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5-9-23 17: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还是某地文旅,“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文旅说“一句话传递三个信息”但其中两个都是下文自己找补的,写这个文章都没逻辑先后顺序的,并且这句话还不完整! 
 完整的原文是:“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驱冲竞,大获而归。”(前529年)鲜虞人听说晋国的军队全部出动了,却不警戒边境,也不加强防备。晋国的荀吴从著雍率领上军侵袭鲜虞,到达中人,他驱使冲车(冲车是古代攻城的重要器械)与狄人竞相追逐,俘获了很多东西后回国。鲜虞人的做法能体现中人是大本营吗?就算他是大本营,这么描述这中人城极大可能被破了。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因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前530年)晋将荀吴佯装与齐国会师,借道鲜虞,突袭肥国都城昔阳(藁城),俘虏其君绵皋,肥国灭亡。这段话揭露了,“及中人”的前一年荀吴借道鲜虞,灭掉肥国,也相当于一次踩点。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 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前527年)荀吴率领军队讨伐鲜虞,围困鼓国三月,待其粮尽后迫降,未杀一人,仅俘鼓君鸢鞮。这段话更揭露了,如果鲜虞的大本营在唐县,那么伐鲜虞为什么能围困在晋州的鼓国?我有两种想法:一是前529这一年鲜虞主力被晋军打到了中人城,而非鲜虞主动设立的,并且在这年中人城被破,鲜虞主力转移到鼓国附近。二是根据上面鲜虞知道了晋军全部出动了,但不警戒边境,也不加强防备,只可能其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据点,而非主力大本营。个人觉得想法一更实切一些。
 
 《春秋经》载:“晋之取鼓也,在十五年。既献,而反鼓子焉。献于庙。又叛于鲜虞。叛晋属鲜虞。”晋国打败鼓国这件事,发生在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在奉献了战利品之后,就把鼓国的君主送回去了。(战利品)被奉献到了宗庙。(后来鼓国君主)又背叛晋国而归附了鲜虞。(也就是)背叛晋国转而归属鲜虞。鼓国为什么还要背叛晋国去投奔主力在唐县的鲜虞呢?况且晋国四年前,两年前年分别伐了两次鲜虞,按理说鲜虞应该正处于虚弱期,能有这么大影响力吗?不会有人来说都是一族血浓于水吧?
 
 《春秋经》载:"(昭公二十二年)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前 521 年)鼓君鸢鞮被释放后复叛,前荀吴派伪装成商人的晋军突袭鼓都,最终灭鼓,将鸢鞮永久迁离。前507年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平中,晋地。获晋观虎,恃其勇也,前506年,中山一词出现。
 
 最后那个上军,《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 633 年)载:“(晋文公)作三军,谋元帅。"后期虽有增设,不过大多保持三军,"军行重者居中"因此"中军"级别最高,上军次之。并且这几次行动都是荀吴率领的,并且时间就在左右几年内,不太可能职位变动,所以应该都是率领上军进攻的,而且作为一个上军将领着上军作战还要拿出来大做文章。看历史记载,荀吴灭肥,伐鲜虞,还算轻松,甚至伐鲜虞比灭肥都轻松,灭肥给出了时间,至少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才灭掉。而伐鲜虞却是,“及中人,驱冲竞,大获而归。”最困难的是灭鼓国,第一次耗时3月,第二次还要伪装成商人突袭。按照某文旅的说法,人家荀吴率军攻鲜虞主力特别轻松、灭肥稍有难度、灭鼓难度较高,难道可以说鼓国比鲜虞主力要强吗?最后也不去讨论西晋张曜的中人都城说了。
 
 | 
 
x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