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义阳府邸

[经济商业] 史上第一次寿县历代名人资源全面统计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代寿州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代寿州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代寿州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代寿州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野塘:明朝嘉靖时候滴,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据说乐器“三弦”就他改造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之治_古寿州人,生于明代,是一个落迫愤世的读书人。
   一生中,他不畏权势……留下许多灰谐的,可笑的故事…今天给大家讲个《都来看》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代寿州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代寿州名人占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代寿州名人  占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家鼐,字燮臣,安徽寿州人。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历侍读,入直上书房。光绪四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尚书翁同龢授上读。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江西学政陈宝琛疏请以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文庙,议者多以为未可,家鼐与潘祖廕、翁同龢、孙诒经等再请,始议准。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
   二十二十年,中日事起,朝议主战,家鼐力言衅不可启。二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命为管学大臣。时方议变法,废科举,兴学校,设报编书,皆特交核覆,家鼐一裁以正。尝疏谓:“国家广集卿士以资议政,听言固不厌求详,然执两用中,精择审处,尤赖圣知。”其所建议,类能持大体。及议废立,家鼐独持不可。旋以病乞罢。
  二十二十六年,乘舆西狩,召赴行在,起礼部尚书。还京,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武英殿。充学务大臣,裁度规章,折衷中外,严定宗旨,一以敦行实学为主,学风为之一靖。议改官制,命与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瞿鸿礻几总司核定。御史赵启霖劾奕劻及其子贝子载振受贿纳优,命醇亲王载沣与家鼐往按,启霖坐污蔑亲贵褫职,而载振寻亦乞罢兼官。资政院立,命贝子溥伦及家鼐为总裁,一持正议不阿。时诏诸臣轮班进讲,家鼐撰尚书四子书讲义以进。三十四年二月,以乡举重逢,赏太子太傅。历蒙赐“寿”,颁赏御书及诸珍品,赐紫缰,紫禁城内坐二人暖轮,恩遇优渥。宣统元年,再疏乞病,温诏慰留。寻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家鼐家鼐简约敛退,生平无疾言遽色。虽贵,与诸生钧礼。闭门斋居,杂宾远迹,推避权势若怯。尝督湖北学政,典山西试,再典顺天试,总裁会试,屡充阅卷大臣,独无所私。拔一卷厕二甲,同列意不可,即屏退之,其让不喜竞类此。器量尤广,庚子,外人请惩祸首戮大臣,编修刘廷琛谓失国体,责宰辅不能争,家鼐揖而引过。其后诏举御史。家鼐独保廷琛,谓曩以大义见责,知忠鲠必不负国,世皆称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文蔚】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寿县人,是我国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军事将领。
  他小时天姿聪颖,学民成绩优异,但他不愿走读书做官之路。他推崇洋务,立志研究新学,决心投笔从戎,以身许国。1899年考入安徽大学堂就读,与陈独秀发起组织“励志学社”,开展革命活动。后又在南京组织“强国会”。在“安徽公学”任教时,与陈独秀等一起秘密组织“岳王会”,是年秋,柏又率领岳王会全体会员加入同盟会。年底与孙毓筠等谋杀两江总督端方,不幸被捕入狱。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他与林述庆等一起指挥战斗,赶跑了张勋。11月,他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军长。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开始,柏受命联合粤军,分两翼向北进攻,连克宿州、徐州。不久,柏奉命入皖,出任安徽都督。任职期间,在秘书长陈独秀的协助下,为澄清吏治,革新除弊,发展交通、教育等事业,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1913年讨袁战争开始,柏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1923年孙中山召柏到广州,在国民党“一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3军军长。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捕杀共产党人,柏文蔚等将领通电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要蒋介石下野,遭蒋忌恨。1928年他被迫辞去军长职,与共产党人廖运周、许光达等一起在寿县成立学兵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柏文蔚奔走呼号,发动反蒋抗日。1947年病逝在上海,终年7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义阳府邸 于 2016-1-26 10:16 编辑

曹渊(1902—1926年)字溥泉,寿县东南乡曹家岗人。幼家贫,无钱进城读书,从家乡张树侯先生读私塾。民国8年(公元1919年)春季入芜湖私立工读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革命风暴席卷芜湖,他被推为代表,参加芜湖学联,声援工人斗争,开始走向革命道路。因他积极参与活动,引起校方的不满,旋被勒令退学。 曹渊被逐出校门不久,来到上海。当时瞿秋白、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等人在上海大学执教。曹渊就利用一切机会前去旁听,并阅读了他们编撰的《社会科学概论》、《哲学概论》、《社会进化史》、《世界工人运动史》等讲义,从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的志向。
  10年秋,考入芜湖安徽公立职业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因极力宣传革命,领导学生斗争,又被校董会以“过激分子”罪名开除。离校时,职业学校、省立第二农校、省立五中等近500人冒寒欢送。
  13年考入黄博军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负责人周恩来的关怀下,努力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军校期间,对校内的国民党右派分子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歪曲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进行反共宣传等行为,给予批驳和揭露。经过半年的军事训练,被中共组织派到校本部的直属新军第一团学兵连任党代表。14年2月1日,广东大元帅府命令各军进行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他率学兵连随军出征,至棉湖与敌林虎部激战,击退敌军。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杨希闵、刘震寰乘机占据广州,图谋不轨。他又随东征军急速回师,削平杨、刘后,调任三营八连连长。10月初,杨、刘谋反,陈炯明又乘机侵占粤东,他又随征,屡立战功,调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第一营营长。15年春,蒋介石排挤共产党人,制造“中山舰事件”。周恩来退出第一军,渊亦随之退出。5月,中共武装部队独立团开到广州,根据叶挺团长原要求,经周恩来批准,他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独立团出师北伐,第一营首当其冲,负责运送弹药。由韶关至彬州,行军三百余里,顺利完成任务。接着又冒雨赶到安仁,旋转黄沙铺,增援处于危急中的第三营,一举击败敌军。7月,独立团攻打泗汾,一营负责攻打敌后侧,进军途中遭遇两个团的敌军,有的主张登山据险待援。他认为:此系两军遭遇,敌军不明虚实,如退却登山,恰好暴露弱点。遂当机立断,决定出其不意攻击敌人。令全营力量攻敌弱点。在当地农协会支援下,经过二三小时激战,全歼敌军。战后,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聂荣臻和团长叶挺,对他大加赞赏:“曹营长判断敌情正确,机动敏捷,指挥有方。”8月下旬,在攻打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的战斗中,他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受到传令嘉奖。
  9月5日,北伐军迫近武昌,深夜,独立团组织奋勇队准备登城。他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奋勇队,攻打通湘门。由于敌众我寡,伤亡甚重。在紧急关头,他写报告给叶挺团长:“团长,天已露晓,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曹渊。”他刚写完自己的名字,一弹飞来,正中头部,当即牺牲。
  周恩来在27年3月19日给曹渊之子曹云屏的信中写道:“曹渊同志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我全党同志对曹渊同志这种英勇牺牲精神表示无限的敬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语罕(1888-1948)原名高超。安徽寿县人。
   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与-结识。1912年赴山东青岛任教。1915年后在上海以写作谋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撰文。1916年秋,赴芜湖任省立第五中学学监兼授英语。在该校创办学生自治会,并创办商业夜校二所,支持蒋光慈、钱杏邮、李克农等组织安社。1919年发动学生联络芜湖各校掀起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爱国斗争,7月被解职。转任第二农业学校教员,积极推动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同年冬离校去上海。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重返芜湖五中任教。1921年初出版《白话书信》五编,宣传社会主义思想。5月组织芜湖学社,创办《芜湖》半月刊。1923年春参与组织成立芜湖劳工会。在此前后加入中国0。8月与章伯钧等赴德国留学,入哥廷根大学深造。参加0旅德支部组织的爱国反帝活动。1925年春回国到上海见-,在平民女校任教。参加五卅运动,曾任上海总工会宣传科主任。8月被派到芜湖,指导国共合作后的安徽-省部门事务,并建立0芜湖特别支部。同年12月被派到广州,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
   1926年1月,作为安庆市国民-表出席-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0出席会议代表的党团-,被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不久兼任广东农-动讲习所政治训练主任。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同年冬到汉口,主持-安徽省党部办的安徽党务干部学校。1924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安徽省一大,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不久任-中央四川特派员,并任杨森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表。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7月下旬参与发动南昌起义的联络准备工作,曾同廖乾五等秘密会见-,获知汪精卫、张发奎召开庐山会议-的阴谋。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秘书。随起义军南下广东受挫后,被前委派去香港进行联络工作。曾书面向0中央汇报南昌起义情况,不久移居澳门。1928年转去上海,参加0春野书店支部活动,参与指导太阳社文艺工作。与-过从甚密,对-极表同情,思想逐渐靠拢。1929年11月被开除0党籍。12月15日随-等签名发表八十一人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参加托陈取消派活动。后到北平北京大学任教。1932年冬-被-当局逮捕后,他逃到香港任教兼卖文谋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以-代言人的身份到处活动。1939年5月随陈定居四川江津,与陈合译《大英百科全书》。1942年5月-逝世,他帮助料理后事。此后移住陈铭枢家中,撰写古体诗。1945年撰写《九死一生》回忆录。
   1948年春在南京病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女画家孙多慈

孙多慈(1921-1975年)女,寿县人,著名画家。民国20年(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随徐悲鸿学画,同时选修宗白华的美学课、胡小石的古诗选
孙多慈自画像
孙多慈自画像
和徐仲年的法语课,学业成绩出众。民国22年学成,先后任教于浙江省艺术专科学校和省立临时联合中学。民国25年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结婚。民国37年任台湾艺术学院教授,后任院长。1975年因患癌症逝于美国洛杉矶。
民国35年,中华书局出版她的第一本作品《孙多慈素描集》。次年11月,在安庆举办孙多慈画展。民国36年在上海又举办个人画展。1951年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美术学院进修。历史学家李则纲评价孙多慈作品说:“孙君的作品,表态的抒写,具肃穆壮丽之长;动态的描绘,擅深纯温雅之美。于而已敷之外,尤其有一种耐人情志的天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名将方振武
方振武 方振武(1885~1941),原名方运策,安徽寿县人。辛亥革命时参加光复南京战斗,后参加讨袁斗争和随孙中山北伐,1915年任冯玉祥部军长、国民军援陕副总指挥,1917年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22年与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前敌总司令,后在日蒋的联合进攻下失败,被迫出走。1941年12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中文名: 方振武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寿县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41年
职业: 军人
毕业院校: 安庆武备学堂
主要成就: 1933年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目录

人物生平
子女后人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方振武(1885~1941),原名方运策,字叔平、安徽寿县瓦埠镇人。出生于贫寒家庭,母早逝,父靠挑担卖油为生。方振武十五、六岁时,即以挑水为业。[1]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毕业后,投安庆马炮营当兵。光绪三十四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事败被俘,在押送六安途中脱险。不久,即投奔南京清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所属冷御秋部当兵。辛亥革命时,徐绍桢在南京举行起义。方振武在与清军张勋部作战中,建立战功,被提升为队官、管带(相当连长、营长)。讨袁战争失败后,逃往日本,入尚武陆军学校,谒见了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民国6 年(1917 年),方振武由日本回国,根据孙中山指示,到徐州、山东联络旧部,组建“铁铜队”,准备重建革命武装。民国13 年9 月,方振武参加孙中山在韶关北伐誓师,被任命为北伐军支队司令,后因北伐军回师广州戡乱,方振武遂重返北方。是年,投奉系军阀张宗昌部,任梯队司令,后任直鲁联军军长。民国14 年10 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方振武在肥城起义,率部脱离张宗昌,加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任国民军第四军军长。民国15 年,国民军撤出北京,向西撤退时,方振武在晋北战役中,屡立战功。“五原誓师”后,方振武任国民联军第五军军长。次年5 月,任国民联军援陕总指挥兼第一路军总司令,率部从五原出发,奔赴咸阳,在候儿塞大败吴佩孚所属刘镇华部。解了杨虎城部之围。民国17 年春,方振武任第二集团军第四军团总指挥(亦说第九方面军总指挥),参加“二次北伐”,首次攻克济南,任济南卫戍司令。  
民国18 年春,方振武部被调防到南京,改编为第六路军,任总指挥兼津浦铁路南段警备司令。不久,兼任安徽省主席。此时方振武与石友三等军官密谋反蒋,不幸事泄,被蒋电召南京,关押于陆军监狱。[2] 民国20 年,“九·一八”事变后,方振武获释,去欧洲考察。民国21 年夏回国。方振武变卖全部家产,凑集10 万元作抗日军费,随即秘密离开南京,到山西介休,与旧部鲍刚、张人杰等共商组建“抗日救国军”。民国22 年3 月1 日,在介休举行誓师大会。会后,方振武立即率部北上抗日。蒋介石、何应钦得悉后,百般加以阻拦。部队到达定县,时任北平行营主任何应饮派员去告诉方振武:“抗日之事中央自有计划,不可操之过急。”蒋介石亦电令方振武:取消抗日救国旗帜,部队只能南开去剿红军,不许北上,否则要牵动大局。方振武拒不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和何应钦的无理要求,继续率部北上。何应钦调集7 个师的兵力进行堵截。方振武身先士卒,击溃何应钦堵截部队。5 月10 日,方振武在行军途中发出通电,再次表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耿耿愚忱,可质天日。”5 月中旬,部队到达察哈尔省宣化地区。宣化县民众召开欢迎抗日救国军大会,方振武在会上咬破中指,在一块白布上血书“有我无敌,有敌无我”8 个殷红大字,以示抗日到底的决心,亦激励抗日将士斗志。 5 月26 日,冯玉祥在张家口通电成立“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冯自任总司令。方振武立即通电响应。电文写道:“振武不敏,实率数万健儿,竭诚拥护,修我刀剑,歼彼凶残,胜利为少康之一旅,失败为田横之五百”,率部到张家口,加入抗日同盟军。 6 月15 日,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推动下,在张家口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方振武就任抗日同盟军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6 月21 日,方振武、吉鸿昌两将军率部出发,直指多伦。6 月22 日至7 月12 日,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4 城镇,将日伪军逐出察哈尔省,共毙、伤日军1000 余人,俘数百人,是为“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民抗日的首次空前大捷。捷报传出,举国振奋。在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同盟军抗日情绪更加高涨。7 月26 日,同盟军在张家口正式成立“收复东北四省计划委员会”,准备进一步收复东北失地。然而南京国民政府却千方百计破坏抗日同盟军的抗日计划。7 月8 日,国民党调集10 万兵力,向张家口逼进,攻击同盟军。7 月28 日,蒋介石、汪精卫向冯玉祥发出最后通牒,逼冯玉祥停止抗日。在日、蒋联合逼迫下,冯玉祥离张家口回泰山。 8 月16 日,方振武毅然出任抗日同盟军代理总司令,继续坚持抗日。蒋介石一面以兵刃相加,一面用重金收买同盟军所属部队,致使抗日同盟军由10 万人锐减到1.5 万人。方振武对此通电全国,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卑劣行径。电文写道:“为此公然与关东军采取联络之战线,实为世界亡国史中未见之奇迹。方振武等在内外夹攻之恶梦中,深痛民族有此不磨之污点,较之四省之失,更为可耻……。振武在四省沦亡之日,无复偷生之念。正义所在,不辞汤火,光荣之死,甘于鼎饴……”。不久,方振武、吉鸿昌两将军接受中共前线工作委员会建议,在张家口举行会议,讨论整顿队伍、继续抗日计划,将“民众抗日同盟军”易帜为“抗日讨贼军”,方振武任总司令,吉鸿昌任总指挥,采取兵分三路,南指北平,攻击蒋军,计划夺取北平作为抗日根据地。会后,方振武、吉鸿昌分别挥师进击,先后攻克丰宁、怀柔等地。两军在长城会师后,进入《塘沽协定》的所谓非武装区,抗日讨贼军进入此处,像一把匕首插入日、伪、蒋腹心地带。9 月26 日,进占距北平仅60 华里的高砀营,北平震惊。此时,日、蒋勾结联合攻击抗日讨贼军。抗日讨贼军经转战,于10 月12 日,主力集结在顺义牛栏山地区,被日、伪、蒋军重重包围。方振武见突围无望,为使抗日将士免遭无谓牺牲,于10 月16 日,应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及北平慈善八大团体代表的邀约,到商震司令部进行谈判。商震在蒋、日的逼迫下,将方、吉两将军押送北平。途中由于商震暗助和押送士兵对抗日英雄敬仰遂脱险。方振武经天津流亡欧洲,继续进行抗日活动。民国24 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方振武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于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上,连续发表文章,积极拥护中共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民国25 年,他在巴黎发起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同盟”抗日救亡团体,并创办《国人公认》刊物。民国26 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方振武得悉后,立即由威尼斯回到南京,谒见蒋介石,要求参加抗日。蒋只委任他为军事参议院参议兼办公厅主任。“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南京危在旦夕。方振武目睹国事日蹶,却一筹莫展,痛苦非常。在参加抗日无望的情况下,遂去广西桂林兴办农场,收容安徽籍难民和流亡学生。其间,他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并通过华侨捐款,购置枪支弹药,准备再度奔赴抗日战场。蒋介石得悉后,派特务对其干涉监视,方振武遂迁居香港,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3] 民国30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方振武决心回国参加抗日。他刚踏入广东省境,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杀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8 02:16 , Processed in 0.05352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