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chemxl

[江城资讯] 2017年8月1日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 15: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天也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6: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在八方 发表于 2017-8-1 15:35
一个毕业季落户的大学生才2.6万人,估计也就毕业生重量的1/10吧

已经分配到单位的都是由单位人事行政部门直接办理,这些严格地说,是自主办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6: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在八方 发表于 2017-8-1 15:35
一个毕业季落户的大学生才2.6万人,估计也就毕业生重量的1/10吧

这不是一个毕业季的,是新政以来的数字平均每天400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6: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7: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新闻,看起来信息量很大,感觉不到很提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新闻不多,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7: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wuhan29 发表于 2017-8-1 14:10
7号线今天通不了吗?

好像是过江盾构太难了 施工慢了 应该是通不了  明年应该能修好  但是按照武汉地铁开通的时间 难道要18年12月28 么  那也太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8: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筱河潺潺 发表于 2017-8-1 11:36
我市筹建“市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局”
力争在汉高校八成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这个真该有,我们集团对口的很多项目需要联合地方来落实,好多城市都在争取:成都,南京,合肥,天津,厦门这些城市都很积极,很少有看到武汉的身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9: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firefly1130 发表于 2017-8-1 12:35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 总结上半年工作 部署下半年任务
聚力抓好“十项全局重点工作”

新书记新思路,明显重点变了:长江主轴是个形象工程,这个武汉确实需要,无可厚非。只是现下阶段又冒出来个长江新城,看不懂也不看好。似乎把之前强调的重中之重,先进制造业布局投资这些放到比较靠后的位置去了!到底效果如何,拭目以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升级三大国家开发区 避免产业雷同无序竞争
2017年08月01日17:45 一财网

武汉三大产业集群高地——光谷、车都、临空港正驶入提档升级的发展快车道。

第一财经记者从武汉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上获悉,为加快开创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武汉市将全面升级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布局规划,提出“四谷”、“三城”、“三都”新格局。

“三都”即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建设“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电之都”;临空港建“三城”,即“临空制造之城”、“网络安全产业之城”、“现代健康食品之城”;东湖高新区则要全面加快自贸区建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金融、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提升高效高新产业集聚力。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指出,武汉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功能区高品质发展,促进高效高新产业集群集约集成集聚发展,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开创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

区域经济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布局各有侧重,武汉三镇有望塑造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光药金智 “四谷”并驾齐驱

2001年,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依托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应运而生。如今,7.5万户企业扎根光谷,今年上半年共实现企业总收入5659亿元,同比增长12.59%;进出口贸易值5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3%。

以华工科技、楚天团结激光、锐科激光为代表的2000多家光电子信息企业,2016年实现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光谷的光通信、激光、光电器件、新一代显示、半导体照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在全球已拥有“话语权”。其中,光纤光缆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激光器等光器件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2%,两项产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60%。近年来,随着联想、华星光电等一批企业,以及国家存储器项目落地东湖高新区,聚集在光谷的芯片、显示、终端的全产业链条已具雏形。

以“光”起步,不止于“光”。8年前从零起步的光谷生物城目前已吸引1151家生物制药企业入驻,年收入超过10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30%,在国内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个体化医疗、生物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药谷”建设可以说已初具规模。

作为湖北“资本特区”的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成为促进智力与资本相融合的纽带。东湖高新区吸引了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1000多家入驻,东湖资本大厦汇聚12家要素交易市场、100余家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和金融配套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

从产、学、研、用四个方面发力打造“智谷”,高校云集的东湖高新区同样当仁不让。今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累计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096项,同比增长57.71%;技术交易额33.82亿元,同比增长104.10%。1~5月,东湖高新区专利申请量为9647件,同比增长20.9%;其中发明专利5528件,同比增长27.2%。

围绕“下一代”汽车 打造智慧车都

以“车”立命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汽车产业独大。去年,该区汽车产量达到134万辆,位居全国汽车行业第一方阵,汽车及零部件占到该区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然而,国内汽车产销量或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为此,武汉经开区提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汽车产业占比降至55%以下。

在武汉经开区,新兴产业的种子已经播下,智能制造成为武汉经开区转型的主攻方向。目前,该区有40余家企业正在向智能工厂转型升级。美的电器武汉工厂尝到了智能化生产的甜头。2011年,月产50万台空调需要1.1万名工人,通过“机器换人”,到2015年,月产63万台,只需要4300人。短短5年时间,产能提升26%,用工量减少了39%。

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亦是提升经济增长含金量的一大法宝。据了解,去年11月,工信部与湖北省政府签署部省合作协议,批准武汉市成为国内首批、中部唯一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城市。该试点示范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停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认证等应用。示范区建设分三步走,先在2平方公里内建设封闭试验场,测试智能网联汽车的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再将示范区范围扩大至15平方公里,模拟无人驾驶;最后扩大至90平方公里全区域,覆盖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各类路况。

秦尊文指出,武汉经开区推进“车都”建设,不能继续走传统造车的老路,而应以上述试点为契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既围绕汽车产业又面向未来的高端细分门类。

升级规划 避免产业雷同无序竞争

2013年,武汉市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整合东西湖区、黄陂区和孝感市孝南区的临空港资源要素,成立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周大福、北车、惠强、比亚迪、翰宇、卓尔通航、汉能、新华光、全真光电、长江光电、中航、华中金圣达、上科电气、海航蓝海产业园、菜鸟、圆通、普洛斯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聚集于此。

今年上半年,武汉临空港开发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298.23亿元;上半年全区新开工产业项目29个,协议投资额171.60亿元;1~6月,新增签约项目36个,协议投资总额1589.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9个,协议投资总额834亿元;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协议投资总额576亿元;完成工业投资绝对值149.24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后起之秀,临空港开发区现有的产业类型略微杂拼。作为重要承载地,临空产业园除了发展临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服务为主体的航空相关产业外,还在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时尚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及汽车零配件制造等产业。这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与东湖高新区重合,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与武汉经开区雷同,并且其实力均不敌后者。

秦尊文认为,重新梳理并强调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定位,就是在提醒各区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招商引资的时候,也应有所侧重、扬长避短,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集聚资源,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完整产业链,才能提升武汉中高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9: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11号线今年也会通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9: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新城要发展什么产业估计要等到明年六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9: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城烟雨 发表于 2017-8-1 19:04
新书记新思路,明显重点变了:长江主轴是个形象工程,这个武汉确实需要,无可厚非。只是现下阶段又冒出来 ...

我倒是看懂了点,长江新城其实就是给武汉或者说汉口预留了以后发展的空间,就是有个概念,那地方不是随便开发成还建房的地方,如果不预留这个土地,大规模开发成低品质还建楼,以后怎么搞?再拆迁?而且长江新城肯定不是陈书记一个人提出来,绝对有高层对武汉的更高层次规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20:5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三大开发区的明晰定位,是开发区从粗放无序型增长向主题有序型增长升级。现在全国的开发区遍地都是,怎么样才能在开发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开发区不可能装下所有产业,发展一到几个特色主线支柱产业,在该领域成为全国的顶级龙头聚集区,是开发区在未来制胜的方法。武汉的三大开发区,在各自领域都有发展成全国顶级开发区的潜质。  那么是不是就不鼓励定位以外的产业呢? 应该是: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分工合作。上到武汉市一级平台,就要起到协调招商的作用了,市直及各区的招商业务员们出去招商,招回来的项目,假如不落在本区,而更适合另一区,则需要由武汉市统一协调奖励,最终达到共赢的目标。  进一步拓展说,武汉的地盘也毕竟有限,能在武汉落地发展的,一定要是能参与全国竞争的、引领行业发展的佼佼者。那么,一方面,这对招商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武汉招商的整个大盘子,下一步将开始出现外溢,向武汉城市圈拓展,即有些产业,可能已经不适合在武汉落地,但是又是武汉主要产业的配套产业,则可以通过武汉市的平台,与武汉城市圈的八个小兄弟协调,在城市圈落地,形成武汉开发区产业园的园外园,可享受同等的或者类似的政策。这样,一方面,加强了武汉对周边的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扩展更健全更长的产业链,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都能产生较好的拉动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22: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筱河潺潺 发表于 2017-8-1 19:19
武汉升级三大国家开发区 避免产业雷同无序竞争
2017年08月01日17:45 一财网

这什么记者,连临空港经开区和临空经济区都搞不清楚,还在大放厥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9 01:24 , Processed in 0.04994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