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7-10 1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ingdangmaook 于 2015-7-10 10:18 编辑
“太原工程队”旧址8月开工修缮
揭开日军“太原集中营”里的梦魇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做好抗战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快红色旅游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山西省启动了抗战遗址修复工程,此次修复的抗战遗址有28处。
在这28处抗战遗址中,太原仅有一处——太原工程队。6月,太原市文物局发布《太原工程队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招标公告》,太原工程队旧址保护修缮项目正式启动。根据招标公告,项目总投资约173万元,由政府投资,预计60天完工。目前,项目招标已经结束,进入公示阶段,预计8月份正式开工。
太原工程队——日军“太原集中营”。知道它,已经很久,看了许多文字的描述,试图想象70多年前,这里发生的故事。但是终究没有看过太原工程队旧址的模样,那些想象也变得模糊。
7月7日,是“七七事变”78周年纪念日。生活晨报记者决定前往太原工程队旧址一探究竟。
探访
太原工程队旧址亟待维修
太原工程队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开南巷27号。该地为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公司(原山西机器厂)的厂区。记者询问门房工作人员,“太原工程队旧址是不是在这里?”工作人员笑着说,“是。就是几间烂平房。你们要想看,自己去看吧。”工作人员还给记者指了指方向。
靠近大门、北面的几间蓝色厂房里传出机器的轰鸣声。沿着厂区道路往里走,却变得幽静起来。道路左侧停着几辆废弃的工程车,路边垃圾遍地。五只流浪狗“汪汪”地聊着家常。“荒凉”,这是记者走在通往太原工程队旧址的小路上,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可能因为是老厂区,一间间废弃的厂房,破烂不堪。在厂区的西北角,记者看到一个有围墙的院落。“这可能就是太原工程队旧址吧。”紧走几步,走到近前,东面房屋外“太原工程队旧址”的牌子肯定了记者的猜测。这块牌子是太原市政府2011年12月31日悬挂的,并将其确定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院落两侧堆放着木板条、破布等杂物,中间朝南的房屋门窗尚在,但是大门敞开着。两侧的房屋没有门,墙体有裂缝。进入东侧的房屋,从门口处一眼望去,阴森深邃。房顶为木结构,下面的木头支架与房顶相连,起着支撑作用。部分屋顶已经塌落,局部三角架断裂。房间两侧,用砖墙将房屋隔成一个个小格子,每堵墙上有个细长拱形门洞。
记者踩着垃圾向屋内走去,看着一个个小格子,思绪复杂。
回忆
日军对待八路军态度最恶劣
太原工程队,也就是日军“太原集中营”,是侵华日军于1938年6月在太原建立的。他们为了掩人耳目,逃避战争罪行,对外名称为“工程队”,而内部则称为“太原俘虏收容所”。
收容所最初规模不大,主要收容在山西忻口会战中被俘的中国军队战俘。1940年以后,这里除了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的战俘外,还有随意抓来的老百姓。7年间,这里收容、关押过逾10万人。
刘林生是日军“太原集中营”幸存者刘侵宵的后人,他在所著的《中国的奥斯维辛》中写道:“日军‘太原集中营’大门外挂的是‘工程队’的木牌子。它的东墙从太原城东城墙开始往西,到山西国民师范的东墙外;南边从太原城东城墙的小东门街一带开始,到太原城的北城墙。“集中营的东、西、南、北四面以3米多高的围墙、电网包围,甚是严密。集中营东门口有一个木头做的马鞍形的电网连接架。到了晚上,外出做劳工、苦力的中国战俘被押解回来后,日军就把这个电网连接架推到东门出入口处,和围墙的电网连接在一起。这样,整个集中营就被高压电网严密地围了起来。
“在集中营东门的旁边有一个10多米高的三层炮楼,这个炮楼是整个集中营区的制高点。炮楼内有轻、重机枪,掷弹筒,毒气弹,燃烧弹,手榴弹等,从这里可以俯视整个集中营区,没有死角。
“集中营的牢房由5栋扩充到9栋,每栋住300人至500人。牢房两边,水泥铺地,形成大通铺,上面铺着稻草、秫秸。战俘们睡觉一个挨一个,如果出去上厕所,回来就没地方了,只能重找一处钻进去,战俘们称之为‘插萝卜’。”
黄城县城关镇城南后龙村人董汉章回忆说,他是1942年2月日寇围攻国民党中央军驻地中条山时被俘的。他们先被押到运城,后又到了太原,被关进太原工程队。“1942年3月26日至4月10日,这里被关押的俘虏由1200人猛增至9000多人。”董汉章说,工程队里人满为患,因囚室不足,鬼子便在院里搭起席棚,以容纳俘虏。俘虏身上的衣服颜色、样式不同,很容易分辨。日寇对待八路军的态度是最坏的。
集中营里天天都有押来的俘虏,也天天有押走的俘虏。被押走者,除了补充到伪军外,大多数被押运到东北抚顺等地的煤矿。在这里,俘虏们每天都吃不饱。日军在营院内修筑瞭望台时,俘虏们因饿得两腿发软,砖块从背上掉下去,日本兵当场打死两人。他曾参加过抬死俘,死俘被抬到俘虏营外的东北墙角处的大坑里,推下尸体后,埋上几锹土就算了事。这个坑被叫做“万人坑”,也叫“地狱坑”。
罪证
俘虏在赛马场当了日军的活靶子
织田又藏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日伪山西省食粮公社职员。据他后来回忆说,日军“太原集中营”就是一座人间地狱。“那时规定,俘虏每人每月的粮食为30斤,但实际上是要被克扣的。俘虏们吃的是牛马的饲料,豆饼、麦麸、黑豆等,高粱已经算是最好的主食。他们每天要从事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这里每天都有人死亡。活着的人,有的被送出去充当劳工;有的作为实验品,进行活体解剖或细菌试验;有的被当做活靶,进行刺杀劈砍训练。”
住冈义一曾任日本北支那方面军独立步兵第14旅团第244大队第4中队大尉中队长,他回忆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太原赛马场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
1942年,陆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少将旅团长津田守弥给所属独立步兵第13大队的一道密令:“为了锻炼新兵在战场上的胆量,各部队要用活人做‘靶’,对刚从国内征来的新兵进行试胆教练。”
1942年7月26日清晨,日本兵分乘两辆卡车,驶向检阅场——太原市小东门外赛马场。在赛马场的西北角,大队教育主任小池中尉正在那里忙着安排。旁边,一批俘虏已从集中营以外出参加劳动的名义被骗到这里。9时20分,下达了活靶刺杀的准备号令。首先,50名俘虏被带到杀人现场南面约20米处等待,七八人为一组。俘虏双手捆在背后,排成一行,跪在地上,每两人中间间隔约2米。在他们前方约10米处,站着一排手拿刺刀的日本兵,每个日本兵对应一名俘虏。
随着一声号令,日本士兵一声狂吼,野兽般地冲向俘虏,用刺刀刺向俘虏的胸堂。一些没有被刺中要害的人,怒目而视,在血泊中挣扎着;还有一些人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最后的反抗。日军长官不满意士兵们的刺杀成绩,夺过新兵手中的刺刀,刺向一名正在挣扎的俘虏,这一刀正中要害。接下来,是第二组、第三组……在这次屠杀中,220余人被当做活靶刺杀。当第一批俘虏者惨遭杀戮,血迹未干时,又一次大屠杀开始了。
也就是在这个血流成河的7月,日军将太原集中营在押的500余名抗日战士转押到太原北门外的山西特殊教化队。不久,被送到教化队的中共党员建立起秘密党支部。到年底,党支部成员发展到33人,他们在集中营里秘密开展着抗日活动。
晨报记者 李玫 杨晓艳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