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9-23 16: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窄窄的长长的巷子两边,老房子又升起了炊烟。刚刚下过小雨的街道上,青石板缝里的青苔绿得鲜艳。黛瓦青墙,雕花门帘,这样的场景并非是明清时期的街巷,而是在长沙繁华的城市中心——都正街。时尚文艺的青年旅社、咖啡店,坐落在一处处古朴的老宅里,千年老街也玩起了“穿越”。
继今年1月主街建成开放后,都正街历史文化街区7条支巷也已于近日基本完成外观建设,国庆节将正式对市民开放。面目一新的都正街,已渐渐让人忘却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危房遍布、隐患重重的模样。2013年,针对都正街芙蓉区段历史文化街区提质改造的“有机棚改”项目启动,家园蝶变的历程正是由此开始。
棚改与改造旧城保护文脉有机结合
据历史学家研究,长沙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照此算来,长沙这座城市存世已近三千年。对于一座这样的城市而言,大拆大建的旧式棚户区改造,不仅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它会斩断城市文化传承的脉络。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对古遗址、古建筑、古街区的保护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在棚改调研中,曾反复叮嘱市、区相关负责人,推进棚改工作决不能简单地大拆大建,更不允许对历史古迹造成破坏,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好空间布局,让长沙三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得以保护和传承。
正是在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科学改造理念的支撑下,长沙市摸索出了一条“棚改与改造旧城保护文脉有机结合”的有机棚改模式。这一模式坚持不大拆大建,而是采取保护、改造、经营的措施,着眼于延续和传承城市历史,并注重更新基础设施,使之恢复其原有的使用价值。
“有机棚改”让都正街重现历史底色
全长314米、宽5.5米的都正街,东邻天心阁、西至蔡锷路、北至人民路、南到城南路,是古城长沙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巷之一。这里曾聚集被称为“定湘王庙”的善化县城隍庙,纪念湘菜祖师爷的詹王宫,以及传承湖湘文化和梨园风采的桃花井,朱熹、张栻等对湖湘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也纷纷在这里留下过身影,将湘学薪火相传。一时间,思想的火花、学术的精见、时代的回响,都在都正街老巷中激荡不息。
经过历史的变迁,都正街却渐渐褪去昔日风采。区域内房屋建筑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房屋普遍低矮且密集。加上道路狭窄、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恶劣,已经没落成长沙核心区域的一块伤疤。这里的住户大多数的家庭主要收入靠房屋租赁。因房屋破旧、街区功能杂乱,房屋租赁收入并不高。在2013年群众工作直通车工程过程中,居民们共提出水、电、路、气、绿化、车位、消防、市政管网、危房改建、安防、弱电等11个方面的问题,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也是忧心忡忡。据相关人员介绍,2012年10月18日,这里发生了一场火灾,致2人遇难。
2013年9月,长沙市芙蓉区委区政府启动对都正街芙蓉区段历史文化街区提质改造的“有机棚改”项目。确立了以人为本,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挖掘街巷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三大改造任务。这一项目需改造房屋面积约4万平方米,涉及住户人口约1069人。预计总投资约1.9亿元。
千年老街华丽转身碰撞城市生活
经过近三年改造建设期,到今年9月底,詹王宫、城隍庙、桃花井等历史遗址景点将完成修复,一个集餐饮、旅游、娱乐功能等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大型历史风貌商业区将走出历史尘埃,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
意大利里昂保留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让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和谐共存,传承了城市的文脉。上海以石库门里弄式建筑为基础,碰撞现代商贸,改造形成城市时尚地标“上海新天地”。让古宅、古井、古店重回老街,都正街并非唯此一例。千年老城的华丽转身,只是“有机棚改”方案推行的剪影。为缓解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提升城市品质、惠及民生,长沙市制定的“有机棚改”方案,将文物保护纳入棚户区整治大规划中,对许多历史旧宅进行修缮,修整好的不可移动文物继续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
以都正街有机棚改项目为代表,长沙市目前同步推进的历史街区提质改造项目还有天心阁周边(高正街)地块棚改项目、古道巷有机棚改项目(三期)、太平街棚改项目等有机棚改项目。
数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