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铭伊1986

[原创摄影] 新宿御苑?NYC中央公园?不,这里是WUHAN!!!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3 15: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铭伊1986 发表于 2020-11-23 15:20
鲁迅早死了,早就无法考证了。。。不过有的词汇就很确定,例如“物理”、“化学”、“科学”等。。。

这就不用你教我了 算上国内本科和在日本读修士+上班呆的几年 研究日语也有快10年了 现代汉语是有不少词汇来自日语 但是你知不知道有多少词是明清时期传教士和本土学者共同翻译的结果 也就是所谓的出口转内销 哪怕真有傻子信现代汉语70%的词汇来自日语 我是不是可以说现代日语99%的汉字来自汉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5: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虎虎虎虎 发表于 2020-11-23 15:14
这还是当年殖民者留下的家底,说起来惭愧

没什么好惭愧的,正是近代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关起门来自以为是,发达的地区很多年前同样经历过大建设时期,规划和设计上我们现在才遇到的很多问题,人家一开始也会遇到,所以多看看别人先进的地方,我们自己也能少走些弯路没什么不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5: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 我来打你脸了 物理 化学 是吧?
“物理”一词,始见于明末学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1872年出版的由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主持编纂的汉英字典《华英萃林韵府》已经将“物理”与英语的“physics”对译,而日本是1875年出版的小学教材《物理阶梯》中才首先使用“物理”一词。
“化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廉臣所编的《格物探源》,而这个词在19世纪70年代传入日本,取代了原本的音译词“舍密”。
还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5: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雏菊sama 发表于 2020-11-23 15:57
来 我来打你脸了 物理 化学 是吧?
“物理”一词,始见于明末学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1872年出版的由美 ...

结果到头来 原来是日本借了汉语词汇啊 脸都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16: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雏菊sama 发表于 2020-11-23 15:58
结果到头来 原来是日本借了汉语词汇啊 脸都肿了

好棒好有学问佩服佩服。。。岛国人喜欢较真,极致细腻的民族性格也很好的学到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TOSHIBA 发表于 2020-11-23 10:22
由于去日本已经是前几年的事情了,手头可对比照片不多,不过江汉路变化还是有的,特别是中山大道重新整 ...

中肯,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铭伊1986 发表于 2020-11-23 16:04
好棒好有学问佩服佩服。。。岛国人喜欢较真,极致细腻的民族性格也很好的学到手了

你太看得起倭民了 我本来就是学语言的 这就是我的研究方向而已 关它们屁事 倒是你 把倭民的阴阳怪气学到骨子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octurne 于 2020-11-23 16:16 编辑
桂雏菊sama 发表于 2020-11-23 15:58
结果到头来 原来是日本借了汉语词汇啊 脸都肿了


能理解你劝谕的心情,越是了解日本,越是不会被迷惑。20年前我也迷恋过这个国家,发了疯一样搜罗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那时候图书市场上谈论日本的图书不像如今俯拾皆是。

其实你应该默默不语的。

楼主分享一下照片,没什么不好,到今天,可能仍然有很多人不怎么了解这个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Nocturne 发表于 2020-11-23 16:12
能理解你劝谕的心情,越是了解日本,越是不会被迷惑。20年前我也迷恋过这个国家,发了疯一样搜罗所有能 ...

我堂堂大中华 竟然沦落到这么多人痴迷于一个弹丸倭国 我感到十分痛心 我们的宣传哪怕做到倭国外务省的1% 也不会出现今天这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16: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桂雏菊sama 发表于 2020-11-23 16:11
你太看得起倭民了 我本来就是学语言的 这就是我的研究方向而已 关它们屁事 倒是你 把倭民的阴阳怪气学到 ...

人身攻击就没意思了,也没有回应的价值!可以试着区别一下所谓阴阳怪气跟暧昧的含义,也是倭国特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11-23 16:31 编辑
虎虎虎虎 发表于 2020-11-23 15:14
这还是当年殖民者留下的家底,说起来惭愧


并不该这么想,武汉现存的优秀租界建筑,是近代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不仅不应该惭愧,更应该感到骄傲。


纵观租界发展历程,根据重要历史事件对近代汉口租界区的影响,可将近代汉口租界建筑修建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租界创立初期,即1861年到1898年,从英租界设立并兴建总领馆开始,到日本租界建立后,现租界范围及轮廓基本形成,租界内外交通及建设已成规模。

这一时期建设项目主要为使馆及相应配套建筑,随着外国资本进入,外资企业的建筑及洋行建筑大量增加,及至19世纪末,大批外资银行的配套居住建筑也大量兴建起来。


此阶段内建筑形式体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和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师多为外国本土设计师,与租界所在区域联系较少,设计过程甚至不在汉口完成。


这一阶段的代表建筑就是各国总领馆。




但第一阶段只是武汉租界建筑修建历程中的一小部分时段,且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在租界存续期就经历拆除重建,实际保存到现在的比例相当少。



第二阶段是租界发展及扩张,即1898年带1917年。1898年后各国纷纷在汉口超界筑路,建设力度加大,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1906年平汉铁路通车后,汉口作为中国最重要商业中心的地位已经非常明显,租界规模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租界建筑项目覆盖几乎所有类型,尤其外资企业及洋行的设立较之前成倍增长。

此阶段内建筑形式主要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兼有大量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已经开始汉口本土化,建筑师为在汉口租界长期从业的外国人,中国人参与设计和施工。


此一阶段代表建筑见下表,好多都是中国人自己建造,有的已经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比如平汉铁路局的设计师夏光宇,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长及总干事,是土生土长的江苏青浦人。





第三阶段是租界发展的极盛与转逝,即1917年到1937年。抗战汉口沦陷前租界全部收回,此期间租界商业发展并未因社会变革而停顿,相反由于一战,中国民族资本崛起,汉口租界经济稳步发展。

根据1925年统计,武汉的中国银行发展为32家,与当时的140家钱庄和15家外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一阶段建筑形势随着欧美现代注意思潮的兴起而变得更加现代简洁,现代主义建筑及Art Deco风格成为时代主流。其中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流行的Art Deco折线形摩登风格(Zigzag Modern)在汉口的流行值得关注。

此一阶段汉口租界建筑涉及呈现本土设计师与外国原有设计师同台竞争的态势,施工等相关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本土化。


代表建筑见下表,现存的租界建筑绝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修建。





所以,你说都是殖民者留下的家底非常不确切,租界建筑修建发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然后逐渐追逐赶超历程的缩影。至今尚存的这些优秀历史建筑,准确说来,算是当年在武汉生活工作的市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为之自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幸亏大部分老宝贝还在,还没有被推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11-23 16:48 编辑
虎虎虎虎 发表于 2020-11-23 15:14
这还是当年殖民者留下的家底,说起来惭愧


武汉的这些历史建筑,你去查施工单位,基本清一色的中国人自己经营,比如汉协盛、广荣兴、汉和顺、正兴隆、魏清记、李丽记,康生记、钟恒记等等等等,大部分甚至就是武汉本地的。


再比如设计机构,代表性的景明洋行,虽然是英资,总部就在汉口。成员结构上,虽然也有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建筑学院的英国人何伯乐、毕业于德国柏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德国人韩贝礼、毕业于德国格阿高级工程建筑专科学校的德国人石格士等外国专业技术人员,但大部分还是中国人,比如刘根泰、钟前功、蒋啸涛、许佩青、顾本祥等人。


这家设计机构,还培养出了中国“先锋派”建筑师代表人物卢镛标。刚到汉口的他满口舟山话,对建筑设计一窍不通,但在景明洋行通过自学,花了两年取得建筑师地位。

后来与同在景明洋行工作的建筑师刘根泰合作,在汉口宏春里16号组建宏泰测绘行,通过函授攻读美国土木工程,学习了“芝加哥学派”和当时流行于美国的“装饰艺术风格”。


卢镛标设计的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不止是在汉口租界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整个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成就的重要实例。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一一列举,武汉租界区有今时今日的面貌,外国人的贡献固然有,但主要还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发挥聪明才智、勤劳奋斗的结果,基本是我们自己建成的,完全用不着妄自菲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0-11-23 16:29
并不该这么想,武汉现存的优秀租界建筑,是近代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不仅不应该惭愧,更应该 ...

我说的意思是,后来的几十年的城建还没当时修得好,我也为当时的市民骄傲啊,为后来的市民惭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3 16: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crocol 发表于 2020-11-23 16:41
幸亏大部分老宝贝还在,还没有被推平。

非常庆幸,虽然历史走了不少弯路,但总归是有清醒的人知道好,武汉美术馆就是很好的老旧建筑活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22:00 , Processed in 0.082517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