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17 10: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原本是想讨论下武汉城市内的一些更新或者重生的案例,不想被出差耽搁了一下。
最近路过汉街万达广场,外墙的那堆小球球都拆得有八成左右了。还记得当时建设施工的时候他就是这个样子,
没想到才刚过不到十年,他们竟然以一种没想到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使命。有次饭后的闲聊中跟几个饭友说到:这些
灯秋当年万达说是从西班牙重金采购回来的,单粒的价格上千,整个外立面花费了数千万。
十年前这个数字惊诧到我,后来的万达广场运营也是十分普通,普通到你很难把他当作一个商场来看待。
随着skp的到来,这边也要开始改头换面,只是希望业主方和地方管理部门能够好好的善待这些记录城市快速发展的小球球。
他们大部分都保持着正常的工作状态,外表面依然光洁。
一直以来我都对汉街持正面的态度,虽然有城市大交通格局的改变,但毕竟他们靠自己一家之力就改变了一个片区的商业空间结构。
想起来他们曾经的那句广告语,万达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
整体来看,汉街当时的施工确实有点糙,经过十年很多细节,尤其隐蔽工程简直没法看,引入的商铺也是一路走低。
再往下走,就只能是司门口那个标准了,可能skp的调研也有这种考虑吧。毕竟在一个什么都快速提升的阶段,商业服务竟然在一路的下滑,
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的感觉。想想武汉好像更新类的项目最成功的还是国广,联群光那个二馆都勉为其难。
晚上九点半的经开永旺停车场
没想到这么个三环外的商业体竟然能一直保持着向上的姿态,可能是新城区的居民都普遍年轻吧,品牌都是些家庭生活类的,能做到这样的人流,
确实值得万达去思考一下自己商业思路。
三阳路两侧的界面已经越发的现代感了,算是随着交通改善带来的一系列的提升。这条路其实非常短,短到在我看来属于步行空间的距离尺度。
但现在有朋友戏称这里算是武汉的一个微缩版cbd或金融街了,武汉很少的能把控住单体建筑的疏密度和风格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直接管辖的
衙门在这里才导致的。我知道他们其实是对武汉很多重点片区一直在反复做方案,感觉武汉的大部分方案还是尺度太大,以后的发展不会再有大地块的
整体开发,可能就是这种一千米不到的道路两侧分布着数十家分别开发的企业,如何引导和管控呢?
金沙的商业体和写字楼终于要开了,也是个在手里拖了十几年的开发商,忘记这里是港企还新加坡的了。当年看他们这个蝴蝶楼,最大的感觉就是
这丫设计师绝壁没来过武汉,绝壁是香港那类沿海城市的。本来1,2期的设计感觉都已经没关联度了,这下来个巨大的商业写字楼竟然又变了一个风格
可能是开发商本身的审美也在不断的进化和调整。很难找到像皮带歌或者富婆姐那样能一直保持统一审美感觉的人。
中山大道,胜利街,山海关路,一元路,这些区域都太让我喜欢了
小马路,老洋房,飘落的法桐,斑驳的光影,满眼的莫奈和梵高
深秋的下午走在这里,总能不经意见感受到一些温情的细节
很难说这一片区域应该是算更新还算重生,他们就像是有生命一样,在一直延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