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勿忘在莒

[龙城轶事] 春秋·晋国历史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6 09: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读易懂,内容详实,楼主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6 0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12: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8 09: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忘在莒 发表于 2020-12-16 12:39
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048546-3d79bfd3d297163a.pn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2: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周礼保守主义的复兴和晋文公改革


危机四伏

A6-1-1 火烧公宫

宋代的欧阳修作《伶官传序》回顾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兴而后灭的故事,提出“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以告诫宋代的君主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以免重蹈后唐的覆辙。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虽说也算是阅人无数,可终究还是因对国内局势缺乏了解,未能体察到人心变换之忽微,险些陷入“满招损”的陷阱之中。

公元前636年夏历新年到来的前几天,在外流亡达十九年之久的重耳终于回国即位,并于五年后在城濮一战成名,成为开创晋国霸业先河的一代雄主。但正如他的弟弟惠公即位之初面临着里克、丕郑的威胁一样,重耳回国初期的日子也不太平。就在他即位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差点死于一场蓄意制造的宫廷大火,而制造这场火灾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惠公的左膀右臂——吕甥和郤芮。

吕甥的本名据说叫“饴”,字子金,因为封地在吕,又是国君的外甥,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作吕甥——这与狐偃是重耳的舅舅而被人称作“舅犯”是一个道理,在一些史料(如《晋世家》)中,又被称作吕省。除了有这两个常用名之外,他还有一些拗口的名号,比如吕饴甥、瑕吕饴甥、阴饴甥、瑕甥——之所以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名字,与他有着众多的封邑是分不开的。

春秋早期,一个人拥有多个封地还是很稀罕的事情,吕甥偏偏就是其中的异类。我们知道,在里克发动政变之后,吕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夷吾,与郤称一道在国内为夷吾回国事宜进行运筹。后来竞争陷入僵局时,也是他第一个提出要请秦国介入晋国事务,为惠公的顺利即位提供了便利。惠公兵败被俘之后,是他在国内主持日常事务,并与惠公派来的郤乞一道筹划“朝国人大会”,提出了“作爰田、作州兵”的政策;是他主持了与秦国的谈判,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晋惠公的性命,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晋国。因为有着如此卓著的功勋,吕甥后来又得到了瑕、阴等封地——这诸多的封地就像是一个又一个军功章,让吕甥自豪不已,同时也羡煞旁人,人们难免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封地连缀起来称呼,于是才有了那些奇葩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2: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公的另一个重要心腹郤芮(字子公),也是一个拥有众多封邑的超级富豪,其所在的郤氏家族,更是当时少见的豪族。

关于郤氏家族得氏的由来,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出自曲沃代翼时期的晋鄂侯之后,因鄂侯之名而立为郤氏。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人们更多的还是认可以地名得氏的说法,而其封地还要回溯到献公时期的郤叔虎(不少史料又将其称为郤豹)。

时晋献公为一个叫做狄柤的国家愁眉不展、夜不能寐,叔虎看到之后就问道:“是因为床铺不合适呢,还是因为骊姬不在身旁无法入眠?”献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郤叔虎却已经了然于胸,出来之后就对士蒍说:“国君夜不能寐,一定是因为狄柤国。”

随后他仔细地分析了晋伐狄柤必胜的几个原因,要求士蒍一定要劝谏国君伐柤,献公听到这些分析之后豁然开朗,决定果断出击,果然就取得了成功。战争中,叔虎认为自己无谋无功,没有尽到人臣的职责,便不顾将士的劝阻,身先士卒“被羽先登”伐灭了狄柤国,更是受到献公的嘉奖。一般认为,郤邑(据称在山西沁水下游一带)的分封便是在此役之后,叔虎及其后裔便以郤为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是因为郤氏家教出色,献公去世之后,整个郤氏家族进入了一个爆发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重要的人物。

比如惠公的近臣郤乞,尽管其生平事迹阙如,不过考虑到其在韩之战后随惠公在秦做了一个多月的俘虏,且在最危难的时候被委派回国与吕甥密谋争取国人的支持,足见其在惠公班底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有郤义的儿子步扬,在韩之战中曾担任惠公的司机(御戎),因军功被封到步邑。这二人的地位已经极其尊崇了,可要与郤芮和郤称比起来,又似乎逊色不少。

郤芮、郤称大概早在惠公幼时就已经策名委质成为公子家臣了,当十几岁的惠公受申生牵连流亡国外时,郤芮也是紧紧跟随,其地位可以类比重耳团队中的狐偃。郤称虽没有从亡经历,却时时刻刻都在国内为其主君密送消息,为其归国细致谋划、扫平障碍。里克之乱爆发后,又是他和吕甥一起第一时间密派蒲城午去梁国送信,使得惠公在内部局势不利的情形之下,仍然能够顺利翻盘夺位。

晋惠公在位的十几年间,包括吕甥、郤芮、郤称在内的三剑客,凭借其忠心与智谋,成功地晋级为执政集团的核心成员。也正是因此,丕郑在策划驱逐惠公时,才将他们三人列为重点清除对象。这同时也意味着,三人的生死荣辱从一开始,就是与惠公紧紧绑定在一起的,使得他们不可能对流亡归来的晋文公做到真正的顺从。晋文公回国后不久,怀公自知大势已去,便一路向北逃到了高梁,不久后被人刺杀,更让他们感到万念俱灰,不惜要与新君拼个鱼死网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2: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文公元年夏历正月十九日,吕甥、郤芮趁夜举兵包围公宫,放火焚毁了宫室。然而让他们惊讶的是,这次的举事竟然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公宫的卫士全都人间蒸发了,在熊熊的大火之中逃出来的,也只有少数的宫女和寺人,根本就没有国君的影子!

二人马上意识到大事不妙,急忙抓了一些宫人进行审讯,这才得知国君刚在不久前潜行出宫,便也顾不得思索太多,火速带兵沿着大路追赶。追到黄河岸边时,倏然看见在月光照耀的河面上,正有一叶扁舟仓促地向对岸划去。借着微弱的月光,看舟中之人身形颇似重耳。吕、郤二人一时情急,顾不得可能会引发的外交争议,命令全体士兵渡河追击。

然而他们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大军刚刚渡过黄河,便猛听到一阵喧闹,刹那间四周火光冲天,将这几百人的小队团团包围。吕甥和郤芮心知不妙,可还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反应,就被扑上来的秦国军士给控制住了。他们被带到了王城,这才发现他们所要追杀的国君,正在大殿上和老丈人一起啃着羊腿,心中的愤恨自是无处言说。

看到二人被五花大绑押解进入大殿,本应形色憔悴的国君却喜不自禁地跟秦穆公碰了个杯,然后转头说道:“二位可真是贵人,让寡人等得好心焦啊!”

吕甥、郤芮自知已是难逃一死,便也无所顾忌,他们咬牙切齿地问道:“你是如何知晓我们的计划的?”

晋文公不慌不忙地又啃了两口,这才将羊腿放在几案上,随后扬起两只油乎乎的手,在空中重重地拍了两下。紧接着,人们就看到一个高大伟岸的身影,从殿后闪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3: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A6-1-2 投名状

正如当年惠公除掉丕郑时,利用了一个反复无常的屠岸夷一样,在吕甥、郤芮图谋发动政变的时候,他们的阵营中也同样有一位重要人物向敌人递了投名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递投名状的不是别人,却是名震江湖的武林高手、迅疾如风的冷血杀手——寺人披。

提起寺人披,想必大家都已经不再陌生,他与晋文公之间曾有过两次不愉快的经历。第一次是申生自杀,重耳退守蒲城之时,献公派寺人披讨伐重耳,命他一天到达,可他却星夜兼程赶到蒲城,比预定时间早了半天。就是这半天的时间差,让重耳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狼狈出逃。第二次是韩之战后,为彻底铲除重耳的威胁,晋惠公又派寺人披到狄国去刺杀重耳。晋狄相距较远,晋惠公给了他三天的时间,但他第二天就到了。当时重耳正在跟狄国国君在渭水田猎,冷不丁地又被打得仓皇出逃。寺人披对于国君的命令丝毫不敢懈怠,国君给定的期限,他只会提前而不会延后,可见也算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

有了这两次的追杀经历,重耳一听到寺人披的名字就忍不住头皮发凉。偏偏自己刚回国,这寺人披就又找上门来了,重耳第一反应便是开了窗户逃跑。可前脚刚踩上窗台,就想到好像哪里不对:“我不是已经做了国君了吗,为什么还要跑呢?”

他不紧不慢地把脚收了回来,又正了正衣冠,这才派人出去训斥寺人披,把之前的那些个事儿都数落了一遍,末了还问了一句:“寡人跟你有什么仇什么怨,你非要跟寡人过不去?寡人知道你是奉了君命的,可你就不能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吗?那么急急慌慌的要干嘛?在蒲城被你砍断袖子的那件衣服还在寡人枕头边上放着呢,趁寡人还没翻脸,你有多远就滚多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3: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耳本以为寺人披听了之后会灰溜溜地逃走,谁知他却毫不在意,只是酸溜溜地回应道:“唉!臣还以为国君经历了多年流亡之苦,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了。可就目前看到的情况……恐怕您不久之后就得再次流亡了。”说罢便作势要走。

仆人一听这话里有话啊:别介!您赶紧回来,先说完再走!

寺人披让人这么一拉,就顺势说道:“自古以来,臣子对待国君的命令那都应该是说一不二的,只要国君想要除掉什么人,臣下绝对要尽力而为。无论是蒲人、狄人,还是当时身处蒲城、狄国的国君您,跟我这阉人又能有什么仇什么怨?无非是在位国君的隐忧罢了!我所效忠的只有君命,您现在即位了,您就是我的国君,您难道就没有避居在蒲城、狄国的敌人了吗?齐桓公就是因为能够不计较射中带钩的旧事,任用管仲辅佐自己,最终才能成就霸业。如果国君还计较这些事,那都不用劳烦您动口,臣下自己会走的。只不过,也许离开的,可能就不只是臣下这样的一个阉人了,还望君侯三思!”

仆人把话带了进去,重耳听出了其中的意思,急忙延请寺人披入内。寺人披也递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投名状,也就是吕甥、郤芮火烧公宫的计划。闻听此事,重耳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尽管此时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竞争者,可他所面对的难题,却一点都不比弟弟夷吾更简单。

惠公即位时,有里克、丕郑权倾朝野,如今的晋国同样有吕甥和郤芮把持朝政;与里、丕之党半晋国的局面相似,吕甥、郤芮在惠公一朝也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使其有足够的资本与国君抗衡。

晋文公与晋惠公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秉持着其父亲的集权思路,意欲打造一个君主集权制的国家,显然不能坐视局势自由发展,任由强卿掠夺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过由于二者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采取的手段也有着天壤之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3: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于惠公的凌厉手腕,尽管早在回国之前就对吕甥和郤芮充满芥蒂,晋文公却并不想贸然以国君的权威将二人杀掉。他在国外流亡多年,亲眼目睹了晋惠公和秦穆公斗法的全过程,这些鲜活的事例让他认识到,做任何事情,仅仅依靠自身的道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斗争策略和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当身为吕、郤反革命集团核心成员的寺人披出面检举时,以谋逆的罪名杀掉二人并不是什么难事,可这样做却很容易给敌人留下攻击的把柄——当年惠公斩杀庆郑而遭人非议的故事便是前车之鉴。晋文公最终选择了郑庄公处理共叔段时所采取的策略:养寇自重,让他们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得知了吕、郤行动的具体时间后,晋文公提前与老丈人秦穆公取得了联系,并在他们行动之前就悄悄地溜出宫去,给吕、郤留下了一座空城。一旦吕甥、郤芮将火烧公宫的行动付诸实践,就等于是坐实了他们的罪名,国君处置叛臣也就有了真实的依据。这个时候,晋文公便一路撒下鱼饵,诱使吕、郤带兵追至王城,借道德上的圣人秦穆公之手,将二人斩杀。

这一系列的动作干脆利落且不着痕迹,显示出了经过多年流亡的晋文公如今老谋深算的一面。尽管他想做的事情与晋惠公毫无二致,可由于充分运用了各种政策工具,使得他的行动不仅变得合理了,还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更让那些准备借题发挥的人无话可说。而秦穆公亲手为晋国摆平了内乱,更是增进了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使得“秦晋之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晋文公进取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3: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A6-1-3 羁绁之仆

吕甥郤芮的叛乱虽然得以平息,可由此带来的心理震撼却迟迟无法抹平,每每看到那片宫室的断壁残垣,晋文公总是心有余悸。他本以为回到国内继承了君位,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却不料真正的危险才刚刚开始,而这也造就了他人生的另外一次转折。

唐代诗人贺知章曾作有《回乡偶书》一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想起这十九年来的经历,刚刚回到故乡就遭遇到一场生死考验的重耳,难免也会如贺知章一般,产生一股无法抑制的伤感之情。当年离开晋国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尽管父母皆在高堂,却不得不带着童年的记忆走上流亡之路。一朝回归故乡,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

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了,那过去的记忆正伴随着风沙慢慢消逝。年少时崇敬的师长已然谢幕,熟悉的面孔都已老去,孩提时无拘无束的玩伴,如今却都随着地位的变化而生疏起来。即便是自己的亲舅舅——狐偃的哥哥狐毛——面对这么一个阔别多年的外甥时,也很难说会有多少亲切感。

十九年的时间足以冲淡他原本稀疏的人际关系,而晋惠公的铁腕更是对其党羽造成了无情的摧残。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如今能够在国内呼风唤雨的权贵,掌握着大量土地财富的各地领主,手持干戈警护宫廷的卫士,都变成了无从交心的陌生人。大夫们虽说也都愿意向他效忠,可终究还是谈不上有什么过硬的交情,甚至有的人还会因为再次引入秦国的力量而产生不满,这就使得他很难获得国内居守贵族无条件的支持。

与此同时,与通常父死子替或兄终弟及的传统权力传递模式不同,晋国君位从晋惠公传递到晋文公的过程类似于一场革命,是一场敌对势力之间的权力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政治观念,都会让那些在惠公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的人,在看待这位新君的时候产生不同的观感。

对于那些过去站在惠公立场上与重耳为敌的人来说,新君的即位本身就是对他们人身安全的一种威胁;对于在惠公时期得势而获得封地和高位的人来说,君位的更替和任人的亲疏都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甚至可以这么说,那些位高权重呼风唤雨的人,即便能够做到正心诚意毫无二心,可在君主制的权力结构下,他们足以掀起狂风骤雨的权位和影响力天然就是一种错误。

人心最为难测莫过于“猜忌”二字,在不断延伸的猜疑链上,不仅仅国君会猜忌大夫,大夫也会对国君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就算是不偏不倚的中间力量,也难免会因为各种原罪与国君互相猜忌。这种莫名其妙的猜忌让国君与国人之间总是隔着那么一层厚厚的屏障,不仅让晋文公寝食难安抑,更让国人倍感压,这恐怕也是吕甥和郤芮在迎回新君之后又选择叛乱的一个显著因素。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晋文公即位初年的一个奇特景象,在表面风平浪静的气氛之下,暗地里却是风起云涌。人们日日如常地穿梭于封地与朝堂之间,内心里却无不感到紧张焦虑,从而时刻绷紧了心弦,以应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意外。面对此情此景,晋文公究竟该作何打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3: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寺人披的突然造访,在将挽救了晋文公生命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久后人们便发现,那个曾经让国君恨之入骨的寺人披,不知是作了什么妖,非但没有被新君问罪,反而比以前更阔、更加威风了,这可羡煞了旁人。

晋文公对寺人披的既往不咎,与刘邦称帝之后特意将自己最痛恨的雍齿封侯颇有些类似。这个举动无形中给那些有原罪的大夫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君连这样一个数次置自己于死地的对手都能不计前嫌,那还有什么样的过错是不能饶恕的呢?这其中感触最深的恐怕非竖头须莫属了。

竖头须早年也是重耳流亡团队的一员,曾担任会计兼仓库保管员的职务。重耳在狄国遭遇寺人披刺杀,众人四散奔逃,竖头须也与大部队走散,后来大概是看到复国无望,便窃藏以逃抛弃重耳,从而将整个团队陷入了危难。竖头须的所作所为,对流亡团队所造成的伤害,与其他的人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也就显得尤为可恨。

当晋文公回国即位的消息传来,竖头须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每日仰望星空所思所想都是自己会以何种方式结束这凄惨的一生。以往的那些贵族子弟犯了错,若是无法在国内立足,都会选择流亡国外重新开始,外国公室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往往也会收容他们。可竖头须就不同了,他的身份是寺人,也就是宫中的宦官、贵族的奴仆,一旦得罪了主子根本就没有退路。好在晋文公回国后事务太过繁忙,无暇跟一个微不足道的寺人找晦气,让已知必死的竖头须又苟延残喘了些许时日。

然而时间拖得越长,对人所产生的折磨也就越严重,竖头须在无尽的煎熬中,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漫长的二十天时间。在经历了漫长的心理折磨之后,我们可以想见,当他听说寺人披的事情,是多么的欣喜若狂。尽管他比不得寺人披,没有反革命集团核心成员的地位,也没有用以赎罪的投名状,可他还是想效仿寺人披,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3: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竖头须进宫的时候,晋文公正在仆人的服侍下洗头发,听说竖头须想要觐见,火气“腾”的一下就又上来了:“你不来寡人倒还差点把你给忘了,你可知道,当年就是因为你窃藏以逃,差点将寡人饿死在深山里!你不快去逃命,竟然还好意思腆着脸来见寡人?”他当即让人出去回绝竖头须,说寡人正洗头准备睡觉呢,没空见你!

竖头须既然敢来闯宫,自然是成竹在胸,哪儿能这么着就给撵出来啊?他阴阳怪气地回答说:“洗头的时候人心就倒过来了,心倒过来意见也就反了,难怪您不肯见我。”

文公一听:“呦呵,现在这做宦官的都越来越有文化了啊!那你说说都怎么回事吧!”

竖头须也毫不客气,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道:“当年啊,咱们被寺人披追杀走散了,我左右都找不着您,所以就带着您的财物回国了。但是我可不是图享受的,您在外面吃苦受累,我哪儿忍心啊?回国以后上下打点,指望着让前任国君同意您早早回国,没想到他不肯啊!您也知道惠公他不讲仁义,小臣把钱都花了了也没个结果,真是没脸见国君您哪!”

重耳一旁听着心想你就吹吧,看你能吹出什么花样来。竖头须也不接着往下说了,而是换了个话题:“臣下知道任凭我怎么说您也不会相信,因此也不是来为自己辩解的。我是觉得吧,跟随您流亡鞍前马后伺候您的那些人,固然是有功之臣要加以封赏,可留在国内没有跟随您的也不能一概而论啊!他们留在国内守护社稷,不也都是您的内主吗?您要非治我的罪,我也没话可说,可很多居守之人会因此而感到害怕的啊!”

重耳一听顿时乐了,一个寺人披,一个竖头须,两个宦官前来觐见,留的尾巴都是一样的——说什么我不是为我自己,我就怕您治我的罪其他人会害怕会逃跑——全是一个套路,而且好像还没办法反驳的样子。可话虽如此,晋文公却还是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名外来的君主,就算是有主角光环加身,如果缺乏国人的支持,地位终究是做不长的。但问题是,如今国内究竟有哪些不稳定的因素,又需要以什么样的手法来进行化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诊国策

A6-2-1 寻问根由

春秋早期的中原大地就像是一个丛林社会,这个被孔夫子痛心疾首地形容为“礼崩乐坏、纲纪不存”的混乱时代里,以臣弑君、以子弑父的人间惨剧屡见不鲜,兼并灭国的事件层出不穷。孔夫子敏锐地觉察到,天下之所以会陷入混乱,归根结底是权威的缺席和规则的缺位,于是便寄希望于重塑天子权威来恢复秩序。但以宗法为纽带的周礼秩序,是一个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不稳定结构,其底层的结构一旦崩坏就很难重建。

制度的崩坏总有其内在的逻辑,宗法秩序的崩坏,实际上早在其创制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我们知道,周王朝的建立——用儒家的话语来讲——是以下克上、以臣弑君的结果:本是商王朝属国的周部族,趁着淮夷兴风作浪的机会,一举灭掉了商朝并取而代之,实现了华丽转身。

但当周部族的首领变成了周天子,他们过去的创业故事就变成了前车之鉴,特别是在经历了武庚和三监的叛乱之后,防患于未然、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就成了周王朝执政者心中的基本方略。西周二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在周天子中央权威和礼乐制度的约束下,诸侯国的规模都十分有限。比如在早期晋国周边不出百里的区域内,就密密匝匝地分布着十几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每个诸侯国统治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数量,与我们今天的一个县乃至于一个乡镇不会相差太多。

这种小国寡民的状态是十分和谐的。我们可以想见,当一个国家的体量仅维持在一个乡镇规模时,人们很容易就能够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到了丰收的季节,所有人一起庆祝;遇到了天灾人祸,所有人聚在一起祭祀祷告;国家承平之时,所有人都能共享太平盛世;有了外敌入侵,所有人都会拿起武器一起战斗。

在这样的国家里,上至国君、下至庶民,每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差距也不会太悬殊。就算是地位较高的人比其他人多那么一亩三分地,在周礼秩序的维系下,也没有谁会眼红说闲话。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相识,国人是郊外田野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国君就是在村口大槐树下叼着烟斗的老村长。放羊牧马的人们赶着牲口回家的路上,或许还会特意到国君的门前溜溜弯,聊一些家长里短,道一些飞短流长。人与人之间免不了会有些磕磕绊绊,通常情况下也不过是拌拌嘴、抬抬杠,如果实在是冲突双方火气太大动了手,到了国君面前一样能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化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1 11:27 , Processed in 0.04483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