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2-23 10: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声从幽婉的旋律中溢出,空旷而落寞,伯牙面对钟子期墓摔琴,琴碎,音绝。从此,《高山流水》成千古绝唱。
一提到“知音”一词,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曲《高山》与《流水》,还自然会想到那个家喻户晓的伯牙与子期的传说。
“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云:“审声以知音,审间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可见“知音”原只是阐述音乐之词。而赋予“知音”文化内涵的则是发生在湖北古汉阳县那段动人的传说故事。
据吕不韦《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亦有相同记载,只不过却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稍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特别是明代冯梦龙所编小说《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使“知音”故事更加大众化,以致人尽皆知,成为流传最广的“武汉故事”。而伯牙与子期相会的地方,也成为后人寻觅的精神圣地。
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水星上的15座环形山之一命名为伯牙山,用以纪念《高山流水》琴曲的原创者伯牙。1977年8月20日,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将中国古琴艺术中的经典曲目《高山流水》带入太空、以寻求地球人类的“知音”,据说保存期长达十亿年。据考《高山流水》现存曲谱为明朱权《神奇秘谱》,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可知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虽然再也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但后人仿作《高山流水》因为有了那段佳话为底蕴,完全是“心向往之”,所折射出重情、守信的人生哲理,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元素之一,因而这个佳话得以广为流传。换言之,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知音”故事的发生地,武汉市汉阳区和蔡甸区(二者均属古汉阳县)留下了众多的地名及传说可佐证。如钟家村、琴台村、集贤村等。其中今蔡甸区传为“高山流水遇知音”发源地,因蔡甸街办马鞍山南凤凰嘴上有钟子期墓。据清康熙《汉阳府志》载,“县治西五十里马鞍山,相传是钟子期的故居”。民国时期的《新辑汉阳识略》亦载有“在县治西五十里马鞍山集贤村有钟子期宅,山南有钟子期墓并有碑。”1982年重修了钟子期墓与知音亭,2008年钟子期墓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还保存着一块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残碑,上刻“楚隐贤钟期字子期墓”(藏区博物馆)。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于琴断口据《汉阳县地名志·名胜古迹篇》载:“凤凰嘴,古名凤头渡。”推测凤凰嘴有可能是伯牙摔琴谢知音之处。遗憾的是,由于汉江北移,当初的江边早就变成陆地了,伯牙泛舟的汉水变成了南湖。2005年南湖改名知音湖,今湖畔知音文化园马鞍山矗有伯牙与子期的雕像。
而今汉阳区古琴台据传始建于南朝宋,南宋董史《皇宋书录》中有“琴台在北宋时已有之”的记载,当时的琴台应在蔡甸区汉水边一个叫平塘渡的地方。明时有人感于马鞍山附近琴台处地偏僻,于是在汉阳县城北面筑台,命名为“琴台”。这从明崇祯年间周圣楷《楚宝》一书中也有汉阳琴台记载可推测。现月湖边的古琴台是清嘉庆时湖广总督毕沅主持建造的,据清汪中在《汉上琴台之铭》记:“自汉阳北出二里,有丘焉,其广十亩,东对大别,左界汉水,石堤亘其前,月湖周其外,方志以为伯牙鼓琴,钟期听之,盖在此云。居人筑馆其上,伯牙名之曰琴台。”1957年曾修缮,为武汉著名名胜之一。
置身于古琴台,耳边幽幽传来古老的琴声,仿佛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身旁。从这个意义上说,琴台就是心灵寄托,琴台就是心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了这样的理念,琴台建在何处,又有何妨!不过探寻“知音”文化,只游古琴台,而不去子期墓、集贤村、马鞍山,显然是不完整的,也不能完整的领略“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一千古典故内涵。为此蔡甸区着力打造的知音湖旅游度假区位于蔡甸、大集二街办境内,规划面积1185.65公顷,由“知音故里”、“情深谊长”、“在水一方”三个主题和18个景点组成。复建钟子期故居、古村落和老街,恢复上下集贤村、修缮钟子期墓、古石牌坊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