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并州柳西

[龙城轶事]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主题贴(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今日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0 1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ingdangmaook 于 2015-7-10 10:18 编辑

“太原工程队”旧址8月开工修缮
揭开日军“太原集中营”里的梦魇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做好抗战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快红色旅游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山西省启动了抗战遗址修复工程,此次修复的抗战遗址有28处。
    在这28处抗战遗址中,太原仅有一处——太原工程队。6月,太原市文物局发布《太原工程队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招标公告》,太原工程队旧址保护修缮项目正式启动。根据招标公告,项目总投资约173万元,由政府投资,预计60天完工。目前,项目招标已经结束,进入公示阶段,预计8月份正式开工。
    太原工程队——日军“太原集中营”。知道它,已经很久,看了许多文字的描述,试图想象70多年前,这里发生的故事。但是终究没有看过太原工程队旧址的模样,那些想象也变得模糊。
    7月7日,是“七七事变”78周年纪念日。生活晨报记者决定前往太原工程队旧址一探究竟。
探访
太原工程队旧址亟待维修
    太原工程队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开南巷27号。该地为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公司(原山西机器厂)的厂区。记者询问门房工作人员,“太原工程队旧址是不是在这里?”工作人员笑着说,“是。就是几间烂平房。你们要想看,自己去看吧。”工作人员还给记者指了指方向。
    靠近大门、北面的几间蓝色厂房里传出机器的轰鸣声。沿着厂区道路往里走,却变得幽静起来。道路左侧停着几辆废弃的工程车,路边垃圾遍地。五只流浪狗“汪汪”地聊着家常。“荒凉”,这是记者走在通往太原工程队旧址的小路上,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可能因为是老厂区,一间间废弃的厂房,破烂不堪。在厂区的西北角,记者看到一个有围墙的院落。“这可能就是太原工程队旧址吧。”紧走几步,走到近前,东面房屋外“太原工程队旧址”的牌子肯定了记者的猜测。这块牌子是太原市政府2011年12月31日悬挂的,并将其确定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院落两侧堆放着木板条、破布等杂物,中间朝南的房屋门窗尚在,但是大门敞开着。两侧的房屋没有门,墙体有裂缝。进入东侧的房屋,从门口处一眼望去,阴森深邃。房顶为木结构,下面的木头支架与房顶相连,起着支撑作用。部分屋顶已经塌落,局部三角架断裂。房间两侧,用砖墙将房屋隔成一个个小格子,每堵墙上有个细长拱形门洞。
    记者踩着垃圾向屋内走去,看着一个个小格子,思绪复杂。
回忆
日军对待八路军态度最恶劣
    太原工程队,也就是日军“太原集中营”,是侵华日军于1938年6月在太原建立的。他们为了掩人耳目,逃避战争罪行,对外名称为“工程队”,而内部则称为“太原俘虏收容所”。
    收容所最初规模不大,主要收容在山西忻口会战中被俘的中国军队战俘。1940年以后,这里除了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的战俘外,还有随意抓来的老百姓。7年间,这里收容、关押过逾10万人。
    刘林生是日军“太原集中营”幸存者刘侵宵的后人,他在所著的《中国的奥斯维辛》中写道:“日军‘太原集中营’大门外挂的是‘工程队’的木牌子。它的东墙从太原城东城墙开始往西,到山西国民师范的东墙外;南边从太原城东城墙的小东门街一带开始,到太原城的北城墙。“集中营的东、西、南、北四面以3米多高的围墙、电网包围,甚是严密。集中营东门口有一个木头做的马鞍形的电网连接架。到了晚上,外出做劳工、苦力的中国战俘被押解回来后,日军就把这个电网连接架推到东门出入口处,和围墙的电网连接在一起。这样,整个集中营就被高压电网严密地围了起来。
    “在集中营东门的旁边有一个10多米高的三层炮楼,这个炮楼是整个集中营区的制高点。炮楼内有轻、重机枪,掷弹筒,毒气弹,燃烧弹,手榴弹等,从这里可以俯视整个集中营区,没有死角。
    “集中营的牢房由5栋扩充到9栋,每栋住300人至500人。牢房两边,水泥铺地,形成大通铺,上面铺着稻草、秫秸。战俘们睡觉一个挨一个,如果出去上厕所,回来就没地方了,只能重找一处钻进去,战俘们称之为‘插萝卜’。”
    黄城县城关镇城南后龙村人董汉章回忆说,他是1942年2月日寇围攻国民党中央军驻地中条山时被俘的。他们先被押到运城,后又到了太原,被关进太原工程队。“1942年3月26日至4月10日,这里被关押的俘虏由1200人猛增至9000多人。”董汉章说,工程队里人满为患,因囚室不足,鬼子便在院里搭起席棚,以容纳俘虏。俘虏身上的衣服颜色、样式不同,很容易分辨。日寇对待八路军的态度是最坏的。
    集中营里天天都有押来的俘虏,也天天有押走的俘虏。被押走者,除了补充到伪军外,大多数被押运到东北抚顺等地的煤矿。在这里,俘虏们每天都吃不饱。日军在营院内修筑瞭望台时,俘虏们因饿得两腿发软,砖块从背上掉下去,日本兵当场打死两人。他曾参加过抬死俘,死俘被抬到俘虏营外的东北墙角处的大坑里,推下尸体后,埋上几锹土就算了事。这个坑被叫做“万人坑”,也叫“地狱坑”。
罪证
俘虏在赛马场当了日军的活靶子
    织田又藏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日伪山西省食粮公社职员。据他后来回忆说,日军“太原集中营”就是一座人间地狱。“那时规定,俘虏每人每月的粮食为30斤,但实际上是要被克扣的。俘虏们吃的是牛马的饲料,豆饼、麦麸、黑豆等,高粱已经算是最好的主食。他们每天要从事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这里每天都有人死亡。活着的人,有的被送出去充当劳工;有的作为实验品,进行活体解剖或细菌试验;有的被当做活靶,进行刺杀劈砍训练。”
    住冈义一曾任日本北支那方面军独立步兵第14旅团第244大队第4中队大尉中队长,他回忆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太原赛马场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
    1942年,陆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少将旅团长津田守弥给所属独立步兵第13大队的一道密令:“为了锻炼新兵在战场上的胆量,各部队要用活人做‘靶’,对刚从国内征来的新兵进行试胆教练。”
    1942年7月26日清晨,日本兵分乘两辆卡车,驶向检阅场——太原市小东门外赛马场。在赛马场的西北角,大队教育主任小池中尉正在那里忙着安排。旁边,一批俘虏已从集中营以外出参加劳动的名义被骗到这里。9时20分,下达了活靶刺杀的准备号令。首先,50名俘虏被带到杀人现场南面约20米处等待,七八人为一组。俘虏双手捆在背后,排成一行,跪在地上,每两人中间间隔约2米。在他们前方约10米处,站着一排手拿刺刀的日本兵,每个日本兵对应一名俘虏。
    随着一声号令,日本士兵一声狂吼,野兽般地冲向俘虏,用刺刀刺向俘虏的胸堂。一些没有被刺中要害的人,怒目而视,在血泊中挣扎着;还有一些人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最后的反抗。日军长官不满意士兵们的刺杀成绩,夺过新兵手中的刺刀,刺向一名正在挣扎的俘虏,这一刀正中要害。接下来,是第二组、第三组……在这次屠杀中,220余人被当做活靶刺杀。当第一批俘虏者惨遭杀戮,血迹未干时,又一次大屠杀开始了。
    也就是在这个血流成河的7月,日军将太原集中营在押的500余名抗日战士转押到太原北门外的山西特殊教化队。不久,被送到教化队的中共党员建立起秘密党支部。到年底,党支部成员发展到33人,他们在集中营里秘密开展着抗日活动。
晨报记者 李玫 杨晓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2: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5-7-12 10:18 编辑

http://www.tygh.gov.cn/tygh/tygh ... -b5c2-743428e77e82l
最新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2 10: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23# dingdangmaook


    20多间房吗?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2 12: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源会馆,哎,估计是完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3 13: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琉璃:碧瓦辉煌几多时


苏氏琉璃传承人葛原生


葛原生、苏永军师徒在一起制作琉璃


迎泽公园六角亭上,苏杰烧制的琉璃瓦颜色如初

  “揉泥、塑型、烘干、塑烧……”7月8日,76岁的葛原生在自己简陋的工作间内娴熟地做着手上的活计,但毕竟年事已高,又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忙活到紧要处,额头上的汗水骨碌碌地往下滚。大约两小时后,一件琉璃作品雏形在他手中完成。“琉璃釉彩的最高技术是炼制名贵的孔雀蓝釉,因这种釉彩的配方复杂、制作难度大,世家工匠都将其视为绝技。”坐在椅子上歇了口气,葛原生打开了话匣子。苏氏琉璃的辉煌与失落,次第展现在了他徐徐的讲述中。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3 13: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A 身为厂长拜师学艺苏氏琉璃外姓继承

     太原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生产琉璃,以太原市迎泽区马庄最为集中,当地烧琉璃的曾有苏、白、张三大家,以苏家影响最著。据史料记载,苏姓早年从洪洞大槐树移居到了苏家湾,后来搬迁到马庄山头村。“我和我师父苏杰是太原南郊区郝庄公社组建琉璃厂时相识的。”葛原生说。1979年,应文物部门要求,从太原郊区农大毕业分配到郝庄公社的葛原生参与了郝庄琉璃厂筹建并担任厂长,曾在市二轻局郝庄工业瓷厂工作的苏杰聘为高级技师。“苏家是琉璃烧制工匠中的翘楚。”葛原生说,苏氏琉璃第六代传人苏杰(1921—1982)家中曾藏有明代万历和清代的模具,村中的“土公祠”中还存有他曾祖父苏廷友烧制的琉璃黄釉蛟龙柱神龛,太原芳林寺有他家在清康熙年间制作的琉璃大件。苏家琉璃当时远销全国,其代表作品四象宝瓶、吻等在北京、南京、山西等地的建筑物上随处可见。“我虽然是厂长,但对技术一窍不通。”一心想有所作为的葛原生一上任就住到了厂里,一边处理厂内事务,一边虚心向苏杰请教起了琉璃制作工艺。
   琉璃制作,大体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几个阶段,其中,琉璃釉料的配制是这一行业中最难掌握也最具隐蔽性的技艺,尤其是像孔雀蓝这类釉料的配方更被视为“绝技”,素有“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之说。“要想学会,就得放得下身段。”为了能学到琉璃烧制的真技,葛原生干脆将铺盖卷搬到了苏杰屋里,和苏杰吃住在一起,以学徒工的姿态央求苏杰收其为徒,但碍于其厂长身份,苏杰起初总是笑而不应。“我师父对每个琉璃制作环节的要求都很严格。”时任厂长的葛原生在琉璃制作中经常会受到苏杰的训斥,但他从来没敢和师父顶过嘴。“老艺人有着宽广的胸怀,最终不希望这门技艺失传了。”两年后,几经软磨硬泡,没有官架子,又有文化,虚心好学的葛原生最终得到了苏杰的认可,收他为徒,将这些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这个外姓人。后来,苏杰四子苏金喜欲子承父业学习琉璃制作技艺时,年事已高的苏杰便让儿子做了葛原生的徒弟,但不幸的是,苏金喜因病早逝,葛原生成为了苏家琉璃唯一的外姓传人,并于2009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琉璃的代表性传承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3 13: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B 继承师门潜心探索制作技艺“完璧归赵”

      “从工艺上讲,琉璃制作技艺是我国低温釉陶制作工艺的集大成者。”葛原生说,琉璃广泛用于民用建筑、宫殿、寺庙等建筑,其斑斓的色彩、丰富的造型和制作所需的精湛技艺,又使琉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葛原生作为苏氏琉璃第七代传人,除了继承师门,他还四处向老艺人学习。在潜心探索之下,他研究出100多种釉料配方,而孔雀蓝这种难度大的配方也研究出了几十种,在业内颇负盛名。他研制生产的苏氏吻、滴水、瓦、兽等美妙绝伦的琉璃产品曾大量用在深圳锦绣中华、太原市食品街等复古建筑中,太原市永祚寺门前两条龙身上的孔雀蓝也是他配制而成。
   1985年,葛原生被聘为太原建筑琉璃厂厂长,当年研制的“组合琉璃瓦”即荣获国家专利。遗憾的是,由于琉璃在生产中要使用煤炭,易产生烟尘污染,太原建筑琉璃厂于2006年关闭,琉璃制作技艺后继无人。此后,葛原生除了继续研究琉璃制作工艺外,还在思考这门手艺如何继承下去,将这门技艺还给苏家。经过考察,苏杰长孙苏永军得到了苏氏家族及他本人的认可。“这个孩子很有天赋,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琉璃制作技术,还帮我研制了新的孔雀蓝配方,苏家后继有人哪。”感激于师傅苏杰当年的教诲,葛原生于2007年就开始精心传授苏永军技艺,而苏永军的接受能力也相当强。“或许是由于骨子里流着苏家的血,天生就对琉璃制作技术有着超凡的领悟能力。”提起这个徒弟,葛原生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葛原生认为,把琉璃生产中使用的煤燃料换成电或煤气等,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成本较高,如果能克服成本问题,是可以恢复苏氏琉璃生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3 13: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C 曾给故宫制作琉璃旧时辉煌再现有望

  “苏家烧制出来的琉璃,黄是饱黄饱黄的,绿是翠绿的。只有马庄的原料才能做出这样的琉璃。”苏杰长子苏富根的话中透出自豪,“故宫的琉璃就有我家做的!”苏富根在家里找到当时的五爪龙瓦和模子进行展示。
   2007年12月,清华大学的邱耿钰教授曾来他家考察时证实,在故宫翻修时,发现背后写有“马庄山头苏式”的琉璃瓦。对于这点,葛原生的徒弟苏永军在小时候就听爷爷苏杰说过。当时,琉璃在马庄村做好后,用骆驼运往北京。后来,故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苏家人干脆带上马庄的原料去北京做。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苏家还专门制作了琉璃骆驼。如今,琉璃骆驼被罩上玻璃罩子摆放在苏家展厅最显眼的位置。
   苏家琉璃烧制有史料记载是在明朝,可由于时间久远,现今苏家琉璃技艺传承已知的只能向上推八代,苏杰长子苏富根所知道的故事也只能从他爷爷说起。苏富根听爷爷苏玉贵说,当时他家门前车水马龙、商贾满座,后来,日本人打了过来……“我父亲是爷爷唯一的儿子,继承手艺后遇上了十年动乱,父亲空有一身技艺,却只能做些烟囱、耐火砖什么的。”苏富根显出一丝遗憾。
   苏富根说,父亲能摒弃门户之见,把技术传给葛原生,在苏家的历史中算是前所未有的。而也因为这一举动,在苏杰和苏金喜过世后,作为惟一的传承人,苏家技艺在葛原生身上得到了延续。“2007年,中央和省里知道了我家的琉璃,就来调查核实;2008年,我家的琉璃烧制技艺就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由于国家的扶持,我家烧制琉璃的营业执照也马上批了下来。”苏富根说,儿子苏永军后来把自己跑的出租车租了出去,决心继承祖传手艺。
   今年春天,苏永军开始探索改进苏家琉璃工艺。一般烧制琉璃要烧两回,苏永军正在研制一次烧制即可成型的技术。苏永军解释了改进工艺的初衷:“现在能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如果能减少一次烧制工序,成本会大大降低,对社会也是件好事,预计在一两个月内就会把这个项目拿下!”
   现在,苏氏琉璃已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和普及、培训为一体的企业,其创造的琉璃字匾以及文房用品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值得大力推广。
   2009年,太原苏氏琉璃生产技艺成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相关部门正在筹建琉璃生产工艺培训示范传承作坊,并计划在条件具备时,小规模恢复琉璃生产,使技艺得以传承。对此,葛原生很受鼓舞,他撰写了上万字的琉璃制作工艺教材:“照我现在的身体,再好好干10年不成问题,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琉璃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苏家六代的智慧结晶绝不能在我这里断了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4 16: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午去了南肖墙关帝庙,看到办公室里挂满了规划图,里面有人在,我就站在门口偷拍。这张图难道意味着南肖墙关帝庙前的医院要拆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4 16: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4 16: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4 16: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午去了南肖墙关帝庙,看到办公室里挂满了规划图,里面有人在,我就站在门口偷拍。这张图难道意味着南肖墙 ...
dingdangmaook 发表于 2015-7-14 16:17

我去年去看时,工人说前面的医院影楼是要拆的,目前情况能否实施就不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5 11: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32# dingdangmaook


    那个规化公示里提到优先整治关帝庙了,应该是这个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5 12: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肖墙一棵古槐 今年春突然枯死
园林专家:系供热期地下热力管道冒热气所致
    本报讯 (记者孟辉文/摄)昨日,市民杨先生向本报热线反映,西肖墙一棵古槐去年还好好的,今年却光秃秃不长叶子,他感觉这棵古槐已经枯死。随后,记者从市园林局绿化管理处获悉,这棵古槐确实已经死亡,系上个供热期与其紧邻的地下热力管线冒热气所致。
    昨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棵古槐的树干很粗,需两三个人合抱才能围住。然而,古槐的枝条光秃秃的,上面没有一片叶子,与周围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形成鲜明反差。记者注意到,这棵古槐的树身上,钉有一块蓝色的“太原市古树名木志牌”,上面显示古槐编号为“B018”,级别为一级。
    《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规定: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树龄在一千年以上的,实行特级保护;三百年以上不足一千年的,实行一级保护;一百年以上不足三百年的,实行二级保护。据了解,肖墙路共有4棵古槐,皆为明代所植,树龄超过500年。
    杨先生说,今年开春后,路旁的树木开始发芽,但这棵古槐却没有动静。现在已经入伏了,古槐枝头依然光秃秃的。据他讲,去年冬天,这棵古槐树下不断向外冒热气,他推测可能是热气导致古槐枯死。长年在这一带作业的几位环卫工人与杨先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告诉记者,去年这棵古槐还是满树绿叶,今年突然就变成这个样子。供热期古槐树下的地下管线不断冒热气,有人还从古槐根部引了两根管子通到地面上,应该是热气影响了古槐。
    那么,这棵古槐究竟是怎么枯死的?市园林局绿化管理处古树专家方先生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他们就发现这棵古槐已经完全枯死。据初步判断,距这棵古槐不远处埋设有热力管线,热力管线冬季跑气,是导致古槐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规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禁止埋设管线”,然而,该条例是2014年5月1日起施行的,热力管线铺设的时间早于这个时间。热力管线在旱西关、东缉虎营冒气现象并不鲜见,这一路段还有几棵幸存的古槐,应该对其保护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改线。
    据了解,在我市,古槐受热力管线影响而枯死的事已非首例。去年4月,市园林局园林专家认定东缉虎营编号为 B020 号古槐枯死。经初步调查分析,古槐死亡的原因有两个:热力工程施工距古槐太近,致使其根系遭到损伤;热力管道距古槐太近,致使地下水涵养层蒸发过快,水分无法输送到树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5 13: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37# dingdangmaook

之前铺设热力管线就没考虑这些?  瞎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3 20:18 , Processed in 0.09116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