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8-26 08:5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乡常州,城市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新中国成立前有穿城七里的说法,也就是说老城厢(一般称城郭)就只有这么些地段。但常州历史悠久,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英才辈出,常州人奋发有为,敢为人先,把常州建设成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工业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成果卓越。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中小城市的学习榜样,如今又成为新能源之都,全国25个万亿城市之一。 SW市ZF带动全市人民加快推动老城厢复兴发展,敬畏历史,保护老城,很有远见,深得民心。 老城厢,文化街区的历史,汇成了常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一个城市的根和魂,就蕴含在老城厢、文化街区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里。 在推进老城厢的复兴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人大、ZF、政协的部署宣传推动外,社团、网络也很配合,如市名人研究会和蔷薇看中国就做得及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话得说回来,新中国成立后,ZF为加快城市建设改造,一度走了些弯路,拆迁了一些老城厢地段,3200年中留下的不少文化遗存被不明不白的清除了。好在市里一些主要**和广大历史学者、专家,通过调查研究,翻阅文史资料,形成了有很大说服力的有关建议、论述,适应人民大众的普通要求,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我经历的就有两次。一次是90年代当青果巷正在拆迁时,市里一些老专家如朱达明、贺忠贤、羊淇、羊汉、钱璱之、陈肃、戴博元等先生,在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举行了多次会议,强烈要求采取保护措施。在SW主要**的关心下,去青果巷进行实地调查,最后中止了拆迁(这个活动我参与了,至今还保存调查青果巷的照片)。 还有武进在考虑动迁湖塘镇李公朴故居的事情上,SW、县委主要**重视民盟ZY费孝通ZX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果断保存李公朴故居,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