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南风吹北风

[城建] 中国将再建10个“中心城市” 长沙或入选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2 11: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re2000 于 2015-12-22 11:50 编辑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5-12-22 02:15
比较赞同你的分析,尤其对武汉的分析,很贴切,五大三粗的武汉也搞旅游,开始注意精细化了,呵呵!这的确 ...

关于武汉,我多讲两句。中国有望文生义的一种习惯,汉口或者武昌,汉阳,单个念起来都是很好听的名字,但是组合起来改成武汉,效果就非常差了,典型的1+1+1<3湖北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襄阳+樊城叫襄樊,荆州+沙市叫荆沙,效果都很差,最后还是改成了其中一个名字更响亮的。.武汉这两个念起来,就会给人一种赳赳武夫,码头汉子的感觉。要是远道而来的游人看到又恰好就是武汉粗放,不修边幅的样子,那就会双重强化,以后对武汉的恶劣印象极其难改。很多武汉人不明白自己好端端的,外地人怎么对武汉却颇有微词,其实有这种潜意思里的劣势。长沙、杭州,成都,念起来都没有那么强势,反而给人一种南方水边甚至是女性的感觉,这个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是要更讨巧的,人天生不喜欢强势的东西,更容易接纳看上去弱势的形象。武汉的形象宣传喜欢说“大江大湖大武汉”,吹嘘自己的大,其实这种“大”对外人来讲有某种侵略性排他性的,因为它暗示了其他地方的小,潜意识里就会让人排斥。其实武汉最多的是水,水应该是柔性的,平易近人的,包纳万物的。武汉的主事者一定正视这些天然的劣势,朝着相反的方向做更大的文章,给外地人来的第一印象首先要精致,把大气放在一边,这个反正是藏也藏不住的。类似可以借鉴的例子是娃哈哈,刚开始起家是婴童品牌,但是通过巧妙的品牌朔造,被大多数人接纳为全民品牌。日本NHK,台标的三个字母组合起来就是几根棍子,给人感觉死板难看,日本人就在台标的形象上做文章,做了很多对冲的柔化处理,也被全世界的观众所接纳。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ire2000 发表于 2015-12-22 11:35
关于武汉,我多讲两句。中国有望文生义的一种习惯,汉口或者武昌,汉阳,单个念起来都是很好听的名字,但 ...

这个真的只是你个人的感受,没有代表性。美有很多种,阴柔是美,阳刚也是美,我还觉得杭州这个名字很阳刚呢。武汉缺乏精致是事实,但是和名字一点关系没有。宣传都多少带有夸大充分,但是那句口号很大程度上非常贴近事实,而不是你认为的“吹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2: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fire2000 发表于 2015-12-22 11:35
关于武汉,我多讲两句。中国有望文生义的一种习惯,汉口或者武昌,汉阳,单个念起来都是很好听的名字,但 ...

分析的 透彻,有点入木三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3: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允许我脱离主题解释几句:武汉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很久了,大概是在1927年定下来的。当时取这个名字有他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正是被外寇入侵,日本人即将打上门来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气氛是认为数千年文明大国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重文轻武,以至于整个国家失去了抵抗能力。当时大刀王五、杜心五、霍元甲这些习武之人红极一时,当时的国民政府领导取这个名字是刻意要给大家赳赳武夫振奋人心的形象的。我的意思不是要改掉武汉的名字,而是说此一时,彼一时,以前是好的东西,到现在可能就得做点改变了。是时候给武汉这个形象注入一些精致柔性一点的元素了。宣传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对长沙来说尤其如此。硬实力当然要坚定不移的花很大代价慢慢培养,同时不放松宣传这种软实力,四两拨千斤,搞得好本小利大,起到大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4: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gclei2003 发表于 2015-12-18 16:34
什么中心不中心的,长沙做好三点就可以了

第一 ,人口要上来,1000万人口是中心城市的标配,900万是 ...

现在的南北横线准备开搞就是为了做大城市把浏阳,宁乡,长沙县,望城都带动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5: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clei2003 于 2015-12-22 15:46 编辑
fire2000 发表于 2015-12-22 11:35
关于武汉,我多讲两句。中国有望文生义的一种习惯,汉口或者武昌,汉阳,单个念起来都是很好听的名字,但 ...


作为长沙人,对传统中部老大哥武汉的形象宣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武汉现在把 大江大湖大武汉作为宣传口号,有不妥的地方,这个口号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 大,五大三粗的感觉,没有挖掘出武汉自然和文化的底蕴和美感,
相反我倒是觉得  知音故里 白云黄鹤的故乡,很美的一句话倒出来武汉内在的美,和令人向往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5: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fire2000 发表于 2015-12-22 13:00
允许我脱离主题解释几句:武汉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很久了,大概是在1927年定下来的。当时取这个名字有他的时代 ...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从字面上看,武汉还是取 武昌汉口汉阳首字的组合,99%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名字不算什么,好听不好听问题不大,关键是对外形象定位和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5: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BOSSZHOU 发表于 2015-12-22 14:56
现在的南北横线准备开搞就是为了做大城市把浏阳,宁乡,长沙县,望城都带动起来。

武汉长沙都要努力,武汉这几年发展很快,硬实力更强了,尤其是工业和研发实力,光谷也成规模了,在国内数一数二。
长沙必须继续做大做强工业,城市骨架做大。

武汉如果能达到广州的高度,长沙能达到杭州的高度,中三角机会实质性的融合和抱成团。
另外,两湖要抱成团集体向国家要政策,中三角就是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6: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5-12-22 12:57
分析的 透彻,有点入木三分了。

巴山以后要多来长沙版,多交流,
非常欣喜看到了最近十年来两湖地区,武汉长沙有集体上位的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6: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个城市的名字都可以做很多文章,比如“成都,都成”的广告语,就是很不错的反转,当年上海军刀楼的竞标,投标方把“海上生明月”这句耳熟能详的唐诗反转了一下,给自己的设计提上了,“海上生明月,月明生上海”的主题,一下子就打动了甲方公司。模仿着做一个:武汉,汉武,简单的几个字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6: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湘江新区,需要 新建一个高铁西站。

高铁西站,选择在梅溪湖三期 不错。

梅溪湖 向西过去就是宁乡了,这样可以加速 宁乡 融入长沙的主城区。

PS:
长沙人口要扩容到 1000万,扩容的主力对象,应该针对的是 进城务工的 农民工 以及 其子女。

农民工在县城,是没有太多购房欲望的。
一则是:县城的就业机会不多。
二则是:县里的交通也改善了,一个小时左右基本能到县城。这样,很多农民工一比较,与其住在县城的鸽子笼,还不如住乡下的宅院,反正最多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

要想激发农民工购房的欲望,只有 省城 才有这个吸引力。

就像现在许多乡下的农民逐渐适应了买车一样,要激发他们,逐渐在省城买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6: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后,省城的 房产 也要下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7: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gclei2003 发表于 2015-12-22 15:36
作为长沙人,对传统中部老大哥武汉的形象宣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武汉现在把 大江大湖大武汉作为宣传 ...

知音是指那本杂志吗?这个还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23: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3 10: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AvatarAang 发表于 2015-12-22 17:45
知音是指那本杂志吗?这个还美?

---古琴声从幽婉的旋律中溢出,空旷而落寞,伯牙面对钟子期墓摔琴,琴碎,音绝。从此,《高山流水》成千古绝唱。

  一提到“知音”一词,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曲《高山》与《流水》,还自然会想到那个家喻户晓的伯牙与子期的传说。
  “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云:“审声以知音,审间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可见“知音”原只是阐述音乐之词。而赋予“知音”文化内涵的则是发生在湖北古汉阳县那段动人的传说故事。
  据吕不韦《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亦有相同记载,只不过却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稍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特别是明代冯梦龙所编小说《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使“知音”故事更加大众化,以致人尽皆知,成为流传最广的“武汉故事”。而伯牙与子期相会的地方,也成为后人寻觅的精神圣地。
  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水星上的15座环形山之一命名为伯牙山,用以纪念《高山流水》琴曲的原创者伯牙。1977年8月20日,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将中国古琴艺术中的经典曲目《高山流水》带入太空、以寻求地球人类的“知音”,据说保存期长达十亿年。据考《高山流水》现存曲谱为明朱权《神奇秘谱》,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可知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虽然再也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但后人仿作《高山流水》因为有了那段佳话为底蕴,完全是“心向往之”,所折射出重情、守信的人生哲理,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元素之一,因而这个佳话得以广为流传。换言之,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知音”故事的发生地,武汉市汉阳区和蔡甸区(二者均属古汉阳县)留下了众多的地名及传说可佐证。如钟家村、琴台村、集贤村等。其中今蔡甸区传为“高山流水遇知音”发源地,因蔡甸街办马鞍山南凤凰嘴上有钟子期墓。据清康熙《汉阳府志》载,“县治西五十里马鞍山,相传是钟子期的故居”。民国时期的《新辑汉阳识略》亦载有“在县治西五十里马鞍山集贤村有钟子期宅,山南有钟子期墓并有碑。”1982年重修了钟子期墓与知音亭,2008年钟子期墓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还保存着一块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残碑,上刻“楚隐贤钟期字子期墓”(藏区博物馆)。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于琴断口据《汉阳县地名志·名胜古迹篇》载:“凤凰嘴,古名凤头渡。”推测凤凰嘴有可能是伯牙摔琴谢知音之处。遗憾的是,由于汉江北移,当初的江边早就变成陆地了,伯牙泛舟的汉水变成了南湖。2005年南湖改名知音湖,今湖畔知音文化园马鞍山矗有伯牙与子期的雕像。
  而今汉阳区古琴台据传始建于南朝宋,南宋董史《皇宋书录》中有“琴台在北宋时已有之”的记载,当时的琴台应在蔡甸区汉水边一个叫平塘渡的地方。明时有人感于马鞍山附近琴台处地偏僻,于是在汉阳县城北面筑台,命名为“琴台”。这从明崇祯年间周圣楷《楚宝》一书中也有汉阳琴台记载可推测。现月湖边的古琴台是清嘉庆时湖广总督毕沅主持建造的,据清汪中在《汉上琴台之铭》记:“自汉阳北出二里,有丘焉,其广十亩,东对大别,左界汉水,石堤亘其前,月湖周其外,方志以为伯牙鼓琴,钟期听之,盖在此云。居人筑馆其上,伯牙名之曰琴台。”1957年曾修缮,为武汉著名名胜之一。
  置身于古琴台,耳边幽幽传来古老的琴声,仿佛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身旁。从这个意义上说,琴台就是心灵寄托,琴台就是心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了这样的理念,琴台建在何处,又有何妨!不过探寻“知音”文化,只游古琴台,而不去子期墓、集贤村、马鞍山,显然是不完整的,也不能完整的领略“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一千古典故内涵。为此蔡甸区着力打造的知音湖旅游度假区位于蔡甸、大集二街办境内,规划面积1185.65公顷,由“知音故里”、“情深谊长”、“在水一方”三个主题和18个景点组成。复建钟子期故居、古村落和老街,恢复上下集贤村、修缮钟子期墓、古石牌坊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9 16:35 , Processed in 0.05260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