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Syphn

[经济商业] 前三季度全市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寿县县情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7 16: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 编辑

幼儿教育

寿春古城
寿春古城 (19张)
幼儿园原称幼稚园。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寿县城内丰备仓小学(今城中小学)、正阳三元街小学(今正阳第一小学),均在校内附设幼稚园。由于缺乏师资,管理经验不足,不久停办。21年,寿县基督教会所办的道华小学,校长柏佩珍(女,回族)利用校内空房办幼稚园,首届招收幼儿31名,经费由清真寺产畦田岁收租金中支付。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1月,寿县建立人民政权,接管道华小学,改为公立城南小学,仍附设幼稚园1班,招生35名,配教员2名。1951年8月,幼稚园改称幼儿园。城南小学幼儿园改为独立建置,定名为寿县幼儿园,城南小学校长兼任园长。次年,幼儿园另辟大门于南大街,始配专职园长。
1955年秋,县人民委员会在城内北过驿巷新建园舍竣工,寿县幼儿园由南大街迁入新舍,更名为寿县城关幼儿园,实行全日制教学。新园舍占地1.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其余为游乐场与绿化地。
1956年,城关镇红星街道办事处,兴办幼儿园1所,园址在照壁巷洪家拐北侧。入园幼儿多达120名,由两班增至4班,经费由城关镇统筹解决,县文教局给予适当补助,定园名为城关第二幼儿园。1962年精简、调整机构时,并入城关幼儿园。
1960年,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会发出“大力发展幼儿园”的指示。当年,全县城关街道公办、民办、农村社队集体办幼儿园普遍建立,入园幼儿总数达51402名,教养员1982名。后因“五风”(见前注)严重,经济困难,次年大都停办。
1978年,全县公办幼儿园计14班,入园幼儿620名,教养员21名。
1980年,城关状元街退休教师顾承秀(女)偕其女孙耘宜腾出自家住房办家
寿县寿春古城墙 名胜古迹
寿县寿春古城墙 名胜古迹 (20张)
庭幼儿园1所,设3班,入园幼儿60余名。
1983年,县人民政府机关大院内设党政群机关联办的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70余名,以机关干部、职工的子女为主要招收对象。现设3班,配教养员4名,经费由联办单位筹措。
1987年时,公办城关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2班,在园幼儿、儿童536名,职工32名;其设备有幻灯机、幻灯柜、收录机、配音磁带、手风琴、各种运动器械、玩具等共400余件,为县内最完善的、教学质量较高的幼儿园;其教养员多系幼儿师范或中级师范毕业生,曾被全国少儿工作者协会与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先后有园长黄次西、教养员沈永华、张淠滨。[10]
小学教育

孙公祠
孙公祠
民国17年(1928年)起,战乱停止,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寿县教育事业呈发展趋势。当时小学有两种:一是初级小学四年制,一是完全小学六年制(初级四年,高级二年)。全县共有完全小学校26所,初级小学校64所。此外,县城、正阳等地尚有义务小学校(初级)7所,招收贫苦儿童入学,其经费由地方税收中“义教附加”解决;其他小学(半日制、半工半读制)3所。
民国24年,教育部颁布《短期小学暂行规定》,要求在小学校不足的地区,先设置短期小学校,以期教育迅速普及。是年秋,寿县共办起短期小学校29所,招收学生1447名;开办中山民校2所,招收学生233名。
37年,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17所(含分校),在校学生17613名;保国民学校348所,在校学生20681名。除国民学校外,尚有私立小学校13所,在校学生约900名,如县城回族的务本小学,正阳关回族的清真寺小学,孙氏宗祠的敬慎小学,余氏宗祠的敦睦小学,许氏宗祠的培远小学,窑口张氏族办的大树小学,板桥邹氏族办的胜利小学,堰口乡私立的真武小学,城关基督教会所办的震华、蕴华、道华小学以及妇女半日制、平民半日制小学等。
1949年1月,寿县民主政府成立。秋,全县开始上课的有公立小学53所,在校学生2488名,教职员119名;私立小学9所,在校学生845名,教职员62名;民办初级小学82所,225班,在校学生4214名。
1952年春,全国初等教育会议提出要求:到1957年争取80%的适龄儿童入学,10年内普及小学教育。3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发出联合通知,民办小学经费由国家包下来。是年秋季,全县共有小学校416所,1414班,在校学生51076名,教职员工2209名。
1959年—1961年,政策失误,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国家财政匮乏,小学教育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秋,在以调整为中心内容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停办民小,减少公办小学,整顿教师队伍,精减不合格人员;全县实有小学303所,教职员工2274人,在校学生下降至44065名。是年,文教局定寿县师范附属小学(原城南小学,今第一小学)等40所小学为重点小学。
1964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指示,农村大办耕读小学。1965年7月,县东4区划归长丰县,随之移交公办小学73所。1966年春,全县已办耕读小学179所,入学儿童64829名,连同公办全日制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为95457名。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耕读小学大多停办,大批儿童失学;公办小学基本上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人“靠边站”,接受批斗。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虽一再要求复课,但效果甚微。而“读书无用论”、“缴白卷光荣论”风靡一时,1967年—1968年间,教育事业基本上处于瘫痪、停滞状态。
1969年,省、地革命委员会通知,农村小学校全部下放到生产大队,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对公立完全小学,由公社派驻1名“政治校长”,领导该校政治思想工作,抓“斗、批、改”;城镇各小学,则由县派出工人宣传队分头进驻,搞斗、批、改。
1973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在临泉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是一个大政”的指示精神。会后,寿县大力发展民办小学,师资由公社遴选报县教育局审定,经费以社队自筹为主,国家对民小教师给予定额补助。
1974年,全县共有小学1691所,在校学生153305名。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公立小学仍由县教育部门管理,民办小学必须接受当地公立小学的监督与指导,县教育部门对民小教师实行轮训与考核,以提高其素质。
1978年,继续调整小学布局,撤并了部分民办小学。
1981年,开始建立学校业务档案,稳定小学教育。次年,中共寿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5年普及寿县小学教育。
1987年,全县共有小学539所,教职员工6224名,在校学生16948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3%。[10]
中学教育

安丰塘
安丰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县普通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2月,寿县民主政府接管了前省立寿县中学与县立中学。根据皖北行署指示,将两校合并,成立皖北区公立寿县中学,以前县立中学为校址,县长刘伟兼任校长,方竹荪(前省立中学教师)任副校长。3月1日开学上课,设14个班,在校学生791名,教职员工29名。设于隐贤的私立寿春初级中学,仍维持原制,校长李鲲南继续留任。时该校有教职员工10名,学生3班106名。是年秋,即正阳关前淮南初级中学校址,成立六安专区公立正阳中学,孙剑鸣(司徒越)任校长,教职员工15名,在校学生3班共167名。
1950年3月,经六安行政区专员公署批准,在下塘集设立皖北区寿县中学分校,招收新生2班,配教师6名。9月,改称六安专区公立下塘初级中学,设3班。
1952年秋,将皖北公立寿县中学一分为二:以全部高中6班、初中三年级2班,迁至西大寺巷(即今寿县第一中学所在地),成立安徽省寿县中学,萧雍任校长;以其余初中一、二年级各班留在原处,改称安徽省寿县第三初级中学,傅轶群任校长。与此同时,将六安专区公立正阳中学改为安徽省寿县第一初级中学;将公立下塘初级中学改为第二初级中学;将私立寿春初级中学,改为安徽省公立寿县第四初级中学,程九峰任校长。1956年春,在瓦埠街东南新建校舍,设立安徽省寿县第五初级中学(公立),黄建国任校长。秋,六安专署通知,各中学应以地名为校名,于是改第一初中为寿县正阳初级中学;第二初中改为寿县下塘初级中学;第三初中改为寿县初级中学;第四初中改为寿县隐贤初级中学;第五初中改为寿县瓦埠初级中学。至此,寿县已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在校学生总数3674名,教职员工265名。
1958年3月,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制订的“加快速度,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教育工作方针,作出“反掉保守思想,促进教育事业大跃进”的决议。是年秋,寿县增办初级中学14所,每区至少有1所,教职员工466人,在校学生8425名。
1962年,根据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寿县调整了中学布局,撤并了部分初级中学;并将正阳、下塘两校改为完全中学,增设高中班。
1965年7月,县东部的下塘、杨公、杨庙、水湖4个区划归长丰县,4区所属的各个中学也随之移交。寿县尚有完全中学2所:寿县中学、正阳中学;初级中学9所:寿县、隐贤、瓦埠、堰口、迎河、双庙、安丰、炎刘、长青。在校学生总数3488名,教职员工430名。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7月,全县各校教职员集中于县城学习中央文件,批判“封、资、修”,揭发“牛鬼蛇神”。秋,各校学生成立“红卫兵”造反组织,破“四旧”(旧思想、旧习惯、旧风俗、旧文化)、搞串联、抓“走资派”;学校领导班子相继瘫痪,教学停顿。1967年春,动乱进入高潮,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学生复课闹革命,无效。1968年,废除校长制,各校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配正、副主任,“红卫兵”组织派代表参加革委会;秋,寿县中学改称寿县“五·七”中学;隐贤初中改称红旗中学。初、高中一年级新生入学,一律经由基层推荐(后,大专院校来县招生,亦以推荐为主,搞象征性考试)。9月,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分别进驻城乡各中学,抓革命大批判,促恢复教学,学校秩序渐趋好转。但因极左路线的干扰,在张铁生考试交白卷而被誉为革命英雄与升学、就业一律实行基层推荐制度的影响下,一般学生学习情绪不正常,教师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讽刺揶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教学质量较前普遍下降。这种情况,直到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制度,提倡尊师重教,始得到扭转。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提倡学工、学农,过分强调生产劳动,并以学校生产劳动情况作为评比先进的主要条件,为尽量使学生能就地参加生产劳动,于是分原校(将原校一分为二、四,如寿县中学一分为四),改农校为普通初中,各公社普办初中,增加劳动课。城镇中学生下工厂参加劳动;农村中学则校校办农场。县将原有10个中学(除“五·七”中学)分解为25个,学生回原籍公社入学;同时,增办开荒、双枣两初中;撤销石集农垦学校,分办彭城、众兴、六冲3初中;撤销老庙农垦学校,分办堰口、江黄、十字路初中;八公、三十铺、双桥等公社所办的农业中学,亦改为普通初中;其他无中学的公社,也先后办起了初中。之所以大办普通初中,旨在提高青少年入学率。国家对所有社办初中,均给予经费补助,并提供师资。因初级中学急剧增加,县内出现大办高中的势头。1970年秋,瓦埠、安丰两初中首先开设高中班;其后,正阳、隐贤、迎河、陶圩、戈店等初中也相继开设高中。部分社办初中,亦要求增设高中班。
1974年,将“五·七”中学改为寿县第一中学;将寿县师范学校迁往石集,其校址改设寿县第二中学;将寿县(城关)初级中学改为寿县第三中学,增设高中班。
1976年,全县城乡有完全中学31所,初级中学20所。另有省属国营农场办的中学3所。
1977年起,继续调整中学布局。对部分高中实行裁并。至1980年,全县计有完全中学19所;社办中学一律不设高中班。
1981年,在城北八公山麓东侧建立寿县第四中学,暂设初中班。
1983年,进一步裁并布局,调整不合理的高中班,或并入附近的完全中学,或自当年起不再招收高一新生。
1987年秋,全县计有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60所(内乡管初中22所),教职员工总数2574名,在校学生高中3262名,初中30074名。另有省属国营农场办的中学4所。[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艺术

抬阁肘阁
抬阁肘阁 (16张)
花鼓灯
花鼓灯是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清光绪年间寿县地区已有玩灯闹元宵的风俗。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花鼓灯艺术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946年在寿县瓦埠湖以西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花鼓灯班社演出有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民间歌舞,在全县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男女老少皆能唱会扭,表达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此后原有的花鼓灯艺人大都参加了业余剧团,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参加上级举办的会、调演,并获演出奖和创作奖,如花鼓灯《治淮小车》、《送郎上堤》、《拾棉花》等节目,均获地区和省的奖励。花鼓灯,以舞为主,载歌载舞,以伞把子、鼓架子、小丑和兰花(也称腊花)为主,伞把子手持岔伞(形似伞的道具),以岔伞的交换来指挥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他们是整个花鼓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辫子和彩绸做的珠花,前额扎上头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场。小丑虽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他相间的穿插一些笑话、快板和顺口溜之类的语言来逗趣,以活跃演出气氛。
寿州锣鼓
寿州锣鼓是一支为周边县市甚至省内外所青睐的并有一定名气的业余文艺队伍。寿州锣鼓队的演奏乐谱,是综合了江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等锣鼓谱的精华并加以改编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的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在安徽省历届花鼓灯会上,寿州锣鼓的表演博得了专家、同行们的称赞,并获得奖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古迹

楚幽王墓
楚幽王墓,墓址在寿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朱家集(今属长丰县)附近,发掘前称李三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径约100余米,周约400米。
寿县风景
寿县风景 (7张)
民国27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令其驻寿县所部彻底挖掘,这次有组织的大规模行动,挖出了棺椁。据郭峙一《亲历记》记述与现场目击者口述:大致挖约10米多深时,始到墓底。椁室有九,中央主室每边各有两厢,木棺置于中央主室,棺长约3米,宽、高约为1米,呈朱红色,光泽鲜艳如新。棺盖与四壁均饰以龙形浮雕,未封钉,揭开棺盖,内壁洁白如雪,骨骸已化成灰,仅存头发一束,棺室内有铜铎(可能是小型编钟)30余个,每个重1.5—2公斤。彩色花面石70多块,块长约25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5厘米,当是编磬。棺的两旁各置大铜灯一个,每个重50—60公斤。棺前有铜鼎3件,每件重100—150公斤;正中置铜剑1把,长约1米,剑柄上有浮雕的龙,拭去泥土,光彩仍然耀目,绝非常剑可比;又有直径约34厘米的绿色翡翠球1枚。主室周围的8个厢室中都有器物,而以东边的两厢室中较多。这些是研究楚国君王葬制的宝贵资料。
这次挖掘,其出土文物甚多,据估计至少有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重要大件有200余件。在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楚大鼎、四兽平底鼎等。
蔡昭侯墓
蔡器与楚器虽然国别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却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在江淮汉地区的诸侯,经过长期征战,频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从而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楚文化。
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甬钟两件。经发掘发现墓葬,位置向西至城墙脚约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约280米,墓型为接近正方形的竖井土坑,无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长2.4米、宽0.8米的漆棺痕迹,满铺朱砂一层,厚约2厘米。朱砂下面有玉佩1副,并有玉璧与扁形玉环等,其间排列着圆形、六角形、三角形、长方形的金叶;偏东处有铜剑1把,剑锋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来。从玉饰、金叶的排列次序与铜剑的位置看,宛似人形卧地,可知是头北足南。
随葬物品如鼎、钟、鬲、豆、方壶、鉴、盘、尊与编钟等都置于墓坑北部;墓坑的东南隅除车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铜器、骨器;西部以兵马器为多,也有一些小铜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长方形小坑内有绳纹陶器碎片,可能是给陪葬者的。
出土随葬物经整理后共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残存漆片与陶片6件,砺石1件。青铜器中较大的鼎多达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径62厘米、腹围197厘米。部分青铜器镌有铭文,其内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国周旋于吴、楚两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蔡侯盘与尊的铭文各有92字,为蔡侯嫁其姊与吴王时铸;吴王光鉴有铭文52字,是吴王之女嫁蔡时所赠。在蔡侯钟上铭文82字中,有“辅佐楚王”等词句。由此可知,蔡国一方面与吴国结成姻亲以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讨好于楚国,而最后仍为楚所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特物产 编辑

寿柴胡

寿县北山所产柴胡,质地明净,药效好,为医家所推崇,称之为寿柴胡,以区别于其他地方所产之柴胡。明代列为贡品。嘉靖《寿州志·贡赋》载,每年进献北京9斤,南京10斤。
草莓

寿县草莓汁多味甜,营养丰富,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全县种植面积三千多亩,为安徽省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经寿县水产公司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出口,销往日本、台湾等地。
紫金砚

是千年有文化瑰宝。远在宋朝研究名石名砚的学者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一书中载有"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扣之有声"之说,《石谱》所说砚即为紫金砚。
草席

1964年从浙江引进长型席草品种试种成功,后遍及板桥、迎河、安丰塘等乡镇。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草席3500万条,远销国内31个省市区和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1984年被确定为全国四大草席生产基地之一。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板桥镇有草席城之称。
郝圩酥梨

因产于寿县北山郝圩村而得名,梨园面积2000多亩,年产15万担。传说郝圩酥梨是200多年前由帮工砀山梨园的寿州人带回北山繁衍成林的。梨质酥脆细嫩,汁多无渣。
香草

香草只有在寿县城内报恩寺东边的一片地上生长,才能有馥郁的香味,如果易地种植,虽也长枝叶,但无香味,枝茎也由空心变实。故名曰:寿州香草。
传说寿州香草的发现,是在五代十国末期,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攻打南唐寿州时,他的战马挣脱缰绳,跑到东禅寺(即今报恩寺)东边一块草地吃草,打不走,牵不离,赵匡胤闻知后,便实地观察,顺的摘枝野草嗅嗅,连声说:“是香草!”以此得名,成为名扬千里的寿州特产。
寿州香草是两年生草本植物,高一米左右,叶对生,花柄长,形似芝麻秸。头年农历九月下种,第二年四月收割,满城飘香。端午佳节,家家户户用干香草缝制香荷包,以驱虫避汗气。每年五月,湖北、上海、河南等地客商都前来采购。
银鱼

古城宾阳门外的东淝河,纵贯全县南门达122公里,中段河床低洼,故水面宽达5公里左右,这里就是盛产银鱼的瓦埠湖。
银鱼,古称脍残,白小,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的诗句即指此鱼。头扁平,体细长,光滑透明,洁白如银,体长1-2寸,属天然性鱼类。每年三四月间繁殖。在水草丛生的湖湾河口产卵,产卵后母鱼即死去,寿命一年。每条能产卵几千粒,卵化后迅速生长,五月中旬生长成熟,即可捕捞。瓦埠湖银鱼年产量在20万斤上下,多出口或运往北京、合肥和香港等地。
银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鲜吃最美。但由于银鱼细嫩,出水便死,如不立即加工暴晒,很快即化成乳汁一样的水浆。故渔民多出售干银鱼。银鱼可做炒菜、烩菜、汤菜等十几种佳肴。清代曾列为贡品,今人多作馈赠礼品。
淮王鱼

淮王鱼,又称回黄鱼,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形似鲶鱼,呈鲜黄色,嘴扁且长在头的下部,身体光滑,无鳞,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 20公斤。据《寿州志》记载:西汉时,有人把这种鱼献给淮南王刘安品尝,他觉得鲜美可口,给它取名叫“回黄”,并经常以此鱼宴请宾客,淮南王喜食“回黄”的事传到民间,人们习惯就叫它“淮王鱼”。现代再版的《鱼类养殖学》一书改称其为“回王鱼”。
淮王鱼是天然鱼类,多产在迎水寺、沫河口、硖山口一带的岩洞、石缝、洞穴之中,现水产科技部门,正在研究淮王鱼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贵的佳肴将出现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阳关镇 编辑
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位于淮、颍、淠三水交汇处,系中华名关之一,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属安徽省寿县,现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民间艺术古镇。今为正阳关镇,属安徽省寿县,现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该镇机构设置齐全,设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辖18个村,4个居委会,2个水上运输单位,总人口6.14万人,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15平方公里,非农人口1.8万人。正阳关历史地位显赫,曾经是淮上重镇,素有“小上海”之称,在其解放后,大批的商贾,资本家及军人,前往海外及宝岛台湾,今天在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德国、日本以及港澳台有众多的老正阳关人,其古镇人民海外亲属众多颇为壮观。
中文名称 正阳关镇 别    名 羊石 行政区类别 副县级镇 所属地区 安徽省淮南市 下辖地区 镇南、镇北、镇中、建设、枸杞街道 政府驻地 正阳关正新路 电话区号 0554 邮政区码 232281 地理位置 华东 面    积 108.81平方公里 人    口 6.5万 方    言 中原官话信蚌片 气候条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著名景点 玄帝庙;古城门;文化馆木楼、广嗣宫巷、郑家祠堂影壁。 机    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火车站 淮南站 车牌代码 皖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著名导演程小东祖籍系古镇南街的人。香港女演员翁美玲系祖籍是正阳关广嗣宫巷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安徽八大市编辑
正阳关自明代末年到解放前夕的300年间,长期经济文化繁荣,自民国到解放前夕为安徽八大要城之一,其台湾版本的中国地图和安徽地图,正阳关依旧为安徽主要城市之一,1950年安徽省概况,正阳关为八大城之一,为列于合肥和安庆之后,正阳关一个曾经的老八市(见下图1950年安徽概况),今天的近况,实在让人唏嘘。随着2016年1月4日,寿县整建制划归淮南,正阳关必将重新绽放。

产业概括编辑
正阳关镇党委、政府多年来依托古镇优势,统筹城乡发展,走“工业兴镇、农业稳镇
正阳关镇
正阳关镇
、招商活镇、旅游兴镇”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农业结构,扩大优质杂交稻、高产小麦种植面积,取得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06年底有个私企业121家,较为有名的企业有:正阳关绣品总厂、正源食品厂、羊毛衫编织厂、正阳江淮船舶修造厂等。全镇已形成以绣品、羊毛衫编织,船舶制造、翻砂铸造、纸品包装、板材加工、肉鸡养殖加工、粮油食品深加工、大棚蔬菜等支柱产业。[1]
基础建设编辑
正阳镇于1999年11月被省体改委批准为综合改革试点镇,同年12月又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建制镇。正阳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于2003年7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重点建设中心镇,城区基本实现了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有线电视、环卫设施相配套。
正阳关镇
正阳关镇
正阳关镇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曾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1993年被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一等奖,2005年11月全县综治政法工作现场会在正阳关镇召开,2006年3月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徐立全来正阳关镇调研综治信访工作,同年6月,被六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乡镇”。
截止至2008年底正阳关镇有中学2所、其中寿县正阳中学为六安市示范高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82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初中入学率达97%;幼儿园8所,在园儿童近600人;有设施齐全的文化馆1所;医院3所,有病床50张、医务工作人员56人;自来水厂1座,日产量达7000吨;有35KV变电所1座,灯光球场1座,占地5.4万平方米公园1座。镇区及部分村已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85%,彩电普及率达90%。[1]
文化古迹编辑
正阳关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省级保护文物1处,县级保护文物12处。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的玄帝庙,有明正德7年(公元1512年)铸造玄天大帝等诸神铜像,有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座古城门(即北门、南门、东门)和许多古街古巷、古民居等。
正阳关镇
正阳关镇
正阳关镇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种多样,群众文化基础深厚,2000年11月经六安市文化局批准成立正阳关民间艺术团,群众经常开展文化活动。2000年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杜鹃花工程”示范点,2002年3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5月被省委宣传部定为“省双百工程”示范点。抬阁、肘阁等民间艺术奇葩于2006年12月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阳关镇以民间艺术为载体,文化塔台,经济唱戏,自1999年农历二月十九举办首届玄帝庙物资交流会以来,每年都吸引周边县市许多群众来正阳观看民间文艺演出,参与物资交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1]
行政区划编辑
正阳关镇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处,东邻正阳关农场和板桥镇,西临淮河与颍上县相望,南连迎河镇,北与丰庄镇接壤。现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辖
正阳关镇
正阳关镇
18个村,4个居委会,2个水上运输单位,总人口6.5万人,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15平方公里,非农人口1.8万人。
经济概况编辑
正阳关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主要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为45838亩,总产量16157吨;水稻52637亩,总产量30188吨;蔬菜播种面积9078亩,产量9078吨;速生意杨5300余亩,养殖水面4500亩,年捕捞量90万公斤;出栏大牲畜550头,猪25930头,羊6006头,家禽31万只。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正达肉鸡厂、正源食品厂。
正阳关镇
正阳关镇
正阳关镇个私工业企业近100家,较为有名的企业有:正阳关绣品总厂、正阳船舶修造厂、镇南铸造一条街、正阳关镇羊毛衫厂。现在正阳关镇已形成了绣品、羊毛衫编织、船舶修造、翻砂铸造、纸品包装、板材加工、肉鸡养殖加工、粮油食品深加工、大棚蔬菜等支柱产业。
资源特产编辑
淮王鱼,又称回黄鱼,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形似鲶鱼,呈鲜黄色,嘴扁且长在头的下部,身体光滑,无鳞,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20公斤,但现在已不多见。据《寿州志》记载:西汉时,有人把这种鱼献给淮南王刘安品尝,他觉得鲜美可口,给它取名叫“回黄”,并经常以此鱼宴请宾客,淮南王喜食“回黄”的事传到民间,人们习惯就叫它“淮王鱼”。现代再版的《鱼类养殖学》一书改称其为“回王鱼”。 淮王鱼是天然鱼类,多产在迎水寺、沫河口、硖山口一带的岩洞、石缝、洞穴之中,现水产科技部门,正在研究淮王鱼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贵的佳肴将出现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肘阁表演编辑
淮上古镇——正阳关,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被誉为沿淮民间文艺奇葩的——肘阁。
1、历史革沿
据记载,古镇正阳关解放前庙宇繁多,曾有72座之多(可惜大部分毁于1954年大水和“文革”时期),那时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庙会。一些封建思想严重、婚后不孕的女子,常常在庙会期间到庙里烧香,向观音菩萨、送子娘娘等神像祈祷,让自己怀孕生子,并许下誓愿。若怀孕生下小孩,一般都在庙会期间,孩子父母将小孩穿红披绿,或端座在大桌上由家人抬着,或放在肩上顶着,去庙里烧香还愿。这种酬神娱神的活动,久而久之,又经正阳关许多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整理,便演变成了今天在庙会上或其他重大喜庆节日上常常演出的肘阁。据一些老人讲,正阳关的肘阁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解放后,正阳关肘阁表演日渐式微,“文革”期间肘阁表演甚至销声匿迹,直到“文革”结束后,到1980年代初期,才又开始表演。近年来,正阳关镇党委、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把发展民间艺术作为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工作来抓。为把象肘阁这样的民间艺术瑰宝奉献给广大观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民间艺术,肘阁就是其中之一。为传承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10月由民间艺人熊启明、赵德兵、赵勇、吴守林、杨金玉、熊德龙、沙孝龙等人发起,陈家礼、杨志祥、夏家胜、赵立富等150多名爱好民间艺术的群众自发组成民间艺术团,后报经市文化局批准,于当年11月正式成立正阳关民间艺术团。艺术团成员都是业余演员,白天劳作,常常晚上集合在文化馆或大会堂,参加文艺排练,自娱自乐。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他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切磋技艺,共同做好民间文艺的传承工作。正阳关镇因此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肘阁表演
肘阁又名肘阁戏,肘阁表演,一般由一些身强体壮的大汉俗称罗汉和一些5——7岁小男孩、小女孩组成。罗汉身着铁架子,艺人们称作“铁领衣”,即把铁架捆绑在腰背上,并从背部引出一根1——3米长的弯曲铁棍(因其弯曲似臂肘,故曰肘阁),弯曲铁杆(俗称芯子)通过套管连接着另一个铁架,铁架一般做成断桥、雨伞、楼阁、假山等形状,并在铁架上扎上一些彩花,罗汉们身着罗汉衫,用铁棍顶着铁架上的1——3个小演员。小演员们身着戏服、画着戏妆在铁架上表演。铁架上有一个小演员的叫一棚肘阁,有两个小演员的叫两棚肘阁,有三个小演员的叫三棚肘阁。
肘阁表演的内容大多是戏曲中的人物故事,由于空中顶的是真人,为保证安全,顶人的罗汉不仅要有足够的力量,还要有掌握重心和平衡的能力,表演讲究一定的技巧。肘阁表演一般在笙、箫、笛、管等民间乐曲的伴奏下,顶人罗汉按一定的步伐节奏边走边扭,铁架上的小演员们根据各自伴演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按《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打渔杀家》、《西厢记》、《牛郎织女》剧中人物化妆着戏衣,在空中或站在伞边上,或坐在椅子上,或站在扎制的断桥上,小演员们随着下面顶的人的步伐,在空中边摇边摆,做出不同的造型和动作。有的做着滑稽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有的面带微笑,显得活泼可爱。整个场面活泼惊险诙谐,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有“空中舞蹈”之誉。常引得观众紧追不舍,惊叹不已,因其内容健康活泼,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多次到六安市、阜阳市、淮南市、合肥市、南京市、凤台县、颍上县等地演出,深受欢迎,颇受好评;多次参加各地举办的各种民间文艺会演,并多次获奖。
现存精彩节目有:猴子捉金钱豹、黛玉葬花、打樱桃、青蛇白蛇爱许仙、盗玉杯、红泥关等。
表演肘阁的著名民间艺人有:叶永贵、王志刚、石玉安、陆林、孙宝玉等人。2005年省文化厅曾将正阳关肘阁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逢重大喜庆节日,特别是每年的正阳关农历二月十九和九月九玄帝庙会期间,正阳关一些民间艺人,为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便纷纷上演肘阁等一大批民间文艺节目,表演精彩纷呈,万人空巷,让广大群众一饱眼福,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旅游资源编辑
正阳关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镇,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安徽省级保护文物1处,寿县保护文物12处。另外,有建于清末的徐公亭,有1929—1934年设立的中央交通站正阳分站旧址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
漫步街头,古街古巷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古镇气息,许多保存完好的格门、花窗、四合院、青砖、黛瓦,马头墙式的明清古民居随处可见。有载于《嘉靖寿州志》的正阳关八景:苍沟舟市、秀涧离筵、刘备古城、董生遗址、边洲渔会、淮水帆飞、西城春柳、南湖晴光等。
据一些健在老人讲解放前镇内庙宇众多,竟建有“七十二座半庙宇”,成为正阳关的一大特色。现在,保存较好 的庙宇有玄帝庙、城隍庙、灶王庙、大王庙、火神庙等。
玄帝庙
特别是玄帝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大殿内供奉的玄天大帝等五尊铜神像均为大明正德7年(公元1512年)用4吨精铜铸造而成,是难得一见的古代雕塑铸造艺术精品。以玄帝庙为依托兴建的玄帝庙公园,已成为古镇人民游玩的首选。
每年的玄帝庙物资交流大会吸引周边县市十多万群众到正阳关参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镇内有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座高大古城门,即北门、南门、东门(西门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每座城门内外门额上均刻有古人的题字,字体浑厚遒劲,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常使游人驻足品味三思。
清真寺
正阳关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无象宝殿,画栋雕檐,宝殿前的楹联:“望空非是空,雷雨风云孰执掌;无象真有象,乾坤日月大经纶。”常让人荡气回肠。
正阳关镇党委、政府在城建改造中依托千年古镇优势,走旅游兴镇之路,遵循“保留、修复、挖掘、开发”的原则,十分注意保留古镇格局、古代建筑,使千年古镇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又不失其古朴典雅的风貌。
古老的正阳关是你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正阳关古城门
淮上古镇正阳关,虽在历史上屡遭兵燹和洪水的侵害,但至今仍保存有三座建于大清同治年间的古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已毁于解放前)。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三座城门的内外门额上均镌有古人的题字,字体或雍容端庄或遒劲苍润,非但含义深刻、意味隽永,而且还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珍品。正阳关原有民筑土圩以御洪水,清同治五年(1866年)寿州知州施照,在土圩旧址上“改筑城垣……,城周围七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计四里三分。女墙一千三百七十垛”。城设四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

  东门内额题字:朝阳;外额题字:熙宇春台。朝阳:即东方初升的太阳,此题字寓意人们对正阳寄予无限美好的希望,愿正阳就像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蒸蒸日上。熙宇春台,此典故出自老子《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用今天的话说,众人兴高采烈,好像去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是在温暖的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一派和谐景象。“熙宇春台”意为人们登上东门,心情就如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那样舒畅。这样既指东门的高大,又指其四周风景怡人,是众人游玩的好去处。
  南门内额题字:解阜;外额题字:淮南古镇。“解阜”出于舜帝《南风歌》,据《史记》乐书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歌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为做官者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淮南古镇,意指正阳关是淮南国的古镇,言其历史之悠久也。据《史记·黥布列传》载,汉高祖三年,九江王黥布归汉,“四年七月(即公元前203年7月),立布为淮南王”,寿春为淮南王国地,正阳关当然也归淮南国管辖,故有“淮南古镇”之称。
  西门原内额题字:西映长庚;原外额题字:淮流管钥。西映长庚,语出《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即金星,亦名太白、启明,昏见为长庚,旦见为启明。“西映长庚”意为:黄昏时节,长庚星伴随着夕阳的余辉一道映照在西门上,主要讲述是夕阳西下时的西门美景。淮流管钥:正阳关是淮河水运重要枢纽,七十二水通正阳,东可至扬州,西可入桐柏,北通颍阜,南溯大别山。“淮流管钥”意为西门就像是淮河上一把能控制淮水流量的钥匙,言西门对淮河水运的重要性,是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淮南过来的一条日本鬼子炮艇,从淮河上向城门楼猛烈轰击,炸垮了西门。
  北门内额题字为“拱辰”,外额题字为“凤城首镇”,“拱辰”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为做官从政者,要以“官德”为先,以德服人,这样百姓就会像众星环绕北斗那样,团结在你的周围,从而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晋潘安仁《籍田赋》有“若湛露之晞朝阳,似众星之拱北辰也”句。凤城首镇,意为正阳关为凤阳府内第一大镇。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扩大家乡凤阳府的管辖范围,曾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寿州划入凤阳府。据明嘉靖寿州志云:“明兴,高皇帝为寿春府,寻改寿州隶凤阳府”。正阳属寿州,帮正阳亦属凤阳府。又因正阳关“七十二水通正阳”,得水运之利,擅舟揖之便,商贩辐辏,是淮河中游重要物资集散地,自明代成化元年设立收钞关以来,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贸大镇,有“淮南第一镇”之誉,故有“凤城首镇”之说。
  由此可见,正阳关城门门额题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经》、《诗经》、《论语》、《史记》等典籍,含义隽永,确实值得游人驻足品味三思。正阳城墙于1940年被国民党桂系部队拆除,东、南、北三座城门仍保存至今。正阳的古城门让人特别油生怀古的幽思。
正阳古城门
正阳古城门 (19张)
旅游线路有:
①淮河漂流线:孟家湖→清河口→董家码头→迎水寺→沫河口。
②垂钓休闲线:刘备城水仓库→肖严湖→南堤→正阳南塘心。
③寻觅历史遗迹线:玄帝庙→迎水寺→北门→广嗣宫巷→文化馆木楼→中正街→清真寺→东门→巷门街→三元街→南大街→贤良巷→南门→大王庙→董家码头→清河口→孟家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丰塘镇 编辑
安丰塘镇位于“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畔,寿县西南30公里处,安丰塘镇十迎路、双安路穿境而过,距煤城淮南市40公里、六安市70公里、距省城合肥110公里,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全镇辖23个村(含2个居委会),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万亩。镇政府设在戈家店,地理坐标东经116°38′----116°5′,北纬32°19′---32°23′,东与堰口、窑口接壤,南靠安丰塘,西邻板桥、正阳镇,北邻双桥镇。
中文名称 安丰塘镇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安徽省六安市 政府驻地 安丰塘 电话区号 0564 面    积 92平方公里 人    口 37554 方    言 洪巢片-六安话 气候条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车牌代码 皖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政沿革

1992年3月由原戈店、苏王两乡合并而成,因安丰塘而得名,2001年元月撤乡建镇。
经济概况

2007年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2.5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75万元,人均纯收入312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1%%、3%、29.5%,2007年粮食产量60176吨,油料999吨,棉花253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7%、50%、11.4%,完成招商引资 3000万元,实现产值6000万元,民营经济创产值4600万元。 安丰塘镇地势平坦,灌溉便利,镇内有寿丰干渠、团结 渠、新开门、利泽门,纵贯全境,拥有排灌站6个。全镇交通便捷,内有四新路、双安路、堰苏路、苏枸路、十迎路纵横交错。粮食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棉花、席草、荷仁豆为主。
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副产品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荷仁豆、席草为主。
1999年粮食作物,其中:小麦1080万公斤,稻谷2881万公斤,油料作物总产296万公斤,皮棉总产量达96万公斤,生猪饲 养量3万头,家禽36万只,水产品捕捞量45万公斤。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镇拥有集体企业6家私有企业8家,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不断加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桥镇 (安徽省寿县双桥镇) 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寿县双桥镇地处淮河南岸,距古城寿县西南12.5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总人口6.05万人,集镇人口1.9万人,耕地面积8.4万亩。
双桥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粮油、蔬菜、生猪、白鹅、肉鸡、水产等农副土特产品质优量足,是全县优质粮基地、小麦高产攻关项目示范区之一,连续多年荣获全县农业生产先进乡镇称号。境内有国家2A级景区寿州孙状元纪念馆,有大郢斗鸡台、袁家老坟等历史古迹,文化底蕴深厚。寿霍公路(310省道)穿境而过,东至合淮阜高速道口13.5公里,南距天下第一塘—安丰塘15公里,济祁高速公路、引江济淮工程规划在境内设置道(港)口,加之县5平方公里工业园入驻、商杭高铁在寿县设站,双桥的交通及区位优势日益突显。
近年来,双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农业稳镇、开放兴镇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生物发电、建材、化工为重点的工业经济,以规模种植、特种养殖为重点的农村经济,以集镇建设、商贸流通为重点的集镇经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治生态建设,着力打造北部工业、交通、商贸、旅游重镇,积极营造稳定和谐大镇,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文名称 双桥镇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安徽省寿县 下辖地区 辖32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 电话区号 0564 地理位置 淮河南岸 面    积 115平方公里 人    口 6.05万 方    言 中原官话信蚌片 著名景点 孙状元纪念馆,大郢斗鸡台、袁家老坟、孙家祠堂 车牌代码 皖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7: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桥风景名胜
双桥风景名胜景点即有历史特点,也有现代气息。楚文化景点斗鸡城被省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秦汉文化遗址团城子是刘馥、董卓、邓艾等屯兵种田之地,明朝袁家老坟是皇家修建的,清文化遗存孙家嗣堂是皇帝御赐修建。近期还有街道开发建设景点,新农村建设景点等,特别直得推介的是清孙家嗣堂。
孙家嗣堂被国家授予AAA级旅游景点。宗祠始建于1880年,气势恢宏,殿堂轩郎,为寿州仅有,皖西一胜。
由于历史和时局多种复杂因素,文革前后宗祠全部坍塌,成一片砖瓦砾碎和几面孤独的砖墙。
二十一世纪,孙氏谱人,倡导修祠续谱,议定了“发动族人,捐钱捐物,慷慨解囊,集资修祠”十六字方针,2006年清明举行的开工礼,历时四年,于2009年竣工。修旧如旧,修旧胜旧在新的时空中沐浴着当代光辉,屹立于江淮大地。
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选址考究,环境优雅,建筑为砖混结构,外观呈高墙封护式,白墙青瓦,错落有致,中正典雅,庄重大方。
孙氏宗祠有牌坊,有四根才高八斗旗杆。门前广场,大门,锡作堂,飨堂,回廊,香火堂和名人纪念堂组成,庄重高耸的“孙氏宗祠牌坊,镌刻着孙氏族人600年来,醇世泽。敬慎家风的祖训和“克俭养廉尊祖训,守勤茹苦效前人”的对联,烘托出祠堂神圣的气氛。
宗祠门前端坐一对石狮,昂首怒目,刚猛威严。
宗祠正门三间,104平方米,青瓦盖顶,饰有脊兽,飞檐翼张,门楣上“孙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门厅两侧半人高的青石抱鼓,衬以高高的门槛,凸显祠堂的庄严。
锡作堂又名孙家鼐纪念堂五间192平方米。正门靠后墙端放着孙家鼐半身铜像,铜像后有孙状元遗像和对联,葵藿有心惟向日,竹松晚节惯经霜。内存有孙状元年谱,记载了“终身为国,永存青史。维护变化,教育兴国”,任职:文渊阁大学士,图史馆总栽,资政院总栽,大子太傅。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郝斌代表北大为孙状元纪念馆赠送了光绪帝像,慈禧太后像等文字图片。文物、书法珍贵资料40余件。为祭典先贤兴然提词:“前贤垂范,后学之师”。表达崇敬心情。
飨堂五间246平方米。它在祠堂的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梁栋厚重,工艺精致,造型简洁。飨堂正中设立龛,供奉着孙氏始迁本派始祖的牌位。两相按照左昭左穆的序位,供奉着孙氏各支派的历代祖先。
飨堂门前左右各立一角亭,分别为后人捐建的“恩爱亭”和“思源亭”,两亭东西对称,护佑着飨堂,承寄着后人对先祖的敬仰和思念。
锡作堂和飨堂两侧分别辅建书房,香火房和名人纪念堂,总面积344平方米,历代族人的精英介绍和名人事迹在这里一一呈现。
祠堂两侧130米的长碑廊总面积为205平方米,碑廊两边花木葱茏,鸟语花香,近千名孙氏族人慷慨解囊,筹资修祠的功德薄赫然在墙,以示后人,群策群力,延绵世泽。
阅尽沧桑今犹在,整体修茸续传奇修复后的宗祠,雄丽婧深,丹素交彩,朴实无华,既隔尘器,尤显清秀。远望北山淝水,极目江淮平原,小河湾流水于前,松柏陈列于后,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气势钟毓,蔚为壮观,足显孙氏先祖之睿知,子孙之勤劳。醇厚家风绵衍久远之历史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5 22:22 , Processed in 0.04345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