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5-10 21: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楼上各位有没有研究过某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相关的各种政策、工业链等情况。
事实比你们想的要复杂,而且复杂的多。
比如补贴,我拿工业机器人举例。
工业机器人行业里有个说法:有些企业是被补贴害死的,这叫补贴乱象,你可以找个资深业内人士问一问,是不是这样。
举个例子:光谷有个机器人联盟,带头大哥是奋进公司,去年上半年奋进公司组织开了个会,但是只召集了4~5家企业,而这个联盟的企业多达30家左右,为什么只找了这4~5家?因为这4~5家企业都是做机器人上游的零部件和中游的本体,这才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工业机器人能做强做大的部分,而联盟里其他20家企业都是做下游的集成,做集成的,做得再大,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上不了台面。
如果武汉真的想发展工业机器人,相关部门制定的补贴政策应该是针对上游和中游,而不是下游那些搞集成的。这一点很好理解,假如补贴给了做集成的,那大家都去做集成好了,集成本来就没什么技术含量,没有研发成本,没有实体产品问题,多省心,还有补贴,多赚钱,有几个人愿意再劳心劳力去做零部件和本体:挣得不多还有风险。但是这样发展下去,武汉还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机器人公司,这是一定的。
奋进公司的思路是对的,是对武汉工业机器人发展相当有利的,但是据说,相关部门不怎么同意,理由是要兼顾整个制造业升级。这个说法其实挺没有水平:企业或工厂有需求自然会改造生产线,而改造生产线的承担方——下游的集成企业——跟这个需求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相关部门把补贴给了这些集成企业,需求就旺盛了?
退一步讲,就算补贴是双向的,难道企业或工厂会因为10%的补贴就会花上百万去改造生产线?改造生产线主要看人工成本,是实打实的需求,补贴10%会起到什么效果,难说。
再退一万步讲,因为这个补贴,很多工厂或企业都去改造生产线了,武汉的集成企业活的更好了——可是,真正能做大的上中游却因为这个补贴被做死了,因为集成企业可以买外地的零部件或本体进行集成嘛,照样有补贴,大家都去搞集成,一起发财。
于是若干年后,武汉没有一家能拿得出手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为什么华东有新时达、埃斯顿,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补贴政策更有针对性。
这就叫补贴乱象。
补贴政策会引领一个产业的走向和布局,补贴得不对,是灾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