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dingdangmaook

[龙城轶事] 太原市城中村文物调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09: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4.唐槐公园里,孩童和狄仁杰铜像合影 本报记者 贾丽 摄

5.后北屯隆盛寺

6.新沟刘家大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09: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大雁塔,人们认识了西安;因为紫禁城,人们认识了北京;因为东方明珠、外滩近代建筑,人们认识了上海。太原呢?哪些建筑会给人留下长久的印象?

  太原的传世建筑,信手拈来,宋代木结构建筑晋祠圣母殿、元代木结构建筑窦大夫祠、明代砖结构建筑永祚寺双塔、明清建筑崇善寺和纯阳宫、民国建筑万字楼,还有许许多多“藏”在我们身边的文物古迹……

  这些传世建筑,决不是偶然的。经过千百年优胜劣汰,只有极少数优秀建筑有幸穿越历史,成为城市的记忆。我们现在许多看起来非常豪华的当代建筑,绝大多存世时间不会超过百年,甚至不会超过50年。许多历史建筑之所以存世成百上千年,靠的不仅是过硬的建筑质量,还有她们的独创性。

  文化是无形的,需要依托建筑等有形的物质来承载。太原作为一座建城2500年的城市,古建筑和古树就是我们的根和血脉。这些东西在城市改造中非但不能拆除,还要更好地保护,使之得以延续和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09: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除了山东来的新村,哪个村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即便改造也要让当地的历史延续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郝波先生已经成为绕不开的大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0: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访嘉宾:
    张建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
    随着城中村改造工程的推进,一些城中村将融进都市。这是改善民生和建设美好城市必须走的一步棋,但这些城中村消失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何去何从?如何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保留文化遗产和乡愁?
    只要有点老村的影子人们心里的念想就在
    山西晚报:太原的每个城中村几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村名都有一段历史,现在下大力气整村拆除,这是个好事情,但从文化的角度说,这对城中村文化有什么影响?
    张建武:城中村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改革开放后,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都市里的村庄”。还有过去市中心的胡同,小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也变成城中村。随着城市成长步伐的不断加快,与城市有着巨大差异的城中村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协调发展、功能提升和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各界关注。
    有一点不能回避,城中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太原市有不少这样的村子,比如唐代的狄村、明代的敦化坊、宋代的北营村等,这些村名本身就是历史的记载。还有,一些老字号、老作坊以及老手艺,大多隐藏在城郊或城中村中,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村子一拆,这些零散的、可以和“非遗”相媲美的传承就遇到生存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关注。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对城中村一拆了之,不太注意保护的问题已经引起关注。我们的城中村改造一定要顾及这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旧建新,而是要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上做文章。
    山西晚报:住了几代人的村子被拆除后,村子里的人有些舍不得。他们总觉得家似乎没了,从情感来说,心里总过不去这个坎。
    张建武:这种感情就是所说的乡愁。乡愁是对家的思念,对往昔的留恋。乡愁不只在乡村,城市也有乡愁。乡愁一定要有一种环境来寄托。城市建设,免不了要拆旧建新,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人文情怀,人文关怀,要知道城市的灵魂是人,是人的生活,一切建筑、设施等,都是为人服务的,也要考虑到人的情感。一些地方在建设中把本来很有历史感的地方全部拆除,建起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居民从平房搬进了高楼,仅从生活上看,可能方便了,但却斩断了历史,也斩断了情感,这是一种缺憾。
    拿狄村来说,村子过去在太原市老城区南郊,村中有狄仁杰母亲种植的槐树,还有“狄梁公故里”石碑。在城市扩张中,现在这里已经算是市中心了。村子有这么古老的历史,在城市建设中该怎么呈现?应当把唐槐公园、石碑这些遗迹保留在原地,并融入新的规划之中,让狄村人、太原人不论走多远,都能找到老家所在。
    这些年,太原在建设中保留的老树很多,老树上经常能看到人们系着的红布条。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人们乡愁的寄托,也让城市有了岁月感和历史感。所以,只要有点老村的影子,人们心里的念想就在,觉得香火还在延续。
    此外,在地名的保留和使用上要用心,每个地名背后都有其历史的渊源,比如太原的敦化坊、西寨等,这些村名在,文化的含义就有延伸,后人根据这个村名去查历史,就知道它的来历。
    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山西晚报:城市建设不断向城中村扩张,当城中村文化遭遇城市文化,有些城里人可能觉得城中村文化很落后。
    张建武: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要文化的国家,即便是在城市,也能看到农耕文化的影子,这也构成了中国的城市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讲,我们的城市化不应该是消灭农村,而是要将农村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很好地保留,使之融入城市文化中。因此,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当然,城中村改造是大势所趋,问题是怎么改造,改造成什么样子。在城中村改造的实践中,可能还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居多,而对文化的保护与延续考虑得较少,甚至在一些地方,有些文物古迹横遭破坏。希望决策者们在城中村改造中,多一些调查,多方面论证,为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多做善事、实事。
    山西晚报:什么样的城市文化生态是比较理想的?
    张建武:城市既有标准化,也要保留多样化,就是要保留不同人群、不同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城市才是丰富多彩的,有生气有活力的。城市既要有市,也要有郊,这是一种必要的互补。同一市中,也因不同的区域、产业聚集,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因此,城市建设一定要顾及这种差异,要保留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搞一刀切。
    事实上,很多文化遗产经过精心规划,完全可以成为城市新的地标,为城市增色添彩,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像北京“798”就是这样,本来是废弃的厂房,结果成了艺术品展示和交易中心。太原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对这些地方还是能不拆就不拆,转换一下思路,可能就会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郭志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0: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值得保护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0: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惊了!《生活晨报》居然和《山西晚报》居然在同一天做关于城中村文物保护的专题报道

历经三次修复今年三月三佛像开光
名称:北极宫(“真武庙”) 等级:区级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西寨村
4月14日,在晋源区西寨村的北极宫(俗称“真武庙”)内,工人们正忙碌地工作着。负责修建的工人放下手中的活儿,告诉记者,此次修建是从2013年6月开始的,由道教协会的道士刘鹏负责筹资修建,将新增配殿4座、丹房4座,扩建一座二层大殿,还要对塑像贴金、彩绘,预计5年内完工。
    北极宫属于区级文物,始建碑至今没有找到。不过,根据有关专家对庙内木材等的考证,北极宫至少存在上千年,在历史上一共经历三次修复。西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阎金忠说,“这次修庙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在乾隆43年,这是在大殿天花板上发现的,上面写有‘乾隆43年重修’字样。”
    第二次修复是在民国13年,同为西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的孟志宏说,“民国13年,因为汾河的泛滥,淤泥将北极宫地基埋低,村里人决定将整庙抬高七尺。在没有千斤顶、吊车的情况下,人们通过灰木、撑杆、土布袋(装着沙土的麻袋),利用杠杆原理将真武大殿的二十根柱子(黑松木柱子)整体抬起。当时,当工人正准备将柱子高架起时,突然起了一阵风,将抬高的大殿吹得摇摇欲坠,村里的人赶忙祷告,又请高僧做法。风停后,将二十根柱子高架起,之后又进行地基加固。”
    民国时期修庙整整用了五年时间,因为没有任何现代工具,靠着无数的肩膀和手把二十根柱子整整抬高七尺,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奇迹。“在抬高庙的同时还要控制好高度,这是非常难的。没有运输工具,村民拿着箩筐运输材料。最好的工具是木制独轮车,为了看好修庙材料,村民阎敬德在庙里整整住了5年。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当时村里有钱的晋商通过对外化缘投资修庙。修庙的钱还有邻村村民捐献的。当时只要一个村修庙,邻村都会给予一定的捐款。”孟志宏说。
    接着,孟志宏带着记者来到庙的后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抬高七尺后留下的痕迹。
    阎金忠告诉记者,北极宫占地2000平方米。之所以能修建这么大,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西寨村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大村子;二是当时修建的时候村里住着很多晋商,晋商通过化缘筹资修建北极宫;三是当时村里有一条西寨渠,村民通过卖水的钱修建北极宫。
    阎金忠说,以前村里人光知道里面有真武爷,所以把它叫成真武庙。后来,真武庙被用做学校。直至1999年,人们把庙门上的“西寨小学”泥皮去掉后,才露出“北极宫”三个字,这才知道人们口中的真武庙原来叫“北极宫”。传说,在唐朝年间,武则天曾在此住过。
    孟志宏介绍,今年三月初三真武爷生日时,将对寺庙新塑佛像开光,重新刷过的彩画也会亮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0: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棵树是主题一座园是惦记
名称:唐槐 等级:特级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狄村唐槐公园
太原多槐树,但专门为一棵槐树修建一座公园似乎只有唐槐公园。这源于公园所在地狄村是大唐名相狄仁杰故里,公园内还有一株狄仁杰母亲亲手植的槐树。
    狄村,以姓氏而名,目前村中已无狄姓居民。
    4月15日已是晚春时节,受唐槐公园内植株嫩叶芬芳的吸引,附近的居民纷纷入园休憩。在这些游园的人中,多数是生活在本地的老狄村人。对于公园内的唐槐,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狄村虽是名相狄仁杰故里,但除了园内狄母所植的唐槐再也没有留下其他的遗物。村里马上要拆迁了,狄村以后是全新的,只有名称是旧的,唐槐也将成为我们最后的惦记了。”82岁的狄村人李海泉说。
    李海泉口中的唐槐,由狄仁杰母亲所植,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也许是由于树龄古老的缘故,这株粗壮的槐树至今还没有发芽,但相比园内的其他植株,却更为挺拔,布满“皱纹”的树皮也更显沧桑。一如旁边古老的狄村。由于狄村地处太原城南闹市,村中自然也很是热闹。街上人来人往,路旁的便利店、杂货铺内不断有顾客进进出出。空中凌乱的电缆线和街头随处堆积的杂物显示,这里与其他城中村并无二致。
    尽管从表面看,村中生活一切如旧,但不少居民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准备搬家。“狄村要拆迁改造了,未来环境会变得更好,但我们也担忧这个唐代名相狄仁杰故里会淹没在都市当中,所以专门成立了狄仁杰文化研究会,想为村民们留点旧物,将来好讲给后代听。”狄仁杰文化研究会会长、74岁的张凤荣老人说。据张凤荣介绍,唐槐公园建于1992年,园中除狄仁杰母亲亲手植的古槐外,还有四株千年古槐。“古槐后面原来有狄仁杰家的祖屋,但历史上没有保存下来。现在公园里修了座狄梁公祠,还塑了一座狄仁杰铜像,已经向相关部门建议将公园建成狄仁杰主题公园。”
    对于此次城中村改造,是否会对唐槐公园造成影响,狄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唐槐公园虽然位于狄村,但属于园林部门开辟的公园,管理和围墙等保护设施都比较完整,城中村改造并不会影响到唐槐公园。据唐槐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唐槐公园内的槐树都是树龄一千多年的古槐,属于太原市的古树名木,一直受到园林部门的重点保护。此次狄村拆迁改造,不但不会影响到唐槐公园,而且还准备进一步加强公园的维护工作,作为狄村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0: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殿供奉观音 配殿书声琅琅
名称:观音庙 等级:区级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武家庄村
武家庄村观音庙大门上有一块牌匾,牌匾上写着两个字——“乐园”。庙门两侧分别写着“儿童乐园”、“智慧摇篮”,庙左边的墙上则挂着锈迹斑斑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
    4月16日,观音庙庙门紧锁,由侧门进入。院内一片荒芜,原本应该琉璃瓦斜顶的庙宇,已经变成了寻常住宅的平顶房。没有观音像,房内堆满了货物,只有一个工人在搬货。
    工人说,这个地方是他两年前通过幼儿园园长租到的。这里不是观音庙吗?工人解释:“早就改成幼儿园了。庙太破了,下雨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都成危房了,幼儿园两年前搬走后,我租下的。我刚进来时,地上的土有十三四公分厚,都是我自己铲出去的。”屋内墙上,还有留下的贴画,以前用作教室时留下的。
    周大爷80岁了,土生土长的武家庄人。说起观音庙,他一直叹气,“可惜了,我小的时候,观音庙的观音像还在,庙宇也是完好的。那时观音庙前有一条可以一直流到城北村的河,庙的北面还有个柳抱槐。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在庙前耍,现在什么都没了。”
    周大爷告诉记者,以前观音庙就是学校,村里的孩子都在庙里的配殿里上学。为了保护塑像不被破坏,主殿门都会关上,只有逢年过节人们才能上香跪拜。每逢大年初一,村里人都是点完旺火后,从家到观音庙一路上香,求观音保平安。正月十五一过,主殿的门就又关上了。当年的观音庙非常气派、华美。后来,因为一场运动,人们将庙里所有的佛像都用绳子拽倒后扔到了大街上。之后,观音庙被改造成幼儿园,一直到2013年。
    现在的观音庙,几乎只剩大门了,借着此次城中村改造的机会,它还有被修复的可能吗?
    记者采访了晋源区文物局工作人员郭新生。他说,据考证,观音庙建于清中期,占地800平方米,主要供奉水月观音。庙院中有两颗大楸树,传说是途经此地的县官晚间投宿时在观音庙许愿,来年晋升后,过来栽了这两棵树,表示他要生生世世供奉观音。上世纪80年代初,主殿坍塌后只剩下东西厢房和钟鼓二楼。郭新生表示,为了保留太原市两千五百年的文化,会遵照文物局规定争取对文物进行原貌修复。修复的原则是原封原貌,修旧如旧,文物性质不能更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0: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人知晓去向遗址不可再生
名称:东太堡遗址 等级:省级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东太堡村
东太堡是太原众多城中村中一个普通村庄,但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却因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而备受文物考古界的关注。此后,又陆续发掘出豆、罐、角、盆等,此处也成为山西夏文化的代表,因此被称为东太堡遗址,目前为山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俺们村的历史悠久,曾经是汉代清河太后的堡子,所以叫太堡。”4月16日,63岁的东太堡村民李海民对记者说。事实确实如此,据史料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905年),太堡庄建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寺东即为东太堡。只是,对于东太堡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东太堡的村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记得以前在太堡街还没有拓展的时候,在刚进入村中的门洞旁边,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山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东太堡遗址,但在去年太堡街东延修路的时候,这块碑也不知去向。”东太堡的村民们说。据东太堡村治保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修路的时候,这块碑曾放置在道路指挥部内,后来由于指挥部搬迁,碑也不知去了何处。
    在东太堡村,记者试图寻找“东太堡遗址”。但被村民们告知,早已找不到了,“遗址范围很大,从村中的十字路口沿着新拓展的太堡街,一直到东山都是遗址范围,但近20年中由于修路和村民建房,村庄扩大了很多,已经基本把遗址都破坏了。”
    记者沿此路向东山方向走,发现周围确实已经遍布建筑。而对于曾经的遗址,村民们都表示只知道以前这一带曾挖出过陶器和人骨残骸。“去年因为在车管所上面挖出了古墓还中断了修路,最近才开始继续修。”
    对于东太堡遗址的详情,东太堡村村民李芸告诉记者,她二姥姥生前曾专门研究过,“写了本书,还给了我一本,只是后来我把书给丢了。”对于书中的内容,李芸还有些印象。她告诉记者,遗址分布在村东东山山麓下的台地上。“在1975年,村里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陶器。1980的时候又发现了一座带有各类随葬陶器的墓葬。”李芸说。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当时在墓葬中出土了鼎、甗、壶、罐、豆、角、斝、盆等,从陶器形制、风格上看,与河南二里头文化有很多共性。
    东太堡社区居委会综治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不清楚遗址具体位置。当记者问及东太堡遗址已经遭到破坏是否可能修复时,太原市文物局文管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郝波先生已经成为绕不开的大神
小店通 发表于 2015-4-17 10:01


在大约一两周后,《太原晚报》还要刊登关于城中村地名的专题。据报社编辑讲,市委宣传部要求省城各大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城中村改造,要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都市类媒体除了报道进度外,也只能报道类似文物、地名、文化之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3: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dingdangmaook


    猫神,文保部门有没有什么具体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5: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ingdangmaook


    猫神,文保部门有没有什么具体方案
T_-_H 发表于 2015-4-17 13:44


这我不了解,从晚报报道来看,只要是由级别的,基本都会得到保护。但是这不是我想要晚报做这个报道的初衷,我想是让他们关注那些没有列入文保级别的,比如一些民居、一些比较小的历史遗存。北极宫、观音院、徐显秀墓、天主教堂,等等,这些不用问有关部门也知道不可能被拆。我给了晚报编辑六城区所有的文物名录,但是发出来的还是这些比较著名和熟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22: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哪一期的山西晚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8 03:57 , Processed in 0.04580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