第四位。这一突出成绩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卓越大学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中的显著成效,展示了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的持续跃升。

       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大力实施“卓越大学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构建科研发展的良好生态。近三年,浙江工商大学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09项,总数并列全国第24位;其中重点项目16项,位列全国第九位。重点项目立项数在全国的稳居前列,标志着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未来,浙江工商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强化科研组织保障,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浙商大智慧”。

       浙江工商大学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公示清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除浙大、西湖大学、中国美院外,杭州高校1小龙+4小虎:浙工大,电子科大,浙理工,浙工商,杭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商大的目标是2027年进入双一流,还是有希望的,如果成功了,到时候可能有工大和商大两所进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youxiaer 发表于 2025-11-14 15:39
浙商大的目标是2027年进入双一流,还是有希望的,如果成功了,到时候可能有工大和商大两所进入。

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一校一策”方案中,明确提出2027年进入双一流目标的是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目标更高,直接是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官方认为下轮必进双一流,所以浙工大以后目标应该是对标中层以上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youxiaer 发表于 2025-11-14 15:39
浙商大的目标是2027年进入双一流,还是有希望的,如果成功了,到时候可能有工大和商大两所进入。

浙商大统计学是大有希望进双2027双一流,连续拿下重大平台,但三轮如依然严格按二轮必须全满足“三大一基”标准,就无法像浙工大那样确定进,国奖方面缺一等奖。全国高校里江西财经属同为统计学科下轮冲击双一流,江西财经现基本集齐三大一基。

大平台上江西财经与浙商大同为这次拿到第二批教育部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但江西财经有统计学国奖一等,浙商大只有参与的二等奖。但考虑之前国 家说三轮双一流相对之前会扩大,只要标准稍微松动,浙商大按条件足够进。毕竟浙江工商大学还有一个国际化大平台“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西教育部副部长访问北航,共话合作新篇章、共建科教新高地
发布时间: 2025-11-14 / 点击数: 59

北航新闻网11月14日电(通讯员 时琳雅 孙园园 江悦/文 记者 邸白鹭/摄影)11月1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巴西伙伴合作会谈及签约仪式在北航如心会议中心大报告厅举行。巴西教育部副部长、巴西高等教育人员促进会主席丹妮斯·卡瓦略(Denise Pires de Carvalho),巴西驻华使馆卫生、教育和社会事务处主管海伦娜·霍彭·梅尔基奥纳(Helena Hoppen Melchionna),圣保罗州立大学校长梅萨·福尔兰(Maysa Furlan),巴西利亚大学原副校长、孔子学院巴方院长恩里克·翁特保曼(Enrique Huelva Unternbäumen),北航党委书记赵长禄,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原教育参赞、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王志伟出席活动。仪式由北航副校长赵巍胜主持。





赵长禄在致辞中表示,中巴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深化教育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时代发展所需。北航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始终秉持开放、共享、务实的合作理念,将深化对巴合作作为学校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支点。面向未来,赵长禄强调,要深化交叉融合,打造中巴一流创新高地。依托“三位一体”合作布局,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产出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创新成果。要创新育人机制,打造中巴重要教育中心。大力拓展以项目制、双导师等为特色的育人项目品牌,创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机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吸引汇聚全球一流学者到中巴合作平台工作交流。要促进文明互鉴,打造中巴友谊交流枢纽。依托孔子学院等平台促进双方师生交流互访,营造开放、包容、共享、融合的交流合作文化。期待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共同推动双方合作迈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为丰富新时代中巴关系内涵贡献力量。



丹妮斯·卡瓦略在致辞中表示,能够到访北航并见证中巴合作历程中的又一重要时刻,她深感荣幸。巴西高等教育人员促进会与北航同年创立,也预示着双方未来在科研探索与教育发展的紧密合作。她高度评价北航对巴西“三位一体”合作布局,期望北航与巴西的合作平台成为中巴科研协同创新的引擎,结出更多丰硕的实质性成果。她强调,拓展中巴两国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是双方基于共同利益与长远发展达成的战略共识。2026年是“中巴文化年”,巴西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对华人文交流力度,深化双方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两国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她坚信,通过不断加强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务实合作,中巴两国在人文、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梅萨·福尔兰在交流发言中表示,圣保罗州立大学是巴西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更是巴西首个设立孔子学院的高校,始终将对华合作置于重要战略位置。当下,中巴关系正呈现出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圣保罗州立大学期望与北航携手共进,积极推动两校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大力拓展师生互访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期待以两校深度合作为契机,共同助力中巴两国在教育、经济、文化领域实现新发展。



恩里克·翁特保曼在交流发言中表示,自成立以来,巴西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有力促进了中巴两国间的人文交流,实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愿景。他提到,巴西利亚大学航空航天工程中心,是拉美地区唯一具备混合火箭发动机研发能力的高校,这与北航的学科特色高度契合。展望未来,期待与北航建立深度战略合作,拓展双方在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及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共同开展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创新,开启两校合作新篇章。

北航校长助理、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院长、北航巴西中心主任董卓宁介绍了北航对巴合作情况及北航巴西中心建设方案。



会上,赵长禄与梅萨·福尔兰分别代表双方,共同签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圣保罗州立大学谅解备忘录。据悉,双方将致力于拓展、深化联合科研与教学活动,系统性推动师生互访和人才交流,重点围绕联合研究项目、资源优化共享等关键领域强化协作,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董卓宁与恩里克·翁特保曼分别代表双方,共同签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巴西利亚大学谅解备忘录。据悉,双方将重点推动联合科研项目的开展,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计划,支持师生互访,共享学术信息与研究成果,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学术会议等科研活动。

签约仪式前,赵长禄在如心会议中心中报告厅会见了丹妮斯·卡瓦略一行。



赵长禄对丹妮斯·卡瓦略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对巴西教育部、巴西高校对北航办学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北航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的事业发展情况。他表示,北航矢志不渝培养一流人才、打造国之重器,始终奋进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前列,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在服务中巴教育领域合作中争做表率,取得了丰硕合作成果。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化合作,以更多合作项目推动双方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丹妮斯·卡瓦略对北航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并转达了巴西教育部部长卡米洛·桑塔纳(Camilo Santana)对北航的亲切问候。她指出,巴西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在中巴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双方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收获显著成果、取得突出进展。北航作为中国顶尖学府,是巴西极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展望未来,巴方愿与北航携手,共同支持更多学者、学生双向交流,推动全方位多领域深度合作,共同助力两国教育科技合作迈向新高度。



当天下午,丹妮斯·卡瓦略一行还参观了航空航天博物馆,进一步了解了学校在航空航天和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

据悉,北航与巴西高校的合作持续深化,并于2025年迈入里程碑式新阶段。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期间,校长王云鹏代表北航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签署协议,正式成立北航巴西创新研究院和孔子学院。5月,北航巴西中心在杭州国际校园正式启用。7月,适逢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重要契机,党委书记赵长禄率团赴巴西,与圣保罗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等高校签署协议,共建北航-圣保罗大学绿色航空实验室,并举办系列双边科技创新论坛。10月,北航第二届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举办期间,北航与巴西合作伙伴签署多项合作协议,聘请多位巴西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举办重点伙伴国家巴西专题系列活动。

此次高规格访问是巴西代表团参加世界中文大会之行中的关键行程,充分展现了推动中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落地生根的坚定决心。

1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11月13日,西湖大学《Science》+1


2025年11月13日,西湖大学董晨课题组在Science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当cDC1遇到坏死肿瘤细胞时,如何一步步成为有效连接适应性免疫应答、激活杀伤性T细胞的桥梁。这项工作为理解树突状细胞功能调控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为开发更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

 



论文截图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y5362

2020年,当时还是清华大学博士后的谢波文开始投身这项研究,到今年11月论文上线,研究历时近六年。从构建模型、筛选基因,到抽丝剥茧、层层探索、临床验证,研究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研究人员当初的想象,这个“王牌情报员”在人体外周血中的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每一步实验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的操作。

这项研究为理解树突状细胞功能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未来,科学家们或许可以通过激活Ms4a7分子或者更多功能类似分子的表达,强化cDC1细胞的“情报传递”能力,让免疫系统更精准地打击肿瘤。 

即便置身于高度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中,cDC1细胞依旧能坚守职责,为免疫系统提供有力支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对抗癌症的漫长征程中,每一项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火。



西湖大学董晨教授为本研究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谢波文为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上海芯超生物提供临床样本,清华大学祁海课题组、董忠军课题组和吴励课题组提供了课题相关小鼠品系。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项目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2日,Nature在线发表西湖大学邹贻龙团队与Kiryl D. Piatkevich团队合作开发的原位膨胀成像蛋白质组学技术(in situ imaging Proteomics via Expansion,简称iPEX)



在人体这座“超级大城市”里,我们体内的蛋白质,就像这座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有的是警察(免疫蛋白),有的是快递员(运输蛋白),有的是建筑工人(结构蛋白)……

“城市”是否能正常运转,与蛋白质是否“恪尽职守”息息相关;而能否“恪尽职守”,与蛋白质的位置也有关系。在阿尔兹海默症等复杂疾病中,只有看清蛋白质在组织中的分布,如何聚集或错位,才可能发现病变最早从哪里开始、向何处扩散。

如此“微米级”的精度,我们怎么看清每一个蛋白质的位置?现有的技术手段“左右为难”:看得“全”的,看不“清”;看得“清”的,看得“少”。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邹贻龙团队与Kiryl D. Piatkevich团队合作开发的原位膨胀成像蛋白质组学技术(in situ imaging Proteomics via Expansion,简称iPEX),破解了这一难题。

北京时间11月12日晚24点,Nature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该技术深度融合了基于水凝胶的蛋白质锚定、组织膨胀与质谱成像,实现高分辨率(微米尺度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10-100倍灵敏度提升)、非靶向的深度空间蛋白质组解析。

简单来说,这种技术能够同时看清生物组织里成百上千种蛋白质的位置,呈现一张“高清全景地图”,为生物医学研究、疾病机制探索提供了“解读蛋白质空间密码”的新工具。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34-0




上线截图



01 为何我们需要新技术?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它的空间分布,是我们理解细胞功能、组织架构与疾病发生的关键。近年来兴起的空间蛋白质组学,正是一种能“看清”蛋白质在生物组织中具体位置的技术。它就像一张详细的“地图”,不仅能告诉我们内部有哪些蛋白质,还告诉我们这些蛋白质“在哪儿、和谁在一起”,帮助我们解读生命的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机理。

然而,长期以来,各类主流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成像质谱流式技术,基于样品切割分离结合液相色谱质谱的分析技术,传统MALDI质谱成像等)始终面临着困境,用一句话概述:要么能看到的蛋白质少,要么较难还原完整的蛋白质全景空间位置,要么看不清蛋白质。

作为邹贻龙实验室第一批博士生之一,本文的一作、博士生王凤翔很早就意识到:“我们需要一种技术,既能不依赖抗体发现新蛋白,又能保留组织空间完整性,还能看清微米级的精细分布。”

这样的技术真的存在吗?

2022年初,功能脂质组学与代谢调控实验室负责人邹贻龙,与分子生物工程实验室负责人Kiryl D. Piatkevich,在云栖校区咖啡吧的一次邂逅,带来了技术突破的可能。

2020年加入西湖后,邹贻龙一直带领团队埋首脂类调控相关研究,因此也关心着脂类的空间分布和含量。

Piatkevich比邹贻龙早一年加入西湖。他的实验室则长年研发和设计创新型分子工具及显微成像技术,包括一种“会放大的果冻”,即能将样品线性放大8倍多、体积放大约500倍的膨胀显微镜技术。此前他们发现,生物组织样品经过膨胀后,蛋白和多肽的检测效率有非常大的提升。

那么,如果将膨胀技术应用在已有的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上——比如能够连续性快速数据采集,在组织的原位(也就是不发生移动,也无需提取),就看清楚它们的真实分布?

两个青年PI一拍即合。2022年2月,他们就做出了第一个技术雏形……

当然,势如破竹不是科研工作的常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是科学探索习以为常的模样。接下来,这个团队利用三年时间不断优化、验证这项技术,并探索它破解疾病奥秘的潜力,也就是现在你读到的原位膨胀成像蛋白质组学技术,简称“iPEX”。



02 iPEX

将“物理膨胀”与“质谱成像”创新结合,我们先来看这种新技术的表现如何。

实验验证显示,iPEX的蛋白质检测灵敏度比传统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提升1-2个数量级,有效像素尺寸可达1-5μm,单样本可检测600-1500种蛋白质,且能同时捕捉蛋白的空间共定位关系。

也就是说,新诞生的iPEX让空间蛋白质组学兼具了“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非靶向”三大优势。

简单说,新技术——

更清晰:能看清蛋白质在组织里“具体在哪个位置”,精度约等于平均细胞直径的五分之一。

更灵敏:非常少的蛋白质也能检测到,这一类含量精准调控的蛋白质往往是驱动疾病的重要推手。

更普适:不需要提前知道要找哪种蛋白,能一次性发现成百上千种蛋白的分布,是“广泛普查”而不是“定点抽查”,从而保留有“出乎意料”的发现的可能。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团队人员解释说,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组织中的蛋白质“先锚定、再膨胀、再扫描”。具体而言,团队通过以下四步关键流程实现了技术突破。

第一步,锚定蛋白质,更形象地说,是在“原地”“黏住”蛋白质。以往,在实验操作中,组织中的蛋白质容易扩散“出走”,相互混淆,无法获得它们在组织中的“原始位置”。团队开发了一套“黏住”蛋白质的方法:使用N-琥珀酰亚胺丙烯酸酯(NSA)作为“胶水”(锚定试剂),通过靶向蛋白质的伯胺基团(能“粘上胶水”的蛋白质具体“部位”),将蛋白质“黏贴”锚定在 “背景板”(水凝胶聚合网络)中,以便后续进行膨胀。这一步不仅解决了蛋白扩散问题,还能高效去除组织中的代谢物、脂质等干扰物质,大幅降低后续质谱检测的背景噪声。

第二步,让组织线性膨胀3-7倍,科学过程叫“各向同性膨胀”。原有技术质谱成像分辨率有限,核心原因是样品中的分子挨得太“近”太“挤”,iPEX通过水凝胶膨胀技术,让样本组织在三维空间各向均匀放大3-7倍,且不会出现拉伸变形,完全保持精细的解剖结构。

第三步,给蛋白“拍高清照”,即原位酶解与质谱成像。膨胀后,需先将蛋白质“切割”为小片段即“肽段”,以便于离子化与质谱检测,用的是原位酶解技术。团队在这一步再次创新,利用水凝胶膨胀的过程,把蛋白质捋顺成一条“线”、而不是过往盘在一起的“线团”,大大提高酶能“切”到的位点,提升酶解效率,从而释放更多的多肽片段。

最后一步:数据解析。团队自主开发了计算流程,能精确识别质谱仪产生的离子列表,即潜在的蛋白质多肽信号,最终,基于检测到的多肽分布及信号强度,能自动识别样本的组织结构(比如这是神经层,那是绒毛)、自动生成蛋白共定位网络(也就是知晓哪些蛋白质总是在同一个位置,它们有可能是一起“干活”的),以及区域特异性蛋白列表输出(比如“这个区特有哪10种蛋白”,帮助快速锁定关键分子)。


图1. iPEX操作流程



03 实战成果:从基础研究到疾病机制

“所以,这次的研究中,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虽然我们的研究目标很清晰,但其实每一步都很难,”王凤翔诚恳地回答,“这或许是因为iPEX的步骤很多,所涉及的实验条件也很多,这些因素往往都相互影响,牵一发动全身。”

所幸,这是一支各有所长、跨学科合作的团队,两位共同通讯作者和三位共同一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优势“放到最大”。

王凤翔在中国药科大学完成药学本硕学习,积累了五年扎实的质谱分析经验。熟悉“膨胀”化学的Piatkevich实验室的博士生孙翠骥,在吉林大学与国家纳米中心联培攻读硕士时主要做的是生物纳米材料,喜欢做原创性技术开发,从微观的角度探索物理理论上可行的、化学上也能够实现的技术。iPEX所检测出的数据量庞大,一次就能产生几十万个多肽质谱谱图,该怎么解读?同在邹贻龙实验室的博士生吴天舒,虽然在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期间读的是“传统”的生物专业,但在学业外自学了计算机编程。在这个课题中,他便承担了关键的一步,数据分析,开发了专门的计算流程。

通力合作,最终磨出了iPEX这把“利剑”。

那么,这套全新的技术到底能“剑指何方”?

为验证iPEX的性能与应用价值,团队在多种组织、类器官及疾病模型中开展实验。

比如,精细组织解析:视网膜是研究神经层结构的经典模型,基于iPEX检测到的多肽分布及含量水平,仅凭蛋白质表达谱,无需其他监督信息,研究人员就“获取”(重构)出小鼠视网膜的清晰分层结构,并且识别出在不同细胞层特异性分布的蛋白质,这是传统质谱成像技术无法做到的。


图2. iPEX提高小鼠视网膜中进行的空间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a. 传统MALDI及iPEX在三个重复样本中检测到的多肽、蛋白质的数量。b. 基于多肽信号的像素聚类图。c. 在小鼠视网膜不同细胞层富集的代表性多肽离子的伪彩色离子强度图。

再如,多组织适配:研究团队在小鼠小脑、小鼠肠道、人源脑类器官、小鼠肝脏组织等样本中展开测试。实验证明,无论检测组织是软是硬、是否含空腔(即内部“中空”),iPEX都能实现高分辨率、深覆盖的蛋白检测,单次实验可识别600-1500种蛋白,灵敏度较传统质谱成像提升10-100倍,验证了iPEX的通用性。


图3. iPEX提高小鼠小脑中进行的空间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分辨率。

还有,疾病紊乱特征识别: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的核心难题是缺乏对疾病早期的认识,团队利用iPEX的高灵敏度,在AD小鼠模型仅出现少量Aβ沉积、无明显症状时捕捉关键早期事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的3个特征肽段在纤维束、海马体、皮层等区域一致性显著降低。这与此前已取得的发现相吻合。

进而,团队联合刘晓东实验室,通过多功能干细胞诱导的多种类型脑细胞及胶质瘤星形细胞等体外实验,初步证明ACAA1下调(即数目变少、活性变弱)介导的脂肪酸紊乱是AD早期风险事件。


图4. U251MG细胞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分析。其中ACAA1N392S单基因型突变是阿尔兹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CAA1ΔC为硫解酶催化结构域截断体。

由此,研究团队也证实了,iPEX所实现的“升级版”空间质谱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挖掘、认知疾病机理。



04 未来已至
王凤翔始终记得他们把小鼠“能做的组织”都用了iPEX做检测,平均每个组织做了六七十遍,做的次数最高的小脑、可能历经了上百次的样本膨胀。

“我们想要拓展技术的可使用性。”她解释说。

如今,随着初代iPEX技术的发表,这支团队的下一步工作依然是瞄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可能——

在基础研究中,它使科学家能直接观察蛋白质在精细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为解析神经环路构建、组织稳态维持、胚胎发育等具体的生物机制研究,提供可视化的“地图”证据。

在临床转化层面,基于iPEX已发现的AD早期ACAA1蛋白紊乱现象,可以探索它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脂肪酸干预策略在AD早期治疗中的转化潜力。

在技术推广层面,这支团队想授人以“渔”,把这种新技术的实验流程标准化、模块化,让iPEX走进更多的实验室。

从技术突破到机制发现,邹贻龙团队和Kiryl D. Piatkevich团队,用iPEX这项新技术,打开空间蛋白质组学的新窗口。

看得更清,才能懂得更深、走得更远。让我们目送这支跨学科团队继续前行,并期待他们带着“利器”再次凯旋!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西湖实验室多维动态代谢组学核心实验室主任邹贻龙博士和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特聘研究员Kiryl D. Piatkevich博士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王凤翔、孙翠骥以及吴天舒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团队合影(从左至右:孙翠骥、Kiryl D. Piatkevich、邹贻龙、王凤翔、吴天舒)
研究过程中,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刘晓东团队提供多能干细胞诱导的脑部细胞模型支持,西湖大学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中心质谱与代谢组学平台提供质谱设备支持、高性能计算中心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撑以及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了多项技术支持。本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博士生)、西湖教育基金会和西湖实验室的经费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16 14:47 , Processed in 0.06623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