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龙城商业] 钟楼街片区改造进行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9 10: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ingdangmaook 于 2020-4-9 10:29 编辑

钟楼街拆迁改造 老住户人走情不离

  4月6日,太原市钟楼街片区改造正式封闭启动,开始为期8个月的施工改造。届时,钟楼街将被打造成具有明清风格的老太原步行街,与柳巷和铜锣湾区域一起构成注重商、文、旅融合互促,综合功能配套完善,古典韵味与时代韵律协调统一的“大柳巷特色文化街区”。
  
    “我受父亲的委托来办理一下拆迁手续。”接过白先生手中的资料,动迁组的工作人员拿出登记表、计算器,核实白先生家的房屋信息,计算拆迁补偿金额……4月7日上午,生活晨报记者来到太原市钟楼街片区改造第五动迁组,工作人员正在细致地核查居民带来的手续,争取最短时间完成拆迁手续的办理。
    严把资料审核关,为居民提供预约登记
    白先生家在钟楼街附近有一处老宅,登记在父亲名下。“受疫情影响,一直没上班,正好赶上此次钟楼街片区改造,我爸爸就让我来办拆迁协议了。”白先生说。
    受托人和委托人的身份证、摁手印的委托书、两人拍照……在核实了白先生带来的资料后,钟楼街片区改造第五动迁组组长、校尉营社区主任郑秀萍为他计算了房屋拆迁赔偿金额。不一会,白先生的父亲带着房本来到社区,准备当即办理拆迁手续。“**拆迁也是好事,作为市民,积极响应,拆迁金额**给多少就是多少,有生之年能看着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换个新面貌,还是挺骄傲的。”白先生的父亲跟工作人员说。
    “您这个房本是之前旧房本,上面写的房屋面积不清楚,现在没法进行登记,您先到海子边旁的房管局核实一下,让他们出具一份电子信息,再来签订协议。”工作人员对白先生说。“你今天办理拆迁手续吗?确定的话就先给你预约上,核实完成之后直接来签协议、交钥匙就行。”郑秀萍问道。“办!办!今天办完就了了这件事儿。”白先生连忙回复。
    随后,郑秀萍为他办理了当天下午的预约登记。“像白先生这样的情况很常见,这几天遇到了不少,我们都是先为他们保留预约信息,待手续齐全后进行办理。正常办理且手续齐全的话,一户居民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成功签订拆迁协议。”郑秀萍告诉记者。
    全员动迁,力争10日前完成动迁任务
    自接到钟楼街片区改造通知以来,第五动迁组成员对包括南仓巷以南、开化寺西巷和四岔楼的列入拆迁范围内的住户入户摸排,信息登记造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动员拆迁、讲解拆迁政策、计算补偿金额,每天都要忙碌到深夜。
    房屋被出租的,当即打电话为房东讲解拆迁政策,并要求尽快退租,办理拆迁手续;上了年纪的老人,工作人员亲自打电话召集老人儿女,协调时间,上门进行讲解……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工作人员圆满完成入户统计和动员任务。4月1日,正式开始签订拆迁协议。
    连日来,郑秀萍每天早上先赶到社区对近期重点工作进行梳理,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各个社区工作人员手中,保证社区工作正常开展。随后整天“坐镇”动迁组办公室,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为居民办理拆迁业务,解答居民疑惑。中午吃过工作餐就在动迁组的办公桌上趴一会,遇到居民中午来办理的,就直接放弃休息,尽快办理。每日18时30分,郑秀萍还要准时到钟楼街拆迁指挥部开会,汇报当日的居民办理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有的居民为了赶早上上班时间,预约到7时前来办理拆迁手续,工作人员就早早来到社区等候;有的居民下班后来办理,手续办理完成已是21时。”郑秀萍告诉记者。“我们五组负责50余户居民拆迁手续的办理,现在已经完成了28户,争取在4月10日之前,全部完成组内动迁任务。”郑秀萍说。
    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儿,我们家的根在这儿
    “我对这块儿地有感情,在这儿住惯了,住哪儿都不如这儿温馨。”4月6日上午,65岁的刘生瑞告诉记者。1980年,刘生瑞嫁到察院后,一住就是40年,几年前两处老宅相继拆迁,如今仅剩的临街厨房被列在此次钟楼街片区改造的规划中。
    即将拆迁的厨房马路对面是安置着一排健身器材的小广场,再往后是回迁楼,此前,刘生瑞一家就住在小广场上的一间临街房里。“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儿,我们家的根在这儿。”刘生瑞说。不远处的小院里已是一片废墟,那曾是刘生瑞家的南房,2018年被拆除。
    1980年,刘生瑞从解放路嫁到察院后。“当时这片还都是老房子,一排都是小院和临街房,我家当时就是临街房,因此对面的厨房也是我家的。”刘生瑞说,“喜欢那会儿的邻里关系,生活氛围,大家中午都端着碗出来唠嗑。当时这附近只有街拐角一处接水的地方,附近的大水巷、小水巷、五拐巷和察院后的所有人吃水都得拿扁担来这边挑水,遇到有时候大家一块在接水处洗衣服,能围接水处三四圈,大家一边洗衣服,一边唠嗑,热闹极了,这种情况一直到2000年。”“最后的老宅了,厨房一拆,家里的老宅就彻底没了。”看着即将拆迁的厨房刘生瑞不禁感慨。随后,刘生瑞邀请记者为她在已经拆迁的自家南房前留影。“我的衣服跟头发乱了没?这个姿势好不好?”刘生瑞不断地问记者。

    在了解钟楼街片区改造规划和具体补偿协议后,4月1日,正式签订拆迁协议的首日,刘生瑞就一大早向社区递交了厨房钥匙,并签订了拆迁协议。“察院后的平房年代久了,都不好住了,确实早就该拆了,这次改造完成后,可就大变样了。”刘生瑞说。
    耄耋老人的心声:这里的空气都是香的
    90岁的老人李银屏在太原市钟楼街片区四岔楼一间平房住了近70年,她曾不止一次跟身边的人说:“我闻到钟楼街上的空气都是香的。”尽管几个子女都在太原,但90岁高龄的她仍旧独居在钟楼街。“我在这儿住了一辈子,不愿意再去其他地方住了。”4月6日下午,记者见到了临时租住在宁化府社区的李银屏。
    1951年,由于丈夫的工作调动,20岁的李银屏从太谷跟随丈夫来到太原,在四岔楼购买了一间平房,在这间平房里,她养育了5个子女。上世纪70年代,子女们相继成家离开。李银屏却一直居住在平房里,直到2016年,由于平房漏水,再加上没有暖气,在子女的劝说下,李银屏才离开了平房,在钟楼街附近租住。“当时我刚来的时候,钟楼街就是太原的老商业区,道路两旁都是商户的吆喝声,在服装城没有竣工以前,钟楼街的日人流量最高达到10万人。那会钟楼街和开化寺是出了名的商业区。”李银屏告诉记者。
    但当时平房所在的小院才是李银屏的主要活动空间。“那会每天基本上没空,偶尔晌午之后相跟邻居到钟楼街上转转。”李银屏说,“平时都在家里干活,5个孩子的衣服,一日三餐,都经我手,从早忙到晚。孩子多的就更忙了……那个年代,关起小院的大门,大家就是一家人。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手里的活也不停。”
    尽管老伴已经离开20多年,儿女也都在太原,但李银屏仍旧选择在钟楼街附近租房子住。“我在钟楼街住了一辈子,就喜欢这儿的生活氛围,也挺期待改造后钟楼街的变化。”李银屏告诉记者。 晨报记者 王培霖文/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0: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展望特色文化街 老字号盼明天更好

12
  在很多太原人的记忆里,钟楼街的街型70余年未变,还是那样宽窄,只是上世纪50年代初,将东羊市、按司街合并,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商业街。在老太原人心里,连北京的“大栅栏”都比不上钟楼街的商业底蕴和历史渊源。
    4月7日,这条老街开始了拆除改造前的准备工作,街道旁边的小平房已经动工。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再造一条明清风格的老太原特色步行街,众多百年老店将浴火重生。
  
  近百年手工制衣华泰厚希望原址重迁
    “结婚时要穿华泰厚做的衣服才算结婚。”这是老一辈太原人常说的一句话。穿华泰厚的衣服,在很多老太原人眼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年,一件衣服要提前3个月预订,每年过年都是华泰厚最忙的时候,从10月开始,过年的订单就已爆满,想做衣服得托关系找熟人才行。
    4月2日10时,记者来到太原市迎泽区钟楼街中段,看到一家外面中式风格、屋内古色古香的建筑,在这条充斥着现代化商业氛围的街道上显得有点“另类”,这便是“中华百年老字号”华泰厚。1928年,天津人黄厚甫带着三四个工人和3台缝纫机,在此创立了华泰厚。“华”象征服装华丽,“泰”表示信誉如泰山,“厚”则取自创始人黄厚甫的名字。
    手工制作、精雕细琢,是华泰厚最大的特色,很多老顾客都是几代人在这里做衣服,每逢要出席正式场合,先来华泰厚做件衣服仿佛成为一个必须的仪式感。作为一家百年老店,华泰厚也积极转型,在传统“老三件”(中山服、西服、旗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添加年轻人喜爱的现代化风格,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店。
    在华泰厚工作了37年的老师傅郝学海感慨道:“我从1983年学校毕业就来了店里,见证了店里的辉煌与没落。近些年,我们终于鼓起勇气要重整旗鼓,却遇上了道路改造,希望我们的店还能在老地方,让这份情怀延续下去。”
    对于很多老太原人而言,华泰厚是一种情怀。2018年店面翻新开业时,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专门赶到店里做了一身新衣服,他们感慨地说:“哪里都不信,只信华泰厚。”在太原,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每天买菜路过华泰厚时,都会走进来看看,今天上了什么新面料、有没有什么新款式、最近都流行什么样子,华泰厚是他们最信赖的地方。“这次改造,我们一定会配合**的安排,现在我们只希望店面的地址不要改变,让老太原人想到我们店时,能第一时间找到我们。对于我们老字号而言,这次改造也十分必要,浓厚的街道文化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相信改造后的街道将是华泰厚最佳的容身之地。”华泰厚负责人马经理告诉记者。
  注质量勤学习开明照相馆带您穿越百年
    钟楼街东头路北的开明照相馆,创办于1921年,至今已经营99年。当年,太原人结婚、节日聚会或好友留念,大多在此馆拍照。开明照相馆的前身为光明照相馆,1921年由汾阳人任德华创建,租赁钟楼街门面房三间、里院一幢开业。
    当年,照相馆门前每日车水马龙,顾客络绎不绝,阎锡山绥晋公署的许多重要团体像、特种像都由开明负责拍摄,全省各市、县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董事长杨又栓骄傲地说:“毫不夸张地说,基本上每个太原人的家里都有在我们照相馆拍的照片。”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开明的婚纱业务被人们所熟知,并进入鼎盛时期,最多时创下一天180对新人婚摄照的全国记录。进入21世纪,影楼也出现了多样化,光是一条钟楼街,就有十几家照相馆,他们善于创新、服务也更好,开明的生意受到很大的冲击。
    凭着老品牌和重质量的经营理念,开明照相馆屹立不倒,在老一辈人眼里还是响当当的硬招牌。为顺应时代需要,开明每年都会派出大批的技术骨干赴全国各大城市参观学习,吸纳了大量港台影楼的先进技术,走出一条全新的婚纱摄影路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年轻人会选择去大型商场逛,这条老旧的街道已渐渐被遗忘,来这里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经营户的效益也大不如从前。为了更好地发展,开明照相馆一直期待着钟楼街进行改造。
    听说钟楼街改造的消息,董事长杨又栓特别开心:“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没有装修,就是在等着街道改造,吸引更多的顾客,让我们这些老字号重获新生。道路改造后对我们开明而言是利大于弊。一来我们的百年历史与明清风格老太原步行街吻合;二来是我们的风格也正好迎合了现在年轻人喜欢复古的潮流。改造后的街道配上我们深厚的历史底蕴,一定会带给消费者穿越百年的感受。”
  借道路改造迁店址乾和祥更好地传承茶文化
    说起茉莉花茶,懂行的太原人都会想到“乾和祥”,这里的茉莉花茶色味俱佳、余韵无穷,喝过的人都忍不住拍手称绝。
    乾和祥茶庄始建于1918年,至今已有102年历史,主要经营红茶、绿茶、花茶、砖茶、乌龙茶五大系列、数百个品种。俗话说,“要卖茶,三分雅”,当年乾和祥的店堂正体现了这一点。
    乾和祥茶庄是我省茶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是我国八大老字号茶庄之一,走到乾和祥茶庄门前,就能看到很多人排队买茶叶。“我要五斤茉莉花茶。”一位两鬓花白的老人朝窗口里说。这位老人是乾和祥的“铁杆粉丝”。“我年轻时就喜欢喝乾和祥的茶叶,感觉哪里的都不如这里的味道正,这次道路改造,我要多买一点囤在家里。”老人激动地说。
    这样的“铁杆粉丝”在乾和祥十分常见,这里茶叶的味道让很多老人一生都难以忘怀。有的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会要求子女专门开车来乾和祥买茶叶,在他们眼里,“乾和祥”就是好品质的代名词。
    这次钟楼街改造,乾和祥以西的靴巷要打造成一个“微循环”,需要往东拓宽8米,正好占用了乾和祥店铺的位置,这也给乾和祥迁店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时机。
    乾和祥茶庄第三代传承人张俐丽表示:“这次钟楼街改造对于我们茶庄来说意义重大,这样既可以让我们的茶文化有一个更好的传承,也能把我们现在不太好的位置变一下,简直是一箭双雕。”
  生活气息浓厚合作大楼和太原美发厅
    钟楼街合作大楼,在很多太原人眼里就是地标性的存在。当年,除了五一大楼,就数合作大楼红火:一楼经营布匹绸缎,二楼、三楼经营服装鞋帽,有一段时期四楼还经营过木制家具。当时,合作大楼每天人挤人,身子都转不开。这座年代已久的灰色大楼,现已成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建筑。
    布料、毛线、针织内衣、毛呢绸缎,在那个年代,只要来合作大楼全能买到,而且保证物美价廉,山西省各市所需的布匹也都是从合作大楼走出去的。现在走进合作大楼,还能看到一些经营布匹的商家,这里布匹的精美花色,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最红火的时候,我们这里是只许出不许进,顾客在门口排着长队,售货员一天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因为我们卖的布料和衣服,绝对是当时最时髦的。”太原合作大楼针纺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张建平激动地说。
    钟楼街82号,原来是太原市最高档、最新潮的按司街理发店。它1956年从上海迁来,从管理到理发师,清一色的上海人,店里每天顾客不断,发号排队,还有一个专供排队等号的休息间。当年,想在这里弄头发,大约得等半个多小时。后来,按司街理发店改为太原美容厅。
    提到街道改造后的样子,大家都很期待。对于老字号而言,明清风格的老太原特色步行街是他们最想看到的,那样的街景才能把他们的文化底蕴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合作大楼还是太原美容厅,这次改造都是一次浴火重生。
    这些百年老店,在很多太原人眼里都是一种别样的情怀。他们和老香村、老鼠窟、亨得利、二轻市场一样,都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名片,是太原人心中的牵挂。这次改造,它们有的原址回迁、有的换了地方,都是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晨报记者 叶芝花文/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0:42: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dangmaook 发表于 2020-4-9 10:26
展望特色文化街 老字号盼明天更好

12

还是希望这些老字号能尽量回迁,保留旧的记忆,也能吸引更多的老字号在钟楼街集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1: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太原的历史呀,全在这些街巷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1: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字号必须回归改造后的钟楼街,那样才有底蕴,才有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1:3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院的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1: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1: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哥你再上传一次试试,这个看不到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1: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老早前的一个gif图,好像是个参评的效果图,不知道是否最终按照这个样子施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1: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dangmaook 发表于 2020-4-9 11:51
应该是老早前的一个gif图,好像是个参评的效果图,不知道是否最终按照这个样子施工

有点南京夫子庙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1: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2: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设计才开标呀,等待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担心搞成千篇一律的明清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3: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取个名字,钟楼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3: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dangmaook 发表于 2020-4-9 11:51
应该是老早前的一个gif图,好像是个参评的效果图,不知道是否最终按照这个样子施工

强烈建议把食品街牌匾换成帽儿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2 09:42 , Processed in 0.050800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