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1-23 16: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11-23 16:31 编辑
并不该这么想,武汉现存的优秀租界建筑,是近代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不仅不应该惭愧,更应该感到骄傲。
纵观租界发展历程,根据重要历史事件对近代汉口租界区的影响,可将近代汉口租界建筑修建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租界创立初期,即1861年到1898年,从英租界设立并兴建总领馆开始,到日本租界建立后,现租界范围及轮廓基本形成,租界内外交通及建设已成规模。
这一时期建设项目主要为使馆及相应配套建筑,随着外国资本进入,外资企业的建筑及洋行建筑大量增加,及至19世纪末,大批外资银行的配套居住建筑也大量兴建起来。
此阶段内建筑形式体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和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师多为外国本土设计师,与租界所在区域联系较少,设计过程甚至不在汉口完成。
这一阶段的代表建筑就是各国总领馆。
但第一阶段只是武汉租界建筑修建历程中的一小部分时段,且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在租界存续期就经历拆除重建,实际保存到现在的比例相当少。
第二阶段是租界发展及扩张,即1898年带1917年。1898年后各国纷纷在汉口超界筑路,建设力度加大,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1906年平汉铁路通车后,汉口作为中国最重要商业中心的地位已经非常明显,租界规模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租界建筑项目覆盖几乎所有类型,尤其外资企业及洋行的设立较之前成倍增长。
此阶段内建筑形式主要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兼有大量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已经开始汉口本土化,建筑师为在汉口租界长期从业的外国人,中国人参与设计和施工。
此一阶段代表建筑见下表,好多都是中国人自己建造,有的已经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比如平汉铁路局的设计师夏光宇,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长及总干事,是土生土长的江苏青浦人。
第三阶段是租界发展的极盛与转逝,即1917年到1937年。抗战汉口沦陷前租界全部收回,此期间租界商业发展并未因社会变革而停顿,相反由于一战,中国民族资本崛起,汉口租界经济稳步发展。
根据1925年统计,武汉的中国银行发展为32家,与当时的140家钱庄和15家外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一阶段建筑形势随着欧美现代注意思潮的兴起而变得更加现代简洁,现代主义建筑及Art Deco风格成为时代主流。其中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流行的Art Deco折线形摩登风格(Zigzag Modern)在汉口的流行值得关注。
此一阶段汉口租界建筑涉及呈现本土设计师与外国原有设计师同台竞争的态势,施工等相关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本土化。
代表建筑见下表,现存的租界建筑绝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修建。
所以,你说都是殖民者留下的家底非常不确切,租界建筑修建发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然后逐渐追逐赶超历程的缩影。至今尚存的这些优秀历史建筑,准确说来,算是当年在武汉生活工作的市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为之自豪!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