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水患、水利、水景(人水对话 古今迷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0: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3 20:37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0: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0: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突发奇想把原名《青弋江》改为《拐之头,江之尾,海之梦》,因为原题太大无法完成,我的内容只能局限青弋江芜湖市辖区内百年变化,拐之头当指二坝大拐,江之尾不用解释,海之梦这是水滴的梦,小溪的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5: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5:55 编辑

芜湖防洪墙史话-----人水大战  悟后求亲


 青弋江古称中江,相传中江是大禹疏导的,大禹治水历经磨难,“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今有禹王宫遗址,在花津桥西侧。芜湖的水实在是太多了,境内河渠纵横,湖塘众多,水网密布,素有“江南水乡”美称。当年县志记载有江4条,河6条,湖16个,洲4个,塘86口,渡77个,堪称水城。众多的湖塘河渠,灌溉着万顷良田,所产鱼米,名传四海,芜湖人因水而得福。然而,两江交汇,踌江带河,水网交错,又使城市处在汛期洪水威慑之下。

  民国二十年(1931),凤林、麻浦两圩溃决,芜湖城区尽成泽国,溺死千余人,瘟疫流行。


图为:弋矶山医院山坡上逃难的灾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5: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5: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31年水灾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当时的国联和其它国际组织曾派专家和救助人员来华救助。
  图为在芜湖的国际组织人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6: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芜湖水深3米,造成街道成河,马路行舟,灾民达17万之众,损失惨重……于是,人们开垦圩田,筑堤防水。在宋代时修建了安徽最大的圩田万春圩,由著名科学家沈括在芜湖亲自规划,圩区周围筑起84里长堤,护卫着1200余亩良田。洪水滔滔,修堤筑坝,可仍然阻挡不了肆虐的洪魔。


市政府都在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6: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藕香居水漫屋檐。(藕香居,现步行街商之都一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芜湖水灾——中山路“行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6: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芜湖水灾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6: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后,青弋江两岸只建筑了一些土堤土坝,洪水来临岌岌可危,人心惶惶。改革开放后,芜湖市首批被列为全国25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1992年,芜湖市决定沿青弋江建造多功能防洪墙。

沿河路的土埂原沿河路青弋江北岸土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6: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干就干,铲除原先低、矮、窄、险的土堤,用钢筋混凝土浇灌防洪墙。到了1995年河北片中江塔至弋江桥段2.1公里空箱式多功能防洪墙建成,芜湖城区有了第一道钢筋混凝土的防洪墙。站在崭新的防洪墙上,面前是八百里皖江湖头正劲,奔流入海,身后是数百年十里长街、宇华商城市声如潮。防洪墙如母亲般的巨手,把洪水挡在了城外,将城市及其子民护卫在自己的怀里!随后,一年建成一段。

  至今,芜湖市已兴建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2.6公里,它像一座巨大的水上长城,巍然屹立在青弋江两岸。每到汛期,展现出“墙外江水滔滔,墙内商贸如潮”的景象,再现了这座古老商埠的雄姿。防洪墙墙体能挡洪水,墙项平台能观江游览休憩,墙腹能作门面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人写诗赞道:“弋水入江处,偏宜对夕阳。鳞次起广厦,穿梭过桅墙。拍岸涛声急,横江塔影长。最喜金堤固,不许蛟龙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6: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江卧龙
  芜湖市1992年兴建的12.6公里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像一条巨龙屹立在长江之畔。 该防洪墙以“中江卧龙”的美名,被评为芜湖市新八景之一。在青弋江畔,中江塔、临江桥和多功能防洪墙交相辉映 ,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6: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6:42 编辑

“中江卧龙”的涅槃


历史   规划先天不足  渐渐风光不再

  曾经的沿河路,有过自己的风光。集防洪、商业为一体的独特设计,是我国城市水利建设史上的典范,还被评为芜湖新八景之一。更重要的是,从1994年开始,防洪墙400多间门面集中拍租后,逐渐形成小商品批发市场,和毗邻的“十里长街”一起,成为芜湖商业繁荣兴旺的标志,成为“万商之城”芜湖的独特符号。
  老商户们回忆说,2000年左右,整个沿河路市场就带动着长街一起,形成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大市场。鼎盛时期,沿河路上400多家门面,大多数做的是大小家电、百货的批发生意,许多知名家电的芜湖总代理,就在这些不起眼的沿河路门面里。毫不夸张地说,芜湖很少有家庭没从沿河路买过家电,各大商场许多家电也是直接从沿河路进货。
  但随着时间变迁,城市的发展,沿河路渐渐风光不再了,规划的先天不足逐渐显现了出来,生意还是很红火,但给城市造成的困扰也越来越多了。一条街,二三十平方米大小的门面,更没有仓库。结果,商户们“不得不”占道经营,几乎每一家都在占道,整条街的人行道更是被完全占据。
  不仅是占道经营,整个市场周边没有建设停车场。于是,每个白天,沿河路上到处都是在街边停车卸货的货车、三轮车,还有老板们的私家车。占道经营加上乱停放的车辆,让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显得更加拥挤。在这儿,即便是实行由东至西的单向通行后,交通堵塞也是司空见惯。此外,安全问题,也是沿河路市场的一大隐患。2004年、2009年,市场都因为电线老化发生过火灾,给商户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核心提示:青弋江畔,昔日熙熙攘攘的沿河路,如今难得的宁静。不见往日商家的吆喝和拥挤的车流,一排排紧闭的卷帘门在告诉过往的人们:沿河路市场搬迁了,一段历史结束了。“中江卧龙”的涅槃昭示着,不仅是芜湖中心城区建设的成就,还有市中心商业业态的转变,更有芜湖闻名的“小商品经济”的升级和重生。
  曾经,沿河路代表了很多很多。如今,它的搬迁,意义更多更多。

          搬迁    政府高度重视  商户理解支持

  多少年来,许多专业人士就曾指出:在市中心存在沿河路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市场,面对城市管理、商业发展、业态布局的新形势,都已经渐渐不合时宜了。起码,南来北往的商户、顾客和车辆,和市中心日益拥堵的交通,就显得很冲突。更不要再说如何把市场和小商品经济做大做强了。
  从2007年开始,从政府层面就开始出现了对沿河路市场搬迁的声音。但偌大的一个市场,400多间门面,几百户商户,一旦搬迁,如何安置?芜湖商品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这几百商户,对沿河路的改造,更不能仅仅一搬了之。直到2011年,随着城南芜湖商品交易博览城的建成,安置和疏导经营户的压力逐步缓解,市政府正式将沿河路列入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今年3月16日,市政府发布了防洪墙门面经营户集中搬迁通告,拉开了沿河路市场搬迁的大幕。
  沿河路市场搬迁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相关部门除了做好摸底调研、发放《致经营户一封信》外,还先后6次登门入户,就搬迁的背景、政策、安置方案等经营户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答疑,全过程信息公开,赢得了广大经营户的理解和支持。
  长街综管办主任黄治发说:“那段时间,压力确实比较大。大多数商户比较理解,但也有的商户在观望。清明节我们都没有休息,加班加点,入户宣传,耐心细致地宣传政策。有一户做家电的,我们足足十次上门做工作,终于赢得了他的理解。我们还设立了两个搬迁工作接待处,制定了规范的交房搬迁工作流程,高效规范地做好经营户交房及奖励款发放工作。”
  正式的搬迁工作是4月6日开始的,但由于有关部门高效的工作,从4月3日开始,就有商户陆续搬迁了。沿河路122号门面的蒋先生4月3日就搬走了,他是第一户搬迁的商户。他的表态很简单:“政府给我们好的政策,我们就配合搬走。”在6日之前,已经有7户门面搬走。到4月10日晚,短短4天时间,防洪墙门面房已搬迁392间,占整个应搬迁门面房数的95%。目前,沿河路市场已经基本搬迁完,而且如此多的商户搬迁,没有一起走司法程序。

       重生  打造滨江文化  续写新的传奇

  沿河路市场的搬迁,不仅仅是“中江卧龙”的涅槃重生。它还将拉开芜湖中心城区商业升级的帷幕,新“滨江文化”令人期待,甚至还有人已经在憧憬,芜湖能不能成为第二个义乌。
  长街综管办黄主任说:“沿河路市场搬迁对长街周边市场管理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400多商户搬走了,无论是市容还是交通压力立刻减了不少,安全的瓶颈也打通了。“虽然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在管理上确实好多了。”
  作为沿河路本身,也将旧貌换新颜。未来,一条宽阔的马路,将会出现在青弋江边。市重点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沿河路搬迁后,水务局等部门会结合防震和防洪的需要,加固防洪墙并拆除门面。之后会开始沿河路的拓宽和改造。“两边的墙会拆掉,但立柱保留。现在门面的位置改造为人行道,整条马路也相应拓宽为双向4车道。并在地下铺设自来水管。同时,还会有相应的景观。”
  当然,沿河路市场的搬迁,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在市中心发展小百货业,已经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沿河路的搬迁,拉开了整个长街周边市场未来业态改变的第一步。有政府人士就提出构想,未来长街、沿河路完全可以构造出新的滨江文化,打造高水准的景观,发展如酒吧、餐饮等有特色的三产服务业,成为芜湖市中心的亮点。
  同时,沿河路市场的搬迁,也是吹响了芜湖小商品经济升级,乃至打造“第二个义乌”的号角。以沿河路市场为代表的一批年代久远、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的小商品市场,脏乱差,市场规模有限,在管理上也与义乌、海宁等成熟的小商品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它们的逐步退出,取而代之一批具备高品位、大规模,辐射芜湖乃至周边的区域性批发市场,有利于将芜湖的小商品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
  目前,沿河路大多数商户,都已经迁往位于城南的芜湖商品交易博览城。记者看到,博览城外观大气,硬件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包括银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都已经到位并开始运营。一批商户也已经开业。据悉,整个博览城建成后,有望成为能容纳10万多商户的华东小商品物流中心。高品位和上规模的市场,也将和芜湖市未来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相匹配。
  沿河路市场的兴旺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芜湖小商品经济新的传奇,却正在上演。
 
芜湖市启动了镜湖区沿河路防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04:05 , Processed in 0.04713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