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xiaochenyi

[经济商业] 江淮大地三千年夺目明珠一一寿春与淮南历史溯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6 11: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VanYou


    现实中我还有朋友和同学是芜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义阳府邸


    芜湖和淮南发展遇到瓶颈都是 人口!
{:5_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VanYou


    好在你们有无为100多万人,不然也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VanYou


    就目前而言,芜湖和淮南人都还是太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1: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义阳府邸


    还需要发展!
{:5_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1: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VanYou


    芜湖淮南都县太少,看看省外的市,下辖七八个县很正常,最多的下辖一二十个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1: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xiaocheny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1: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盛极一时的楚国春申君


  楚春申君,与当时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并为“四君”,名躁一时,然春申君更胜一筹,因为他的地位是自己奋斗而来,而另三君都是国王的宗室,继承而来的。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春申君本名黄歇,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当时强秦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情况极其危急,楚使黄歇使秦,黄歇只上书一封给秦昭王,竭尽雄辩之能事,就使秦昭王改变主意,止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黄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在楚顷襄王病重之际,秦国出于自身的目的竟不让太子返楚接位。如果太子完不能回国接位,楚王的位置就是阳文君的了,而太子完仅是咸阳的一个布衣。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商议决定,太子乔装打扮混在楚国使者御中出关,而黄歇守舍,谢病不出。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黄歇才告诉秦昭王,说:“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杀黄歇,吕不韦说:“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以归,以亲楚。”
  
  太子完即位,是为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地无数。
  
  春申君为楚相二十多年,做了哪些事,略举一二:
  
  春申君相楚四年,长平之战,秦破赵军四十余万,五年秦围邯郸,楚使春申君救赵,秦兵去,春申君凯旋而归。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楚复强。
  
  赵平原君使人到春申君府第做客,发现春申君的门客竟有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赵使自觉惭愧。
  
  春申君相楚二十二年,诸侯害怕秦攻伐,相与合从,西伐秦,楚王为从长,但皆由春申君用事。
  
  春申君正当如日中天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好事出现了: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继承,春申君为此事忧愁,召来许多宜子妇人进献给楚王,但终无子。按现在的科学分析肯定是男方的问题,但当时的人们不敢这样想,或者说敢这样想但不敢这样说,谁说楚王没有生育能力,不是找死吗?这时来了一位赵国人李园,并带着一位漂亮女弟子,欲进献给楚王,但又恐无子,久之会失宠,此事暂且搁下。李园请求作春申君的舍人(门客),春申君也就同意了。此后有一段时间李园带着女弟子离开了春申君府第。之后,李园又返回春申君府,说是齐王要娶这位女弟子,李园没有同意。春申君说:“我能见一下你的女弟子吗?”李园说可以啊。
  
  此后,这位女弟子就与春申君上床了,随后就有孕了。女弟子对春申君说:“楚王与你的友谊胜过亲兄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楚王无子,百岁后将立楚王的兄弟,而你用事久,对他们多有失礼的地方,如立兄弟,你就会灾祸临头了。今妾自知有身孕,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如果以你的贵重的身份进献妾于楚王,楚王必然宠幸我。妾依赖已有的身孕,那么就是你的儿子为楚王了,整个楚国就归你了。”春申君非常赞同,让李园的女弟子出府,亲自向楚王提这件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李园的女弟子则为王后,李园也因此受到重用。
  
  李园对这件事的过程全清,他担心春申君泄露这个秘密,会更加骄纵,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没有不透风的墙,国人对此秘密也颇有微词。
  
  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有个叫朱英的人告诉春申君,李园阴养死士,劝春申君立即除去李园,春申君犹豫不决,最终没有动手。十七天后,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下手,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李园的死士即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随后,尽灭春申君全家。李园女弟子幸春申君而有身孕入宫、所谓楚考烈王所生之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回过头来看这一历史事件,司马迁说:“我曾到楚地,亲眼看到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须知,司马迁与春申君并非一个时代,相距一百多年之久,可见春申君的辉煌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司马迁接着说:“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也就是后来被李园所制约,所控制,好比旄牛身上的旄,已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又总结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指春申君没有听朱英的劝说。一个歹毒小人,不思报恩,恩将仇报,蓄死士从棘门杀害恩人。不过一个公共词汇千古流传下来一一门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1: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义阳府邸


    刚才在发帖自己的家乡!
同感,感觉安徽市太多,分的太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廉史孙叔敖建芍陂              (拼音:quèbēi)是中国古代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寿县人)主持修建,又称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斯塘”等称谓。位于安徽省寿县南。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1988年1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 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 减水闸进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概况

  安丰塘,古称“芍陂”,位于安徽省寿县南60里处。
  安丰塘是今天的称呼,古代的芍陂比今天的安丰塘要大出许多。陂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水利工程,是由人工修造而成的蓄水塘。芍陂相传是由春秋时楚庄王的令尹(宰相)孙叔敖率领当地的人民修建的,距今已经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大别山由湖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处伸人安徽省境内,一直延续到今天合肥市的北面,这些山峦向西、南、东三面呈弧形状展开。北坡的水都向寿县南部的低洼地汇集,然后经寿县一带流入淮河。所以每当夏秋雨季时,山洪暴发,各路洪水齐下,这里便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一旦雨少又很容易干旱。这一带地区是楚国主要的农业区,所以楚国十分重视在这里兴修水利,芍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芍陂把周围丘陵山地流泄下来的水汇集贮存,以便及时灌溉周围的大批良田。因为此陂是引淠水经白芍亭东蓄积而成,所以得名“芍陂”。
  芍陂建成之后,周围约有二、三百里,其范围大约在今寿县的淠河和瓦埠湖之间,南起众兴镇附近的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可灌溉良田一万多顷。起初芍陂的水源仅来自丘陵地区,水量并不是很充足,而在它的西面有一条涝河,水量十分丰富。后来挖掘了一条子午渠,引淠河水入陂,使得芍陂的水源更有保证,同时还起到调节滞蓄淠河洪水的作用,减少了洪水灾害,使它对周围地区农业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由战国至汉代的500多年间,芍陂因为年久不修而逐渐荒废。直到东汉建初八年(83年)时,才由著名的水利专家庐江太守王景主持进行了芍陂自建成后的第一次修葺。1959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汉代草土混合而筑的桩坝及纵横排列的叠梁坝,可以滚水从而对放水规模加以控制,既坚固又符合科学原理。
  曹魏时,曹操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与吴蜀对抗,故而非常重视芍陂的兴修。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带兵驻守合肥,“开芍陂屯田”。尤其是在正始二年(241年),邓艾重修芍陂,使其蓄水能力和灌溉的面积得到空前的增大。
  在此之后,西晋、东晋、南朝、隋、唐、宋、元各代都对勺陂进行过修治。到了明代,芍陂虽然也多次修治,但是规模都不大,陂内的淤塞日益严重。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芍陂的淤塞已极为严重,陂的作用已经很小。
  芍陂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由于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在近几百年中芍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趋荒废。以至到了近代,安丰塘仅长20余里,东西宽不到10里。新中国成立后,芍陂又经过了人民的大规模修治,现在的蓄水量已达到了7300多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多亩。
修建历史

  春秋时的孙叔敖十分热心水利事业,主张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爱,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他带领人民大兴水利,修堤筑堰,开沟通渠,发展农业生产和航运事业,为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亲自主持兴办了期思雩娄灌区和芍陂等重要水利工程。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许,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在史河东岸凿开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东岸开渠,向东引水,称为堪河。利用这两条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间的土地。因清河长90里,堪河长40里,共100里,灌溉有保障,后世又称“百里不求天灌区”。经过后世不断续建、扩建,灌区内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开陂灌田,形成了一个“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这一灌区的兴建,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了楚庄王开拓疆土对军粮的需求。因此,《淮南子》称:“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楚庄王知人善任,深知水利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任命治水专家孙叔敖担任令尹(相当于宰相)的职务。
  孙叔敖当上了楚国的令尹之后,继续推进楚国的水利建设,发动人民“于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在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又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时这里是楚国的北疆的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好坏,对当地的军需民用关系极大。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芍陂建成后,使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三百多年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被秦国打败,考烈王便把都城迁到这里,并把寿春改名为郢。这固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也是由于水利奠定了这里的重要经济地位。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 "安丰塘”。如今芍陂已经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面积达到60余万亩, 并有防洪、除涝、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为感戴孙叔敖的恩德,后代在芍陂等地建祠立碑,称颂和纪念他的历史功绩。1988年1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芍陂的军事价值,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曾多次交战于此,有史记载的较为人知的两次分别是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的一次和无确年份记载的一次。正始二年的一次,最终由魏将王淩大败吴将全琮,而另一次则是吴国胜利。关于后者,历史上记载不多,之所以记载它不是因为他的军事影响,而是因为它在当时是一个导火索。因为吴将顾谭(顾雍之孙)与全氏兄弟(全端、全绪)争功,触动了孙权的长公主(全琮妻)的利益,最后顾谭被贬谪交州,而顾氏在东吴夺嫡的内斗中向来隶属太子一派,而全氏则是鲁王一派,这个时间最终致使东吴夺嫡内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晚期在寿春建都17年,把楚国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积淀都带到了寿春。汉文化对寿春的影响,最突出的体现是《淮南子》。 《淮南子》是一群学者的著作,也是一位政治家的著作。在我国学术史上,《淮南子》有着重要地位。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处境艰难,但又不甘心,于是和门客们坐而论道,论治国之道、治学之道、修身之道,编撰出博古通今的《淮南子》,他们的学识、心境、全部思考都浓缩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当时中国汉文化思想学术的精华在其中都能找到,汉文化在这里结了一个大果实。楚国的国都迁到这里,汉文化集大成也在这里,所以寿春集楚汉精萃于一身,实难能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4: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誉为“淮河水利之冠”的芍陂就是这样的陂塘蓄水工程。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芍陂位于安徽寿县南,当时这里是楚国的东北疆。芍陂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堤堰,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堤堰围成的低洼的芍陂之中。堤堰上还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孙叔敖之后,芍陂历代为利,惠泽人民。

  据《水经·肥水注》载:“陂周百二十里许,在寿春南八十里一陂有五门,吐纳川流。”陂成之后,改变了当地无雨则旱、多雨则涝的局面,使这带成为着名的产粮区。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三百多年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被秦国打败,考烈王便把都城迁到这里,并把寿春改名为郢。楚国之所以东徙寿春,并以此与秦对抗,芍陂的修筑带来的灌田无垠、仓廪充实的丰饶景况,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战国后期寿春一带的繁荣与芍陂的效益也有直接的关系。

  芍陂是世界最大的人工塘,塘堤周长约25公里,水面达5万多亩,是寿县古城墙内面积的近10倍,蓄水最多时能达到近一亿立方米,灌溉着约70万亩农田。鉴于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它的修治和利用。

  如东汉章年间,庐江太守王景主持整修芍陂,可灌田万顷,“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王景传》)。东晋称芍陂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晋书·伏滔传》),唐代称芍陂“陂径百里,灌田万顷”(《旧唐书·地理志》)。因其良好的灌溉条件,东汉、三国、唐肃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广为屯田,大获其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对安丰塘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又沟通淠河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之水,使其成为淠史杭水利工程中的一座重要的反调节水库,至今仍发挥着显着的灌溉效益。1988年1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安丰塘 无字的丰碑时光流逝,斯人远去,但孙叔敖的治水工程千秋万代仍在造福人民。为了追思先贤的圣德,感戴孙叔敖的恩情,后人在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园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孙公庙。

  沧海桑田,孙叔敖修建的期思雩娄灌区、云梦通渠在历史的云烟中已失去了踪迹,只有安丰塘仍旧波光潋滟,滋润着广袤的大地,成为俯卧在在大地上的一座无字的丰碑。当你漫步在安丰塘,古塘的丰采尽收眼底。塘西北的孙公祠,松柏掩映,古风犹存。碑石上,记载着楚国令尹孙叔敖的丰功伟业。塘东北端立着的石碑上,镌刻的“芍陂”二字,龙飞凤舞,韵味不凡。祠内存有宋代着名诗人、改革家王安石的诗——《安丰张令修芍陂》,诗中云:

  “桐乡赈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目想候功追往事,心知为政自当年。

  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5: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威武了,这么多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2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2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5 14:42 , Processed in 0.05900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