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9-20 07: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帆远影碧空 于 2019-9-20 08:01 编辑
能够抛砖引玉,为邯郸发展计,激发群智群策、讨论一二,实属幸事。
感谢对文中观点的认可,先谈几点争议之处,以供讨论
第一、制造业是基础,更是未来,关乎一个城市的生命和活力。
试问邯郸有何制造业?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吃惯了钢铁、煤炭、纺织,根本不可能有规模制造业的形成。尽管市区县里各级具有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但深入园区了解过的人应该知道,我们工业园区里的企业根本算不上制造业。往大里说区域内产业同质化严重,不要说形成产业基础,园区整体投入(包括**财税投入、社会资本投入、关键生产要素的消耗)带来的收益能够变正就已经很不错了;往小里说,多少个企业只是跑马圈地、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和政策优惠却不真正投入生产,甚至只是政.商游戏里的一环。怪相诸多,归结起来,邯郸根本没有制造业基础。
为什么说制造业是未来?只有制造业才能吸纳足够多的就业人口,只有制造业接纳下的人口才是真正的城镇化人口,靠行政区域调整进来的城镇人口只是自欺欺人;只有制造业创造的财富才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如**税收、企业营收、职工收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市场,且此模式下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均衡健康,制造业直接吸纳的就业和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产生的小微企业能够带动民众普遍富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对整个城市各个方面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跳过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工业4.0可行吗?我想说那只是万丈高楼,缺乏普通制造业基础而谈第三产业谈高精尖制造基本是纸上谈兵,首先目前人口素质承受不了,优秀人口仍在流失,盘活现有人口做事情带动外流优秀人口的自发回流才能支撑这一美好愿景;其次,市场不发达,无论是居民收入还是商业环境和商业规模,都难以支撑第三产业和高精尖工业的发展;最后,政策上无力,高精尖制造业只会在生产要素自发持续流入、有着广泛市场的一二线、区域中心城市落地,这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三线城市不会形成此类产业规模。所以制造业才是邯郸市的未来,而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端产业,完成产业升级而非一味地想弯道超车。我们在这么做吗?依然,没有认识到制造业的发展对一个三线城市是多么的重要依然是重工业比例较大,依然是诟病的地产经济,各种商业规划各种产业园各种CBD,不知有产业才会有商业才会有商务才会有金融市场需求。踏踏实实因地制宜,想办法引进和发展全产业链,不要贪图一时的经济漂亮数字才是正途。
第二,产业方向选择
产业方向当然可以超前规划,布局前瞻性行业。但是这不应该作为主力方向,应该是培育和今后产业升级的可替代选项。纵观邯郸市区县各个大小工业园里的各类企业,均是各级招商部门饥不择食,通过各类财税土地优惠换来的,基本不设准入标准和白名单,缺乏统一规划,形不成产业链,各个企业变成一个个孤岛,工业园只是政.治考量充当门面罢了。如果产业不选择不分类,形色色大小项目一起上,势必存在盲目发展,空耗社会资源。当务之急是仔细斟酌研究,综合考虑人口、区位、交通、市场等各方面优势,选择若干吸纳就业较好、产业规模易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全链条发展,吃透上中下游,培育和引导小微企业,形成全民产业。典型如重庆引进了汽车装备制造、精密计算机产业,促使相关产业链中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相继落地重庆,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带动了物流运输、金融结算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人口资本要素,创造了产业发展的奇迹,我市可着重借鉴此类经验。
而革命性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仍缺乏广泛市场,属于新兴事物,仍需要较大的科研投入和市场的培育,如果全部押在此类产业上未免太过激进。
第三、关于政.府是否开放包容要看企业市场地位是否平等,享受的政策红利是否一致,隐性的市场垄断是否存在。
一线商业品牌在邯郸水土不服归因于消费者的选择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有公平的市场竞争,有足够透明的政商关系,有发达的本地供应链市场,一线商业品牌无论是环境还是服务都应该是消费者的优选项。我言之包容是对待城市发展之包容,政策上要活,要顾民生。如城市管理,取缔夜市整治环境未免用力过猛,规范管理、适当引导更可能会出现在包容型政.府的政策工具里。夜市经济对市民消费的促进、白日经济的补充、近距离休闲经济市场的培养都有增益之处,一刀切实在谈不上包容。
当然,改善营商环境,构建法治社会对一个城市的意义不言而喻,但这是一个中型城市的基本配置。包容应该表现在对市场主体的尊重,对新生事物的乐观对待,对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政策回应,淡化管理意识,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放管服”,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