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7-9 2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ngchacha 于 2018-7-9 21:51 编辑
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也就那样吧,去甲秀楼里面逛过一次,里面的文人墨客的名字,一个都没听说过。那些诗文,包括那个长对联,略显几分尴尬。别说在chinese文化圈内没啥名气,在贵州这片地域也没什么影响力。
为什么简陋的威宁的山歌能够唱响全东亚大陆,而贵州的文人诗作却没什么名气呢?原因很简单:路径比努力重要,文明模型比个人天赋重要。
至于“小西湖”,跟什么“小香港”“小上海”一样,算是贵州人的文化自卑的表现之一。一方面我们没有尊重本土的更国际化的文明因素(苗、侗、布依等),另一方面拿与自己无关的来附庸风雅。
夜郎才是贵州的根本,我们越无视,越走不出这种文化自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