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路筱河潺潺

[江城资讯] 2017年8月15日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09: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泛亚公司开行武汉-兰州水铁联运班列助力兰州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远洋报讯 通讯员杨洁彬报道 10时,在武汉铁路局滠口物流基地,上海泛亚航运有限公司与武汉铁路局合作全力打造的又一条跨省跨路局长线路水铁联运班列“新泛亚武汉-兰州铁水联运班列”举行首发仪式,中远海运集运所属上海泛亚航运有限公司、武汉分部和武汉铁路局等相关人员参加了首发仪式。

“武汉-兰州”班列从我国中部地区水陆重镇武汉出发,目的地为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兰州,全程近1800公里,预计2-3天就可到达兰州。“武汉-兰州”班列的开通,标志着泛亚公司将武汉作为面向中西部地区水铁联运枢纽,并与武汉市政府、武汉铁路局联合打造的面向川陕甘宁等中西部地区的海铁联运大通道战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班列的开通,将在带动甘肃地区商品流通速度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助力兰州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新开辟的武汉-兰州班列将以泛亚全程运输模式来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全程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通过海铁联运这种新兴的运输模式,压缩各环节的操作成本和运输费用,从而使客户的全程物流成本得以降低,整体服务质量得以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药航母的湖北情结

2017-08-14 肖丽琼 光谷生物城




       核心提示:在区位、资源等传统优势外,人才储备、创新基因、服务意识成为吸引国药集团等航母型企业落子湖北的重要原因。


       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堪比一场“脱胎换骨”的大手术。武汉“中药宝库”中联曾是武汉中药工业的“梦之队”,汇聚了一批名方大药,但进入新世纪后,这支曾经的“梦之队”却遭遇滑铁卢,一度徘徊在破产边缘。

       让中联起死回生的“救命恩人”,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以下简称“国药集团”)。

       2011年8月,国药集团重组中联药业,在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园区内,一期斥资5亿元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医药生产基地——中联药业中医药产业园,并着手整合湖北的中医药产业资源。

       国药集团是国内医药健康领域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实力最强的中央企业。2013年,国药集团首度上榜世界500强。至2016年,名次已攀升至第205位,位居世界医药企业第8位。

       这艘“医药航母”为何偏偏看中中联药业,为何又频频落子湖北,并将旗下三大核心产业总部迁至湖北呢?

       中药名方引来医药航母

       “中联”这个名字,听上去就透着浓浓的历史底蕴。

       1952年,享誉中外的叶开泰、陈太乙、金同仁、初开堂等武汉市192家中药店联合组建,成为当时的中药联合体,得名“中联”。

       曾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齐名的武汉“叶开泰”,为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始创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

       1997年,中联药业进行股份制改造。2002年,中联成功收购了武汉第四制药厂,成立集团公司。此后,中联药业一改传统的丸剂、片剂等主要剂型,新增中药散剂和软胶囊剂型,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

     “国药入主中联,正是看中了中联药业在药品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中联药业总经理谢孔标对《支点》记者说,“一些传承数千年的经典名方、一身绝技的老药师,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中联拥有注册产品300余个,其中82个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14个独家品种。最值得一提的是专治胁下癥(症)块的“鳖甲煎丸”,这个传承自汉代张仲景的经典古方,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这样的独家经典名方,中联还有不少。”谢孔标说。

       “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中联银翘片。因为副作用小,被许多小孩当糖吃。” 在中联药业工作34年的粉碎车间主任周娴,对自家产品如数家珍。

       一些老药师更是中联珍贵的“无形资产”,谢孔标形容他们怀有一身绝技。

       炮制班的余德安,在中联工作40多年,药材好不好,他闻一闻、摸一摸就知道。许多中药材须经炮制方能入药,有的要去除毒性,有的要激活活性,这些技艺要靠药师们代代相传。

        普通人很难想象,因为许多环节要保留传统工艺,有的中药企业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作坊式生产方式。国药并购中联后,便斥巨资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升级。

       2012年,中联药业一期斥资5亿元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同时,中联对旗下的武汉第四制药厂,进行为期两年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10大剂型、12条生产线均具备现代化生产能力。

       2014年底,搬至新址后的中联药业,使用的新机器设备,既能保留经典名方、药材的炮制技术、丸剂的制作技术等,也大大提高了成药的生产效率和产能。

        依托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研发平台,中联药业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探索经典古方治病机理,研究新工艺,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此前,湖北的医药产业集中度不够,但这也意味着上升空间很大。”湖北医药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王郑荣认为,这是国药集团借并购中联打入湖北市场的目的。

       看中的就是人才

       中联药业,并非国药集团在湖北落下的第一枚棋子。

       2007年,国药控股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曾在湖北收购了一批民营医药企业。

       此后,国药集团在湖北落子频频。

       最令外界瞩目的,当属“国药系”三大子公司总部落户湖北,即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器械”),此三公司为国药集团旗下三大核心产业。


       2016年底,国药器械宣布将总部从北京迁至武汉,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实际上,武汉并不是最早与国药器械接触的城市,开出优越条件者大有人在。

       国药器械总经理李杨在受访时称,一个总部的迁移,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在这一点上,湖北得天独厚。

       谢孔标说,武汉坐拥百万大学生,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学校都是该公司的“人才供应库”。

       这从光谷生物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中便可一斑窥豹:截至2016年底,光谷生物城引入12位院士,拥有2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433个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生物人才团队。

       促使国药器械下定决心的,还有湖北与众不同的创新基因,以及锲而不舍的创新追求。

       2016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574.54亿元,较上年增长13.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实现三年翻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总数超过16000家,位居中部第一。

       抢先一步想在企业前面

       “服务好,没有后顾之忧,让企业轻装简行。”谈到落户光谷产业园三年来的最大感受,谢孔标如此概括。

       他对记者说了几件“小事”。

       2014年12月,中联药业从原先在市区的厂址,整体搬迁至刚刚建成的光谷生物城,还在考虑在哪儿建锅炉才能投产的谢孔标,发现自己多虑了,园区早已铺设好蒸汽管道,由东湖高新热力公司统一提供蒸汽。

       还有一件事让谢孔标记忆深刻。当时,中联药业80%的员工都住在汉口,距离新厂50公里,乘坐通勤班车单程就需要近两个小时。搬到新厂后,中联药业意识到建员工宿舍的重要性。然而,在已确定的厂区建设规划中,并没有员工宿舍的规划。经中联药业申请,规划部门特事特办,快速审批通过。仅一年,两栋四层高的员工宿舍就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样为中联人称道的,还有各项认证程序的申报办理。以GMP认证为例,湖北省食药监局东湖高新分局是全国第二个具备省局职能的“特别分局”,除了申报审批特别方便,相关部门还将许多认证程序合并办理,审批流程十分顺畅。

       谢孔标的说法,得到了武汉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发展负责人韩黎的证实。她介绍,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由武汉医药工业设计院参与设计,该设计院对医药生产企业的楼房层高、荷载,需要配套的水、电、蒸汽,道路的宽度,以及转弯的半径等,都有专业的考量。

       “任何事情,我们都会抢先一步想在企业前面。”韩黎说,光谷生物城由世界知名的毕博咨询公司进行整体区域规划。

        根据产业不同,整个生物城被细分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医学健康等多个子产业园区。

        同一个领域的企业聚在一起,形成集聚效应,构成特色产业链。

       而这一点,对于国药这样的集团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更利于产业链布局。

       国药集团11大业务板块中,目前有7个与湖北相关。

       根据国药集团的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国药集团入驻光谷的企业和机构将超过20家,涵盖医药和医疗器械流通、医药工程设计、动物保健、医药研发、医药人才培养等业态,年销售规模欲冲刺5000亿元,其中湖北力争突破3000亿元。


       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无疑是湖北和国药集团共同的愿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半“海归”初就业工资低于6000元 武汉成创业热地
2017-08-15 08:3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18.8, 0.26, 1.40%)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简称“海归”)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

2016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达43.25万。该报告重点反映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的留学前后情况的变化、回国发展的现状、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报告显示,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海归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增长11.3个百分点,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出国内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

调查还发现,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三成海归认为基本符合期望工资,而近七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在海归的工资分布中,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8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

报告还发现,许多海归回国后选择了创业,其中看好国内发展潜力(56.6%)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主因之一。从初始创业时间上分析,76.4%的海归从2015年至今开始创业。课题组认为,如此高的比例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

从城市分布上,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居于前五位的分别为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五所城市吸引了半数的创业海归,占比为49.3%。对此,《报告》指出,创业所在地域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导,新一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的基本特征,以成都、武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吸引海归创业趋势渐显。



海归在选择创业城市的时候,会看中城市的哪些特质?《报告》指出,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资源集中五类原因认同度居于前五。可见,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筱河潺潺 发表于 2017-8-15 09:55
武汉光谷综合体月底封顶 地上部分建绿化公园

把之前那个恢复就好了,那个转盘的景观设计挺经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谷火车站 站场站房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光谷火车站东西广场(地下空间)和周边10条道路正按计划推进施工,涉及省城际公司2条城际线及站场站房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涉及武汉铁路局原流芳站土地置换征收方案已基本达成共识,涉及铁路局原流芳站货运停运转移事宜,
需江夏区加快大花岭新建货场征拆工作,铁路局加快大花岭货场建设工作,为原流芳站货运停运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家墩人行天桥6种设计方案等你选!12月建成,还配垂直电梯


2017-08-14 18:3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分享到: 0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韩玮 通讯员齐肇一)8月9日,长江日报报道了《5个方向汇聚的路口 每天人车抢行犹如集市 唐家墩路马场路路口年底建成人行天桥》的消息。为尽快让人行天桥落地,市城建委委托设计单位设计了6种造型方案。从14日开始至17日24时,公开发布设计方案,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

  武汉市城建委相关人士介绍,随着唐家墩片区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市交通日益拥挤,为减少人车冲突,确保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按照规划拟在唐家墩路、香港路、马场路交叉口新建一座人行天桥。香港路改造(唐家墩路至解放大道)工程已将建设该处天桥纳入实施范围,由武汉地产集团负责,目前天桥正在进行桩基施工,预计12月与香港路改造工程同步完工。

  据悉,人行天桥的外观、造型和功能将在充分征集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票数将作为最终方案的重要决定因素。

  武汉地产集团香港路改造项目现场负责人透露,人行天桥主桥将呈现“L”形钢结构,并在马场路、香港路、唐家墩路口均设有上下点。除人行外,还满足自行车、电动车上下天桥。12月还将同步开放一部垂直电梯,满足行动不便人士上下,远期预留两部。

  方案1:城市飘带

  天桥位于武汉市金融商贸核心区,天桥装饰设计从充满张力的飘带中吸取设计灵感,将飘带流畅灵动的线条运用到天桥装饰中,寓意着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充满活力。

  







  方案2:时光隧道

  桥面上设计圆环形钢架装饰顶棚,设计特色充分结合遮阳挡雨的实用功能兼顾景观人行天桥的需求,天桥造型富有韵律和美感。结合连续的环形框架,在空间体验上形成时光隧道的景观主题。

  




  方案3:碧波荡漾

  武汉市作为典型的滨水城市,天桥装饰设计以“水” 为设计灵感,将水波纹抽象提炼运用于桥面铺装和栏杆设计,在天桥上形成灵动视觉感受。

  






  



  方案4:光影之韵

  运用现代钢结构演绎出丰富的视觉变化。白天纽带型钢构件在桥面投影形成灵动斑驳的光影,夜间配合景观亮化展现天桥色彩斑斓的绚丽风采,与周边商业氛围浑然一体。

  






  方案5:风雨廊桥

  天桥造型简洁明快,结构轻巧,充分展现桥梁结构之美。

  




  方案6:行云流水

  运用钢立柱结合金属屋面板勾勒出桥梁天际线流畅的线条。在立面轮廓上形成行云流水的景观主题,同时为行人提供了遮阳挡雨的实用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光谷双创实力跃居全国第一阵营


2017年08月14日 10:18   来源:凤凰网综合   0人参与 0评论



原标题:光谷双创实力跃居全国第一阵营 “青桐”“楚才”资智双收

发布时间:2017-08-14 08:39:01来源:湖北日报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李墨通讯员周星

10日,武汉东湖高新区传来捷报:在国家发改委对首批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的第三方评估中,武汉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并驾齐驱,位居第一阵营,光谷双创示范获国家2000万元重奖。

去年5月,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首批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烽火创新谷、光谷国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互联网+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成长全链条服务平台等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5亿元。

创新创业的动能助推,大批新兴产业人才、团队、项目、机构,从全球涌向这片中部热土。

4500家企业挤爆孵化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需要的是平台。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被誉为“光谷斯坦福”的华中科技大学,之所以走出了大批高科技创业先锋,与Dian团队这一平台密不可分。

这是一个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旨在通过真实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综合素质。15年来,Dian团队培养正式队员586人,诞生了50多家创业公司,其中10余家身家过亿。

近两年,为对接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业,光谷双创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截至目前,光谷各类孵化器(加速器)达55个,其中15个为国家级孵化器,孵化面积达4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500多家。此外,还有65家众创空间,其中24个为国家级。

出乎意料的是,许多技术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并不是政府主导,而是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行为。

盛隆电气的创业咖啡孵化器,烽火科技打造的创新谷、国际创客中心,华工科技的“光造空间”……类似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大公司的创业孵化效应,正在显现。在光谷,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已达273家。

“青桐”“楚才”资智双收

为扩大光谷双创的全国影响力,近年来,“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楚才回家”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将光谷双创氛围不断烘热。“光谷·青桐汇”被外界称为“汉版巴菲特午餐”,主要搭建创业者和投资人、企业家交流交易的平台。3年时间,已举办53场,走进20多所高校院所,甚至赴北京、苏州、杭州等地,路演项目200余项,推介项目600余项。

这些以大学生为主的创业项目,吸引了全国30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成功帮助70多个项目累计融资20亿元。

上月,“楚才回家”第三次大规模奔赴北京招才引智。摩拜、ofo、跟谁学、江民科技等8家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企业,宣布在光谷设立总部或“第二总部”,其中包括首家小米生态链企业慕声科技。据统计,8家总部级企业至少可创造就业岗位逾万。

自2012年以来,“楚才回家”先后在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举办了8场大型活动。去年,“楚才回家”成功走进美国硅谷;今年4月,欧洲站在英国伦敦举行。过去5年,已累计吸引超万名楚才陆续回家乡创新创业。

在光谷创业不分国界

创业者愿意来,来了不想走,是检验一个地区创新创业硬实力的标准。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过去30年,在光谷留下足迹的创新创业者,早已不分国界。

当前,“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为光谷双创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期许。

东湖高新区负责人称,过去几年,光谷在法制、政策、政务服务、生态环境及创新文化上,启动了一系列改革,着力打造全国创业生态最好的地方。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颁布实施,固化了光谷30年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以法规形式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

为加速成果转化,发展新经济,光谷先后出台引领全国的“黄金十条”“新黄金十条”,鼓励专家教授创业,为科技成果确权。

光谷还在全国率先组建“互联网+”办公室,网络直播、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互联网+”新型服务业态涌现,以斗鱼直播、卷皮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四小龙”起飞。

疾风骤雨般的政务服务改革,从内而外对光谷营商环境进行再造。

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一个局,26枚印章变成一个章。事关企业和创业者的378项事项,必须“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光谷甚至还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窗口,为大学生落户、创办企业、免费创业工位申请提供便利。

今年1月至7月,在双创“火车头”的拉动下,光谷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835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56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等哀悼

分享 583评论2017年08月14日21:58        武汉大学


  原标题:习近平李克强等对朱英国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朱英国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17年8月9日2时51分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朱英国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于8月13日上午在武昌举行。

                                    

  朱英国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工程院表达了对朱英国的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对朱英国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送花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朱英国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对朱英国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中央和省、市级有关部门领导也发来唁电唁函、送来花圈花篮,以不同的方式对朱英国去世表示哀悼。他们是: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原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中国科协副主席邓秀新,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王春法,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超良,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湖北省政协主席张昌尔,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曹广晶,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湖北省政府原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斌。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等全体校领导,原党委书记李健、原校长刘经南等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负责人等。

  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工程院、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鄂州市委市政府、罗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复旦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40多家科研机构、中国科协等20多家协会、隆平高科等30多家企业,以及曹文宣、曹晓风、陈焕春、陈温福、戴景瑞、邓子新、范云六、方智远、傅廷栋、龚健雅、官春云、桂建芳、李德仁、李天来、林鸿宣、刘建康、刘经南、罗锡文、宁津生、任继周、荣廷昭、唐启升、万建民、武维华、夏军、谢华安、许智宏、颜龙安、印遇龙、喻树迅、袁隆平、张改平、张洪程、张启发、张俐娜、张新友、张祖勋、赵进东、朱玉贤、朱作言、庄巧生(按姓氏拼音排序)等院士,陶德麟、胡德坤、马费成、於可训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湖北省农业厅厅长肖伏清、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汪梦军等,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等,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所长杨维才、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所长薛红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等,发来唁函唁电、敬献花篮花圈,对家属表示慰问。

  13日上午,武昌殡仪馆遗体告别仪式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朱英国遗体安详地静卧于花丛中,鲜红的党旗覆于胸前。大厅正中央悬挂着朱英国生前照片,“英才翘楚首创红莲播四海,国士擎天长留教泽伴人间”的挽联,高度概括了朱英国呕心沥血、执着追求的一生。李晓红,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于绍良,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代表,武汉大学全体在校的校领导、老领导、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负责人,朱英国的亲属、生前友好、学生代表500余人参加了仪式。仪式由韩进主持,窦贤康介绍了朱英国生平。

  朱英国,1939年11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1964年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1975年被任命为湖北省水稻三系协作组组长,1985年任生物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研究所所长、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兼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会员、亚太育种协会会员、国际水稻遗传协会会员、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政府参事等。

  朱英国院士始终心怀“为天下苍生饥寒终身奋斗”的坚定信念,常年顶烈日、冒风雨奔波在田间地头,是一位对土地、对农民充满深情厚爱的赤子,更是一位孜孜钻研农业科学的学者。50余年来,他始终奋斗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带领研究团队,坚持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在杂交水稻雄性不育与恢复分子机理、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粮食安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首次克隆了红莲型雄性不育基因和两对恢复基因,阐明了其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对马协不育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证明马协不育系受一到两对核恢复基因的控制;系统阐明了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遗传机制,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主编专著4部。

  上世纪70年代,他带领团队育成红莲型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成为继野败、包台之外被国际上公认的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80年代育成一系列马协型雄性不育系;先后育成了多个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籼型光敏核不育系的种质创新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选育出的高抗褐飞虱不育系被广泛应用。

  他先后主持完成“863”、“973”、国家支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以及湖北省科学大会奖、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科技进步特等和一二等奖,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习近平总书记曾专程前往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研究基地视察,与朱英国亲切交谈,并提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他尤其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发育生物学”“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建设;带头推动成立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籼稻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遗传学、水稻生物学杰出人才,并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骨干人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个院士工作站,为当地农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英国院士治学严谨、胸怀坦荡、待人宽厚、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执着科研的奋斗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乐观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师生。他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等荣誉。

  在与疾病作斗争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带病坚守在试验田、实验室科研一线,奔走于全国各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朱英国院士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我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是武汉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武汉大学和我国农业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一心为国家、民族的奉献精神将万古长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光谷广场的百色帆是大转盘的标志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行的坚果 于 2017-8-15 10:50 编辑

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打造光谷科技地理新坐标





未来科技城武汉国家现代服务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

项目选址在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未来科技城区,外环线与高新大道交叉的东南角。该基地总体规划面积595亩。

其中,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365亩,武汉大学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100亩、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30亩、长江科学院100亩。

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孵化器(含研发)、加速器和服务区三大区域,规划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研究院、全球地球空间信息数据中心、全球导航与位置服务中心和地球空间信息应用服务中心四大板块。其中,孵化器主要为入驻基地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研发和办公场所;加速器主要为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提供快速增长的物理空间;服务区主要为入驻单位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优质资源配置、科技企业运营和全面科技金融等高效“管家式”服务。

省长江投联合武大科技园、武汉阳光广济医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其中:省长江投现金5100万元,占51%股份,处控股地位。

该项目总投资约31亿元,其中基建工程投资约23亿元,项目研发设备、仪器等投资约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建设周期约4年,分两期建设:一期用地242亩,净用地185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约2.5年,投资额约18亿元;二期用地123亩,净用地118亩,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年,投资额约13亿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谷中心城和未来城,再过五六年大有看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竞争力:东北3城低于全国


分享1,800评论2017年08月15日00:25
       

  原标题:15个副省级城市上半年经济竞争力扫描:深圳增速最高,沈阳增速为负

                  
                                                                          
       凭借着超强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深圳一次次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在15 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上半年GDP 总量第二,增速第一。( 视觉中国)凭借着超强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深圳一次次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在15 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上半年GDP 总量第二,增速第一。( 视觉中国)

  副省级城市是我国仅次于直辖市的城市,目前全国有15个: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济南、杭州、哈尔滨、长春、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其中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其他均为省会城市。

  随着各省份2017年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出炉,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也陆续公布。15个副省级城市上半年经济总量如何?经济增速有何变化?体现出怎样的区域经济特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15个副省级城市上半年经济数据梳理后发现,有12个城市经济增速高于全国6.9%的水平,南方城市经济增速整体高于北方城市,其中深圳以8.8%的经济增速领跑,沈阳以-0.4%的增速排名垫底。

  7个城市GDP总量超5000亿;沈阳增长为负,不敢公开数据?

  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上半年经济增速从高到低分别为深圳、济南、成都、杭州、厦门、长春、南京、广州、宁波、西安、青岛、武汉、大连、哈尔滨、沈阳,其中,深圳增速最高为8.8%,济南以8.3%的增速排名第二,成都和杭州分别以8.2%、8.1%紧随其后,厦门、长春、南京均为8.0%。这7个城市上半年经济增速都保持了“8”的水平。

  2017年上半年共有12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增速超过全国6.9%的水平。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的有大连、哈尔滨、沈阳,均位于东北地区,其中大连为6.8%,哈尔滨为6.6%,沈阳为-0.4%,沈阳也是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城市。不过,截至发稿,沈阳未通过官方通报或报道对外发布上半年经济总量和增速数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是在沈阳市统计局网站“领导信箱”栏目对网友的回复中发现,沈阳市统计局称“2017年上半年沈阳市GDP为2412.2亿元,增速为-0.4%”。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7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其中广州、深圳分别为9891.5亿元、9709.02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城市;成都、武汉分别为6111.4亿元、6019.08亿元,处在6000亿元梯队;杭州、南京、青岛分别为5689亿元、5488.73亿元、5075.08亿元,成为5000亿元梯队成员;长春、哈尔滨、沈阳、厦门均在3000亿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成都2017年上半年在GDP总量分别达到9000亿元和6000亿元的情况下,增速依然超过“8”,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与一般城市相比较,副省级城市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方面。据《瞭望》报道,国务院等主管部门将副省级城市视为省一级计划单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副省级城市政府已经拥有相当于省级政府的职权。因此,在享有的政策和资源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要素集聚性和规模化效益更强。

  “副省级城市”源自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其特有的经济地位而被称为“计划单列市”,至1993年时共有14个计划单列市。1994年,经中央、国务院同意,省会城市不再进行计划单列,同时成立“副省级城市”,原14个计划单列市和杭州市、济南市共16个市确定为副省级城市,因重庆于1997年升格为直辖市,之后副省级城市减少为15个。

  部分副省级城市被赶超,区域分化特征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的发展,基本上表现为大城市主导的趋势,城市级别的优势也体现在政府配置资源能力。副省级城市得到率先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都比较好,能产生集聚效应。

  不过,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化和不同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现有的副省级城市的光环正在减弱。从区域分布上看,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东部沿海地区有8个;中西部地区只有3个,即武汉、成都和西安;东北地区有4个,分别为东北三省省会以及大连。

  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状况明显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区域分化的趋势。深圳、广州、成都、杭州、南京、厦门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北方城市;东北地区的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副省级城市排名中也是倒数。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近日表示,西南、中部的南方省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普遍好于西北、中部北方省区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总量占比“南升北降”特征比较明显。新经济形态、新产业类型、新创新资源等的发展集聚速度和规模,直接决定着地区发展的基础和位势。

  4个直辖市上半年的GDP总量,上海为13908.57亿元、北京为12406.8亿元、天津为9386.87亿元、重庆为9143.64亿元。而广州、深圳的上半年GDP总量超过了天津和重庆。但也有一些副省级城市正在被其他行政级别低的城市赶超。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从经济总量上来看,作为非副省级城市也非省会城市的苏州,2017年上半年GDP总量为8290.12亿元,超过了除广州、深圳外的13个副省级城市;与苏州同级别的无锡,上半年4933.23亿元的GDP总量,也超过了8个副省级城市。在省会城市中,长沙上半年GDP总量4757.35亿元,超过了8个副省级城市;郑州4040.2亿元,超过7个副省级城市。

  从经济增速上来看,上半年苏州为9.7%,长沙为8.5%,郑州为8.1%,昆明、南昌、福州等均在9%及以上,都领先大部分副省级城市。

  第三产业成经济增长主动力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竞争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的有广州、深圳、杭州、济南、杭州、成都、武汉。杭州第三产业增速达11.2%,南京为10.7%,深圳为9.7%,广州为9.5%,西安为9.4%,青岛、长春均为9.0%。这在全国城市中也位居前列。

  这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较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州、哈尔滨、杭州、深圳、南京的服务业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69.56%、 68.2%、62%、61%和58.8%。 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来看,杭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5∶35.4∶62.1,青岛为3.4∶42∶54.6,成都为2.9∶42.1∶55.0。

  从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体量大、增速快的城市三产贡献都大。广州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同比提高1.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6%。杭州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个百分点。南京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3.5%。东北地区的大连能保持6.8%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4%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表示,从15个副省级城市的发展趋势上看,很多城市已逐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时代,未来这些城市区域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服务业会进一步发展,而工业要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副省级城市中,表现突出的都离不开新兴战略产业的拉动。


  例如上半年经济总量逼近万亿、依然以8.8%的速度增长的深圳,新兴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3936.03亿元(已剔除行业间交叉重复),增长13.9%,分别高于一季度和上年同期1.1个和1.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0.5%,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很强,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4.1%,这一数字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创新必将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副省级城市中同样抢眼的成都、杭州,在新兴战略产业方面,也表现突出。比如上半年成都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7.7%,比一季度提高7.1个百分点。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5%,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均增长1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分别增长22.2%和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能只顾着卖技术,要尽量的在本地实现产业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消息不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0: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下月底实施新规:跨省就医刷社保卡直接结算

2017-08-15 07:04  长江网-长江日报  评论(1人参与)


  原标题:下月底实施 跨省就医 刷社保卡直接结算

  本报讯(记者章鸽)武汉人在外省住院就医将可直接刷社保卡结算,不必再为费用报销两头跑。长江日报记者14日从市人社局获悉,继2016年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之后,今年9月底符合条件的武汉市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可直接结算。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393个地区已开通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覆盖全国98%的地区,5102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目前,湖北省内城市已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武汉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就医人员,在选定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可按就医地的支付范围和参保地的报销待遇,刷社保卡直接结算,无须个人垫付费用后再往返两地进行报销。

  根据市人社局相关通知要求,已办理过异地人员登记备案且符合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的参保人员,可享受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包括户口迁移出湖北省的异地安置退休参保人员、退休后居住在省外1年以上的参保人员、单位派驻省外工作1年以上的参保人员。

  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以“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实时传大类,事后传明细”为原则,实现参保人员跨省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系统支持以就医地管理为主的“两定”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费用审核和定期拨付,实现地区间定期清算划拨;支持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业务协同办理,为跨省就医人群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8 21:01 , Processed in 0.055315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