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2 12: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11:02 编辑
这座英国太古公司的办公楼(船东楼),面朝长江,二层跃三层,门口的青石门槛踩出了深陷的凹槽,住户回忆在大门入口有一个电话厅,住户指点了一楼卧室里的保险柜,沉重厚实的金属柜门,因为柜门与墙壁平齐,保险柜实际是利用了外屋上二楼的楼梯裆部,楼梯的扶手是典型的西洋风格,粗大圆润,内墙和地板略显粗糙。这座办公楼在芜湖的史料及城建档案中缺乏记载,可能原因是规模不够宏伟,与教会育婴堂比则占地小,特色不够鲜明;与范罗山上的领事署比,看不出英伦风情,做工不够精细;与天主堂比,没有壁画、吊灯等装饰,这些正好印证了这座建筑的主题。这座建筑还没有查证开建的时间和起因,但在芜湖开埠前,太古船舶已经在长江上穿梭了,当时英国的实力最强,英驻芜领事署是1877年开建,此时太古楼就有了开建的可能,芜湖的圣雅阁教堂是1883年开建,天主堂是1887年首建,那么此前就应该有外籍信徒在芜居住,否则在教友来源和资金筹集上是不能支持如此辉煌教堂的。在芜的外籍人员中主要应是商务采购和船东。《中英烟台条约》允诺芜湖等商埠划定租界,1882年租用沿江滩地时本地商贩不愿出让,虽经关道调处,但屡议屡辍,界址虽已勘定,但迟迟未能开办。直到1902年芜湖关道吴景琪与英国驻芜领事柯良韪具体商定《芜湖租界章程》,1904年修订为《芜湖各界公共租界章程》共10条。1905年正式开办租界。由此芜湖租界
扯皮了20多年,租界内的其他房屋如怡和楼等具有明显西洋特征,那么太古楼应是在租界扯皮期间低调建造,屈从中方势力、服务船运。理由如下:
1.太古楼紧邻江岸,正门和观景平台都是面向长江(长江在芜湖段是自南向北流的)而朝西的,因而太古楼首先不是满足居住需要。
2.太古楼的门窗不是西洋建筑惯用的穹顶拱券,而采用中式匾额,对称布局,门槛用大青石,这意味着太古公司低调起家,小事张扬。
3.太古楼的墙壁简练,地板厚实,不像领事署作为国家名片,也不像达官别墅铺张豪华。这说明太古楼是面向船东、服务海员。楼内的大保险柜也应是商务之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