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青木大佐

[江城资讯] 2017年6月16日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6 20: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车都成立全市首个区级欧美同学会
推进“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
发布时间:2017-06-16 浏览次数:50
  
        6月16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欧美同学会暨高校校友联谊会,推进“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区领导何裕生参加活动。

        我区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校友是车都重要的资源,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等高校拥有十余万校友,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

        为整合校友资源,以才引才、以才引智、以才引资,我区成立高校校友联谊会,将建立校友联合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聘请一批知名校友担任开发区“招才大使”、“招商大使”,并支持校友事业发展,推动校友与开发区人才工程、重点产业领域和重大项目工程对接,支持校友来开发区转化成果、创新创业,同时,该联谊会还将服务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校友在开发区工作生活,帮助解决落户、安居、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问题。

        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均表示,将全力支持开发区招才引智,向开发区(汉南区)引入校友资源。

        据悉,开发区辖区内,有欧美留学归国人员百余人,分布在江汉大学、东风公司、协和西院等单位,均为行业精英。我区成立了全市首个区级欧美同学会,欧美同学会是由中国留学海外各国归国同学组成的群众团体,影响巨大。湖北省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陶兵林介绍,湖北省,目前全省有归国留学人员2.7万人,欧美同学会会员有5500人,其中不乏院士专家、博士教授。他表示,在开发区设立欧美同学会,将进一步吸引海外留学人才落户车都创新创业。

        陶兵林是一名企业家、武汉市创业导师,同时也是江汉大学首席创业导师,他表示,将把其创立的湖北省留学人员商会落户武汉开发区,为留学人员创造一片创业沃土。“武汉开发区池塘大、养料多,但鱼儿少,是创业的新蓝海。我与开发区有缘,我的二次创业,将选在沌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0: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stevenhe 发表于 2017-6-16 14:55
上次一新书记接受凤凰卫视采访,说道武汉虽然有些区域城建还好,但是跟沿海相比差距较大,论坛里有好几个都 ...

睁眼说瞎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感 发表于 2017-6-16 15:34
从光谷软件园看光谷广场 ,就是一睹墙啊,特别是 曙光新城哪里堵死死的

欢乐大道沿线也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0: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留住百万大学生,武汉发大招了》

种种迹象显示,武汉正在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争夺战。

2017年,武汉预计有30万高校毕业生。他们在踏出校门后,有多少人能留在熟悉的江城,正成为让这座城市殚精竭虑的头等大事。今年2月,武汉正式提出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随后,武汉推出多项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包括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大学生在读期间可缴存公积金;大力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等等。

此外,武汉也在努力吸引百万武汉校友资源,“将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4月,武汉正式成立招才局,将招才引智列为“一把手工程”,并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名知名企业家为“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在注意到武汉今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后,写下了一篇文章,认为新经济浪潮下的城市竞争,其核心战场不再是大港口、大机场等硬件基础设施,而在更高技术含量的人才争夺战上,“武汉这个时候喊出留住百万大学生,是对自己核心优势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

孙不熟的文章也引起武汉市决策层的关注。6月2日,武汉市一位负责政策研究的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武汉近年来城市地位快速恢复,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正形成一种与过去人才外流相反的运动趋势,“我们考虑顺应这个趋势,助推一把,而不是阻挡它。”

1
设立招才局
这场人才争夺战是由武汉市主要领导直接推动的。

2017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专职副主任陈一新履新,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一新书记来了没多久,1月份武汉市党代会上他就倡议成立招才局,加强党管人才,统揽全市招才引智工作。”武汉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郑东回忆,自那时起,组织部人才处就开始研究这一新型组织机构的定位和职能。

在武汉市委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材料中,给出了设立招才局的理由:“武汉是全国科教重镇,人才优势最突出,人才的数量和水准居全国前列。但我们对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还不够,很多优秀人才外流。尤其是存在人才职能九龙治水、人才政策政出多门、人才项目名目繁多、人才资助‘撒胡椒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引才留才用才的成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坐拥近水楼台,错失得月先机。”武汉希望通过招才局整合人才职能、政策、资金、项目、力量,加速推进招才引智。

按照规定,武汉要设立新的实体机构需上报中编办,且涉及现有机构的裁撤。南方某市曾成立人才局,后来中组部在清理机构时认定其超编。吸取经验后,陈一新在市常委会上提出,招才局以虚拟机构形式运行,不增编制、不设机构、不升规格。

武汉市委组织部原本上报的方案是,由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任招才局局长,从人社局、经信委、科技局、商务局、金融办分别协调一位领导兼任副局长。“常委会上又议了一下,觉得招才局涉及体制机制改革,前期压力比较大,希望让常委来兼任招才局局长。在招才局刚成立的阶段,比较容易形成它的权威,比较容易开疆辟土。”孙志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招才局局长现由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副局长则由5人变为6人,他是其中一位。

招才局4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与武汉市委隔街相望的杨森公馆被辟为办公地点。不同于市委大门的戒备森严,杨森公馆门口仅一个保安,登记后即可上楼。“设在市委外面,考虑到以后人才来我们这里办事进出方便。”一位工作人员解释。

6月8日,惠济路上杨森公馆的会议室里,郑东递给南方周末记者一张印有鲜红党徽的名片。他抱歉地解释,新名片还在紧急印制中,左上角将印上黄鹤楼的水墨剪影,下书“武汉市招才局”。“这(旧名片)是用于体制内的,新名片是给体制外的,没有党徽,有英文,要做得比较现代化,和人才打交道嘛。”郑东说,他兼任招才局综合管理部部长刚满两个月。

为了高效地发挥招才局的作用,作为招才局局长的武汉市委组织部长亲自开了协调会,从市委市政府各部门抽调了28名工作人员,同时将全武汉现有的48项人才工作职能、55项人才政策、10亿元左右的人才专项资金统一到招才局统筹。

在这个过程中,郑东发现过去有的人才政策力度不足,出台后几乎没有实施过;有的人才评审重复交叉,同一个人不同项目能评好几次。“现在除了对口上一级、必须一条线下来的不统,专业性特别强的不统,其余(人才工作职能)都统到招才局。”郑东说。

在招才局之上,还设立了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陈一新挂帅,武汉市长万勇任第一副组长。“说白了,招才引智是一把手工程。书记亲自推动工作,力度还是非常大的。”郑东说。

2
“原来把大学生当孩子看,没有当成人才”
武汉人才争夺战打响之后,首要的目标就是要留住大学毕业生。

武汉拥有87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以单个城市的大学生数量看,居世界第一(也有统计数字认为广州超过武汉),但毕业后往往流向沿海城市。

“武汉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人才输出大市,桃李满天下,却为他人做嫁衣。”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就在武汉读的大学,2008年毕业后他到了广州工作,“班里除了武汉本地人都走了。那时的趋势就是大家都往南方跑,人是跟着趋势走的。”

上述负责政策研究的武汉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武汉高校汇聚的情形始于张之洞督鄂时期,张之洞兴办的两百多个新式学堂不断演化,奠定武汉教育格局,“但由于武汉身处内陆,往往在国家更多依靠自主力量发展时比较繁荣,而在外向型经济格局中有天生劣势”。

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向以外向为主,武汉城市地位下滑,资源要素聚集能力下降。根据武汉市官方的数据,1990年代到2007年这十多年间,在武汉读书的学生绝大多数到珠三角、长三角或京津等地区就业,本地能留下的不到五分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开始走内外均衡发展战略,武汉经济总量和城市地位开始回升。“特别是2011、2012年以后,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留汉比例回升到一半左右。这两年每年毕业30万,去年差不多留了15万,今年预计能留十七八万。”上述负责政策研究的武汉官员说。

今年2月,陈一新在武汉“两会”期间提出,要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他还强调,“留住大学生,不能顺其自然,需要‘刻意人为’。”

随后,武汉市密集出台了吸引大学生留下的政策。3月,武汉推出专项政策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宣布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个人名义缴存公积金。4月,全面放开大学生落户门槛,本科以上可先落户后就业。设立人才安居房建设基金,通过各种方式筹集人才安居住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方式,每年提供1万个以上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

“原来是把大学生当成孩子在看,没有当成人才。现在看,觉得大学生是武汉的一个富矿,要当成潜在人才来培养。”武汉市招才局“双创”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理解的人才工作分为稳存、扩增、挖潜三个部分,而他所在部门负责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实质就是对潜在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

武汉市招才局开始和一些研究机构合作,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大学生就业需求。孙志军举例说,一个专做人才招聘服务的研究机构分析了武汉高校软件开发类毕业生近半年中简历投放去向及论文关注点,以此判断人才目前的市场价值和择业取向。更进一步,分析得出一年中武汉软件开发人才都往哪里去了,以及武汉软件开发企业在全国同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些分析看起来非常微观,但若干个数据分析汇合起来,就是对城市人才需求和产业支撑做的精准分析。”

孙志军认为,大学生择业有很多盲目性,很多偶然情形会改变他们第一次选择的城市,“可能就是朋友的原因,一个说我去深圳,另一个就说我陪你去。他不会考虑生活成本、发展空间等条件,某一个他看见的偶然因素就把所有其他因素都否定掉。我们希望用精准分析征服他,给他多几个留在武汉的理由。”

(一个帖子发不下了,下一个接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0: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cott.悦 于 2017-6-16 20:59 编辑

前面一个要审核,后发的反倒先出来了。。。。

接上贴《为留住百万大学生,武汉发大招了》

3
打感情牌吸引校友资源

武汉人才争夺战的蓝图被概括为“一留一回,两个百万”,“留”是针对大学生,“回”则针对武汉的校友。

2月28日,陈一新在武汉招商引资大会上透露,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地区累计为国家培养了三百多万高素质人才,这些武汉校友已经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在他看来,“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武汉校友这支力量,没有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武汉校友资源的特殊作用,将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

为了吸引更多校友回来,4月8日的招才局成立会上,武汉聘请了包括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内的6位招才顾问,还有10位招才大使。按照市领导的指示,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的职能不同,顾问主要是有全球影响力的人物,看重他们的光环效应,无须承担联系对接人才的具体工作。

招才大使要做的事情则更为具体,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蹇宏就是10位招才大使之一。蹇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今年2月份,组织部看中成立于2013年的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运作成熟,特别邀请他担任招才大使。“他们(组织部)来调研,最关注我们这儿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能很快掌握武汉大学校友在外创业、事业有成的优秀企业家。”蹇宏说,“他们对校友企业家资源做了相应分析,很快做了相应布置,和我们一块做招商引资。”

最初,武汉市委组织部提出了30人的招才大名单,都是在和武汉发展相关的行业中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同时也热心回馈武汉。陈一新最后从中勾选了16人,招才局再按图索骥,联系他们。

“我们搞这件事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虽然组织部管人,但企业家是社会人,不是机关里的干部。”郑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组织部)部长和雷军是老乡,亲自联系上了。我们是通过北京企业家联合会不停联系陈东升,和跑保险跑业务一样。”

雷军到武汉时,最大的感慨是下了飞机,迎接他的是市委组织部长。“过去都不可想象。这些企业家肯定都被招商过,但武汉这个做法确实没有过。倒不是接人有多重要,而是过去相对神秘的组织部站到了招才、招商的第一线,确实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蹇宏说。

郑东说,这也是组织部长期做人才工作的规律,讲究事业留人、服务留人、感情留人,“(企业家)都不是体制内的,没什么行政命令,就是打感情牌。通过感情把他吸引来,再通过交流展示武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

4
凭什么让大学生留下?
武汉招才局成立之后,也有职能部门表示不满,认为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所有部门都觉得它能做人才工作,而且在它的块面里能形成一个小系统。这是有问题的。现在的人才工作不可能像以往,在一个小局部就能形成一个完整链条。”虽然在系统内面临不少质疑,但招才局副局长孙志军坚持认为,招才局统筹一整座城市的人才工作,并不只是把原来若干个部门的职能进行物理整合,或做一些流程方面的小调整。

“假如你在选工作的时候,政府给你两万的补贴,但是它的发展机会并不好,你是看重两万块钱还是发展机会呢?”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一位老师说,五年留住百万大学生,今年是第一年,虽然福利政策频出,政府诚意十足,不确定性因素依然不少。

“根本原因还是武汉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供需很紧张。缺乏有吸引力的工作,企业的吸引力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当地经济水平。”6月1日,这位老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这也是决策者的忧虑。武汉寄望于利用校友资源,吸引校友将资本、智力带回武汉,提升城市发展环境,也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武汉一共87所高校,其中5所军事院校不设校友会。招才局联合剩余82所,成立了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预计将直接撬动100亿元校友资本回汉,间接拉动产业投资200亿元。

“大家对母校有归属感,对武汉有第二故乡的认同,也确实觉得武汉是未来中国的热点板块和地区。”在蹇宏看来,武汉过去是资本洼地,导致虽有高校资源,人才却留不下来,“人才还是要和资金结合,才能形成效益。所以率先响应的是资本”。

过去,孙志军每天主要和文件打交道,只要一个上午不来办公室,桌上就铺满了文件夹。现在,他自称是“非典型组织部副部长”,每天大量接触武汉校友、风险投资人和各类人才。他开始对人才工作的温度有直接感受,“人才在哪种状态下最好,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都可以去分析了”。

当下,孙志军迫切希望招才局能够摸清人才需求。“过去分散的时候,每个人对需求的判断是零碎的。现在汇合到我们这里,基于较丰富的信息去判断,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和产业支撑。”

孙志军希望,在武汉这座城市里,以更好的顶层设计意识、系统思维意识和战略耐心,把人才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上升一个层面,提前一个时间刻度来进行谋划和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光谷大侠 于 2017-6-16 21:00 编辑
stevenhe 发表于 2017-6-16 16:07
不要激动,随便说说希望无伤大雅,我是湖北人当然希望武汉好,谈不上诋毁,我希望武汉能像北上广深一样吸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1:36: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哥弟 发表于 2017-6-16 16:49
一个西边的,一个北方的最喜欢装湖北人和武汉人了,网上很多对湖北和武汉的互喷,互黑都是这种套路,还有感 ...

我认为西边的和南边的更喜欢黑武汉,特别南边的,我们认为以前文化一样,但是不管现实还是网上,他们看不得武汉一点好,记得武汉地铁破300万的时候,就是南边的跑去南京微博为武汉招黑,打着武汉的名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2: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Allennn 发表于 2017-6-16 12:06
开发商注意!武汉将对住宅楼“颜值”提出新要求,“汉十条”来了!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微信官号2017 ...

可以,早该如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2: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天地、东湖华侨城、沙湖的金沙泊岸是武汉最有没计感与最美的住宅小区,武汉应多引进像瑞安、新世界、华侨城、中信等高品质开发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2: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市的房屋建设标准太低,不知道为什么。。就那种被各种吐槽的住宅墓碑楼鸽子笼,还不是各种日光盘。。开发商看到这里“人傻钱多”,哪个会提高建筑质量?均价又不高。
真的不知道武汉市是生怕外资各个都是金贵大小姐,一点不顺心就走还是怎的,一直都不敢提出哪怕稍微高点的标准。地下停车场,车位数,住宅限高,楼房机电,小区物业等等。市政层面的道路建设也是落后到令人发指,武锅后面的百瑞景,密度那么大的社区,居然就特么两条交叉的双车道道路路网,一条还是断头的。。道路建设也是县城级别,房价居然还过2w。。
标准真的太低了,早些年武汉房地产刚起步,金地保利万科等外地大开发商进来的时候,还拿出了不少诚意楼盘,那个时候小区里高层中低层,联排独栋,绿化物业,放到现在也是高档级别,但在那时真的是当做普通的花园小区来卖,真正做高档社区的貌似就瑞安的武汉天地和南湖水南郡两家。走的风格也是德国北欧的简约现代风,哪像现在各种跪舔什么巴洛克洛可可古罗马古希腊,还意大利风情法国风情我天。。。
到现在,无论说在外名声多好的开发商,来了武汉就是墓碑楼鸽子笼,一梯两户变两梯四户甚至两梯六户,房屋机电,小区物业,绿化种植甚至无法跟十年前的小区比,这真的无力吐槽了。。。难道武汉天生自带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性质???
只能说武汉的土地财政以前玩的太过火了,政府为了吸引开发商开发土地,真的是各种无底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V-B 于 2017-6-16 22:33 编辑
fei 发表于 2017-6-16 22:18
武汉天地、东湖华侨城、沙湖的金沙泊岸是武汉最有没计感与最美的住宅小区,武汉应多引进像瑞安、新世界、华 ...


是的,特别是武汉天地,那么好的地段,整个环境也很小资,不知为什么楼却建的那么low还贵,估计武汉的官老爷地一卖啥事不管了,开发商么样节省成本么样办,造就了一批丑楼,而且越是地段好越丑,反正不愁卖,反倒是光谷的一些企业的楼蛮有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2: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羽84 发表于 2017-6-16 18:00
宁波的东部新城,真是相当的洋气,宁波新建住宅的价格比武汉低,但是品质要高多了。

别说宁波了,连贵阳金融城的视觉效果都比中北路、西北湖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2: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LV-B 发表于 2017-6-16 22:30
是的,特别是武汉天地,那么好的地段,整个环境也很小资,不知为什么楼却建的那么low还贵,估计武汉的官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2: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沌口长江大桥合龙

本帖最后由 glmwangmin 于 2017-6-16 22:5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22: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对房屋住宅建设标准太低了,土地开发大跃进时期都快结束了才提出这个标准,还是针对外观的,鬼晓得对房屋机电,门窗标准,小区物业,停车位等还是个啥德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9 17:20 , Processed in 0.04597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