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8 09: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保义镇四大农业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庭院经济发达,广泛种植葡萄、梨、桃、杏、银杏;水产丰富,盛产鲢、鳙、鲤鱼、银鲫、黄鳝等。养殖业繁荣,保义镇素有皖西白鹅“四大基地”的美誉,该镇实施的“白鹅腾飞”工程成为该镇经济亮点。年产白鹅10万只左右,白鹅系列产品:鹅肫、鹅爪、鹅胚等类加工产品远销上海、江浙等地;鹅绂、鹅毛等羽绒制品原料丰富。
镇内有粮贸加工厂11个,小型油料加工企业10多个,粮油除自给自足外,多数销往东南沿海等地城市。养殖以西楼村的个体鱼苗养殖为主,规模较大的有无碍寺水库、枣树地水库的水面养殖、张罗综合养殖厂、后楼水产养殖厂等。
2000年来,在中央1号文件及省、市、县各项涉农政策指引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三大目标,把“三农”工作紧抓不放。全镇优质水稻、油菜、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高,连年丰产丰收,07年粮食总产达6.3万余吨;畜牧业以养猪、禽为主,全镇饲养量每年在3万头以上,特色淡水鱼虾年产 1.1 万吨以上;皖西白鹅年存栏8万余只,优质羽绒加工业繁荣,产品远销东南来等地区。各种惠农补贴全部打卡发放到农户手中,使农民得到实惠。
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谋划下,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7年创新机制,兴利治水,疏竣渠道20公里,深挖当家塘近百口,完成土方70余万方,新增蓄水能力200万立方米,极大地缓解了多年来农田灌溉引水难、抽水贵的矛盾,谱写了“晒网滩”治水历史新篇章。通村水泥路全面启动,2007年完成10公里,2008年将完成20公里。开保路项目(瓦埠湖蓄洪建设安全工程)积极争取,已顺利开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2007年完成了全镇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金祠村的试点获得了成功,200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各项新举措将全面推开。[1] 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主要种植模式为“一油一稻”、“一麦一稻”。06年粮食作物总面积12万余亩,粮食总产达5万余吨;经济作物面积4.4万余亩。畜禽养殖以分户散养和大户规模养猪和养禽为主。皖西白鹅饲养是镇域特色,全年饲养量8万余只,养鹅百只以上共有20余户,优质羽绒产品远销省内外。
经济发展编辑
保义镇注重发挥“能人效应”聚集社会资金参与商贸基础建设,发挥镇域优势,提升发展层次,着力培植特色优质大米、皖西羽绒等专业市场形成产业优势。[2]
201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1亿元,较上年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增幅达到40%以上;和谐大道集镇开发成功挂牌出让;农民人均纯收入6540元,增长20%;各项民生工程扎实开展、强力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平稳推进;耕地保护、水利冬修、扶贫开发、民营经济、畜牧生产等工作获上级嘉奖。2012年,全镇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提高到新水平,集镇建设全面推开,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突出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工业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积极完善和提升保义工业集聚区功能。2012年新增规模企业2家,新引入工业项目2个,续资扩建2个,全镇各类中小型企业达到30家,其中规模企业4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亿多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0%,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25%,解决本地就业200多人。以板材加工、粮食深加工、制衣、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招商引资取得了新进展。2012年,共外出招商8次,寻访客商50多人次,洽谈项目8个,成功签约项目3个,引资续扩建项目3个,其中千万元项目4个,引资1.2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0%,超额完成县下达任务。
三是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2012年完成各类财政收入1200多万元,同比增长31%,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国、地两税收入560多万元,同比增长27%。
(二)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以后楼、东楼等千亩优质粮示范片为带动,完成秋种面积近8万亩。发展100亩以上土地流转大户近20个。成立专业合作社共12家。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有序推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小一、小二型水库2座,新修当家塘140多口,水渠清淤20多公里。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开展新型农民培训10余场次,发放教材2000多份,参训群众达3千多人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申报董郢村为第一批美好乡村建设试点,完成董郢、后楼等村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三)集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结合集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和谐大道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新区详细规划。加快和谐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资开发集镇,和谐大道项目已正式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展开,高品味集镇建设拉开序幕。积极谋划集镇配套建设,提升集镇形象。建立集镇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功能,违法建设得到有效控制,骑路集现象有所改观,集镇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
(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齐头并举,建成的敬老院和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作用,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民生工程发挥作用;无碍寺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惠农补贴资金全年共打卡发放1000多万元,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财政零户管理得到加强,收支矛盾明显好转,机关日常运转、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得到了有效保障。计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共完成四项手术1000多例,查办性别比案件2起,兑现计生奖补近200万元,加强村为主建设。综治维稳深入推进,制定了领导接访日制度,通畅了群众诉求渠道,全年共接待来访100多人次,受理信访件25件,办结25件,办结率100%。[3]
招商引资编辑
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镇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化责任意识,严格兑现一票否决制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提供优惠的土地、税收条件,包办一切证照手续,真正做到客商与保义双赢。2000年来,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引进资金7000余万元。2007年宏伟鞋业、鑫磊饮料入住园区,工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2008年新年伊始,谢岗鞋业有限公司、开荒羊毛衫厂、老井木业有限公司、世纪联华四家外资企业相继落户该镇,招商引资发展势头强劲。[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