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ourshy

可能是江南地区的现代化范本——荷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 14: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漂亮,好美,杭州虽然在国内不错,和这比还差的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 14: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亚洲能与之媲美的只有日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 14: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私有制度+资本导向型的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 16: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图好文。
古代中国也是很会造城的,看看江南水乡古镇,枕水而居,建筑直接造进河堤,与威尼斯异曲同工。街道两侧也是绵延不绝,自然形成“零退线”。欧洲到美国,无论建筑形式怎么变化,从古典到现代,但沿街零退线甚至沿河零退线一直都是一脉相承。这一切到了当代中国却不灵了,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一套套的规划理论,所有地块,都安上了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所谓规划,以及各种建筑退线,很难理解。如今看到的一些体验感很差的街区氛围,基本都是因为建筑密度、绿地率的规定引起(当然前提还有疏路网宽马路大地块这一重要因素),建筑密度(往往不到50%)的规定首先就使零退线成为幻影,有这一规定,在中国就很难看到发达国家常有的紧密街景,也很难再看到古代中国枕水而居的场景。绿地率使商业街区支离破碎,阻隔人与建筑之间的亲密感,而由于每个地块不会相互协调,最终形成各自为政的景象。容积率、建筑高度的规定本来无可厚非,但规划局懒政加不专业,很容易形成一刀切,发展到上海的双增双减甚至出现了商业不过4、住宅不过2.5的极端一刀切现象,既低又平,使国内城市的天际线很难形成国外那种自然聚集、错落有致的景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 17: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杭州,城建最自然的还是湖滨延安路一带,西湖边,沿湖走道是另一种形式的“零退线”,湖岸即走道,没有现在流行的绿地入湖过度,湖水也是很满,几乎就在游客脚下,形成人与自然的无限亲近;建筑方面,湖滨路和延安路一带沿街基本都是零退线,几乎没有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一说,而这一带的繁荣却仰赖于此,新规划的工联大厦二期地块也是紧贴马路和一期,而这些现状的形成偏偏不是当前的规划局。规划局干涉较大的就是嘉里中心了,路过几次,沿延安路退线深远,尺度巨大,有种与延安路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感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 1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漂亮了~国内要走的路还很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 12: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moyan808 发表于 2017-1-11 17:07
回到杭州,城建最自然的还是湖滨延安路一带,西湖边,沿湖走道是另一种形式的“零退线”,湖岸即走道,没有 ...

说的在理。还有,商业街区的马路宽也就算了,宽了还要再放一排高密度绿化。地铁口做的千篇一律,把商业街区的店面都档的严严实实,香港的出入口设计一点都不去学。我也是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3: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urshy 于 2017-1-12 13:54 编辑
moyan808 发表于 2017-1-11 16:46
楼主好图好文。
古代中国也是很会造城的,看看江南水乡古镇,枕水而居,建筑直接造进河堤,与威尼斯异曲同 ...


好专业。
西湖本身就是很好的蓝本,既有商业区段的湖滨,有公园式的南山路,又有贴水的北山路,更有直接驾于水中的白苏二堤。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规划基本是按照20世纪美国造城的经验在走,宽马路、郊区化等以车行为首要考虑的特点。但美国的这种模式就他们自己现在而言都认为是失败的(纽约等几个著名的早期开发的城市不算)。无论是人口密度还是历史的传承方面,东亚和西欧的发展更值得参考。

和法律一样,定规划的标准很容易,但这个标准要改就很难很难。甚至今后的规划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最初的那批定标准的人的水平的影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23: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淀需要时间!城建、人文、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7 23:19: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舒服的国家,我国何时才能有此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7 23: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发表于 2017-1-10 01:02
最精彩的一个应该是阿姆斯特丹的火车站。
不仅打通了南北两侧,还专门增加了一个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穿越整个 ...

连个通道门框都那么有线条设计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7 23: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发表于 2017-1-10 01:10
阿姆斯特丹的新城有比较多的高层建筑,但高度也就100左右吧。
这里也是荷兰新锐建筑师的试验场。
大量的 ...

都是银白色质感幕墙,没有土黄色石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7 23: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发表于 2017-1-10 02:07
这个大桥是UNStudio(杭州来福士的设计方)设计的。形态像天鹅。
而右侧的高层则是OMA(央视新大楼的设计 ...

建筑顶部的LOGO字体都非常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09: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晃都三年过去了啊,现在也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4 09:18: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荷兰,比利时一带的设计师感觉比德国法国瑞士要前卫的多,整个西欧,从设计思路,思想激进来讲感觉似乎只有英国人才能跟他们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4 22:20 , Processed in 0.06261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