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5-8-17 09:3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南开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在建单体量最大、设计标准最高的智能化工业上楼科创载体,将承载天开园核心区外溢效应。项目一期计划2025年12月竣工交付,二期计划2026年完工。建成后,预计吸引大批智能制造企业,推动区域产业向“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端攀升。 服务升维 成长陪伴筑就营商强磁场 “优惠政策或有时限,但量身定制的成长陪伴永远不过期。”南开区王顶堤街域内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该街道的服务密码。 年初,当企业被外区政策吸引犹豫是否搬迁时,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开贵带着一份特殊“诊断报告”第三次敲开企业大门。“我们为您匹配了3个注册地备选,其中距南开大学仅300米的场地最适合产学研转化。”报告还指出,企业可向科技制造业企业转型,还贴心提示,如果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资质,后续可以申请国家级和市级相关政策支持。 更让企业感动的是后续行动:街道干部化身“企业成长顾问”,协调区科技局专家10次上门指导材料申报,72小时内完成生产资质注册地变更。当看到街道已为其对接天开园首批入驻的上下游合作伙伴时,企业彻底打消了搬迁念头,坚定了在南开区发展的信心。 在王顶堤街道办事处,142个蓝色文件夹构成的“企业图谱”是服务利器。翻开文件夹,记者看到,里面详细记录着企业房租到期时间、用工缺口、研发投入是否临近高新企业认定标准等关键信息。“主动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为企业消除后顾之忧。”王开贵说。依托“一事一议”机制,他们精准服务,让企业安心发展。 如今走进天拖片区,精准服务形成的“软环境”不仅留住了企业,更激活了老工业区的二次生长。新开街的“天拖·巷往1956”文化街区飘散着煎饼果子的香气,改造后的老厂房里也新入驻了230家天开园配套企业。老工业区改造已超越物理空间更新,更植入产业服务基因。这个曾经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的地方,正见证着服务型政府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物理距离决定服务半径。”王开贵指着地图上不到1公里的直线距离,“我们依托老厂房,在衣食住行上提供生活配套。这种‘白天科创+夜间烟火’的场景,构建了我们王顶堤独有的全天候创新生态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