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潭园幽梦

[经济发展] 为提升石家庄知名度,正定古城和苍岩山如何才能申请成5A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rabbitrun 发表于 2025-9-16 17:39
大概看了下,个人感觉讨论的矛盾主要在【点】之争,要争某个点是正统?

但是历史是漫长阶段中发展变化的 ...

很客观的正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tsuiyin 发表于 2025-9-16 18:10
是的
历史行政的变迁会有很多文化上争议,所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某一个地理坐标而已。

其实很多人都能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园幽梦 发表于 2025-9-16 14:33
逻辑怪怪的感觉。东垣正定本来就是一家,石家庄正定也是一样的 也是一家。这背后既有县与县的传承,也有 ...

关于东垣、元氏故城、真定、正定、石家庄,之间的脉络关系,孙万勇的文章已经写的很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慷慨燕赵2010 发表于 2025-9-15 16:40
石家庄:从历史深处走来--
石家庄区域历史的起源和演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297278412 ...

他的文章说不定受咱们论坛的影响写的,感觉前半部分,都是咱们论坛里论述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cxmtjt 于 2025-9-17 11:48 编辑

竟然有人说我是高邑人。我的身份证前六位是130603。高邑、柏乡关于鄗的争夺,核心是谁是鄗的继承者。高邑县是鄗县更名而来,隋朝划地成立柏乡之后,高邑县没有取消,一直活到现在,所以是鄗的继承者。柏乡隋朝成立时,把古鄗城划入其中,可以宣传鄗城文化,不能说自己是汉代高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tsuiyin 发表于 2025-9-16 18:10
是的
历史行政的变迁会有很多文化上争议,所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某一个地理坐标而已。

是的 就是你例子举得不太合适。而且历史本身写的都很清楚,即使有行政区划变动,也不会有啥争议,都记载的很清楚嘛。定州 灵寿的例子很好,但是他们肯定也没啥争议,中山国相关的记载都比较清楚,争议不起来。可能柏乡这个问题,比较特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zdkc 于 2025-9-17 11:40 编辑

范仲淹是正定人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出自一代名臣宋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您可知道,范仲淹是正定人!
  千百年来,关于范仲淹的出生地,一说苏州吴县,一说徐州。然二说均无确切记载与考证,皆为推断,不足为据。
  随着研究的深入,范仲淹生于真定府之说,得到了公认。根据有五:
  一、范仲淹父亲范墉,曾任成德、武信、武宁军节度掌**。真定府是成德军治所,证实范仲淹之父曾在真定府为官。
  二、范仲淹在给他哥哥信中说:“我本北人,北人淳厚。”
  三、范仲淹在《移苏州谢两府启》中自述:“某生于唐虞。”唐虞泛指河北。
  四、曾和范仲淹共同镇守西夏的大将韩琦,后调任真定府为官。到任不久,范仲淹便致信韩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自报家门,明明白白。
  五、著名宋史研究家、苏州人方健先生在其“范仲淹生平及其思想概论”中开门见山:“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诞生在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其父范墉时为北道重镇成德军节度掌**。”
  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州,四代祖因战乱滞留南方,定居苏州。范仲淹两岁在徐州丧父,随母谢氏改嫁山东朱性,易名朱说。26岁中进士,遂要求复归范氏家族,遭家族拒绝。范仲淹只好承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29岁复姓范,名仲淹,字希文。45岁第一次回苏州,仅凭吊了祖坟,查看了祖居。58岁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60岁赴任杭州,途径苏州,短暂逗留。63岁赴任途中,病逝徐州。随母葬于河南伊川。
  由此看出,范仲淹既非生于苏州,又没长在苏州,家族仅准复姓、不准入籍,更无葬于苏州。
  《现代汉语词典》对“籍贯”的注释为:“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范仲淹生于正定,自然就是正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真定 发表于 2025-9-17 08:45
他的文章说不定受咱们论坛的影响写的,感觉前半部分,都是咱们论坛里论述的观点。

孙**近一些年的工作会越来越重要,石家庄太需要一个站在石家庄地区来解读石家庄历史文脉的人,孙万勇总结的资料 将石家庄地区的历史串起来 娓娓道来,讲究平衡又突出主线,为石家庄的文化宣传奠定基调,能大大促进石家庄的文化凝聚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漫步真定路 于 2025-9-18 11:35 编辑
慷慨燕赵2010 发表于 2025-9-15 16:40
石家庄:从历史深处走来--
石家庄区域历史的起源和演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297278412 ...


写的非常详实。但个人觉得,有一点似乎官方刻意回避,元代燕南河北道治真定路以及明代至清初,真定府作为保定巡抚驻地的史实。

燕南河北道,治真定,领真定、顺德、广平、彰德、大名、怀庆、卫辉、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十一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

元代肃政廉访司的职能为:“提刑之职,一官吏,二风俗,三狱讼,四农桑,五学校,六文案,七人才。”

真定路教育中心的地位:
(科举考试)乡试场所的设置,共计17处:
行省十一处:河南,陕西,辽阳,四川,甘肃,云南,岭北,征东,江浙,江西,湖广。
宣慰司二处:河东冀宁路、山东济南路。
直隶省部路分四:真定,东平,大都,上都。

其中,真定路乡试会所包含:真定路、河间路、保定路、顺德路、大名路、广平路、彰德路、卫辉路、怀孟路等9路
真定路,交通四通八达,九省通衢,是以上腹里九路学子科举乡试之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漫步真定路 于 2025-9-18 14:02 编辑
慷慨燕赵2010 发表于 2025-9-15 16:40
石家庄:从历史深处走来--
石家庄区域历史的起源和演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297278412 ...


再有,明代至清初保定巡抚驻地真定府,这一历史往往被忽略。

《明史.职官志》载: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一员。成化八年,分居庸关以西,另设巡抚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提督紫荆、倒马、龙泉等关,驻真定。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明史.职官志》,“中记载“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一员”指的就是“保定巡抚”,而下面的“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指的是河南巡抚,“巡抚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等关军务一员”指的是山西巡抚。

保定巡抚和河南巡抚、山西巡抚同列,说明保定巡抚辖区就是省级建置,巡抚驻地真定就是省会之区。

紫荆、倒马、龙泉,是为“三关”,辖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是为“雄镇”。这就是三关雄镇最好的解释,有关“三关雄镇”,我最早在正定贴吧有过详细的解释。

官方的“北方三雄镇”来历出处不明,“三关”常常解释为:倒马、龙泉和固关,实际应为:紫荆、倒马、龙泉,刻意回避“紫荆关”,不知有何深意。

而就在我查“保定巡抚”词条的时候,发现保定巡抚衙署的位置被定义在保定府城元朝廉访分司旧址(今西大街与帅府胡同东北角),
罔顾事实,肆意篡改词条,故意误导大众,用心险恶!

巡抚行台(保定巡抚衙门),在县学西(正定县文庙西侧),景泰元年(1450年),知府张玉创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9D%E5%AE%9A%E5%B7%A1%E6%8A%9A/13784737


巡抚行台,在县学西(正定县文庙西侧),景泰元年(1450年),知府张玉创建。

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知府邢简、田济相继增修。

宏治元年(1488年),都御史林廷玉自作“留除书屋”,十二年(1499年),都御史李瓒立巡抚题名碑。

嘉靖六年(1527年),都御史何诏重修,仍于衙后创建庋案楼六座,以分贮(储存)六郡(指保定、真定等6府)积牍(累积的公文),并立凉亭。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都御史王国,于厅事右作“筹边台”。

天启元年(1621年),都御史胡思伸更廓辕门甬道,两旁增置栅栏,于门之左设鼓楼,规制宏敞,倍增于旧。

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巡抚移保定,遂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县志,多处记载,明代为“巡抚驻节之所”,“省会之区”,“明升为省”, 而清朝甚至到民国初年文人散文笔记,也都记载正定曾为省会,正定县是河北首县等等。 石家庄的历史文化编纂人员,为什么不宣传普及?就连百度词条都被某地人篡改了。。。。。。

光绪《正定县志·城池》载:汉建为国,晋移为郡,唐改为军,明升为省,规模阔大,壁垒森严,恃为重镇。
《正定县志·公署》载:正定,明为巡抚驻节之所,末年设立兵营,以资防范,公署星罗棋布。
《重修正定府府学文庙碑》碑文载:“正定府为历代省会之区,故府学文庙规模广阔,气象崇宏,甲于通省。
《正定县志·集市》载:按县城为巡抚驻节之所。居民稠密,贸易丰盈,故集市之盛如此。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漫步真定路 于 2025-9-17 15:57 编辑

《重修正定府府学文庙碑》碑文载:“正定府为历代省会之区。

历代省会之区应该包括:宋代河北西路治所、金代河北西路治所、元代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明代保定巡抚治所、清初——1669年保定巡抚、直隶巡抚治所。

其中,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衙门就在今天正定县水环所附近,明代改为真定卫衙门,清代为真定镇、正定镇总兵驻地,也就是常说的“镇台衙门”,

现在正定水环所附近,几年前重建了“镇台衙门”大门,图我不会上传。

所以铁路拉来的,是石家庄(正定)区域作为河北中南部政治中心的历史性回归,省会迁石不是“偶然得之”,是重回历史上应有之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真定路 发表于 2025-9-17 15:31
正定县志,多处记载,明代为“巡抚驻节之所”,“省会之区”,“明升为省”, 而清朝甚至到民国初年文人散 ...

有劳兄弟看见了就改回去。扒掉腿儿的遮羞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20 03:22 , Processed in 0.04781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