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5 21:09: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名刹魏国寺遗址 魏国寺遗址位于李北村、西李村与提庄村之间农田,原名国东寺,始建于武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即武则天执政的第三年。 魏国寺主殿为大雄宝殿,其次为两座陪殿以及火神殿、钟楼等,大约在明代,寺前修建关帝殿一座,匾额红底,书“汉精忠”三字,寺院名字由此改为“魏国寺”。关帝殿的修建因其起架陡峭而显得气势巍峨,工匠们封顶时要用绳子缚腰保险,一些筒瓦和把檐方砖上凿有钉洞,用来和椽木连接、固定。据现存的一通碑志记载,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两配殿之间修建了山门,实际上是二门,这是与其他寺院的不同之处。 两座主殿内均绘有大量精美壁画,内容多为劝世醒人的故事,如“殷纣王砸骨验髓”、“肖夫人登台笑客”、“丁郎刻木”、“达摩过海”、“张景兆画眉”、“马陵道孙膑射庞涓”等,还有一些风俗画。作画技法均以墨线勾勒,填充颜色而成。达摩祖师站在一片树叶上,神定气闲,袍袖飘飘,颇具吴道子画风。切开的几块西瓜旁,散落几粒瓜子儿,汁水滴下一串,让人垂涎欲滴。正在燃烧着的一本皇历,纸张由黄而黑而焦而翘起,似乎还在微微颤动,令人叹为观止。其画风、画技在当时中原地区各寺壁画中均属上乘。 大雄宝殿前有焚金鼎一尊,别具特色。鼎身铸有洛阳白马寺、魏国寺、登封少林寺、汝州风穴寺等八座寺院的图形,同样的鼎铸造8尊,每座寺院一尊,现在白马寺中仍存有,由此也可领略魏国寺在佛寺中地位的尊贵。 寺内后院东北角菜园旁,有古井一眼,名曰“二龙戏珠”,即井中套井,深的一眼达七丈。两挂水车联动,一挂先把井水提到浅井,另一挂再把水从浅井汲出,也就是以二级提水的方式把水提出,供灌溉及水磨、水碾之用。 1955年被填埋。 寺院的住持,最后四代分别是龙绍、能宣、仁聚、仁重师兄弟和圣清。抗战期间,当时的住持、偃师焦村人仁聚困染上了鸦片瘾,辞了长工,把50亩庙产和2头牛卖光,寺院从此败落下来,香火日渐稀少。1943年,国民**河南省铁工厂自郑州迁许昌,又迁至李村,占据了魏国寺,由留学归国的尉氏县张先生负责,制造枪械炮弹,仁聚生计无着,弃庙为匪,后死在伊川县。1945年,铁工厂撤离,寺里仅剩下一个沙弥圣清,不久也被抓了壮丁,至此,魏国寺基本上断了香火。当时寺院的所有建筑尚保存完好,大雄宝殿前丹墀两侧还有两棵两人合抱的古皂角树,亦表明该寺历史悠久。 建国后1952年,李村老君洞设立洛阳县第三中学(沿革为现在的偃师六高),魏国寺殿宇被拆作建校材料,1954年又有部分拆建为提庄村智家寨小学,寺内数十通碑刻被运到邻近的下庄村,砌作河道暗洞,覆土于地下逾三尺,久不示人已半个世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