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8-21 12: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一张成长记录定格照,似曾相似却又常看常新——不变的西湖,巨变的城市。
只有对这座城市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关爱,才会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遗余力去记录它成长的点滴,去探讨它建设的得失。
所谓“三面云山一面城”——我的理解,三面云山相对是一个定量,一面城则是一个变量。三面云山基本上是自然的禀赋,虽然历经千年的人工美化,但总体风貌仍是自然的,只是更可通达可亲近被赋予了人文意蕴的中国山水式的自然而已。而一面城,其实自从有了这湖边的城之后,城址的坐落、范围、格局、样式,一直是在动态变化中的。只是囿于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变化不是很剧烈,总体而言,直到解放前乃至改开前,西湖和杭城,还是和谐一体互为表里的。
不幸的是,旧城改造以来,几乎是和所谓的限高同步,杭州老城整体风貌荡然无存,代之以粗陋的成片火柴盒或者7、80米高的筒子楼,齐、密、丑、俗,城市样貌气质从此和西湖割裂。试想,如果,当年真的严格限高,保古城,建新城,从湖滨到贴沙河,是古都风貌,贴沙河以东到秋涛路,是绿带过渡,秋涛路以东到江边,建设新城...那么,现在的杭州,完全可以和巴黎相媲美。
所以,当年提出限高,理念是对的,可惜不得法,也完全没限住。面对现实,在老城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楼不可能拆除的情况下,在保全吴山和宝石山山脊线背景纯净的前提下,假设没有航空限制,钱江新城及对岸的世纪城,不仅不应该限高,甚至是应该适当拔高,才能破除老城业已形成的齐密丑俗的天际,从西湖角度看,远景中段有一条甚至数条叠加的人工的起伏天际,既和其余三面云山的线型呼应,又形成一个透视焦点,从而有平远-深远-高远的景观层次过渡,成就天际加分项,再塑城市外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