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 12: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7、冀中干部子女学校
冀中干部子女学校的学生庞建华回忆冀中干部子女学校的精彩:1948年11月23日保定解放,冀中保育院由老解放区饶阳迁来保定,还有一部分冀中区干部子女随父母来保定。当初叫冀中区干部子女学校,吃住在天主堂里(全部供给制,因父母不拿工资),上课借读在保师附小。1950年开始筹建干部子弟学校,校址是北关西侧,马家园(郊区村名)以南占地百亩左右,大约1951年底建成。当时新中国已成立,保定为河北省省会。省长杨秀峰的爱人李秀芝担任教育厅厅长。为避免学生思想上的特殊化,李厅长把干部子女学校改名为河北小学,是河北省会所在地的第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
冀中区干部子女来保后,正式成立于1949年5月25日。当时的书记兼校长是刘知(后调唐山一中书记,在地震时逝世),教导主任是刘建章,总务主任是赵全礼,支部委员有吴树声、赵全礼、魏其昌、学生侯继仙。教师有马凤文、路拓(真名马鸾荫)、张凤村、秘兆杰、会计石峙、陈惠珍,事务员吴宪、周永彬,生活老师马敬、王素贞、王蕴芝等。学生来源是由省府科级以上及部队连级以上的子弟组成。地址在裕华路天主教堂院内。学生的生活供应由财政厅发给助学金,每人每月125斤小米,领出助学金票再到仓库领小米,然后到私人粮栈售出一部分,换一部分细粮及其它生活费用。
学生入学时自带被褥和更换服装,其余部分都由学校负责,如冬天每两人有压风被一条,有床单,夏季时有蚊帐或喷灭蚊药,冬季每宿舍有煤火炉,每星期洗换一次单衣(由学校洗衣室负责),夜间有的学生尿床夏天可晾晒,冬季有烘干室(由生活老师负责)。那时期没有自来水,每天早晨由工人烧好热水挑到大缸里,学生自己再掏着用。连食堂做饭用水,洗澡用水都由工人用辘轳绞水。院内还有轧水机井。
抗美援朝开始后学生定期参加宣传和临时演出。当时有活报剧、霸王鞭、短剧、腰鼓等都自编自演,由音乐老师和大队辅导员辅导。至1951年开始建立河北小学,1952年正式搬迁。在未搬家之前由省教育厅从通县师范调来几位教师,有戴利和、朱希忠、石坚、崔峥、刘旋、杨秀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