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5-10 18: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民营经济目前也就浙江一省比重最大,浙江就是靠草根经济。然后是福建省,过去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央投资不多的省份。除此之外,沿海另几个经济大省和强省,从北到南的山东、江苏、广东,国营经济比重非常大。至于京沪津就更不说。
武汉地处内陆,外资比重无法和沿海比,这点都认同。国有经济比重比较大。但这是过去。要知道老朱同志的改革,最受打击的就是湖北,东三省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中央资金输血买单,湖北呢?90年代末期,硚口多少中年下岗的职工啊,好友退休的老头老太婆们。
除了少数央企,武汉的省属、市属企业大部分破产倒闭。
所以,武汉的经济比重中民营经济其实不小。只是,被少数大国企的光环给蒙蔽了。东湖高新区就是民营经济大本营,国有的比重才多少?多数是混合,国有控股或股份制。国有比重并不大。大家总是说武汉的武钢、石化、武船重工等,这些企业比重多少,更多的是中小民营企业占据武汉企业大头。
同样,北上广津,南京杭州,以及成渝,都和武汉类似。
只是武汉民营企业集中在三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少。而坛子里很多人说的恰恰就是温州、东莞的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过去几年大量倒闭。温州和东莞最严重。不要说我不知道,11、12年我认识的很多宁波老板把工厂卖掉或不搞了,去澳门赌博,一批批,不去澳门好像就没脸见人一样,那几年也是广东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倒闭高峰。
所以,对武汉民营经济,要从实际出发,不是自己的强项你搞也搞不大。汉正街6000多家工厂搬迁到汉阳和汉川,这么多年,成气候的也不多。但光谷的很多民营企业还上市,不断做强做大。
所以,武汉的民营企业更多的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走出来,多和科教资源结合,多和风头结合。目前武汉就是走的这个道理。
清末民初时期,武汉就是目前的产业,靠大工业、大流通、大商贸,金融服务业形成大武汉东方芝加哥的格局,如今也要继续沿袭,并通过高新产业做的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