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3-21 13: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侬勿晓得呀。你不懂。you dont understand。你唔识野。omae ga yoku wakaran。
1。东京城市建设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整齐地规划,原因很多,追溯到江户,甚至更久远。因此,日本人在伪满洲时代就想把理想的城市设计在中国东北实现。
2。许多人无论从专业骄人的院士到去旅游过2天的无闻百姓,都认为日本人对空间设计利用到了极致。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空间就那么多,越极致,越显得局促辛苦,建筑空间更重要的是用而不是看。日本就算看上去OK,用起来就只能觉得小气无比。这里强调无比两字。
3。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像日本人那样,是一个工作型的民族,或者说是输进了程序的机器人民族。举个例子,在没有手机的年代,电车(日语词,就是电气化列车的意思,包括地铁在内)上男女老幼,绝大多数都会打开手帐(日语词,就是有年月日历的笔记本)在编排远中近的日程,每每写到细微尽至。然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根据这些个Schedule(日语词,引进英文原词进行和式改造过,意思不完全相同。中文可演绎为程序),一丝不苟地执行。除了时间准时,要去一个地方的路径,也事先画好,到时绝不走个近道,而是忠实跟进。再举个例,主妇们买东西,会调查清楚哪个区的哪个商场超市,在几月几号礼拜几几点钟,某个商品会打一丁点折,记进她们的手帐。然后毫不出错地在礼拜一下午6点,A商场地下2层买了肉,而在星期三上午11点,B超市一层买了蔬菜。如此类推。手帐里没有写的,不买。因为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城市和设施设计,就能很高效率地利用。
4。现在大家又手机电脑,宅在自己的mini世界里,追溯到元祖(日语词,最初的),也只有日本这样的民族才能发明Walk man(Sony专利)。意思是想说,这是一个极度封闭自己的民族。如您不相信,尝试观察在新干线上,是否有不认识的日本人之间居然会交谈两句?答案是绝不可能!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最缺乏的就是触合(日语词,互相接触磨合),所以他们的楼房设计,住宅强调如何亲子交流,公建如何让不同公司不同业种的人可以找个机会碰下,增进交流,擦出火花。这是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如果还不认同这个看法,那么再考察下,为何科技如此开明的人们,宁肯牺牲星期天的宝贵时间,参加诸如创价学会的地域交流会?要知道这些交流会上的发言,宗教迷信愚昧不堪!他们要的就是能和别人交流,醉翁之意。所以东京最近的追求,加上少子化老龄化,是高密度的compact city, 是立体街区,更更紧凑,更更狭隘,更更往束缚自己而走向BT。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