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1-5 14: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行天桥遇“冷”便民设施也尴尬
过街设施是为行人安全通过马路而专门设置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是否发挥了该有的作用?在市民眼中,到底哪种方式才是最佳过街方式?日前,记者对太原市现有人行天桥进行了实地探访。
10月15日中午12时许,记者来到新建南路山西医科大学附近的人行天桥。由于正值下班高峰期,车流较为密集。但尽管如此,不少行人还是“见缝插针”,与机动车抢道而行。据记者统计,在20分钟的时间里,仅有4个人走上天桥过街。这时,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也跟着人流横穿马路,记者上前试图劝止,但老人最终还是以“走天桥还得绕行上去,太麻烦了”为由,坚持横穿过了马路。同样,在五一路人行天桥,此处路段人流密集且车流量大,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不少市民更愿意在马路上玩“快闪”。
负责此次建设路快速化改造的相关设计人员表示,人行天桥显著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在实际中,过街设施“遇冷”也有着诸多客观因素。比如,行人安全意识淡薄,宁愿横穿马路也不愿多走几步绕行天桥,这是其利用率不高的一大原因。而且,只要有人冒险穿越马路,其他人势必会“随大流”。其次,一些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选址不太合理。如新建南路山西医科大学附近的人行天桥,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一路段人流量并不算特别大。此外,一些过街设施的后期管理维护也不尽如人意,太脏、太乱导致行人不愿意走。
该设计人员介绍,其实提高过街设施利用率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办法。如北京等大城市的繁华路段,过街设施两侧有专门的疏导人员,引导、规范行人安全过马路,久而久之,市民良好的过街习惯就会养成。同时,在投入使用后,市政部门应该加大过街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这一点表现在人行天桥上是地面、残障设施的维护,而在地下通道里,一些游商小贩常常积聚在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用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