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11 16: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图好文。
古代中国也是很会造城的,看看江南水乡古镇,枕水而居,建筑直接造进河堤,与威尼斯异曲同工。街道两侧也是绵延不绝,自然形成“零退线”。欧洲到美国,无论建筑形式怎么变化,从古典到现代,但沿街零退线甚至沿河零退线一直都是一脉相承。这一切到了当代中国却不灵了,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一套套的规划理论,所有地块,都安上了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所谓规划,以及各种建筑退线,很难理解。如今看到的一些体验感很差的街区氛围,基本都是因为建筑密度、绿地率的规定引起(当然前提还有疏路网宽马路大地块这一重要因素),建筑密度(往往不到50%)的规定首先就使零退线成为幻影,有这一规定,在中国就很难看到发达国家常有的紧密街景,也很难再看到古代中国枕水而居的场景。绿地率使商业街区支离破碎,阻隔人与建筑之间的亲密感,而由于每个地块不会相互协调,最终形成各自为政的景象。容积率、建筑高度的规定本来无可厚非,但规划局懒政加不专业,很容易形成一刀切,发展到上海的双增双减甚至出现了商业不过4、住宅不过2.5的极端一刀切现象,既低又平,使国内城市的天际线很难形成国外那种自然聚集、错落有致的景象。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