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HBU_David

[文物保护]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09: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U_David 于 2020-6-1 10:01 编辑

「漫话古城」街巷逸闻——延寿寺街与古城花会

保定方志 2017-10-10 14:39:21

延寿寺街地处旧城区西北部,南起双彩街,北至达五道庙街,斜对和平里,中间与半亩园西口相接,路长270余米。
与半亩园相对的路西有一段西行北折的短巷,过去人称高家胡同,亦归属此街。
此街因有建于明代的延寿寺而得名。

延寿寺街虽不长,却小有名气,不是因为街中的寺,而是一因街中段路西有原清代右营游击衙门,民国时改建为女师第一附小,后改为延寿寺小学,此校教学质量很好,在保定很有名气。
再则,街北路西有山东会馆和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公馆
山东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吴佩孚捐资重修,会馆青砖高墙大红门,三进大院另带跨院和空场,规模不小。
吴佩孚公馆高墙环裹,一米高台阶上砖、石、木精工细雕装饰的黑漆大门十分威严,两进大院,垂花门相隔,院内是屋基高筑,宽廊四合,通体花格玻璃窗,满铺地板的阔室,建筑十分讲究。

致于此街上的延寿寺,早已不存,庙址成了一片空场。
旧时的保定,每逢过年城内都有花会演出,东河坑的“耍狮子”,清真寺的“高跷”,北关的“少林”,紫河套的“旱船”,北菜园的“寸跷”都很有名气。
延寿寺街北口斜对过既是北菜园(今和平里),又有块空场,自然成了“寸跷”的演出场地。

寸跷是高约6至8寸的木制跷托,底呈“三寸金莲”形。
演员多扮女装,身着戏服,手拿手帕或团扇,脚踩寸跷,随着鼓乐声,前后左右扭摆舞动,形式和高跷相似。
过年时的花会有时单演,有时出会。出会最好看,耍狮子、蹬高跷、踩寸跷、跑旱船、打霸王鞭、推太平车、跑驴、敲大鼓、耍武术等演出丰富多彩,走上街头,在城内几处像延寿寺这样的宽绰场地耍摆起来,热闹非凡。
其中最引人的是敲大鼓、耍狮子和蹬高跷的。
敲大鼓的,那整张牛皮张成的特大号鼓,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抡圆了茶碗粗的鼓槌,敲出惊天动地的各种鼓点,四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手持十几斤重的铜钹,耍出种种花样,击出和谐音响。
蹬高跷的,那武丑、花脸、刀马旦除逗人的耍笑外,还表演绝活,脚踩一米多高的跷脚,连跳几条板凳,还要登凳上桌,从叠在一起的三张桌子上,一个跟斗翻下来,落地纹丝不动,让人惊叹不已。
耍狮子的,雌狮搔痒、舔毛、啃爪、掏耳朵,神态逼真活泼的表演逗人捧腹大笑;雄狮甩、卧、跳、窜、腾上、翻下等高难动作令人叫绝,尤其是登在一丈多高的方桌上表演“登高直立”,然后从高空“踏山跳岭”扑到地上,再就地一滚,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新中国成立后,延寿寺的这片空场建起了煤厂,延寿寺街也于1997年建成了双彩小区和小区花园广场

如今尽管在一些店庆时仍可见到“敲大鼓”的,但其风韵却远逊于花会的表演。

古城老街上曾有过的凝聚着保定人世代创作表演的花会,让人永远怀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街巷逸闻——半亩园
保定方志 2017-10-09 09:43:44

延寿寺街中段曾有条向东通往永华北路的胡同叫半亩园,路长120米,保定解放后这里的整体建筑卓然有序,西口南北仍有几处保留着高大门楼的宅院,虽经岁月沧桑,外观已显破旧,但那门前的石狮,规整的房舍,依稀可见往日住户的地位和身份。

过去,听一位住在延寿寺街的老人讲,路南一家院里有座庭园,约半亩大,除广植花木,还砌有假山,他儿时进院亲眼观赏过。

这便是“半亩园”确切的得名由来。

最值得一提的是,路北那座半塌的大门,是显赫一时的两江会馆旧址,这是载入中国近代史的一处纪念地,保定人不应把它忘却。

保定,元明以来作为京畿重镇、通都大邑,清康熙八年(1669)又成直隶首府,天南地北外籍人来保日众,一省同乡多集资兴建会馆,以其房舍供同乡集会或寄寓。
康熙二十一年(1682),江南总督定名“两江总督”,雍正元年(1723)明确其“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足见管辖区域之大,所以两江会馆是保定所有会馆中规模最大的
乾隆年间,桐城方观承当了18年直隶总督,他总结棉花种植、管理乃至纺织加工的经验,主持绘出16幅《棉花图》,并自撰说明,首冠康熙的《植棉赋》,于乾隆三十年(1765)进呈皇帝御览,乾隆皇帝在每幅图上亲笔题诗,不久方观承命人将其刻在石上,镶嵌在两江会馆墙壁中,是研究中国植棉技术的珍贵文物。
同治时期,淮军北上,不久合肥人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光绪年间“桐城派”古文大师吴汝纶掌教莲池书院,徽籍人士云集保定,可称两江会馆鼎盛时期。

20世纪初,爱国志士吴越来到保定,在乡前辈吴汝纶指点下,1902年考入直隶高等学堂读书,深受革命思潮影响,1903年与杨毓麟组织北方暗杀团,作为以“鼓吹起义、暗杀”为手段的革命军国民教育会保定支部,在这里创办两江公学(后改两江中学堂),宣传反清排满;
1905年2月,以“开通民智,提倡学术”为宗旨,创办《直隶白话报》,名曰报纸,实为综合性半月刊,这是保定历史上第一份报刊。9月,吴越在北京前门车站怀揣炸弹,刺杀清廷考察宪政五大臣,虽使载泽、绍英受轻伤,但吴越肢断腹裂,不幸以身践志。“七七”事变前,这里曾办过培英小学校。日寇侵占保定后,由敌伪“保定警备司令部”占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杨清植为首的“河北省保安处”驻此。新中国成立后为驻军某部家属院。

如今这条胡同已融入新建的双彩小区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街巷逸事——清真寺街与清真寺
保定方志 2017-10-08 10:23:36

清真寺街位于旧城东南角,穿行楼南街以东,泰山行宫以北,街为南北折而东西走向,路长120米,因街中建有清真寺而得名。

清真寺街,连同寺南的南胡同,寺西的南白衣庵(南北巷)至头条胡同,将清真寺环于中间。

此环形街周围还有多条小巷纵横穿插,东经北胡同与东胡同相接,南连二条胡同和三条胡同直通西域相同,西接头条胡同至穿行楼南,北有东西走向的南白衣庵主干街直达将军庙街。

在这一片街巷里建有三座清真寺,西寺、东寺和女寺,其中西寺规模最大,建寺历史久远。

保定自元代起即有回族居民定居,但城内无清真寺,遇节日,教民均投乡礼拜。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城守营都司官法公出资购地12亩建清真寺西寺。


当时,只建有三间正殿,数间讲堂、水房,是为清真西寺前身。后经清代、民国年间多次扩建、修整,始具今日规模。

该寺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灰砖简瓦 ,气势壮观,正门三楹,上嵌“清真寺”石匾,门后为照壁、门厅,大院西部为礼拜大殿。
殿堂两侧建有走廊。八角瑶亭在后部突起,亭尖为莲叶拱托混天球。大院南北两侧为讲堂。
全寺共有房屋59间,其中包括正殿20间,讲堂12间,水房16间,遵循伊斯兰教义,房顶、门窗均采用花卉或几何图形装饰,寺内有六通石碑,记载历史沿革。

女寺位于清真寺街北侧街中部,原建筑规模较小,加之年久失修,使用不便,后来回族人士白运章以低价将与女寺相邻的房地卖给女寺,该寺女阿訇杨吉君多方募捐,遂于1939年建成今日之女寺。该寺坐北朝南,有房17间,其中大殿9间,水房3间。

清真东寺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坐东朝西,寺门在清真寺东胡同内。1936年重修时将大殿扩为九楹并建八角瑶亭,结构比西寺更复杂精致,解放后拆除东城城墙时改为现今坐西朝东格局。

清真寺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民间流传着庚子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驻东城的德军企图纵火焚毁清真西寺,阿訇智勇退敌,保护该寺免遭兵火的故事。

著名宗教界人士安士伟大阿訇早年曾主持清真寺教务,后赴北京主持牛街清真寺。安氏学问渊博,曾编纂《宗教大词典》,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伊斯兰教协会主要负责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日本侵略军进攻山海关。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保定清真寺街人安德馨时任营长,率部与日军激战,壮烈殉国,当时东北军张学良及国民党军委均致电悼念。

回族是保定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清真寺街是回族居民传统聚居区。

现三座清真寺全部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街巷逸事——裕华路今昔
保定方志 2017-10-05 12:09:53

裕华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开辟的一条政府机关和大型商场、影剧院、旅社、邮电、书店、体育场等密布,商业氛围和古代建筑历史文化内涵浓厚的繁华街道。

这条路西起护城河的新华桥、东至环城东路,路长近1800米。此路以南大街口为界,西段称裕华西路,东段称裕华东路。

裕华东路西段原是一条宽仅5米的县学街,街中多古建,西端有高约20米,古城八景之一“横翠朝晖”的鼓楼(横翠楼),往东是钟楼(鸣霜楼),再东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县学和文庙(孔庙),民国年间改为女师第二附小。

县学东侧是明代所建高约18米,古城八景之一“奎楼应宿”的奎楼,也叫文昌阁,因其可四面通行,俗称穿行楼,是一座建在高耸的方形台城上,双檐八角、四面开门、八面设窗的亭楼。

过此楼直通穿行楼东街,但不是裕华路的走向。

1954年,裕华路沿县学街向东延伸,将穿行楼拆除。

1956年继续向东延伸,从居民区中横穿国公街,辟出新路,直达环城东路,由此裕华东路始通。

此路开通后的两侧,
20世纪
50年代分别建起当时全市第一流的电影院和最大的裕东百货公司大楼、第一旅社、新华书店等。
60年代建起河北省劳动局、人事局、财政局大楼和南市区政府,市食品公司、粮食局、文管所等一批政府机关办公楼。
70年代建成第一家工艺美术服务部大楼。80年代建起钟楼商场。古老的街区向现代化发展。

裕华西路从南大街街口至永华路口,原是分段称名的街道,有府门口(后改新县街),督署大街(省府前街),平安街(炮台街)
这段路西端原为西宽东窄,长约30米的炮台,民国年间在炮台遗址盖起店房,将路从总督署门前分成南北两条小斜巷,北边仍叫督署大街,南边叫平安街(俗称炮台街)。

这段路曾是一条衙署密集的区域,从东往西分别有:
直隶清河道署,光绪二十四年(1898)法国传教士借“保定教案”,拆除道署改建天主堂。
保定府署,民国以后先后为清苑县署、省会警察局驻地。
府马号,1922年建成济善商场(马号),1928年建成新市场。
再西就是雍正二年(1724)建成的直隶总督署,总督署门前原是由戟门、照壁、大旗杆围成的封闭方院,大旗杆原为木质,1921年曹锟改建成高336米的混凝土旗杆。总督署民国年间为河北省政府驻地。
总督署西邻是直隶按察使司狱署,1918年,时任直鲁豫巡阅使的曹锟把这里改建成光园别墅。

新中国成立后,总督署先后为河北省人 民 政 府和中共保定 市 委 驻地,1984年市委迁出,辟为博物馆。

府署先后由市公安局、财贸办公室、市商业局占用,1971年归入保定商场。

光园先后由河北省教育厅、省广播电台、省外贸局、地区外贸局占用。

这段街区也是商业繁华的路段。路北侧中部的“马号”是保定及周围地区闻名的集购物、餐饮、游乐于一体的大型商场群,周围还有东华斋、全盛馆(后改望湖春)、金华帽庄等多家店铺。
路南侧多为二层木楼的小店,大的商号有涌源、文盛厚、福合公和永安铁工厂等。

这段街道还曾是书香飘溢的地方,创办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的莲池书院享誉大江南北,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此建起保定第一所新式初等学堂“蒙养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改模范小学,1928年改名保定师范附属小学,校名延用至今。

裕华西路从永华路口至新华桥段,原没有直通路。
平安街(炮台街)西头被红关帝庙阻断,庙南约10米处,是一条西向窄街,通到唐家胡同,原称道门口,后改提法司街、民权街。
这段街北侧几乎全由衙署所占,自东而西,有清督标中军署、协署、直隶按察使署。
这些衙署民国年间由民生学校、矿业监理委员会和民生中学占用。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由河北省妇联、团省委、驻军占驻,路南除有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3)直隶督标中军副将冷庆祠和不多几家小店外均为民居。
冷庆祠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由市法院、南市区法院、杨庄法院占用。
穿过唐家胡同口再往西是水门口(西水门街)和三角地,达西城根,为城墙所挡。
这段原是杂乱的民居,很冷辟。
日伪时期,拆除部分民居,打开城垣,辟出经新华桥直通火车站的路。

裕华西路从1951年开始,根据河北省主席杨秀峰亲自确定的尽量少拆迁的原则和弯曲线型方案进行开拓,南大街口至永华路口段,除拆除炮台遗址处的商铺外,基本维持原路形。
永华路口以西,拆除红关帝庙,略向南斜向曲连提法司街,展宽街面,直达新华桥,建成如今的路形。
裕华西路展通后,开始路两侧建设,20世纪50年代建起全市最大的邮电局、中医门诊部、体育场。60年代建起河北影剧院、裕西百货公司楼。
“文化大革命”期间,光园前部由广播器材厂建起新式大楼,1971年拆除大旗杆,同年拆除老马号,建成现代化的保定商场,拆除原望湖春附近的建筑,新建望湖春、白运章、东华斋商业楼和八一影院。
80年代建总督署对面大型居民楼,建高层商业大厦,复建莲池大门及莲池商场。
进入90年代,拆建唐家胡同口以东街面多层商住楼,建新华书店,扩建裕西百货大楼等。
经过改造后的裕华西路商业繁荣,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保定城区的商业中心。

9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开始对裕华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先是拆建大慈阁商住片区,八一影院商住片区,改建裕西百货大楼,建成总督署广场和总购商业大楼。
21世纪初,拆建裕东百货大楼至南大街商业楼群。
为恢复莲池书院,搬迁保师附小,2003年在原址建起商厦。
2005年拆除冷公祠,建成永华路口到唐家胡同口商业楼群。
2006年拆建天主教堂西侧商业楼,并动工在总督署西路和光园前部建大型商场群。
2005年根据市区街路名称调整方案,将新华路、红星路合并入裕华路,使裕华路成了一条长约六七千米,由火车站直通东二环路的通衢大道。

裕华路是充分体现保定历史文化和商业文明的街道,但随着旧城改造,除点缀在裕华中路的光园、直隶总督署、大旗杆、天主教堂、莲花池、钟楼等少数古建筑外,再难找寻体现历史文化古城风貌的踪迹了,故应当做好恢复性保护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穿行楼北街——保定旧城最大的菜市
保定方志 2017-09-27 13:55:09

解放前,穿行楼北街,即大慈阁前街,是保定东城最大的菜市场。

每天一早都有附近的市民涌入菜市选购当天的蔬菜。

每天天不亮,保定四郊的菜农、养鸡户和白洋淀(安新)的鱼贩即进入这条街道摆摊。

像今天的农贸市场,他们差不多都已有相对固定的位置。

大体是,在大慈阁的坡下,
路东为鱼市,一排盛鱼和其他水产的带梁木盆直排到汇春局的胡同里。
路西,沿坡一排装鸡、鸭、鹅的竹皮笼子和蛋筐排到坡西的小杂货铺门前。
往南,街的两面就是各种应时蔬菜的挑子了。
由于是长年的菜市,路东还有多家铺面菜商,早市过后,整日供应。
除一般菜蔬外,还出售水发海参、水面筋、炸面筋泡、南豆腐、竹笋、玉兰片等。

街的北头,在通向北大街、东大街的大慈阁旁的东胡同里,路西是大慈阁石基东墙,无坐商;路东,第一家为羊肉铺,依次有水产店、猪肉铺、菜站等。

大慈阁前街的南头,还有一段粮食市。
再南,直至穿行楼下,为鸟市。
每读《红旗谱》冯兰池逛鸟市,即联想到此。
其间,还有卖鸟食蚂蚱、担丈勾之类昆虫的孩子,穿梭于鸟市之间叫卖。
他们多持一个两头以粗铁丝撑起的面布口袋装“货”。

大概到上午10时左右,菜挑和顾客陆续散去,大街才渐渐安静下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街巷逸事——县学街与文庙
保定方志 2017-09-26 15:18:29

县学街原是一条东起穿行楼,西至鼓楼脚下南大街口路长150米的小街,因街中路北有明代洪武年间所建清苑县学得名。
1954年裕华路自南大街口东拓,将街南民房拆除展宽。
1956年再次往东延拓至环城东路,县学街正式归入裕华路,只留下县学街小学门前南北一小段路仍保留原名。

县学街原是一条古朴清幽、商业气息很淡的小街,街上和民居杂陈的店铺多是檐板前伸的连板门面,除不多几家茶馆、木作、成衣和杂货铺略大外,都是单间小店。
这条街是一条古建汇集的老街,东头有奎楼(俗称穿行楼),北望大慈阁,西头是鼓楼,东邻钟楼,尤其是占去多半条街的文庙和县学更为突出。

文庙临街立一高大雄阔、砖饰精刻的照壁,照壁中间细工透雕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
照壁两侧有门可进文庙。
照壁以北是建在二尺高台上四柱三顶的棂星门石坊,坊东、西两侧为礼门、义路,中间部分是一组琉璃瓦镶嵌的九龙壁,五彩纷呈,栩栩如生。
棂星门往北是四柱三顶题额“泮宫”的木牌楼,之后紧靠玉石雕栏、石桥中架的泮池。
过泮池是建在一米高台上、面宽三间的戟门,戟门东西建有名宦祠和乡贤祠,两祠与戟门之间各立赑屃石碑一通。
过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中东西两行苍劲挺拔、高大参天的古柏,夹道耸翠,柏荫两侧各有建在一米高台基上的九间庑殿,东庑南端紧连二层楼的魁星阁。柏荫尽头是高有二米、环以周栏,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露台,露台阶前立有二座碑碣,露台后部一座雄阔的大殿,面宽五间,突兀而立,飞檐翘角斗拱交错,前有抱厦,东西为廊,这就是文庙正殿“大成殿”(俗称“大殿”),据载,殿内悬有自清康熙以来历代匾额,有“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圣神天纵”等。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独成一院,东西两侧有月洞门与前部相通。

县文庙是保定旧城内一组气势庄严、规制严谨、规模完整的古建筑群。20世纪30年代,文庙由国术馆占用,该馆既教授武术,又办有小学,除大成殿未启用外,其它殿房全部用于教学。

县学原规模只及文庙戟门以后部分,院中建有“明伦堂”和东西配殿各三间。县学门外正中也建有照壁。民国初年改建成清苑县第二初等女学堂,1919年以后改为女师第二附小。

1948年保定一解放,即从文庙崇圣祠院西侧开门,使国术馆和女师第二附小连通,合为一校,定名为县学街小学。在这条即狭窄又不长的小街上,自早到晚充溢着孩童的欢笑声、学子的朗朗读书声。

1953年街东头盖起了保定电影院,更增强了这条街道的文化氛围。

50年代中期以后,县学街小学幼儿园班独自占用文庙部分,以后经过陆续改建,到“文化大革命”中大成殿亦被拆除,文庙之貌不复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街巷逸事——税务角
保定方志 2017-09-25 11:27:59

老保定至今还习惯地称呼旧城区东、西、南大街(原鼓楼北)交汇处为税务角。

因元、明、清三代在此设税务司,又地处东、西大街与南大街拐角处,故得名。

《元史·食货志》载,税粮是元代主要的赋税项目,从ZY到地方都由户部或户房司其责。北方分丁税、地税两种,商贾和官吏、民户一样,年满十五岁者,要“验丁”缴纳丁税,每年粟两石。至于商税,元初没有定制,“至元七年(1270)遂定三十分取五之制,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但到天历(1328~1329)之际,仅保定路就征收六千五百七锭二十三两五钱。这么大的商税额,当然要设专门官署管理了。《元史·百官志》载有负责此事的大都(今北京)宣课提举司,共设从五品提举两员,从六品同提举和从七品副提举各一员。在各路总管府下只写有“税务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并未说明衙署名称和品级。以大都例推之,该叫“税务提领司”或“税务司”吧。正因为这一衙署设在这里,又处三街一巷拐角处,这便是税务角得名的由来,且足证是元初张柔重建保州后不久一直沿袭到今天的地名。

明代始在府设税课司,县设税课局,负责征收“商贾侩屠杂市”税款。民间买卖田宅,契券用印也要“征其值百分之三。”它的主官是从九品的大使。清沿用明制,仍设税课司大使,只不过隶道、府的官阶为从九品,隶州、县的未入流,也不叫“税务司”,可民间一直沿用元代的称谓。

这个地名对研究古城城市发展变迁史意义十分重大。
它证明从元代起城内主要街道的框架,历经七百余年没有多大改变。
同时说明那时候这里便是闹市通衢,十分繁华,怕该是税务司设在这里的一个原因吧。
至于明、清两代课税司是否仍旧设在这里,对税务角的得名并不十分重要。
朝代的变迁,往往使一些衙署改变地址,当然有的也会原地未动,这在我们这座古城是不乏其例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街巷逸闻 紫河套——昔日保定古玩市场
保定方志 2017-09-22 18:23:01

紫河套位于城隍庙街和原杨淑胡同之间,是一条路长近200米的南北向街道。这条多岔的小巷曾吸引过保定各阶层人士的目光,何以如此?因为它兼具北京琉璃厂和小市的双重功能,各阶层的人们,花不了俩钱,都能在那里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

紫河套原是莲池经北水门入护城河的排水沟,因沟水呈紫黑色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沟,辟为古旧市场。它的兴起和繁荣,跟“打鼓的”这一行业相关。

“打鼓的”便是走街串巷,收买故物旧货的人们。因北京干这一行的,都用带头的竹片,敲打手握的皮鼓,专收珍贵物品的打硬鼓,只买日用杂什的敲软鼓。而保定收值钱东西的不打鼓,只吆喝“珠宝玉器,金银首饰,硬木家具,名人字画的,我买”;只购家用杂物的,则挑一副笸箩状荆筐,手摇碗口大的带把皮鼓(很像孩子们玩的拨浪鼓),但人们还是叫他们“打鼓的”。他们收购来的故物旧货要集散,要销售,于是紫河套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经营故物旧货的店铺、地摊,很快兴旺起来。

紫河套既是古旧市场,凡是旧物就无所不有了。除估衣一类多在城隍庙内,其他诸如木器、铜器、铁器、瓷器、玉器、玉饰、漆器、玻璃制品等各类古旧什物都在这个市场的经营范围之内。单以瓷器为例,就有各式茶具、酒具、食具、花瓶、掸瓶、帽筒、福禄寿三星神像及多种瓷质古玩。铜器则有五供(香炉、蜡扦等)、佛像、墨盒、笔架、镇纸、火锅、锁钥、古钱币等。其中应不乏具有文物价值的精品乃至珍品。那些台镜、梳妆镜、清装美人画挂镜多为清代及民国初之物,颇具时代特征。至于那些怀表、茶镜、鼻烟壶、水烟袋、绣花扇套、槟榔荷包、蝈蝈葫芦、蛐蛐罐儿等等杂项就难以一一记述了。

由于此街和杨淑胡同有横道相通,以至那条街的一个地段也渐渐衍起商摊。经营的多为旧鞋、旧帽、旧书、旧报之类。旧书档次低,一些中小学生的旧课本也单摆陈列。20世纪50年代,作家梁斌经常光顾这里的旧书店和古画店,原副**李子光、省**副主席李一夫曾于此购得宋元古画真迹。

紫河套北口有一段带棚的过厅,里边两侧都是古玩店、裱画作坊,有七八家,门脸儿个个古色古香。其中头一家,是家收售古旧字画兼营裱画的店铺。店的四壁悬满山水、人物、花鸟及书法条幅。柜台一角,还摆有各家各体的法帖出售。其中有清末名书家刘春霖的小楷字帖《兰亭序》、《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因为这位末科状元和保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关系,所以老保定对其人其帖记忆较深。从北口往南不远,路西有一家旧硬木家具店。一进去,就见各式的硬木桌、椅、橱、柜、条案、茶几、高脚花盆架等,密集有序地摞于曲折通道的两旁,直达顶棚。这些明清紫檀木器,如在今天,当会“抢手”,不致束之高阁了。

今天,紫河套已经旧貌换新颜。这篇谈往只想告诉后来者:咱保定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处经济色彩、文化氛围都很浓的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街巷逸事——五巷连通的四棵槐
保定方志 2017-09-20 10:50:13


四棵槐是一条西邻北大街,北连王家楼,基本成一长方形,长近400米的小街。

这条小街周边有前平嘉胡同、王家楼、公德胡同、胡家井、扁豆胡同五条小巷连通,穿行其间很有些扑朔迷离之感。

此处中间原是大河坑,因明代有四棵高大的古槐而得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法、德、意联军侵入保定,在此杀害了众多“拳民”,致使坑水被染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坑,后由槐茂酱园据此盖起作坊。槐茂酱园作坊在四棵槐,门市在西大街,相传酱园开业于清康熙十年(1671),专营酱业,由于制作精细、用料考究渐渐驰名。
光绪二十九年(1903),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谒西陵,在保定驻跸,品尝槐茂酱菜赐名“太平菜”后,名声大噪。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槐茂酱菜得以远销,名闻全国。槐茂创始人是原籍浙江绍兴,由北京迁保的赵氏夫妇,以几口大缸起家,在西街二道口依大槐树建起铺面,起名槐茂,以示兴隆茂盛之意。由于艰苦创业,所制酱菜口味独特,生意逐渐兴旺,传至第六代达鼎盛时期,有大缸2400口,作坊3处,人员50余名。至第七代,把产业分成三股,除原槐茂外另开设永茂和槐昌永三号经营,直至保定解放。

四棵槐西连的公德胡同,长100多米,曾名嘴巴子胡同。原来这条胡同宽仅容一人通行,一次有两人对面走来,其中一人趾高气扬横膀而行,并蛮横无礼,气的对方打了他一个嘴巴,从而得名。后来,经过两侧邻里协商,各宅户都让出二尺,才形成以后宽近二米的胡同,为颂扬美德,改名公德胡同。

四棵槐北连王家楼,长近百米,街东段路北有清同治初年王东序建的私宅,宅内建有一所楼房院。
王乐善好施,每遇灾害必施粥舍米周济穷人,他看到街坊邻里的孩子求学不便,便慷慨地将楼房院辟为私塾,免收束脩(学费),邻里慕其义,就把此街叫做王家楼。
1928年,王家没落,由时任城防司令的周思诚购得。新中国成立后周思诚将此宅献给国家。

四棵槐北连的前平嘉胡同,长230多米,明代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随其作战有功的蒙古族兄弟二人,被封为副千户,赐姓平,分别住在前后街,得名前、后平嘉胡同。两胡同以一巷互连,称之为中平嘉胡同,胡同中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起的云贵会馆

四棵槐南通的胡家井,东西走向,路长百米;扁豆胡同,南北走向,路长160多米。胡家井因街中曾有胡氏所打一井,以卖水为生而得名;扁豆胡同原称扁担胡同,因其街形弯曲成扁担状而得名,后更名扁豆胡同。

如今这片胡同密布的街区已在1999年城建统一规划中,建成新楼密集的中华小区,不复有原来的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街巷逸事——琅瑚街忆旧
保定方志 2017-09-19 17:18:27

琅瑚街位于原城隍庙街往东至北大街二道口,与前平嘉胡同西口斜对,中段南通紫河套,北通后福盈,路长340余米,它的得名和街西口与城隍庙毗邻的土地祠大有关系。

若问土地祠建于何年,由谁所建,这与当年的张柔有关。
张柔原为金朝将领,以后被迫降蒙古,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攻陷保州,屠城三日,文物古迹、房屋建筑尽毁,保州移治满城。
后来张柔成为蒙古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他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将保州治所回迁。
在残留的废墟旧地上重建保州城时,共建寺、庙、祠、观、庵等数十座,其中就包括土地祠。
他之所以建土地祠是因为对土地的崇拜源远流长,从敬奉“后土”到“社神”进而到“土地神”,无不表明人们对土地的敬重。
沿袭到明代时,由于朱元璋对城隍的大力推崇和加封,城隍步步高升,“土地神”就降为城隍的下属。
拜祭土地神,在民间已成为深入城乡的民风民俗。而土地庙(祠)则是城乡必有的祭祀场所,连衙署内也建有土地祠。
明代以后,也许是土地神的形象和“级别”随着朝代更替越来越小,土地庙的规模也相应地越来越简陋,大多是一座孤间小庙,内供奉泥塑的土地神像,还有的村仅有一座像现在电话亭那么大的小庙,没有神像,只有一狭小长条木牌上书“当方土地之神位”。

惟独保定土地祠与众不同,一是建于元代而且规模大,二是为官方祭祀之处。
它坐落在琅瑚街西口,坐北朝南与城隍庙相邻,原有三套院落,三楹大殿和属配厢房。
大门两边左有石狼,右有石虎,狼虎街之名源于此,1918年雅化地名时,以谐音改称琅瑚街。
清同治十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这座土地祠里,办起了直隶官刻印书局,除印刷《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县志外,还承印莲池书院课艺、私人撰著及承印各省分担的《四库全书》等,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流传做出了贡献。
可惜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十九日,英、法、德、意侵略联军攻陷保定府,驻北城的德军占此,竟用这些珍贵的书版当柴烧,统统付之一炬
这页耻辱的历史,保定人民不应忘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胡同趣闻——大、小安市胡同与慈禧行宫
保定方志 2017-09-18 16:24:56


大安市胡同和小安市胡同地处兴华路东段路南,两胡同东西夹峙今保定二中,小安市胡同居东,南头东折通南大街,长160多米,较窄,大安市胡同居西,是一条直街,长130余米,略宽。

这两条胡同原称大、小南寺胡同,南寺即永宁寺,俗称南大寺,为宋代初建,明代重修1900年8月英、法、德、意联军侵入保定,因此寺曾是义和团拳场而遭毁

1903年袁世凯为恭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谒西陵来保,将寺址改建为行宫。
行宫坐北面南,整座建筑大体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议政部分,以主殿区为中心,殿前是石栏环护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并以穿廊连接东西两个四合院。中部是起居部分,分中、东、西三组前后带廊并互以穿廊连通的六个四合院组成。后部是休闲大院,以戏楼为中心,楼前一条东西向曲折贯穿的小河,中部开扩成池,池中建一石舫。院中的戏楼建在二米高台上,富丽堂皇,负责工程的官员为讨好慈禧,绞尽脑汁在戏楼顶上设计了一个独具匠心的木雕装饰“莲叶托桃”。生性多疑又反复无常的慈禧看戏时发现这装饰,立即触动了“庚子之变”离京连夜脱逃的情景,认为这是特意对她的讥讽,于是大怒,想斩杀有关官员,但又考虑到自己的尊严,于是一阵雷霆之后,不了了之。

关于这“莲叶托桃”还有一种传说是:一名施工老工匠,对为慈禧修建行宫非常气愤,于是巧妙构思雕刻了寓意深刻的“莲叶托桃”,用来骂慈禧“洋人一来,连(莲)夜(叶)脱(托)逃(桃)”的狼狈形象。可慈禧看到这莲叶托桃,没有觉察其意,反而十分高兴,当即赏赐了工匠。可惜这戏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如今这段历史传说只有在莲池内借喻“莲叶托桃”改建的亭子顶得以印证了。

慈禧行宫在民国初年由曹锟第三师驻入,1935年原东北军进驻,1937年五十二军第二师郑洞国部驻此,1938年保定师范迁入(后部为日伪教育厅),1946年保定中学迁入。

保定解放后由保定二中占用,此后经陆续改建。

至2000年,行宫建筑基本拆除,仅留主殿及侧配殿,以表行宫遗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胡同趣闻——关岳庙胡同
保定方志 2017-09-17 17:31:26

关岳庙胡同原称关帝庙胡同,俗称“老爷庙”胡同,位于府学后街中段路南通往南城根东马道。

胡同之名源于该胡同东侧有一金末元初建的关帝(武安王)庙

民国时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效仿袁世凯在北京将关羽同岳飞共祀建“关岳庙”之形制,于1919年出资在原关帝庙的基础上翻修添建关岳庙和戏楼,1921年竣工后,此胡同也随之改称关岳庙胡同。

该庙建成后,曾繁华兴旺一时,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庙址被改作他用,直到1993年关岳庙被保定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力高集团在承建这片旧城改造工程时重修现存的戏楼、前殿,复建后殿和“关岳行宫”的牌坊,关岳庙修复竣工后,此地开辟为古旧市场。

旧时保定古玩店铺均集中在紫河套、琅瑚街、城隍庙街一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行业一度停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保定古玩业又重新兴起,是全国最早的,市区内最初形成气候的是体育场西侧的西河坡古玩市场。现如今关岳庙胡同两侧的古董字画、金石陶瓷、文房四宝等店铺和每周双休日的临时荟萃于此的古玩摊位已形成保定一道有着独特魅力和商业价值的风景线。凡是到过此古玩市场的人们都说,每每走进这里,回回都必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摊位的古玩旧书所吸引、所陶醉,莫不以此古玩市场为必到之处。


一位位身份、年龄、职业不同的卖主,在自己的地摊上,将其所有的陈列尽情、尽力兜售,推荐自己所卖的那些不明身份、不辨真假、不知来历的各时、各代、各形、各色的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钱币、邮品、票证、书画、书报、古家具等,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仿佛有一个故事和奇闻逸事。


一个个风度、气质、资历不同的淘宝者或为兴趣、或为鉴赏、或为收藏、或为生意,一旦成交,必簇拥来一群看客,众人会不约而同地品味,揣摩着是“赔”是“赚”,说不定其中的那个缄默不语者正是位“古玩虫”,真人不露相的“淘爷”……

自古以来就有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说法,很多人通过经营古玩古物,发家致富。另外,由于许多收藏者也经常光顾古玩市场,并不都是为了买卖古玩发家致富,而是意识到收藏的重要性,开始以藏养藏、以藏研藏,主要是为了增添珍贵藏品实物,也为研究藏品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价值著书立说。常来这儿逛逛,既开眼界,又长知识,还能“淘金”,可说是一举多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0: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胡同趣闻——管驿街及附近的胡同
保定方志 2017-09-16 17:57:28

县学街以南,府学后以北,南大街以东,穿行楼南以西,是一个小胡同密集穿插区,其间有管驿街、县学胡同、法华庵、观音堂、玄坛庙、安祥胡同、王字街、当铺胡同

这一片区以四合院民居为主,间有官宅大院,并有几座各具特色的寺庙庵堂,可算老保定城区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体。


从府学后街往北有东、中、西三条胡同进入这片街区,最东的胡同称管驿街,中部称玄坛庙,西部称王字街。
其中管驿街北口为法华庵,法华庵为东西街,东通穿行楼南,西交县学胡同东口和观音堂北口;
玄坛庙北口与观音堂南口相接,其西胡同与王字街和通南大街的当铺胡同成十字相交;
王字街北口与安祥胡同相连,安祥胡同为东西街,西通南大街,东连观音堂,中间段北侧为县学胡同西口,县学胡同北口连通县学街。
在这曲折复杂、形同迷宫的路巷中,首先谈谈管驿街。

管驿街长近200米,因街中有历代通邮的“官驿”(金台驿)而得名官驿街。又因“官驿”设驿丞专管驿传事务,驿丞驻此街,故后改称管驿街。
退回一百多年,文书传递、信件往来全靠人骑马奔驰于驿站之间,紧急文书如“八百里”、“六百里”只能歇马不歇人。马挂响铃,奔驰如飞。
因此官驿是各地必设的官办邮递兼接待过往官员的专门机构。保定宋代就建起驿馆金台顿,金元以下名金台驿。金台驿设驿丞,“掌驿站军马迎送”,是未入流的无品小官,也没有衙署。
因保定一直是路、府、省的治所,所以驿馆配有马120匹、驴13头,共有伕役232名,年耗银10696两5钱。
在全府驿站中规模最大,经费最多,故称“大驿”。
到清雍正年间,“丞缺裁撤,金台驿移于西部孔道(今金台驿街),独遗丞署旧址,售之民间”。此后“大驿”渐渐沦为大杂院。
清末此院办起“管驿初等小学堂”,后被冯玉祥将军买下,建为公馆,“七七”事变前曾作为河北省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驻地,后来成为管驿街小学。

官驿的南部建有一座马神庙(俗称马王庙),马神庙供奉马神,祭马神可追溯到周代,“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周步诸神”。隋、唐更定制“四时祭马神”。
宋代“以马祖等祭为小祀”。明、清与马政有关的官员,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都要祭马神庙,形成颇为热闹的庙会,有戏曲、杂技、花会演出。
1937年9月保定沦陷后庙会停办。当时驿传主要靠马,自然要按制祭祀马神,祈求保佑人马平安了。
雍正年间金台驿移走后,马神庙“因修葺无人,日渐荒废”,乾隆四十四年(1779)赵世泰捐资重修,施地养赡,延请僧人主持,到光绪三年(1877)还因“年湮代远,园地无存,物换人移,岁修久废”,弄得神厨殿宇欹斜,庐舍门垣倾圮,又重修了一遍。
到20世纪50年代初,马神庙正殿和东、南配殿仍在,是管驿街小学的一部分。

管驿街北边是东西走向的法华庵,街长120米,因其中部南拐路西有座法华庵得名。
法华庵坐西向东,一进院,正殿是前带抱厦、面宽三间歇山顶式殿堂,原南北各有配殿三间,民国时在此办达人小学,拆北配殿建成一座五开间二层小楼为教室。
新中国成立后冀中群众剧社、河北省文工团曾驻此,后为民居。

管驿街西边与之平行的南北胡同即是观音堂,长约170米,胡同南部巷底有一座明代修建单开间带抱厦歇山顶式小庙,供奉观音菩萨,称作观音堂,这也是胡同名称的由来。
观音堂虽小,但知名度很高,因其是一坐南朝北的倒座观音庙,尤其是抱柱上的对联“问观音为何倒座,叹世人不肯回头”更为著称。


从观音堂小庙西侧南折便是玄坛庙,胡同长近90米,原胡同东侧有座建于明代的庙,供奉财神爷黑虎玄坛赵公元帅赵公明,而使这南半段胡同得名。
一条不长的胡同中间虽有曲折,却因庙得了两个名,在保定城中确属仅见。这两座庙清末都曾办过初等小学堂。

观音堂北口往西是直通南大街的安祥胡同,路长200米,清代前,因临近金台驿和马号(今保定商场处),钉马掌、做马鞍的作坊较多,最早叫鞍匠胡同,后改鞍响胡同,再以后才谐音雅化成今名。
胡同西头路北有商震的另一所旧居,九套院,十分雄阔。


安祥胡同西部往南便是王字街了,街长320米,据《清苑县志》载,此街曾为元、明、清四个王姓进士居住地而得名,恰此街连同北边安祥胡同,南边府学后,中部玄坛庙,形同“王”字,故后人多以街形得名而传之。
街中部是一条宽一米多,通南大街的狭窄胡同,胡同西部南侧是开在南大街上“玉丰当”的宅院,故得名当铺胡同(后并入王字街)。

当铺胡同东口北侧是占去王字街大半条街的王占元宅。
王占元在保定置有多处房产,并开办乾义面粉公司和电灯公司,是当时名噪一时的保定首富。
此院曾作为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场所。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并颁发停战令,为执行“停战令”,军调部于2月19日派出三方代表(国民党萧凤歧中校、**柴军武上校、美国为亨利·邓克中校)到保定。
次日在此院召开记者和群众代表会议。
**方为促使双方谈判有所进展,冀中军区代司令员孙毅亲自到场参加谈判,双方代表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协议:以金线河为界,维持现状,国共两军互不侵犯。
当铺胡同东口南侧是保定第二处“山东会馆”(第一处在延寿寺),王占元因同乡吴佩孚强占了他的两湖地盘,而反目。
下台后王不愿在吴的山东会馆议事,就在自己宅旁另建起山东会馆。
此会馆在高树勋任河北省保安处长时,辟为公馆。

安祥胡同中段北侧便是略呈“丁”字形,路长250米的县学胡同西口,此胡同因其北口连通县学街,又正对明朝修建的县文庙而得名。
原南部东西街达安祥胡同段称南县街,东部通玄坛庙段称县学胡同,后合并统一了名称。

县学胡同为一般居民区,也兼有几所大宅,西部胡同拐角处的郑宅很有代表性,全院砖木雕饰,遍透奢华。

如今这片方正的街区,除留有王占元宅和重建的观音堂外,已全部湮没在裕华园小区密集的楼群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胡同趣闻——相府胡同和于公祠
保定方志 2017-09-14 10:57:36

保定城内东大街西段北侧,原有一条通往杨淑胡同(新北街)的斜胡同,长约200米,叫相府胡同。传说康熙年间的直隶巡抚于成龙曾在此住,因他领过总督和太子少保衔,有相位之称,他居住的胡同就叫成相府胡同。

于成龙终生为官,以清廉著称。

在他任巡抚时,有次外出巡查,得知有一家聘闺女,买了不少贵重嫁妆,不料,一夜间被人挖通墙壁,把嫁妆盗走了。
当地知府对此无头案感到非常棘手,正巧于公巡到,当即下令把城门关闭,只留一个城门让人出入。
并派得力公差把守城门,严密搜查行人携带的物品,同时发出布告,要求全城百姓都在家等候,准备接受次日的全城大搜查。
于公暗中吩咐把守城门的公差:“凡多次出入者抓起来。”
时至中午时分,抓到了两人。单从外表看,他俩手中没拿任何东西,丝毫没露任何痕迹,可于公却认定他俩是真正的贼人。
二人百般抵赖,死不认账。于公令其解衣,进行搜查,才发现外衣里边穿的全是女装,与失盗的嫁妆一样。
盗者怕次日在全城搜查,赃物又多,难以转移,才把衣服套在里边,掩人耳目,蒙混过去,把赃物转移到城外。
因一次带不完,就分多次带出,故他俩多次出入城门,这花招早在于公意料之中,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贼犯。
人称于公明察秋毫,破案如神,致使贼盗生畏,百姓安居乐业。
因他生前体恤百姓,受到人民拥戴,死后为他在保定西关大街路北(原西关派出所址)建祠,称于公祠,以示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1: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古城」胡同趣闻——火神庙街与撒珠胡同
保定方志 2017-09-13 08:17:47

火神庙街东接撒珠胡同,西连贵显胡同,南通穿行楼东,长150余米,“文化大革命”时更名幸福街后,一直沿用。
撒珠胡同是一条“L”形小巷,西接幸福街,东至沙牛胡同,北通东大街,长220余米,曾名杀猪胡同。

火神庙街中部有明代所建火神庙。
提到火人们自然会想到始祖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自远古以来,人们就深刻认识到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支柱,和水同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炎帝注重火,并以火为官:
春官为大火,夏官为中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汉书》五行志记:“帝喾则有祝融,尧时有阏伯,民赖其德,死则为火祖,配祭火星。”后世即以炎帝为火帝,祝融阏伯为火神祀之。
火神庙坐北面南,门前立一四柱三顶精工巧构的木牌楼(1975年移至莲花池),庙内三进大殿,前两进殿面阔三间,以连廊相合,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带抱厦,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三间。
火神庙门正对一条长约50米的小巷,巷底与穿行楼东“丁”字相交处建有一座酬祀火神的戏楼。
戏楼房舍极高,西侧有台阶可上达,戏楼南部是化妆间,北部成亭状的戏台横跨街上,三面临街,下可通行,这是一组国内罕见的别致建筑,可惜1984年被拆除。



这座火神庙还有一段传说:清朝雍正帝继位,众兄弟不服,特别是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被雍正视为死敌,后抓住两人过错,削籍离宗,革去黄带子,定为死罪,并下诏将允禩改名阿其那(满语狗)幽禁宗人府,将允禟改名赛黑思(满语猪)押到保定幽禁。时任直隶总督的李绂为讨好雍正,将允禟幽禁在火神庙,派兵严守,命守卫一日三餐只可供瓜,时值酷暑,蝇蚋遍地,臭气熏天。当时火神庙东侧的撒珠胡同一带是专供金台驿站肉食的宰猪场,李绂下令全城所有屠户杀猪必须都到火神庙这里集中宰杀,围观众人都须大喊“猪大逆,杀死你”。喊声此起彼伏,仅一墙之隔养尊处优惯了的允禟,日夜煎熬,无片刻安宁,不久病倒。李绂命医投以“霹雳丸”药(保定民间医方,性猛烈,壮者补,弱者泻),几剂下肚,腹泻失禁,死于幽所。
此后,这一地段成了城里固定的杀猪场。随着民宅渐多形成了胡同,就叫杀猪胡同。后以谐音雅化为撒珠胡同。

火神庙西邻是奉祀“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的洞阳宫(金未洞元宫),光绪三十年(1905)前后改建成花乐戏园,当时的京剧名角荀慧生、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河北梆子名角刘喜奎等都曾在这里演出过。

新中国成立后,火神庙和洞阳宫由三三烟厂(保定烟厂前身)占用,后归入织绒厂,直至1999年城建规划拆除建新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14 02:31 , Processed in 0.04977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