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并州柳西

[龙城轶事]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主题贴(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今日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1 15: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xrtv.com/content/v/a/2016-11-18/1479468277502.shtml

他山之石:大同古城墙全部合拢护城河贯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2 10: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ty.cutv.com/news/2016-11-21/1479693869927.shtml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2 14: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树上唱歌yaya 发表于 2016-11-22 10:29
http://ty.cutv.com/news/2016-11-21/1479693869927.shtml

这么一看确实具有突破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21: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5: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城,折射漫漫历史;
    一座城,讲述几代故事;
    它在太原市2500年建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里有先辈们的生活,有辉煌灿烂的文明,有不可磨灭的痕迹。
    11月初,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现场工作会上,汇报了晋阳古城考古工作的最新发现。昔日古城的脉络,以及掩埋的文明,露出了更为清晰的模样,这其中凝聚了三代考古人的辛劳和汗水。
    本期策划,我们带你走进这座城,走近为还原这座城而努力的考古人。通过那些曾掩埋的地基、残破的砖瓦、精美的造像来为您讲述这座城曾经的辉煌和骄傲。
    晋阳古城,我们共同的家园。
本报记者 孙轶琼
感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5: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阳:一座带有肃杀之气的北方雄城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6-11-25 03:02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群
   
    从前有座山,悬瓮山;从前有条河,是晋水。悬瓮山下晋水旁,有座大城名晋阳。
    从《春秋·鲁定公十三年》,“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阳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到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火烧了晋阳,这座城存在了一千七百多年。它兴于兵戈,毁于兵燹,不同于别的城池,一生都有着鼓角争鸣旌旗猎猎的烙印——这是一座带有肃杀之气的北方雄城。
    1 春秋战国晋阳奠定赵国基业
    有些学者援引魏国《竹书纪年》的说法,认为“晋阳”其地该当在晋南原晋国统治的核心区域,但数十年的考古发掘证明,现晋阳城遗址东周时期便有周回27里的大城。无疑,通行的说法依然不能推翻。而考察历史,晋阳城在现址,更有颇多的合理之处。
    晋阳最早是晋国的世卿赵鞅派遣家臣董安于所筑。修筑的目的是为赵氏建造一个可靠的根据地。若是真在晋国核心区域,则强敌环伺,立足不会太稳。而最迟至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这座城已经粗具规模,并在范氏、中行氏攻打赵氏的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之后,在赵鞅的继承人赵无恤时期,晋国爆发了四卿之战,赵氏又退守晋阳,被智、韩、魏三家包围了三年,后来,赵氏使用反间计,反而联合韩魏两家覆灭了智氏。
    四卿之战后,韩赵魏三家完全控制了晋国,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瓜分晋国,被列诸侯——三家分晋,是历史上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性事件,而晋阳,便在它诞生的时候,便以一种坚韧雄浑的姿态,站在了历史的关键位置上。
    晋阳之所以能在晋国世卿相争的局面下屹立不倒,首先得归功于赵鞅的远见和其家臣董安于及其继任者尹铎的卓越才能。董安于之后,尹铎经营晋阳,问赵鞅,“以(晋阳)为茧丝乎,为保障乎”,意即是财赋征收地还是家族保障,赵鞅回答“保障哉”。在这样的思路下,赵鞅在临终前叮嘱赵无恤,说赵氏一旦有难,“勿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之后,赵无恤在四卿之战中固守晋阳,兵械不足,家臣张孟同说,当时董安于治城,对此早有准备,炼铜为柱而起宫城,伐荆木为支筋而起墙垣,可以发而为兵矢。正因为战备得当,晋阳守卫战在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的不利情况下,还能坚守三年,最终觅得机会翻盘,并一战拉开战国先声。
    当时的晋阳城,地处汾河谷地,山环水绕,物产丰富,城堞高耸,固若金汤,雄踞于晋国北部,赵氏凭借它内制诸卿,外控诸戎,奠定了赵国基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阳是霸府别都风头超过国都
    秦灭六国之后,设太原郡,郡治在晋阳。汉代建立,刘邦以太原郡21县为韩国,国都为晋阳。之后韩国国除,又封其子刘恒为代王,国都依然为晋阳。到东汉时,又成为并州刺史部治所。
    刘恒就藩17年后,入长安登基,后世称汉文帝,并开启了“文景之治”——这可以说是晋阳走出的第一位帝王,而如我们所知,以后从此走出的帝王将绵绵不绝,成为中华大地上一个罕见的“龙兴之地”。
    迄汉至晋,晋阳一直是中原王朝防御匈奴、控扼西北的军事重镇,但在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北方城市都被破坏,到刘琨收复晋阳时,所见到的已经是“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的惨淡景象。刘琨尽力收拾,恢复的也不过是战国时旧观,甚至还或有不如。
    不破则不立,在西晋衣冠南渡,中国北方全由少数民族政权占领后,晋阳城迎来了它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东魏以晋阳为夏都,权臣高欢并建霸府,北齐以晋阳为别都,是北齐诸帝常常驻留之所。两朝对晋阳大肆营建,尤其是在北齐后主高纬时,“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宫中起镜殿、宝殿、瑇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大明宫,宫城高四丈,周回八里,宫城内殿阁林立,壮丽超过了北齐在国都邺城的皇宫。现在的考古发掘,遗存也是这时期最丰富,最珍贵,于片砖断瓦之间,犹能想见当时晋阳之辉煌。
    然而,这样一座雄伟的城池,却因为统治者的昏庸,当有外敌,轻易便宣告陷落,成为历史上一个笑柄。李商隐有两首诗,对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3 隋唐时期,晋阳是李唐王朝发祥地格外受重视
    隋朝统一天下,晋阳因为靠近突厥,地位依然重要,营建仍多。到唐朝李渊以太原留守身份,从晋阳起兵,一举统一天下。晋阳成为李唐王朝的发祥地,而格外受到重视,是唐朝三都北都的所在地。李世民说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李白说是“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在唐朝,相继修建了太原县城以及跨汾水连接晋阳和太原县城的城堞,并以晋阳为西城,太原县城为东城,此城堞为中城,称之为“太原三城”。三城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周回四十二里,城外汾河之上帆船点点,城内屋宇鳞次栉比,居民日众,商旅辐凑,街市繁华,与长安、洛阳相比,也毫不逊色。
    唐朝对晋阳的重视,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安史之乱时,李光弼在晋阳以一万人迎战叛军十万。正是因为晋阳城防坚固,物资丰富,才得以安心与叛军周旋,并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此战,是唐王朝对安史叛军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并成为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四卿之战后,晋阳,又一次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
    4 宋朝初年晋阳被烧成白地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又进入新一轮的乱世。在这一时期,河东大地,“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一个个英雄从晋阳出发,走上了制霸天下之路。后唐太祖李克用、庄宗李存勖、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世祖刘崇等,其个人履历上,最为重要的任职经历,便是“河东节度使”。由此也为太原留下“龙城”的美誉。
    而且,因为晋阳“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这些河东节度使进则与天下群雄相争,退尤可据保一隅,割据一方。北汉国土仅仅有十数个州县,然而以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英雄人物,对晋阳城也是束手无策,一直要到太宗赵光义时期,囿于大势,城内守卫意志不坚决出城投降,才算拿下了晋阳。
    令读史者扼腕叹息的是,也就在此时,晋阳走完了它一千七百多年的历程。赵光义一为报复顽强守城的军民,二则缘于对晋阳的“龙兴之地”称号的恐惧以及“盛则后服,衰则先乱”的担忧,竟然水浸火烧,将一座千年雄城毁成白地。短视的他想不到,从此开始,大宋王朝北部失去最坚固的屏障,辽人长驱南下,再无雄城阻隔。两百年后,人们犹有余恨,元好问说“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元好问同时发愿,“几时天下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现在,这个时机到了。
    5 明清太原县城与晋阳一脉相承
    宋朝一把火烧没了晋阳,但太原地区的战略要害位置却是烧不掉的。不得已,宋朝派潘美在晋阳北15公里处即今天太原市区重修了并州新城,为太原府城,但晋阳所处,本为会要之地,所以四百年后的明朝初年,又在晋阳故城遗址之上建了太原县城。
    这座太原城建于明朝明太祖洪武八年,规模只是原晋阳城的二十分之一。因其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也名为“凤凰城”。太原市晋源区宣传部长梁宏宇说,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县城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凰的腹部。
    道光《太原县志》记载,太原县城“周围七里,高三丈,壕深二丈,门四,东曰观澜,西曰望翠,南曰进贤,北曰奉宣。外城门额,东曰东汾聚秀,西曰西兑金汤,南曰桐荫晋阳,北曰古原屏翰”。这些门额上的题字,是对晋阳历史的回顾和展示,也是对晋阳历史的继承和尊重。
    迄明至清,再至民国,太原县城格局并无大的变化。一些老太原人曾回忆,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还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太原县城的破败,开始于日寇侵华。西北、西南城墙被炸毁。阎锡山时期,为抵挡人民解放军,又大量拆毁城楼、寺庙,修建碉堡、地堡、炮台等防御工事。新中国成立后,旧的太原县城已经不符日渐增长的人口要求,许多旧居被拆,道路被扩,城楼、牌坊也被拆掉,城墙上的城砖也被盖了民房。古老的太原县城,不再是旧日面貌。
    2012年,太原市政府启动明太原城复兴工程,到现在已经粗具规模。
    加上兴建的晋阳遗址公园,两千五百年的太原历史,将完全向我们展现。
本报记者 李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5: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代考古人 接力探寻古城历史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6-11-25 03:02

考古人在进行勘探工作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晋阳古城考古工作概况:一座城市和一段历史产生的碰撞如果说是缘分的话,那作为探索者的考古工作者,则靠着坚守和毅力,去追寻着“真相”。对于晋阳古城遗址来说也不例外,从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大咖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的初步调查,到2000年后的拉网式考古调查,以及近年来的一次次大规模考古勘探,晋阳古城的城址脉络和部分建筑基址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了探究这一座古城的历史,时空已流转了60多年,而三代考古人在这片土地上贡献着智慧和青春,就为了与历史碰撞,找到真相。
    1 上世纪60年代勘探初期
    大体复原晋阳城的轮廓
    有人说,考古是一项遗憾的学科,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当然,考古也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学科,越早介入,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破坏的基础上介入,考古的成果和发现会令人惊喜,历史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会越完整。不过,这一切不可能心遂人愿,但难能可贵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先后在晋阳古城遗址进行过科学考古工作,大体复原了晋阳城的轮廓,虽然没有进一步对古城遗址进行挖掘,但却在考古史上确立了晋阳古城的地位和价值。
    宿白先生对晋阳古城的调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年他的调查目的是寻找唐北都太原城,他根据地表残存的西城墙遗迹和东城角、罗城、金胜村(金城村)等地名信息,参考《新唐书》关于北都“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的记载,大体复原了晋阳城的轮廓。并推测城西北隅东部地势低洼、遍布乱砖碎石的地带就是隋唐晋阳宫所在地。因为当时的考古技术和资金有限,宿白先生只是留下了这“艳惊四座”的一段推论。1902年,谢元璐和张颔先生为了探寻山西东周古城遗址,将目光锁定在了晋阳古城遗址上,他们最先在南城角二郎庙下发现了一段古城遗迹,在此基础上分别向东及向北进行了调查、勘探,探明南城墙残长626米,西城墙全长2700米。两位先生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所发现的是一座东周古城。此外,他们还在古城以北发现了“罗城”,根据建筑方式及采集器物推测其年代为汉晋之间。在古城内中部发现一段东西向城墙,推测其为唐代所建。并对古城营村西民间传说的“大明城”进行调查,从其夯土结构判断其年代晚于汉晋。由此可见,这是一座历史时代“复杂”的城池,两位先生发现了这个城市的价值,但却并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提起这些往事,不少考古人都有些遗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韩炳华告诉记者,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城市没有大规模的建设,晋阳古城遗址的保存状况最为良好,晋阳古城的中心区(现在古城营村),仅有几百人,都聚集在村堡附近。今天的古城营村、晋源街道等村子人口不仅多有万余人,而且公路、楼房、工厂等遍布,城市的整体性早已分割得支离破碎。如果当时进行考古发掘的话,或许会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据说宿白先生曾经回忆起自己考察晋阳古城遗址时这样说过,“因过于繁忙,没有进一步再去抓这项工作,这可能成为我的终身遗憾”。“现在考古工作的困难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少,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有卓识的知识分子在反复咀嚼那点可怜吧唧的史料,为给世人一个清晰的晋阳做出了诸多猜测。事实上,再多的争议也都会因‘无米’而罢炊。”这着实是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尴尬。
    不过,要想知道晋阳古城的“秘密”,考古,成为揭开古城千年铁锁的唯一一把有用的钥匙。
    2 2002年正式开启考古发掘工作
    对古城整体布局有了初步认识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日益加快,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迫在眉睫,在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在2002年被联合国开发署列为“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时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的常一民就带着队员们,在晋阳古城“安家”。他们站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同样以地表残存为起始点,开始调查勘探。
    “因为前辈们大概确定了晋阳城的轮廓,我们就想是不是能以此确定城垣,也就是城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起码划定一个范围,才能让确定第一步的保护工作,不再让城市建设来破坏古城的基址。”或许连常一民都没有想到,为了找到城市的圈子,他们一找就是十年。从残存的西城墙入手,沿线进行,一边勘探,一边论证。因为古城地势较为特殊,西低东高呈坡状,最开始迅速的考古成果让人呈兴奋状态,可是越往东走,勘探的难度越大,洛阳铲无法像描述的那样“一铲子铲下去带来有效信息”,地下水位高了,淤泥多了,有时候三个壮汉同时使用一把洛阳铲,还得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探洞的勘探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考古的难度。所以,从2002年至2012年,常一民就一直坚守在工地,用十年的时间,勘探调查出了晋阳古城的东、南、西、北面的四处城墙建筑基址,确定了城垣遗迹,圈定了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晋阳古城的城市区域,而我们今天从平面图上看到的矩形的晋阳古城,就是这近十年间,考古工作者的心血。
    “我们就是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画了个圈,起码让大家知道了遗址的保护范围。”画圈这事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因为在地下埋藏的是一座城市,而且时代跨度大,只有通过考古手段,发掘一些实物证据跟时空统一后,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十年,常一民的生活过得紧张而枯燥,周而复始地在一个工地上精心打磨。那是在1985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常一民跟随考古专家来晋阳古城调研,听到专家隆重地介绍这所城池,虽看不到昔日繁华,可站在这方土地上,他就觉得很踏实,甚至认为要在太原市从事考古工作,就一定得在晋阳古城遗址上进行挖掘。没想到,这句看似无意的话,却让常一民的职业生涯和晋阳古城联系在了一起。时至今日,常一民到了要退休的年龄,他也始终放心不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依然奋战在一线,在古城里“寻寻觅觅”,不放过任何触摸历史的机会。
    3 2011年开启攻坚阶段
    考古与遗产规划同步进行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晋阳古城获得立项,并在次年列入全省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以及全国“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之中。从那一刻开始,晋阳古城遗址开启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相关人员开始尝试着勘探城内各种建筑宫殿的基址,最终一号建筑遗址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号建筑遗址的发现是偶然的,当时考古工作者只是为了了解西城墙附近道路和进排水情况,结果开始挖掘后发现了一组复杂的建筑群,经过不停地挖掘,最终揭示了一个晋阳城被毁前的城市一瞥。在一号建筑遗址中,最晚的建筑有临时建筑的样子,根据出土物和紧挨城墙的位置,分析应该是北汉抵抗北宋时军队的临时宿营地。并且根据文化层的复杂程度,判定从五代到晚唐时期晋阳城成为各个政权逐鹿舞台的印记,不过宋初时期,北汉被灭,晋阳城不复存在,此地居民被迁往各处,形成较长时期的“空白期”。
    经过为期5年的努力,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据韩炳华介绍,在近两年发掘出的建筑基址上,发现了大型的佛教寺庙遗址,并且发现了“即隋之晋阳宫”的残碑,有可能该建筑基址就是隋代晋阳宫所在的位置。如果此说法成立,无疑证明了这个区域就是宫殿区的位置,也是整座城最为中心的位置。
    如今,考古仍在继续,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考古人也将考古成果汇聚成了一本名为《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的书籍,在这本带着考古人心血的书籍里,详细介绍了该古城近期的考古成果,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和建筑特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这并不是结束,而在未来,也定会有更多的考古人投入其中,孜孜不倦,鞠躬尽瘁。
    期待着,晋阳古城被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
    延伸阅读
    周边墓葬证实古城地位显赫
    上世纪90年代,虽然对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略显空白,但其周边的墓葬和寺庙却频频传来“喜报”,用实物佐证了晋阳古城昔日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显赫地位。金胜村的赵卿墓、隋代虞弘墓、北齐娄睿墓、北齐徐显秀墓以及太山龙泉寺等等,每项考古成果问世之后,都声震四海,为山西省考古所和太原市考古所带来了莫大荣誉。
    从高级贵族墓葬到海外“精英”的墓葬,再到出土的各种象征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随葬品,这些墓葬中传达的信息,足以印证1500年来这块“宝地”的重要性。同样,晋阳古城周边现存的寺庙区,从天龙山到蒙山,再到童子寺,这些颇具规模的祭祀场所,无疑是皇家等级,两块区域的探究,让人们有了对晋阳古城的认识。但是,如果把晋阳古城比作一个人来说,城外的考古发现只是些衣服,而认识肌体还是要看城内。所以晋阳古城迎来真正的考古工作,也是到了2000年左右。其实,相比起墓葬区的考古工作,对于一个城池的考古显得尤为艰难,因为城市已经变为废墟,所有的一切都被埋藏在地下,除了通过史料辨认外,还得参考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且判断暴露在外的某个考古发现可能是什么地方,而出成果的机会也相当的少。当然,不管发现什么,在晋阳古城初级阶段的考古工作中,都算是惊喜。
本报记者 孙轶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顺着城墙触摸晋阳城轮廓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6-11-25 03:02


    明太原县城因形如凤凰的建筑格局而被喻为“凤凰城”,位于晋阳古城遗址的西南部,始建于1375年,201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012年太原市政府启动复兴工程。11月22日,记者从报社驱车沿滨河东路一路向南向西,大约半个小时车程,就到达了晋源区古城营村。新修的明太原县城就在这里。
    随着寒冬季节的到来,明太原县城内部修缮工作停工,所有城门都已封堵,虽然无法登上城墙近距离领略它的壮观,但沿着城墙边绕上一圈,青灰色古朴厚重的城墙还是很容易让思绪穿越到那个时代……
    1 晋阳古城、明太原府城和明太原县城
    据当地人介绍,修复工作开始前,明太原县城的西城门望翠门、北城门德化门尚保存完好,南城门进贤门和东城门观澜门破坏殆尽。经过四年的修缮,前不久,四个城门全部修复完毕,四面城墙也已合龙。新修的城墙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1000米,整个面积0.75平方公里。
    有人说明太原县城就是当年的晋阳古城,还有人说这是明太原府城,其实都是误传。“太原道”版主、太原文史研究者张珉详述了晋阳古城、明太原府城和明太原县城三段城墙所处的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规模。
    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至北宋初年。在唐代达到了它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在沿汾河两岸形成一个古代罕见的巨大的城市集群,整个城市周长四十二里,仅城门就多达二十四座,东、西二城并列汾河两岸,中城跨汾居中,西城内囊括大明城、新城、仓城三座子城于城中,民间所谓“里三城、外三城”。西城中有并州治所也就是后来的太原府治所及晋阳县治所,东城中有太原县治所,东、西、中三城统称晋阳、北都或北京。
    明太原府城是明初在宋代太原府城原基础上扩建而成,扩建后的明代太原城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侧包砖,共开八门,东曰宜春、迎晖,俗称大东门、小东门,西曰振武、阜成,俗称水西门、旱西门,北曰镇远、拱极,俗称大北门、小北门,南曰迎泽、承恩,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大南门和新南门。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拆毁。
    明代在扩建太原府城的同时,在晋阳古城遗址上新建了一座县城,也就是明太原县城。新中国成立后破坏严重,现在刚刚修好的这四面城墙就是当年的明太原县城。
    在古代,城墙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这三座城的规格也不一样,晋阳古城是陪都级别。明太原府城,级别介于现在的省级和地市级之间。明太原县城,就是现在的县一级别。可以说,明太原县城修复,只是作为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先导和示范。
    2 城垣范围勘察,发现古代的“豆腐渣”工程
    新修复的明太原县城面积只有0.75平方公里,相较于整个晋阳古城遗址,还不到二十分之一。关于整个晋阳古城遗址的探索,已有几代考古工作者将青春和汗水奉献到了这里。
    上世纪60年代,著名专家谢元璐、张颔先生为配合晋国新田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对晋阳古城遗址进行过初步的勘察。他们在南城角村发现晋阳古城西南城角,并发现南城墙626.4米,西城墙2700米。根据城墙走势及夯土质地、色泽和夯法,两位先生初步认为这座城址,平面呈矩形,东西长4500米、南北宽2700米,方向18°,为东周时期的古晋阳城。
    太原市考古所副所长常一民说,他们的工作是在前辈调查基础上展开的。2002年,他就带着三五个人的考古队接受了晋阳古城遗址的勘测工作,十几年来,他们迎难而上绘就了晋阳古城的遗址圈,并且,他们还将继续努力,等待着它们大放异彩的那一天。
    晋阳古城西城墙在现今地表还有部分残存,位于古城营村西1100米处,北邻七三公路。残存城墙距地表高6米,宽11.8米,长约670米,中间有123米被一现代厂房分成两段,其中北段174米,南段373米,城墙有明显夯层。
    南城角村残存一段东西向城墙,与西城墙形成西南城角,残长530余米,残高0.5-1.5米,宽度在20米左右。由于夯土坚硬,地势较高,村民将房屋建于城墙之上。
    由于南城墙夯土遗迹由西向东渐次深入,而且越往东走,地下水位越高,淤积层地越厚,给勘探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在南城墙西部1000米的钻探过程中,考古队仍然是用普通洛阳铲结合套铲采取“梅花法”布点进行钻探;南城墙东部,由于埋藏较深,改用了“子母口”探杆、“钩”形探杆,并结合地质钻机,相隔10米布孔,钻探过程非常艰难。
    2006年,考古队在完全探明南城墙、找到东南城角之后,顺势向北大面积勘探,才得以发现东城墙。此段勘探工作尤为艰难,因晋阳城东部地理位置偏低、地下水位很高,一般地表下1.2-1.8米即有地下水,有的地方甚至地下水渗出地表。钻孔内水不断地向上涌,由三人一组进行钻探,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一个孔需要从早晨开工一直打到下午,一旦停息,水沙淤积,这一天的工作将前功尽弃,只能一口气打完才可以休息。
    考古队将西城墙、南城墙、东城墙探明之后,曾一度将北城墙的勘探作为一个重点。根据已探明的城圈范围了解到,北城墙所在区域有一条东西向的风峪沙河。从2002年至2009年,凡是可以工作的地点都布设了探孔,在此区域基本不见夯土遗迹,可能与河水的常年冲刷有关。
    晋阳古城西城城垣范围内所探明的外城城角有三个:西北城角、西南城角和东南城角,东北城角准确位置尚不能确定,经钻探分析可能被高速路占压。至此,所探明外城城垣平面基本呈矩形。东西长4780米,南北宽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方向18°。北界西起罗城村高速路收费站,东至西寨村高速路转弯处;西界北起罗城村高速路收费站,南至南城角村;南界西起南城角村,东至南北瓦窑村之间的城角地;东界南起南北瓦窑村之间的城角地,北至西寨村高速路转弯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也是一项遗憾的工作。因为只要开挖就会造成破坏,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有不断地探索,我们才能了解城墙的结构。”常一民说,“在勘探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过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古代也有豆腐渣工程。我们曾挖出的一截城墙里明显有回填土的痕迹。”
    古代的城墙,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其次是行政管理功能,比如宵禁、缉盗,城墙的存在,能给居民很大的安全感。而今,站在新修的明太原县城城墙边上,不难发现,簇新的青砖下,被岁月风化的老地基处处可见。与其说这是修旧如新,不如说这是两个时空的对接。城墙的重建更多的意义在于悠久文化的保存和展示,城外是当下,城里是历史,我们期待,早日推开通往历史的那扇门。
本报记者 贾丽
    链接
    遗址中的其他出土物

    大魏兴和二年造空心砖
    在历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多的当数建筑构件。其中,有一块空心砖,上面正面纹饰囚莲花纹与兽首鸟身蹄足神兽相间隔的组合纹饰,右面有篆书写着的“大魏兴和二年造”(公元540年),两侧还有“富贵”“吉利”铭文,边框的装饰图案是龙纹。如此“隆重”的一块砖,证明了其使用的范畴,属于宫殿建筑上的构件。

    莲花纹瓦当
    纹饰呈莲花状,虽说出土的为残块,但是同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出土的莲花瓦当纹饰基本一致,说明出土地曾是寺庙建筑基址。
    铜钱
    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铜钱,其中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汉元通宝。“开元通宝”一直从初唐沿用至晚唐,“乾元重宝”为盛唐时期,“汉元通宝”为五代后汉隐帝刘承祐元年(公元948年)铸行,出土铜钱的时代跨度很大,对地层断代有重要价值。
    陶盆
    北朝器物,纹饰为圆形八瓣复瓣莲花印纹,该盆中的水波纹与大同市南郊北魏墓葬群中出土的陶壶上的纹饰相似,在云冈石窟第三窟前北魏地层出土的陶器也装饰这类纹饰,具有断代价值。
本报记者 孙轶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北齐起 这里便梵刹林立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6-11-25 03:02
   
    1 非同一般的观察点
    经历了前一日的阴霾和部分地区的雨雪天后,22日,小雪这一天,户外的寒风驱赶了雾霾,午后的阳光虽然晃眼,散发的热量却也扛不住寒风带来的瑟缩。在晋阳古城遗址项目考古队队长韩炳华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了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考古遗址的一处土堆,这土堆是考古发掘出来的黄土堆成的,有一人多高。韩队长之所以让记者站在这黄土堆上,是因为此处大有玄妙。
    站在韩队长指定的位置,远山如黛,没有雾霾的天果然视线极好,平视远方山峦,顿时发现了此观察点的非同一般。对面两座山峰之间的一处山坳里,黑乎乎一个墨点引人注目,仔细看,楼阁轮廓隐约可见,目力更佳的韩队长甚至可以看到楼阁处的脚手架。这隐约可见的便是晋源区的童子寺,此寺为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僧宏礼禅师创建。
    从童子寺方向向北移动视线,赫然看到了一个拳头般大小的佛头矗立在山头上,没有疑问,佛头所在之处恰是蒙山大佛。
    脚下这块地方显然极为重要。
    2 令人惊喜的庙堂遗址
    根据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成果显示,记者脚下这块地方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北部。考古队员在10000平方米范围里发掘出了东、西两组大型建筑基址。记者所站的位置便是东西组建筑基址挖掘出的土层堆起的。考古专家在西组建筑基址的七号殿址廊前的灰坑中出土了一块《金刚经》残碑,在六号与八号殿址之间出土了大量记事残碑,上有“迦殿”等和佛寺相关内容以及带“敕”字的残碑。建筑基址周围还出土有经幢残段、精致的石雕建筑构件、日用瓷器、吻兽以及大量砖瓦等。记者在一块非常精美的残砖上看到雕刻清晰、纹样立体的莲花以及其他花卉、鸟兽装饰,砖上还有篆书的“大齐天保年造”。
    专家推断此建筑为皇家寺庙建筑,建筑内有天王殿、释迦殿等。发掘出的应该是一大型寺庙建筑的一部分,于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五代时仍然存在,最终毁于宋初。
    考古工作者曾站在二号殿址上看,能清楚看到蒙山大佛的佛头。只要角度稍有偏差,望向蒙山的视线就会被山脉阻挡,无法看到蒙山大佛。这一特殊的观察点,带给考古者异常的惊喜,这也成为判断晋阳宫或许就在此地的重要证据。
    3 举世皆赞的佛造像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出的文物清理工作队,在晋阳古城遗址西向的太原市晋源区花塔寺一带就曾经出土过一批非常精美的佛造像,如今这些佛像都在山西省博物院展览着。走进博物院佛风遗韵的展厅里,华塔村出土的佛造像的艺术价值非常引人注目,而且大多佛造像都施以彩绘,贴了金箔,能出资造出如此佛造像的功德主绝非一般普通人。这批佛造像的时代都是北齐。
    在晋阳古城遗址以及附近童子寺在近几十年里还断断续续有佛造像出土。在古城西向的乱石滩一带出土了一批庙宇建筑的石构件及碑刻,不过均为古城遗址外的建筑遗迹。到1996年,在晋阳古城遗址内出土了一座汉白玉佛造像,高134厘米,宽81厘米,像残高83厘米,是晋阳古城遗址内首次发现的重要遗物,经专家判定是北齐时期的作品。
    4 一个敬佛的短命王朝
    童子寺、蒙山大佛、晋阳宫。这三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在时间上都落在了北齐这个短命王朝所处的历史时期。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六帝二十八年。
    北齐是一个让人无法高兴起来的王朝,它的历代皇帝都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都血腥嗜杀,他们不喝酒不杀人就没劲,听惨叫比听歌舞受用。很奇怪的是,它的每一个皇帝都崇拜佛陀,对佛教极其虔诚。他们兴建了无数的佛寺和佛塔。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北齐竟然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佛教塑像艺术,尤其诡异的是,在这些北齐时代的佛教造像脸上,竟然都拥有一种静谧而适意的笑容,堪比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
    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据五代《蒙山碑》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 凿石通蹊, 依山刻像”《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如今在太原还有遗迹可循的童子寺、开化寺、蒙山大佛都是在北齐天保年间修建的,而且可以说是高洋亲自督办的佛教场所。
    5 隋唐佛教文化发达
    高洋虽短命,北齐虽短暂。其在佛教上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北周取代北齐政权后,周武帝曾将北齐4万余军民迁入关中地区,周武帝徙晋阳军民于关中虽出于政治目的,但客观上对于沟通长安与晋阳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隋唐时期,晋阳仍为北方地区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佛教文化堪称发达,梵刹林立,高僧云集,是为中原北方重要的佛教都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李裕群曾撰文说,齐、隋唐时期,五台山因有文殊菩萨所居清凉山之传说,不少高僧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礼谒文殊菩萨。五台山位居太原之北,由长安或洛阳至五台山,晋阳是交通要道和必经之地。因此,五台山佛教的兴盛也促进了晋阳佛教的发展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北齐时代修建的开化、童子二寺已成为晋阳著名佛刹,声名远播。其中开化寺影响更大,唐高祖李渊曾来此游历之后,“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故而改名“开化寺”。尤为重要的是唐显庆末年,唐高宗与则天皇后巡幸并州,瞻礼开化、童子二大佛寺庙。返京后,令“内史出袈裟两领,遣中使驰送二寺大像。其童子寺像披袈裟,从旦至暮,放五光色,流照崖岩”。如此奇事成为轰动京城、晋阳的大事。不仅使开化、童子寺声名远扬,而且对唐代各地兴起开凿大佛热潮起了催化作用。
本报记者 李雅丽
    相关链接
    晋阳古城遗址的部分考古出土物
    唐三彩狮子
    一号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复杂的建筑群,其中出土了大量的“官”“新官”“易定”等款的定窑瓷片,还有一些龙泉窑、邢窑瓷片,其中就有唐三彩狮子,这些出土物充分证明了这组建筑使用者不同寻常的身份,因为放在当时,这些窑口生产的瓷器尚属精品。此外,唐三彩在唐代虽为随葬物品,但其价值也彰显了主人的地位。
    唐代经幢
    刻有佛教造像的经幢,一般是用于寺庙建筑中的构件。出土这样的物品,一是证明了该建筑基址的使用属性,证明该建筑基址与佛教相关,为考古工作者对此地的判断多了一点实物佐证。
    佛教造像
    出土于晋源苗圃花窖。在此次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墓葬,唐至五代时期的小型建筑,出土了精美的建筑构件,并有准确的纪年铭文。其中,在北朝文化层中,还出土了佛教造像,这尊造像中菩萨头像雕刻精细、面部表情端庄慈祥,堪称精品。
    大魏兴和二年造空心砖
    在历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多的当数建筑构件。其中,有一块空心砖,上面正面纹饰囚莲花纹与兽首鸟身蹄足神兽相间隔的组合纹饰,右面有篆书写着的“大魏兴和二年造”(公元540年),两侧还有 “富贵”“吉利”铭文,边框的装饰图案是龙纹。如此“隆重”的一块砖,证明了其使用的范畴,属于宫殿建筑上的构件。
    诵经执壶
    样式很别致,瓷质细腻。不少专家看后也觉得此类瓷器比较精美。壶身是童子样式,壶口在童子的头部,设计非常巧妙。
本报记者 孙轶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晋阳也曾是“天府之国”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6-11-25 03:03

水渠中的水闸

1.在晋阳古城遗址上发现的汉代水井

2.晋水通过引水渠进入晋阳古城
   
    近年来,在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水利系统,有引水渠、排水渠,还有修筑考究的水井,从中能够看出当年晋阳古城内水道的曲折回环。通过其中的引水渠,引来了清澈的晋水,从而造就了晋阳古城的美丽富饶。这是太原考古队对记者讲的一段新发现。“并州汾上阁,登临似吴阊,贯郭河通路,绕村水逼乡”“千家溉禾稻,满目江南田”“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如江南画卷般的美景,说的都是晋阳古城。而这些美的来源都一样,就是一条绵延不绝无比澄澈的泉水——晋水。晋水从晋祠“难老泉”中汩汩涌出,是晋阳古城的生命之水。
    1 晋阳古城内已发现的水利系统
    2013年5-9月,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在晋源镇康培集团苗圃内进行了一次发掘,在发掘城墙部分时发现了一条东西向的引水渠。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这条水渠是东西向横穿城墙,向东延伸至城内被另一条南北向的水渠打破,全长约18.1 米。东西各有一水口,根据二者的水平高差判断,位于城墙西部的为进水口,城墙东部的为出水口,水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据考古专家判断这条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一号建筑基址上的水渠应该是唐代建造并使用的。
    后来,在晋阳古城遗址的二号建筑基址上也发掘出了一些水利系统。据了解,整个东组建筑基址上一共有3个时代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记者在其中看到了一条曲曲折折的排水渠,周围的砖体保存的还比较完整,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条引水渠和一口水井。而在最早期的建筑基址上,主要发现了一些汉代房址和水井。这些水井中,最深的可达10米,有些在考古工作人员挖掘出的那一刻居然还存有地下水,记者目测水井具有一定深度。“因为以前晋阳城的地下水不能饮用,是苦的,所以就需要一些水道把晋水引进来,然后贯穿到整个城市的各个地方,这样就使得整个晋阳古城的水道比较发达。目前我们在城墙西边发现了一个进水渠,实际上应该还有很多,只是还没有发现而已。”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韩炳华说,这些水渠的特点很明显,因为过去的房子、宫殿没有水是不行的,所以水渠肯定是围绕着建筑设计,非常科学。
    此外,在西城墙的外面还有一条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历代水应该也是晋水,晋水从晋祠引出来以后到达金胜村、董茹村,灌溉西山下农田。晋阳城借晋水修成西城墙的护城河;而东城墙的护城河则是依赖于汾水;晋阳城南部护城河可能也是晋水,属于晋水南边的一支;北城墙的护城河则借助于西山下来的一些河流,最后汇入汾河。”韩炳华说。
    2 晋渠主要是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
    晋阳古城内的水道之所以如此发达,主要在于晋渠的出现。
    晋渠是晋水北河智伯渠的一条支渠。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晋渠在晋阳县西一里西自晋阳县界流入。”又据清代治河专家康基田《晋乘蒐略》记载“李勣任并州长史时,勤于晋阳,边塵无惊,突厥不敢南牧,胜长城远矣。世勣于贞观十三年(639)筑城於汾水之东,曰东城,汾西为西城。武后时崔神庆於东西两城间筑中城,所谓太原三城也。当世勣筑东城,汾东之地湿卤,城中井水苦不可饮,乃架引晋水于汾水之上入东城,以甘民食世勣所引智伯渠之水,名曰晋渠”。
    “在晋阳古城的遗址中,如今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沟,当地人叫老虎沟,就说是晋渠,但其实可能读老水(fu)沟,因为当地的方言读水作‘fu’,现在山西很多地方都还读fu,如晋南地区。”时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的常一民告诉记者。
    晋渠的路线就是从智伯渠引晋水由古晋阳城西城墙的水门进入西城,然后出西城经汾水架引晋渠水流入东城。在东城绕了一个大圈,然后,“又西流入汾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晋渠的渠道是多么的回环多姿,别具一格。
    其中,智伯渠在汾河之西,晋阳东城在汾河之东,要引晋水入东城,就必须“架引”“其入城之渠,乃架桥汾上为之”,也就是在汾河上修造一座横跨东西两岸的大渡槽,把晋水自汾河西岸引流至东岸,让老百姓使用。当时的汾河,水势奔涌浩荡,尤其是雨季。
    总的来说,晋渠这项工程直接造福于人民,给古晋阳城的老百姓带来不少的益处。它的作用首先是供当地老百姓饮用,引来了清澈的晋水,解决了井水苦涩,不可饮用的苦恼。另外,就是更晋阳城变得更美。清澈如玉的晋渠在城中潺潺环流,城中新建的官府大厦,豪华夺目,瓦房商所,井然而座。晋渠“通流街衢公馆”,曲折迂回,渠的两旁植柳固堤,春风临城,垂柳拂荡;炎夏之时,清爽宜人。最后就是灌溉农田了,晋渠绕东城之后,老百姓用的剩下的水被就近灌溉民田。《太原县志》有“取晋渠用剩余水,柳斗掣灌”地亩的记载,足以看出它兼有灌溉的作用。
    3 如诗如画的晋阳古城
    水系发达了,这里的景色自然美如画了。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当时的晋阳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城市由西城、中城、东城组成,中城更是跨水联堞,建成水上都市。城中设有固定的市场,城内各个区域之间条块分割、界限分明,高墙将城与坊、坊与市之间彼此隔开。可以说,唐代整个晋阳城的城市面貌是以水为主的。
    汾水自北向南流过,它不但能调节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而且承担城市排污和漕运交通。晋水是晋阳城的主要水源,河水在城中穿梭,并架河槽注入东城。古城中河渠纵横,绿树成荫,建筑鳞次栉比,富丽堂皇,正如唐代诗人欧阳詹所描写的那样:“并州汾上阁,登临似吴阊,贯郭河通路,绕村水逼乡。城槐临枉渚,巷市接飞梁。莫论江湖思,南人正断肠。”可以说晋阳城兼具中国北方恢弘大气与江南秀丽山水之美于一体。
    还有很多的诗歌都是描写晋阳古城的美,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充分表现了晋祠流水的美,清澈如碧玉,微波荡漾如龙鳞闪闪万草碧绿,但最重要的是告诉世人当时从晋阳城到晋祠是可以通船的,“泛舟弄水萧鼓鸣”是多么的悠哉惬意啊!
    就连一向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在来到晋祠时也会发出“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一源其澄静,数步忽潺湲。此异孰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的感慨。而其中的“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说的就是晋祠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所造就的丰饶景象,这样的晋阳城完全可以与江南水乡相媲美了。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当年晋阳城的壮丽景象:“广阔的晋阳盆地上,清澈的汾河水由北向南奔流而去,宽阔的河面上几座宽广雄丽的大桥横跨东西,桥两端城堞相依,将东西两座城市连在一起,宛如一座水上连城。在它的东岸,是风光旖旎的太原县城(东城),城内建筑鳞次栉比,城外柳树成荫。在它的西岸,就是宏伟壮美的晋阳城(西城),晋水通过智伯渠从唐叔虞祠向北注入南、西、北三面宽达40米的护城河中。河面上游船点点,来往于晋阳城和叔虞祠之间。”
本报记者 南丽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残碑寻找晋阳宫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6-11-25 03:03

晋阳古城遗址上发掘的刻有“即隋之晋阳宫”字样的残碑

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汉白玉鎏金佛像正面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汉白玉神王像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近年来,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晋阳古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二号建筑基址群上发掘出东、西两组大型建筑遗址。不久前,记者在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韩炳华的带领下来到遗址处采访。
    其中,最让考古工作者们欣喜的是,在一处寺庙遗址上出土了一块残碑,上面有“即隋之晋阳宫”的字样,再综合其它一些因素,他们推测此建筑基址有可能就是隋朝时期的晋阳宫所在地。当然,由于并没有真正的勘探和发掘出来,所以这些也只能是推测,历史的真相还要等待考古发现来验证。
    1 寺庙遗址现“即隋之晋阳宫”残碑
    22日上午,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晋阳古城的二号建筑基址群,由于最近气温骤降,西组建筑基址已经盖上塑料布保护起来了。不过据工作人员介绍,西组建筑基址,始建于晚唐,毁弃于五代之末。由于它在废弃以后一直被老百姓用于耕地,并没有在上面建造房屋,所以整体的布局保存基本完整,由左右两侧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这也是让考古工作人员感到惊喜的地方。在韩炳华的解说下,记者看到整组建筑由院墙、道路、山门、三个庭院、十个殿堂和四处廊庑组成。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基址因现代道路间隔而未发掘,但能够从现有的发掘迹象推测出其对称的布局。左右建筑以三间为一组,其前廊整齐通透,但屋后散水并不统一,根据殿的大小,散水前后错落。其中7号殿址平面面积较大,磉墩与柱础石形制也较大,似楼阁式建筑。1号殿址与2号殿址为中轴线上庭院之间的殿址,其两侧各有踏步与两侧建筑连接。
    据韩炳华介绍,这里是一处寺庙遗址,因为出土了很多和佛寺有关的残碑,上面有“迦殿”“敕”字等字样。在建筑基址周围还出土有经幢残段、精致的石雕建筑构件等物件。因此,专家判断此寺庙建筑为大型寺庙建筑的一部分,修建年代为晚唐,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但五代仍在使用,最终毁灭于宋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二号殿址西出土有“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晋阳宫……特命良工塑北方……雄异也武皇……”的残碑。“在这个寺庙遗址上我们发现了刻有‘即隋之晋阳宫’的残碑,当然并不是说这儿就是晋阳宫,但是有可能过去是晋阳宫或者和晋阳宫有关系。在理解上我们要注意,‘隋之晋阳宫’和‘即隋之晋阳宫’是不一样的,那个‘即’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不管它的上下文是什么,单从这一个字就能看出这个地方很可能是隋朝的晋阳宫或者说晋阳宫就在附近。”韩炳华说。
    2 寻找晋阳宫遗址看到了一丝曙光
    从位置角度来说,二号建筑基址群也是最好的宫殿位置。在韩炳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二号殿址的位置。“看,从这里看过去,能够清楚地看见对面龙山上的童子寺遗址,还有北边的蒙山大佛,佛头和佛身都清晰可见,这也是考证晋阳宫所在地的重要依据,因为站在别的地方根本就看不见。”韩炳华指着远处告诉记者。看到这种情形,记者感到非常惊奇,童子寺和蒙山大佛均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看来它们与晋阳古城一定有着不一般的关系。据史料记载,站在二号殿址上看,当权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修建蒙山大佛时的工程进度。《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个宫指的就是晋阳宫,也就是说当时在晋阳宫内,能看到佛像前燃灯塔的光亮。无论是从风水的角度还是从观察蒙山大佛工程的进度而言,这里都是建造宫殿的绝佳位置。
    此外,在二号建筑基址群还出土了很多的建筑构件,比如带字的空心砖,上有篆书“大齐天保元年造”或“大魏兴和二年造”等。在考古人员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那块刻有“大齐天保元年造”的空心砖,它的造型非常漂亮,正面主体纹饰为莲花纹与兽首鸟身蹄足神兽相见隔的组合纹饰,上、下两侧为忍冬纹与同心圆纹相间隔的组合纹饰,其右侧有篆书“大齐天保元年造”纪年,其中一个忍冬纹饰的左右两侧分别有模印篆书“富贵”“吉利”铭文,边框饰变体龙纹。
    “这些空心砖只能是宫殿的建筑构件,如果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宫殿区,那肯定没问题。不过要知道,从北朝到唐代这里只有两个宫殿,大明宫和晋阳宫。大明宫是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后主高纬在晋阳城内建成的,而这个宫殿所用的砖都比它要早,天保元年是550年,兴和二年是540年,所以说这个地方只有可能是晋阳宫。”韩炳华推测说。
    “还有就是从城市布局的角度来说,在中国古代,大部分宫殿都在城市的西北方向,而二号建筑基址群正好位于晋阳古城遗址的西北部。”韩炳华说。《新唐书·地理志》上也记载过:“晋阳宫在都之西北。”在时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的常一民所撰写的《晋阳宫城址浅探》一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隋唐之世,中国都城布局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将宫城有意识放在都城的西北角。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所兴建的洛阳东都、扬州江都宫、内蒙准格尔旗榆林宫等都是如此。由他下诏营建的晋阳宫,置宫城于都之西北是很自然的。这个布局特点,可以作为推断隋唐晋阳宫位置的旁证。”
    虽然考古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在二号建筑基址上发掘出晋阳宫,但是种种说法都使得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3 历史上的晋阳宫三建三毁
    虽然现在并没有发掘出晋阳宫,但是我们从它的历史变迁中能一窥究竟。从现存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晋阳宫自春秋董安于营建到宋初焚毁,其间经过三建三毁,这样的经历也使得它的发掘难度非常大。关于这些,在《晋阳宫城址浅探》一文中也曾详细提及。
    第一次兴建发生在东周时期。晋阳一词,最初见于史籍者,在公元前497年。《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于晋阳以叛。”《左传》:“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
    这是公元前五世纪发生在晋国的一场战争。晋大夫赵鞅为充实自己的根据地——晋阳的力量,向族人午索取人丁,结果发生争执,继而引起战火。战争最初是在邯郸进行的,后来,午的亲族范氏、中行氏预谋在晋都绛围攻赵鞅,被赵鞅的家臣董安于知道了,于是赵鞅首先发难,没想到战败了,就奔守晋阳。范氏、中行氏奉晋君命兵围晋阳,相持数月。后来,范氏、中行氏反攻晋君,兵败,晋阳之围才得以解脱。
    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晋阳城在公元五世纪初,就已具有相当规模,它可以抵挡住晋人的数月围攻。但在公元前454年知伯联合韩、魏围攻晋阳前后,赵襄子拆宫墙以为矢,发柱础以为兵,晋阳宫已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晋阳城久攻不下,知伯又引汾、晋之水灌之。到赵襄子联合韩魏反败为胜之时,晋阳宫城也已经塌毁殆尽了。
    第二次是北朝时期。战国末期,随着城市的建设,晋阳城才又逐渐显示了它军事上的重要性。北魏时期,晋阳为太原郡。及至东魏,高欢以大丞相常住晋阳。《北齐书·神武帝纪》:“武定三年(545年),正月丁未,神武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晋阳宫第二次建成,并且自建成之日起至北齐终结,都是高氏政权政治活动中心。其间曾多次大兴土木,修葺扩建,其规模远超东周晋阳宫。
    晋阳宫的第二次拆毁是在北周灭齐之后。《周书·武帝纪》载:“建德六年(577年),五月戊戍,诏曰:‘京师宫殿已从撤毁,并、邺二所,华侈过度,诚复作之非我,岂容因而弗革。诸堂殿壮丽,并宜除荡,甍宇诸物,分赐穷民。’……冬十二月戊辰,废并州宫及六府。”这里的并州宫就包括晋阳宫。
    第三次重建晋阳宫是在隋炀帝时,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并州总管,即位之后,凭恃雄厚的国力,大兴土木,晋阳宫也就在此期间重建。《隋书·帝纪三》:“大业三年(607年),六月癸巳,入娄烦关。壬寅次太原,诏营晋阳宫。”《元和郡县志》也说炀帝在新城(晋阳宫城)内“更置晋阳宫”。至唐代,晋阳宫犹存。
    终唐一代,讫至北汉,晋阳城虽屡遭战火,但史籍未见晋阳宫受到大破坏的记载,且时有修缮,直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它的末日来临。《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四年,五月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门楼,尽徙余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五年夏四月末,雍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成书于当时的《太平寰宇记》也说:“太原旧城,并从毁废。”在这场火焚水淹的浩劫中,晋阳宫亦难于幸免,与晋阳古城一起成为废墟了。
本报记者 南丽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试图还原古代文明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6-11-25 03:03

   
    站在古城遗址上,虽然已无法感受昔日地上宫殿的辉煌,以及城内可通船的壮阔场面,但却不妨碍你的无限遐想……看着正在复建的太原明县城,以及在旧址上拔地而起的新城墙,昔日的历史和场景似乎就在眼前——在古城街道上悠闲的人们,有着高鼻梁、蓝眼睛的带着满车的货物远道而来做生意的“外国人”,或许还有那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厮杀场景……晋阳古城给了我们畅想的空间。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晋阳古城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意味着这所古老的城市,终有一天会呈现在大众眼前。相比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河南洛阳大遗址公园来说,晋阳古城被宋太宗赵光义水灌火烧之后,埋藏在地下,没有被现代城市叠压破坏,所以这座历经1500年历史的古城格局保存得最为完整,尤其是唐代的城址,基本保存了原来的全貌。
    多年来,考古工作者一直努力着,想呈现更为清晰的城市脉络,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怎么建,建成之后会是何模样?
    1 三大区域性保护呈现完整晋阳古城
    晋阳古城大遗址总面积200余平方公里。说实话,只听数字不去看现场,会让人对这所古城没有任何概念。但是,作为连续使用了1500年的一座城来说,她不仅庞大,而且完整。目前我们将目光集中在了城区内的20平方公里,其实完整的晋阳古城由城池区遗址、墓葬区遗址和宗教祭祀区遗址三个部分组成。用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韩炳华的话说,“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充分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现实的世界、信仰的世界、以及未来的世界……”所以,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建一个公园这么简单,而是应该形成大遗址保护展示区,把晋阳城的宏大规模展示出来,也同时发挥龙城旅游的特色。
    从2002年进驻晋阳古城考古工地以来,当一项项考古成果印证着这座古城的璀璨历史和文明时,当年任考古队队长的常一民就和同事们开始思考关于遗址保护的问题,毕竟在国内而言,这样完整的一座城市很少见,而且站在全局的角度看,晋阳古城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必须要把三大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相互依托、相互印证,甚至可以说用各种手段来进行保护和成果展示。“就城池遗址而言,这是遗址公园的核心位置;墓葬遗址主要分布于太原市西山东麓和东山前坡,比如太原市金胜村春秋晋国赵卿墓及车马坑、王郭村北齐娄睿墓和隋代虞弘墓、王家峰村北齐徐显秀墓等大量的高等级、高规格,极具学术意义的墓葬就在这片区域上出土,这充分印证了古城的历史地位。宗教祭祀区遗址,主要分布于城池遗址以西2000米的西山一脉,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龙山童子寺、燃灯塔、蒙山大佛等古建筑、石窟寺久负盛名,早已成为太原市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在常一民看来,这是一盘很“大”的棋,是个很完整的整体,如果单纯性地展示一个方面,不足以彰显晋阳古城的重要性。而且,太原虽然有不少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但都比较分散,没有一条主要的线索能将彼此串联起来,有了晋阳古城为载体,彼此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我们可以很骄傲地告诉他们,这就是“大”太原。
    2 遗址复原彰显城内历史繁华
    晋阳古城城池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15公里的晋源区晋源镇所辖19个自然村范围内。遗址公园的建设,主要就在城池遗址上,让大家看到能看到的,感知未曾看到的,并且通过遗址复原的方式,为每位参观者留下你记忆深处的古城印象。
    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目前城池遗址上残存着多处历史遗迹,主要有位于古城营村的西城城墙、古城营村内的两座夯土建筑基址,包括今年发现的一、二号建筑基址群等,这些现存的遗迹能让人们了解历史。所以在考古工作者看来,这些遗迹应该采取原址保护与展示的方法,使人们了解到城墙历代修建和补葺现象。“就一、二号建筑基础群来说,一个反映的是晋阳古城大型寺庙建筑基址,一个是通过考古的方式,揭示了不同时代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建筑,所以我们也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起码让群众参观后一眼就知道,这是汉代的水井,这是北朝的地窖……层层分明的地层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科普,从这方面拓展科普考古的常识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如韩炳华介绍的那样,考古工作是一项严谨且艰辛的活儿,你一铲子下去,有可能挖到的是承载万千历史的“宝物”,有可能探究半天的东西都不会在地图上留个圈,所以对考古现场的呈现,是对文物保护的宣传,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挖掘历史背后的艰辛。
    因为晋阳古城的特殊性,韩炳华说过,要想真正探清楚其在不同时代的面貌和布局,这恐怕需要50年乃至100年的时间,所以在面对这个大项目的时候,考古工作者从未停歇下他们的脚步,“城墙的挖掘基本确定了城池的范围,我们也结合文献资料、考古调查和勘探,知道了城内一些遗址的范围,但这座古城太大,历史太久了,你没有办法去一一揭秘,所以会在部分区段种植花草树木,并结合标识说明,来阐释城垣道路、宫殿衙署、里坊街市、河渠园囿等城市布局结构,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晋阳古城的宏大规模。对于发掘已确定的宫殿、城门、道路、里坊区等重要的建筑遗迹,可以采取地下封存、地上抬高原址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展示。选择遗迹现象埋藏较深,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的城址东部,作为复原展示景观。”
    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芒德维尔考古遗址公园就采取保持遗址原貌的方式将20 个大型印第安人的土墩遗址作为遗址展示主体,遗址内仅在一座土墩上复原了一座寺庙,寺庙内用雕塑再现了古代印第安人祭祀的场景。对于晋阳古城,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复原唐代风格的建筑。这既是展示,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景。
    同样,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南部的明代太原县城,城区全部叠压在古城遗址之上,基本保存了明、清太原县城的建制特色,也是晋阳城历史的延续。县城内城墙齐整,庙宇寺观林立,民居故宅比比皆是,尤其是正在明代太原县城城墙基址上复建的城墙、城楼,辉煌壮观。相信只要你往城墙上一站,鸟瞰古城,触摸着斑驳的石砖,望着还留存着的古老的屋脊所勾勒出的天际线,定然会心潮澎湃。
    3 人文体验助推晋阳古城名片
    设想一下,如果漫步在花丛林立、树荫漫步的遗址公园内,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不过,千万别把晋阳古城遗址当做一个单纯的公园来看,因为其丰富的历史,应该有很多值得做的“文章”。如果,能把这样的遗址公园增添一些人文体验的话,相信晋阳古城这张太原市的历史名片,很快能红遍大江南北。除了站在考古工作严谨的角度设想外,我们也可以放眼国内,看看别的城市是如何吸引游客的。
    从大唐芙蓉园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杭州的宋城等等,不少古城乃至以历史文化为主打的风景区,都会推出自己的实景演出剧,用这种文化展示方式吸引游客的青睐。这样的文化展示更加生动直观,可以让省外的游客能短时间接触到太原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晋阳古城昔日的辉煌。所以在遗址公园最为适合的地方,开设一个剧场,推出常驻演出,以历史文化内涵为主题,既可以是音乐剧,也可以是历史剧,吸引不同群体和观众。当然,这场演出同样可以走出去,例如四川金沙遗址就曾经以遗址发现为内容,创作了《金沙》音乐剧,并且到全国各地巡演,未来以晋阳古城为创作背景的舞台剧同样可以效仿这条路线,迅速推广这张文化名片。
    行为再现是时下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历史文化背景下,开设一些情景再现的活动,让游客步入其中,就有穿越的感觉,也似乎可以对这类景区增添莫名的亲近感,不失为一种体验的最佳方式。同样,晋阳古城有太多的历史可以表述出来,未来的遗址公园也可以开辟这样的场所,举办相应的活动,可以营造盛唐的繁荣场景,胡人云集和贸易往来的场景等等,演绎赵简子出征前的祭祀活动等等,生动而趣味地呈现历史,呈现一段城的文明。
    作为考古工作的遗址公园,晋阳古城遗址的勘探和考古工作并不代表着结束,而是伴随着遗址公园的建成而持续进行的,正如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一样,一边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一边还有工作人员在进行考古发掘,所以通过晋阳古城遗址公园,也为公众开辟了公众考古传播的途径,让喜欢考古的人们可以走进考古工地,并且邀请他们一同参与考古,有机会触摸古老文明。
本报记者 孙轶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6 03:16 , Processed in 0.10112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