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7-16 21: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多元诉求下的新城控规编制创新
长江新城定位为武汉的未来之城,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并提出了“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和创富大城”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长江新城起步区位于长江新城与武汉主城相接处,包括谌家矶、武湖两个片区,规划范围58平方公里,区位优越,自然人文资源较集聚,可利用空间充足。起步区各项规划由长江新城管委会统一组织,以实现控规全覆盖,旨在打造自然与城市融合的未来城市。
规划组织模式
自2017年7月长江新城选址公布以来,为高标准、高定位推进建设,新城管委会组织开展了《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方案》等一系列高水准的规划编制,为起步区控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控规阶段,编制工作采用“1+2”的工作组织模式,由本地规划院联合境外机构与市政院形成规划编制平台,坚持“扎根本土+国际视野”,探寻规划创新、集成管控要素、搭建综合管理平台,提出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管控模式。
长江新城起步区控规编制的几大挑战
长江新城起步区控规编制的几大挑战主要源自于其未来城市属性中的不确定性及基地自身的内在复杂性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如何响应高点定位的未来产业发展诉求
按照长江新城相关产业研究,长江新城起步区应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打造国际化开放式创新生态圈,抢占高新技术格局制高点。如何从控规用地层面为以上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及匹配适宜的用地管理策略是新城控规编制的首要挑战。
2.如何实现高效有序的空间管控意图
为保障长江新城起步区的建设质量,在新城总规编制完成之后,新城管委会先后通过组织《长江新城起步区(概念)城市设计》以及《长江新城起步区(深化)城市设计》,从全球七十余家设计机构中选取优胜方案进行深化研究,并在2018年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城市设计方案。
但通过对比珠江新城(6.19平方公里)、天津于家堡商务区(3.44平方公里)、前海自贸区(18平方公里)等国内新城启动区可发现,长江新城起步区无论从建设规模、内部功能的差异性等方面均存在更大的复杂性,既有城市设计成果深度不一,难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落实城市设计的控制要求,如何在保证空间环境品质的前提下,实现对起步区的高效管控意图也是此次控规需要解决的难点。
3.如何践行生态先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新城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对比哈默比、马斯达尔、哥本哈根等绿色城市的先进建设理念,明确了在城市管理、土地结构、建筑技术、城市活动、人居环境、能源结构等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均需要以生态先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关键要义。
起步区毗邻长江武汉区段最宽江面,区内水系密布、绿地丰富,具有江河湖、林田岛等优质生态资源要素,如何在保护好利用好上述生态资源的同时构建多维全面的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体系,并将其建设要求纳入控规的管理内容,有助于真正实现新城的绿色发展之路,构建实现生态、生活、生产有机融合的新城生态发展观。
4.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改善基地内部的问题
尽管起步区具有交通畅达、生态优渥、人文底蕴丰厚等先天优势,但区内分布有多条铁路线路,包括沪汉蓉高速铁路,京广铁路,京广铁路专线以及新港铁路等,周边围合的防洪堤防和过境铁路对用地造成了较大的割裂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起步区城市设计提出了构建高线公园、设置地下环路以及智慧城市等创新性地解决路径,如何利用控规为以上新技术的实施提供支撑也是需探索的内容。
长江新城起步区控规的编制思路
长江新城起步区控规首先通过全面调研,分析评估现状建设情况,梳理现状核心问题,并立足高点定位,借鉴国内外建设用地先进管理经验,从创新型用地引导、绿色发展指标、高效适宜的空间引导策略和智慧市政体系四个方面探索控规编制和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
长江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创新要点
1.“空间+时间”相结合,提出面向新产业新经济的创新型用地控制策略
立足本地控规编制及土地管理运营方式,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起步区控规提出“空间+时间”二维土地管控弹性优化策略。
一是应对未来城市新兴产业入驻需求,创新引入研发孵化用地(MO)。
基于武汉市现行用地分类尚未有针对新兴产业的产业用地分类标准,为适应长江新城未来产业的发展,借鉴新加坡、深圳、杭州等地的创新型产业用地分类及武汉市对新型产业空间的己有研究,创新性地引入研发孵化用地,并从产业准入标准、功能比例、容积率、出让方式、出让年限、地价等方面均给出指标建议,同时针对武湖片区存在的大量既有项目,创新性地提出引导其自主改造升级的政策建议及实施路径,保障新型产业空间的有效实施。
长江新城控规弹性策略研究中对M0用地的产业类型界定、功能比例、适用范围等的实施建议
二是充分激活市场活力,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层服务设施建设。
针对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改变以往分类用地控制思路,引入复合型邻里中心用地(AB),鼓励民间ZZ组织私营、民营企业共同建设邻里服务中心;同时,在邻里中心用地内部功能设置时按照公益性功能、经营性功能各占309%,40%为弹性空间进行引导,鼓励依据组团人群特征差异适时增减,适应市场的多样化诉求。
复合型邻里用地中心模式
三是提升用地复合性,探索由平面混合转向立体混合的复合用地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鼓励垂直混合模式的运用,方案选取适当区域,集中布局商住混合用地(BR)及研发孵化用地(M0),并对混合用地内部各类功能从用地面积比例控制调整为主要功能建筑面积比例控制。
长江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中A010109管理单元混合用地与C060506对比
长江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中对混合用地比例控制的引导要求
四是保障土地使用效率,从时间维度寻求多样化的弹性土地转让方式。
基于土地开发价值的评估结果,将用地划分为新型产业用地、中期储备用地、远期储备用地及其他用地四类,并针对性地提出先租后让、短期租赁、中短期储备等相结合的多样化弹性供地策略,控制和降低土地使用成本,为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长江新城控规弹性策略研究中的弹性开发(时间)策略建议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