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9-21 23: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给大家节选几段《中欧商业评论》对彭冲老师的采访内容:
早在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就制定了《马丘比丘宪章》,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街区之间的密度和功能联系对城市质量和运行效率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大致有两类理念,一种是沿袭欧洲世俗市民商业社会的“窄路密网”,另一种是受柯布西耶“光辉城市”理论和苏联大尺度规划理念影响的“宽路疏网”。
从商业角度来说,窄路密网更加通透开放,有利于分流交通和汇聚人流,城市居民依托便利的出行(交通可达性)与宜居性(比如街道可步行性)汇集到城市的消费中心,更大的人流量为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需求,提升街区资本渗透率,街道活力也竞相迸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路网参照了前苏联的道路设计规划,大部分城市采用了“宽马路、疏路网、大街区”的布局,甚至很多新城和新区的开发仍然在沿用这一模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城市内部产生了诸如活力下降、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
路网密度有两种测算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算法,采用整体路网长度除以所在街区面积;第二种是核密度,考虑了街区周边的路网对本街区路网的贡献度,以地理距离为权重。提到路网密度,一般会涉及到两个概念:交通可达性(城市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交通方便程度)和可步行性(步行体验)。路网密度越高,交通可达性和可步行性就越强,人流量就越大,对于餐饮和零售行业来说有利可图,自然会汇集到这个街道开店。当市场需求增长到一定规模后,街区商铺的竞争会更激烈,从而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带来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等人群的需求不同,商户提供的服务也会更加多样化。
“小街区、密路网”实际上是新城市主义在美国城市规划建设总结出来的城市空间规划模式。1949年我国建国之后,受到了苏联大街区、宽马路模式的影响,居住小区内部也是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规范,导致现在路网体系严重失衡、密度过低,(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密度更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严重影响了现代城市的宜居、便捷以及城市经济增长的潜力。
2003年,小县城呈贡按照全国的“超大街区,稀疏路网”规划模式,计划建成全省的交通枢纽中心,以及“现代化科教创新新城”。当时,呈贡新区中心的主干道彩云路是一条双向十车道80米宽的宽阔大道。但是建成后的新城房屋空置率较高,即便昆明市政府以及数个医院学校等机构陆续搬至呈贡城区,大多数还是作为投资考虑,仍旧选择住在老城区。
010年,住建部选择呈贡新区约8.6km²范围的核心区为低碳建设示范区,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不仅带来了更加友好的步行体验,还缓解了交通拥堵。这种布局模式对于土地集约利用、低碳发展、宜居便捷和经济活力的提升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举四得。呈贡新区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比如它把原来 80 米宽的彩云路切细,除了供汽车通行,还考虑了人出行的便捷性,道路界面更清晰,完善了“各行其道”的功能。此外,它也会注重不同路之间的协同。
提升商业街区的路网密度,将街道空间让位于人,而非汽车。可以借鉴新加坡大量运用单行道丰富城市毛细血管的做法,注重增加路网密度和十字路口的密度;以人行道为抓手,加强步行友好性,改造过程中考虑周边的街景环境,包括绿化、和建筑的匹配度、人的感受等, 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街道都是立体绿化,视觉感受会更好;打开居住区和其他公共区域,比如长沙湖南大学是敞开式校门,校区与闹市融为一体,里面还可以通车;
对于京津冀地区,要从规划、设计和技术政策上下着力。首先应该要做的是转变规划观念,政府和公众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共识。例如,2019年北京就颁布了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尤其第32条就写明了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其次,在推广小街区制的同时,要考虑改造的先后顺序,比如从市中心开始改造,从新建的新城开始等。同时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设施水平和治安水平,为小街区制的推广奠定基础。
这个研究方向会影响到城市规划、公共管理、交通、土地供应、零售店铺的设计布局、企业选址等等。例如店铺和企业选址就可以从路网密度的思路选择交通便利、步行友好、街景体验好的地方。在消费场景的设计上面,要去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