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并州柳西

[龙城轶事]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主题贴(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今日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7 09: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7# 李吉子


    除了建设路 两个火车站 别的好像都很低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1: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楼街这硬骨头难啃啊,得好好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2: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了很多帖子了,其实最期待的部分还是在这个帖子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3: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valavidalc 于 2014-5-7 13:57 编辑

本报讯 (记者孟苗)近日,千余尊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石佛造像,被阳曲县文物部门在该县红峗山发现,我省考古专家初步考证确认至少凿刻于明代之前。
此次发现石佛造像的千佛洞、六仙洞和地佛洞位于阳曲县红峗山的悬崖峭壁之上。这三处佛洞均以天然石洞修造而成,山峰险峻,无路可达。据当地村民讲,传说中这里曾搭有软梯,但由于风化严重,早已损毁,所以几乎无人踏足。为一探究竟,阳曲县文物部门组织专业的登山探险队员和随队记者历经7个多小时的攀爬,最终成功进入洞中。在距地面20米的千佛洞内,发现了凿刻于三面石壁之上的浮雕佛像多达1000多尊。石刻佛像最大的约25厘米,最小的约12厘米,盘腿而坐、神态安详,部分佛祖造像的雕刻手法有鲜明的元代艺术风格。
太原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常一民说,我国的石头造像非常多,像这样的3处佛洞同处一地、分布又相对零散的情况比较少见。两洞石窟凿刻年代至少早于明代,是太原佛教艺术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在晋阳地区艺术活动的直接反映,对研究宗教艺术在北方地区的演变、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目前,有关人员正在对六仙洞和地佛洞发现的两块石碑及一尊塑像的视频及照片资料进行研究,以确定佛洞凿刻年代及文物价值,进一步揭开这批古代佛造像的神秘面纱。【来源于山西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4: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府城追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4: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桥头街民居  消失时间:2003年









    桥头街是太原市传统的商业和居民区,曾经是省城传统民居最集中的区域,在这里,以“马家宅院”为代表的民居集中反映了太原传统民居的特点——完整的四合院、精美的砖雕无不体现富商马家的荣耀。据了解,马家宅院位于唐家巷1号(原利民商店东侧,该巷现已不存在),建于民国初年,由3个院落组成,占地千余平方米。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当时的产权单位太原市粮油供应公司对前后两个院落进行了改造,唯独留下中间的四合院。该院落占地300多平方米,由正房和东、西房围合而成,房屋结构完好,砖雕精美,是当时太原市府城内不可多得的保存完好的典型民居。

    2003年,该片区进行开发时,计划将此院落进行异地重建,但最终马家宅院还是被开发商拆毁,包括精美砖雕在内的所有建筑构件不知去向。我们只能通过几张留存下来的图片还原这座精美的大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4: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民二条民居  消失时间:2006年





   新民二条10号院大门坐东朝西,民国建筑,为二进院,正房五间,这处四合院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是当时一位名叫赵峥的民主爱国人士修建,整座院落占地近300平方米,全部为中西合璧的青砖建筑,外观典雅大方,细微处可以看到做工精良的砖雕石刻等工艺。11号院是阎锡山执勤部部长的宅院。大门坐北朝南,有砖雕。是该地区保存完整的历史民居,它与路南即将恢复的浑源会馆历史街区遥相呼应,这两处院落曾躲过2004年的一场拆迁风波,却未能躲过2006年的这次“搬家”。

   当时,拆除现场一位负责拆除历史民居的工作人员称,仅拆除的建筑材料,他们就拉了18车,这些建筑材料被堆放在位于晋祠附近的太原市文物局的库房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5: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夹巷民居  消失时间:2007年







   位于东夹巷,民国年间所建,皆为四合院,风格相近,房主多为阎锡山的军官、炼钢厂的管理者及商人。11号、12号、13号大院都是由外国传教士所建。1914年,阎锡山的秘书和地方铁路局局长居住在此。1931年至1945年间被日本人霸占。日本人投降后,阎锡山的三个师长曾在此居住。建筑皆有砖雕、木雕,基本保存完好。

    2007年上马街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将此片民居全部拆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5: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4-5-7 22:38 编辑

裕德里民居  消失时间:2009年









    位于坝陵街3号,原为阎锡山兵站总监黄国梁的住所。其地上建筑为二层结构,地下一层,中西合璧,住宅二层出现了少有的西式阳台和罗马柱等建筑风格。
    上世纪20年代后,逐渐发展为一片住宅街区,以其“裕德里”堂号取名,堂东为“裕德东里”,西为“裕德西里”,建筑多为四合院,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房五间,进深5米至6米,东、西厢房三间,南房三间,大门在东南,门楼影壁装饰比较讲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5: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爱医院旧址  消失时间:2006年








   博爱医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由英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又称英国女子医院。建筑面积约2638平方米,平面呈“H”形,抱厦为八边形,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科学价值。1949年成立太原市立医院,现存部分为太原市人民医院所在地和五一路99号山西医用电子仪器厂所占用。2007年,博爱医院主楼被拆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5: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夹巷民居消失时间不是在2007年,应该是2008年或2009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5: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师长曾在此居住。  其中就有我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5: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清楚地记着当年媒体报道中强调博爱医院旧址 拆除后将使用原来的材料异地重建。不知道当年拆下来的老材料是否还在?异地是否选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21: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21: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b159369313 于 2014-5-7 21:30 编辑

2014年被毁灭的榆次汉代城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 10:06 , Processed in 0.05821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