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1-13 2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围垦成区“东西湖”
2017-06-14 08:44
导读
武汉市东西湖区地处长江之北,汉江、汉北河及府澴河交汇环绕。六十年前的东西湖原是一片水乡泽国,人烟稀少。现在,这里已成为武汉临空经济技术开发区。沧海桑田、星转斗移,六十年前的围垦工程,是东西湖从荒湖到良田、从国营农场到开发园区,从台商投资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次又一次嬗变的奠基礼。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围垦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感召着我们继续奋勇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东西湖艰辛的围垦历程。
围垦前概况
东西湖围垦区位于长江、汉水左岸,汉口西北角的张公堤外,在汉阳、孝感、黄陂、汉川等四县境内。东起张公堤,西至辛安渡,南临汉江,北靠捷径河,纵横40多公里。有451平方公里、66万多亩,有5个汉口大。由于地势低,三面环水,1957年围垦前,每到汛期或雨季,雨水聚渍,除较高地区以外,均遭洪水淹没。
围垦前湖内可耕地极少,加之水患,好的年景也只能收一季粮食,产量也不高,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同时,湖内钉螺滋生,血吸虫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围垦工程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修建围堤,防御洪水。围堤的修建,是从汉口张公堤三清潭起,沿捷径河经黄陂大李家墩、石头铺,转孝感辛安渡至汉阳新沟为止,长达60公里、高一丈至两丈多、顶面宽五公尺(上面可以走大卡车)的大堤,以便与汉江干堤连接,与汉江干堤、张公堤一起,围成一个100多公里的大围堤,阻挡来自任何一方面的洪水。
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排渍和灌溉工程。这两个工程主要是在大李家墩修建一座重力式的排水闸,和在排水闸外自捷径河边缘起,贯穿东、西湖心,直达汉宜公路以西的袁家台,开挖一条长达33.5公里的排水总干沟。同时,垦区还详细规划了排灌干支和高水湖的建设。这些工程建成以后,这片广阔藻泽地将不旱不淹,可保年年丰收。
第四部分是农场的建设。在这一大片区域内,建设一个为城市人民生产副食品为主的规模巨大的综合农场。这个农场由12个各具特色的农场组成,如蔬菜场、奶牛场、养殖场、养猪场、棉花场、水稻场等。这些农场建成以后,武汉市人民每天所需要的猪肉、牛肉、鹅、鸭、鱼、牛奶、蔬菜等副食品的供应,进一步得到保证。1961年全部建成。
武汉东西湖围垦区规划示意图
河南民工风雪千里支援围垦工程
1958年全省兴修农田水利任务艰巨,全省水利建设得到河南省农民的大力支持。该省特派14万民工支援湖北,其中有7万多民工直接参加东西湖围垦区工程建设。
1957年11月29日,一列火车离开了商邱车站,车上载运着第一批支援东西湖的“客人”。由王楼、孙副集和水池铺等3个乡组成的1500多人的民工大队,于11月30日午后3点到达了江岸车站。
东西湖围垦工程计划需要9万多民工。孝感、黄冈两地区的民工已上堤参加东西湖围垦工程的有6.2万多人。河南民工的到来弥补了空白,使得一部分原有民工能够退场,回到各县集中力量完成本县的兴修农田水利任务。这样一来,河南民工就成为了施工的主力军。在施工中,湖北民工和河南民工团结友爱,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和语言。河南民工对修堤缺少经验,湖北民工主动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克服施工中的困难。大家齐心协力,有力推动工程的进展。
东西湖围堤(赵彦章摄,武汉市档案馆藏)
围垦工程顺利竣工
经过近4个多月的奋战,于1958年4月上旬前后,基本建成跨经黄陂、孝感、汉川、汉阳4县境界,长达60公里,标高29.85至30.98公尺,顶宽5公尺的东西湖防洪围堤(包括排水闸、排水总干渠、拦河坝、防浪林等)及其附属工程(李姑运输公路)。参加这一伟大工程建设的有10多万来自河南10多个县和湖北孝感、黄冈两地区近20个县的民工和干部,有省、市直属机关、企业的职工和大专学生,有武汉市郊的农民和驻军。
整个工程的建设是任务重、时间紧、战线长,荒野寒冬雨季施工,运输物资也很困难。但由于在整个工程中,执行了党的统一领导,争取了各方面的支援,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发挥了广大民工、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全面施工推迟了一个月的情况下,全部工程仍然跑在汛期前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围垦工程的顺利竣工,终结了洪水肆虐的时代,创造了数十万亩良田,建成了武汉市农副产品基地,而且彻底根治了血吸虫病。它是党和人民政府改造恶劣生态、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58年到61年 正是“困难”时期 给河南人开垦土地 东西湖的河南人就是这样来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