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2-22 23: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贺年 于 2015-12-22 23:47 编辑
——写在《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 冯世斌
每个省都有省会。“省会”是什么?辞书并无解释,将其称为“省政权所在地”,大概是比较合适的。万物皆变,变皆有因。省会变迁并非河北省的“专利”,然像河北这样,从1949年省人民政府成立于保定起,到1954年在石家庄投巨资建新省会、被迫下马后硬挤进天津、9年后在撤回保定中却旋风般地开进石家庄, 随即又想回保定为止,一波三折,反复徙移,是举国罕见的。现在一些文件、讲话和省情介绍,不仅河北,而且省外也有些地方,习惯上把河北称为“京畿大省”。一个“畿”,蕴含了历史和现实的多少令人遐想而又难以说清的事。 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三年多来,河北省档案局(馆),在充分利用本馆馆藏档案的基础上,数次派人进京入津,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北京军区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等, 对有关河北省省会变迁的档案进行广泛征集,反复比较,相互印证,写成了《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相信此书的问世,揭开了河北省会数次搬迁的“谜”。然而,揭开了“谜底”,看到了什么?借付梓之际,对书的内容作些补充与梳理,并谈谈对河北这段“是是非非” 的认识,望争鸣,顺为序。
一、喜新厌旧,成立于保定的中共河北省政权, 从建国之初就想离开这里 (想离开的原因不明不白,也许是中央的意思。读者自评,无依据)
1949年3月, 毛泽东主席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不久新中国定都于北京。建立新中国,中央要进城, 理论上,河北省的政权组织,也面临进城的任务。河北省人民政府,由华北人民政府脱胎,早在1949年8月1日,即新中国成立的前2个月,就定居在华北大城市保定, 进城还到哪里去?“喜新厌旧”,这个新,就是石家庄。关于“喜新”的理由,现存于河北省国家档案馆最早的一份省向中央提出的迁石报告,对此是这样说的:石家庄,“在河北全省的城市中,地处京汉、正太、石德诸铁路干线的交点上,工业比较发达,且有发展工业的各种优越条件, 将是全国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也是军事要地,石家庄市势将成为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根据中央关于城市建设的方针及河北省工业发展趋势看,河北的重心将在南部,省会迁移到石家庄市对省级党、政、民各部门加强工业建设的领导将提供便利的条件”( 冀档855-2-558)。析此报告,要点在三:一是石家庄交通有优势;二是工业有基础,而且将是“全国重点工业城市”;三是河北重心将南移,石家庄“势将成为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半个世纪过去了,回看当年这几条理由,应当说,都是牵强的。保定的交通优势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并不比石家庄差;其工业基础要优于石家庄;河北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没南移? 读者自有自己的眼光。所以,档案显示,当时中央虽同意了河北的意见,但这个同意是“有条件”的,重要依据是,“经费由河北省在地方财政项下自行筹措解决”(冀档989-1-205)。搬迁心切,自筹也干。1954年、1955年, 河北连续向石家庄投资1900亿元(旧币,下同),用于建设机关办公楼和住宿房屋等。1954年时, 河北全省人口为3442.54万人,当年全省财政收入为66334亿元,职工干部人均年工资49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64.7万元。在当年河北的全部财政收入中,上解中央财政为32786亿元,省财政留用33548亿元;财政支出预算为37597亿元,赤字为4049亿元。其中,地方工业支出预算为2183亿元;农业支出预算为1267亿元;行政支出预算为6700亿元,占省财政可留用资金的20%,其中迁石投资为800亿元,占当年行政支出预算的12%,相当于当年农业预算支出的63.1%,地方工业预算支出的36.6%。1955年,用于迁石的预算资金为1100亿元,占当年行政支出预算的14.6%。这两年,河北全省遭受了严重的水灾,1954年受灾人口1314万人,被淹土地4617万亩,1955年受灾人口1776万人,被淹土地5444万亩。入不敷出,拆东补西,显然,河北无力建设一个新省会。苦撑到1955年8月,因再无资金可投,迁建工程被迫下马。 这时的问题是,“骑虎难下”,难在“善后”。根据省向中央的《停止省会迁往石家庄的报告》(冀档855-3-833),要全部完成省会迁石工程共需投资4300亿元,其中省级机关91个单位迁石工程需3700亿元。这个报告中说:“经我们多次研究,认为省会迁移确非当务之急, ……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