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25 16: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残碑寻找晋阳宫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6-11-25 03:03

晋阳古城遗址上发掘的刻有“即隋之晋阳宫”字样的残碑

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汉白玉鎏金佛像正面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汉白玉神王像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近年来,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晋阳古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二号建筑基址群上发掘出东、西两组大型建筑遗址。不久前,记者在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韩炳华的带领下来到遗址处采访。
其中,最让考古工作者们欣喜的是,在一处寺庙遗址上出土了一块残碑,上面有“即隋之晋阳宫”的字样,再综合其它一些因素,他们推测此建筑基址有可能就是隋朝时期的晋阳宫所在地。当然,由于并没有真正的勘探和发掘出来,所以这些也只能是推测,历史的真相还要等待考古发现来验证。
1 寺庙遗址现“即隋之晋阳宫”残碑
22日上午,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晋阳古城的二号建筑基址群,由于最近气温骤降,西组建筑基址已经盖上塑料布保护起来了。不过据工作人员介绍,西组建筑基址,始建于晚唐,毁弃于五代之末。由于它在废弃以后一直被老百姓用于耕地,并没有在上面建造房屋,所以整体的布局保存基本完整,由左右两侧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这也是让考古工作人员感到惊喜的地方。在韩炳华的解说下,记者看到整组建筑由院墙、道路、山门、三个庭院、十个殿堂和四处廊庑组成。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基址因现代道路间隔而未发掘,但能够从现有的发掘迹象推测出其对称的布局。左右建筑以三间为一组,其前廊整齐通透,但屋后散水并不统一,根据殿的大小,散水前后错落。其中7号殿址平面面积较大,磉墩与柱础石形制也较大,似楼阁式建筑。1号殿址与2号殿址为中轴线上庭院之间的殿址,其两侧各有踏步与两侧建筑连接。
据韩炳华介绍,这里是一处寺庙遗址,因为出土了很多和佛寺有关的残碑,上面有“迦殿”“敕”字等字样。在建筑基址周围还出土有经幢残段、精致的石雕建筑构件等物件。因此,专家判断此寺庙建筑为大型寺庙建筑的一部分,修建年代为晚唐,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但五代仍在使用,最终毁灭于宋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二号殿址西出土有“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晋阳宫……特命良工塑北方……雄异也武皇……”的残碑。“在这个寺庙遗址上我们发现了刻有‘即隋之晋阳宫’的残碑,当然并不是说这儿就是晋阳宫,但是有可能过去是晋阳宫或者和晋阳宫有关系。在理解上我们要注意,‘隋之晋阳宫’和‘即隋之晋阳宫’是不一样的,那个‘即’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不管它的上下文是什么,单从这一个字就能看出这个地方很可能是隋朝的晋阳宫或者说晋阳宫就在附近。”韩炳华说。
2 寻找晋阳宫遗址看到了一丝曙光
从位置角度来说,二号建筑基址群也是最好的宫殿位置。在韩炳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二号殿址的位置。“看,从这里看过去,能够清楚地看见对面龙山上的童子寺遗址,还有北边的蒙山大佛,佛头和佛身都清晰可见,这也是考证晋阳宫所在地的重要依据,因为站在别的地方根本就看不见。”韩炳华指着远处告诉记者。看到这种情形,记者感到非常惊奇,童子寺和蒙山大佛均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看来它们与晋阳古城一定有着不一般的关系。据史料记载,站在二号殿址上看,当权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修建蒙山大佛时的工程进度。《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个宫指的就是晋阳宫,也就是说当时在晋阳宫内,能看到佛像前燃灯塔的光亮。无论是从风水的角度还是从观察蒙山大佛工程的进度而言,这里都是建造宫殿的绝佳位置。
此外,在二号建筑基址群还出土了很多的建筑构件,比如带字的空心砖,上有篆书“大齐天保元年造”或“大魏兴和二年造”等。在考古人员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那块刻有“大齐天保元年造”的空心砖,它的造型非常漂亮,正面主体纹饰为莲花纹与兽首鸟身蹄足神兽相见隔的组合纹饰,上、下两侧为忍冬纹与同心圆纹相间隔的组合纹饰,其右侧有篆书“大齐天保元年造”纪年,其中一个忍冬纹饰的左右两侧分别有模印篆书“富贵”“吉利”铭文,边框饰变体龙纹。
“这些空心砖只能是宫殿的建筑构件,如果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宫殿区,那肯定没问题。不过要知道,从北朝到唐代这里只有两个宫殿,大明宫和晋阳宫。大明宫是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后主高纬在晋阳城内建成的,而这个宫殿所用的砖都比它要早,天保元年是550年,兴和二年是540年,所以说这个地方只有可能是晋阳宫。”韩炳华推测说。
“还有就是从城市布局的角度来说,在中国古代,大部分宫殿都在城市的西北方向,而二号建筑基址群正好位于晋阳古城遗址的西北部。”韩炳华说。《新唐书·地理志》上也记载过:“晋阳宫在都之西北。”在时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的常一民所撰写的《晋阳宫城址浅探》一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隋唐之世,中国都城布局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将宫城有意识放在都城的西北角。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所兴建的洛阳东都、扬州江都宫、内蒙准格尔旗榆林宫等都是如此。由他下诏营建的晋阳宫,置宫城于都之西北是很自然的。这个布局特点,可以作为推断隋唐晋阳宫位置的旁证。”
虽然考古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在二号建筑基址上发掘出晋阳宫,但是种种说法都使得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3 历史上的晋阳宫三建三毁
虽然现在并没有发掘出晋阳宫,但是我们从它的历史变迁中能一窥究竟。从现存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晋阳宫自春秋董安于营建到宋初焚毁,其间经过三建三毁,这样的经历也使得它的发掘难度非常大。关于这些,在《晋阳宫城址浅探》一文中也曾详细提及。
第一次兴建发生在东周时期。晋阳一词,最初见于史籍者,在公元前497年。《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于晋阳以叛。”《左传》:“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
这是公元前五世纪发生在晋国的一场战争。晋大夫赵鞅为充实自己的根据地——晋阳的力量,向族人午索取人丁,结果发生争执,继而引起战火。战争最初是在邯郸进行的,后来,午的亲族范氏、中行氏预谋在晋都绛围攻赵鞅,被赵鞅的家臣董安于知道了,于是赵鞅首先发难,没想到战败了,就奔守晋阳。范氏、中行氏奉晋君命兵围晋阳,相持数月。后来,范氏、中行氏反攻晋君,兵败,晋阳之围才得以解脱。
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晋阳城在公元五世纪初,就已具有相当规模,它可以抵挡住晋人的数月围攻。但在公元前454年知伯联合韩、魏围攻晋阳前后,赵襄子拆宫墙以为矢,发柱础以为兵,晋阳宫已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晋阳城久攻不下,知伯又引汾、晋之水灌之。到赵襄子联合韩魏反败为胜之时,晋阳宫城也已经塌毁殆尽了。
第二次是北朝时期。战国末期,随着城市的建设,晋阳城才又逐渐显示了它军事上的重要性。北魏时期,晋阳为太原郡。及至东魏,高欢以大丞相常住晋阳。《北齐书·神武帝纪》:“武定三年(545年),正月丁未,神武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晋阳宫第二次建成,并且自建成之日起至北齐终结,都是高氏政权政治活动中心。其间曾多次大兴土木,修葺扩建,其规模远超东周晋阳宫。
晋阳宫的第二次拆毁是在北周灭齐之后。《周书·武帝纪》载:“建德六年(577年),五月戊戍,诏曰:‘京师宫殿已从撤毁,并、邺二所,华侈过度,诚复作之非我,岂容因而弗革。诸堂殿壮丽,并宜除荡,甍宇诸物,分赐穷民。’……冬十二月戊辰,废并州宫及六府。”这里的并州宫就包括晋阳宫。
第三次重建晋阳宫是在隋炀帝时,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并州总管,即位之后,凭恃雄厚的国力,大兴土木,晋阳宫也就在此期间重建。《隋书·帝纪三》:“大业三年(607年),六月癸巳,入娄烦关。壬寅次太原,诏营晋阳宫。”《元和郡县志》也说炀帝在新城(晋阳宫城)内“更置晋阳宫”。至唐代,晋阳宫犹存。
终唐一代,讫至北汉,晋阳城虽屡遭战火,但史籍未见晋阳宫受到大破坏的记载,且时有修缮,直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它的末日来临。《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四年,五月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门楼,尽徙余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五年夏四月末,雍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成书于当时的《太平寰宇记》也说:“太原旧城,并从毁废。”在这场火焚水淹的浩劫中,晋阳宫亦难于幸免,与晋阳古城一起成为废墟了。
本报记者 南丽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