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1 2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大家有心,再看看这篇报道,虽然长,但是值得深思。不是我崇尚杭州,只是希望咱们向好的学习,把济南的面貌改改,哪怕只是在心里也好。
央视面对面,王澍专访
导视二:
一条古街成功阐释了中国本土建筑的设计理念,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
记者:现在我们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更愿意邀请国外的设计师做一些地标性的建筑?
王澍:再过十年,中国的城市里头,大家还能说我是中国人吗?这个城市所有的和中国传统的一切都会彻底的铲平,剩下了几个像文物一样的保护点,剩下的东西放在博物馆里。
他如何看待自己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奖项?
王澍:因为这样的一个不走常规路线的人,走在边缘,或者走在多样性的缝中的人,他居然可以获奖。至少能够证明这个时代不只是一个方向的,还有另外一个方向。
《面对面》董倩专访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正在播出。
【解说7】
这里是地处杭州市中山路的南宋御街,是王澍从2007年到2009年历时三年主持设计的杭州市**历史街区改造项目。
【南宋御街动态采访】
记者:这条街上各种建筑风格杂陈,什么都有。
王澍:对,所以我说它是真实的历史。
王澍:从这儿开始,这一段完全是我设计的。
记者:这是哪个年代的?
王澍:这个是在杭州的南宋的历史上,像我们现在都管这个地方,比如这个地方叫高云坊,前面过去这个地方太平坊,为什么叫坊呢?当时的住宅区全是由围墙围起来的,完了这个住宅区大的围墙现在都不见了,所以我这次做的时候把这个围墙的位置,恢复了一个局部的片段。在古代的时候,这是有门的,晚上要宵禁、关门的。
记者:您说的住宅,这个上面是住宅吗?
王澍:有的还在上面,有的住户还在上面,这里面一般二楼就是住宅,一楼就是商铺。
记者:都没迁走,还保留了。
王澍:原来住在上面。所以我说不能够强制拆迁嘛。如果这些人不见了,只剩下游客,这个意思是不一样的。
【随机采访街上的游人】
记者:您喜欢它的建筑?
游人A:很喜欢。
记者:为什么呢?
游人A:它好。
记者:好在哪儿?
游人A:就是古代的建筑和现代的建筑结合了。
记者:为什么到这儿来?
游人B:因为这儿漂亮,这儿特别的有味道,我觉得这种信息量特别大。
记者:您指什么信息量?
游人B:一边可以看到中国有这么好的一些古代的传统的建筑,大家也能看到近代的时候我们学习西方,也有中西结合的建筑,当然也有现代的建筑,有的不一定好看,但是它也在这儿,这是一种存在,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解说8】
如今,繁华的南宋御街已经成为旅游旺地和杭州市城市文化的标签。然而,在2007年王澍最初接手设计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南宋御街静态访谈】
记者:当年接手的时候这儿是什么样子?
王澍:非常地破败,就是感觉大家决定这个地方不要了,所以很长时间也不去维护。商店已经很少了,就剩下一些卖便宜货的,或者临时在这儿卖便宜货的那种小门脸。比如这墙上的灰都是一块儿一块儿的,这个房子长时间不用之后,这个房子就会坏掉,就那种感觉,油漆都剥落了,完了大概就是这样,很少人,街上总是稀稀拉拉的,晚上只有几个像鬼火一样的路灯。
记者:为什么还要对这样的一个,已经被历史的灰尘给掩盖住的这么一个地方,要把它让它重新给振兴起来?
王澍:其实这个是杭州的老百姓的一块心病,这条街。
记者:怎么讲?
王澍:这条街原来那么著名,很多人生活里的回忆,都有很多回忆在这个地方。那么城市快速发展20年之后整个城市里老的街区,我们经常说杭州城里有10万间老房子,拆了还剩下1万间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否则我们都没法说这个城市杭州了对吧,只剩下一个城市西湖,整个的城市都已经完全改变。
记者:想找到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城市了是吧?
王澍:是的。
记者:这个就是恢复记忆的一部分。
王澍:所以杭州的市民高度关注这条街及**的压力也很大。
【解说9】
其实让杭州市**感到压力的是从2001年开始,各方已经围绕着怎么改造这条街道展开了讨论和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方案。
【南宋御街静态访谈】
王澍:市**就直接找上门来了,他们希望由我来主持重做。
记者:要接手这么一个项目?
王澍:我当时其实没想接,因为我知道这个事情,我知道这个事情有多复杂。
记者:怎么复杂呢?
王澍:你不改则已,一改的话,各家的利益其实都出来了。当时每一个院落里头住满了人,但是都是来租房子的那种承租户,非常错综复杂,咱们中国传统的、西洋传统的,完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各种各样的房子都在里头。那么这样一条街要想把它给做起来,我说这只有上帝可以做,这么丰富的多样性,你要想把它操作起来,一个建筑师或者一群建筑师,如果按照我的想法保持它的那种真实的感觉,又能够恢复活力。 所以当时我不想做。
记者:但是为什么还是接了呢?
王澍:我当时提了一些条件,我本来以为这个条件提出来之后,**就知难而退了,我当时提出来第一,我知道你们很急,希望你们马上就做设计。可能7月份开始做设计,年底就动工,这是中国的**项目一贯的作风。
记者:普遍的速度。
王澍:但是我告诉他们,我说这样的项目我仔细想过了,要想做好,至少要做三年。而且做之前要给我半年执行调研。第二条我说,生活的真实性的保持,要求一定要有原来的人住在这里,如果我们把人全部搬走了,改好了,只是商业,我说生活的魅力就会失去。第三,我提出来,国内现在普遍的做法就是假假古董,包括保护,都是先做保护性拆除,完了做一个假的,这个是普遍的做法,比如说假古董,我说我从来不干。
记者:你觉得这几条条件你提出来很苛刻,对方是不能答应的。结果对方答应了?
王澍:结果全答应了。
记者:其实这就是进步。
王澍:我没想到他们全答应了。
【解说10】
在王澍的带领下,我们穿行在面目一新的南宋御街上。在这里,园林景观,商业店铺,来来往往的人流以及不同历史年代的建筑相互交融。
【南宋御街动态采访】
王澍:这个是我这条街上做的最用心的就是这个小建筑。
记者:哪个?
王澍:就是这个,带沿儿的这个。这个是当时我们做的时候呢,我提出来,因为这里原来说有御街,所以我选了几个点要做一些考古的发觉,看一下,传说中的御街到底有没有,有的人说有,有的人说没有,有的人说16米宽,有的人说15米宽,到底什么样,因为现在看,我们当时在这块,因为这儿的火烧掉了一栋房子,有一块空地,所以我们就用这来挖,一挖就挖出来了,你像那个砖头的,那就是宋代的,宋代的,上面出现一些大的石头块儿,这是元代的,然后上面这个大石条是清代的,这条街的中间的那根石条,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做的这条街中间有这根石条,其实就是考古考出来的,中间有一条大的石条在中间。
记者:所以这是一个历史的剖面。
王澍:是的,所以当时挖掘出来以后,很多人要回填,要做一条街,我当时就跟书记讲,能不能考虑做一个小小博物馆,把这儿给保护起来。
记者:您是杭州人吗?
游人C:游客,
记者:他是设计师,
游人C:他这么一讲我们能看见历史的剖面了,否则现在的石头一铺,不知道地底下到底是什么。
王澍:其实那儿还有两层,斜着铺的那个砖是北宋的,上面小点的砖是南宋的,就光那一两层就是两个朝代、北宋、南宋。
记者:其实别小看这么一个方寸之间,我们能看到好几千年的历史呢。
王澍:是的。这里边可以看一眼。这个东西的话用现代我们国家的结构规范不批准的,没有计算公式,没有办法批准。所以当我们要做这个东西的时候,首先要突破国家现有的技术规范,要进行技术论证,很有意思。
【解说11】
摆在王澍面前的是改造南宋御街的种种难题,他首先带领着美术学院的两百多名师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改造这条古街道的思路逐渐明晰。与此同时,他还需要不断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之声和解决设计之外的很多问题。
【南宋御街静态访谈】
王澍:我记得有一次在市**开会,我在会议上用非常激烈的口气对着市委书记说话、发言,我说整个杭州城你看一下,不是说这条街是一条破烂儿,因为有的官员就告诉我,不知道王老师你准备怎么改,这就是一条破烂街,就是一堆破烂,怎么弄呢。我当时我的意见说,不是说这条街是破烂,看一下过去20年杭州市中心区的建设,我说这就是整个一堆的大破烂。恰恰是这条街看上去破,但它还保持着一个美好城市的远远的一种影子,我们能看到有可能使得我们恢复对好城市的感觉。所以这条街并不是只是说有一条老街要保护,我说这是杭州市城市复兴的开端,是从这条街开始,大家重新认识什么是好的城市。所以当时我记得我去上厕所,有几个下层官员跟着我就进了厕所,说王老师,这个市**大楼里头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对市委书记说话的,你是第一个。
记者:市委书记的反应是什么,关键的时候。
王澍:他接受。
记者:就是,关键就在这儿。所以说这个设计师的理念,怎么让它从脑子里面变成纸上,再变成现实,你觉得在这里面最关紧的因素是什么,恐怕不是你的设计。
王澍:其实更像是一个社会活动,就是要做大量的工作,因为除了面对市里的领导,我记得人大开会讨论、政协开会讨论、老居民开会讨论,还要跟区里的领导沟通意见,上面的想法和下面的想法未必一致。
【解说12】
2009年9月南宋御街改造完成正式开街,在这条南北长4000多米的古街上,王澍再一次实现了他一直坚守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那么,相对于当下全国很多城市标新立异,竞相建设远远背离中国本土文化的地标性建筑来说,王澍和他设计改造的这条古街带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