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lqj

武汉汉正天街 666米 140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2 22: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拆迁都是大问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2: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拆迁都是大问题吧
lining1987 发表于 2011-8-22 22:02



    拆迁会碰到哪些问题,说来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22: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拆迁会碰到哪些问题,说来听听
lqj 发表于 2011-8-22 22:07

呵呵,毕竟那地方位置很好,就怕很多人不愿意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2: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难也要把那些房全拆了,为了让城市发展起来了,也是百年大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0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遥远的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01: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神马大楚网的调查后我说两句:

汉正街区域的大改造一定要努力推进;武汉地理核心区的地标建筑一定要 ...
rommel2083 发表于 2011-8-21 16:17



    =======================================================
大建设是对的,但超高写字楼,还真的是过火了
不是说别的~主要是修起来怎么能运作的好。。。
作为一个武汉伢,我很中肯地说,武汉的经济带不动这多超高写字楼
看哈子几多300,400,600要修???
武汉有这么多大公司总部?有这么多跨国机构办事处?有这么多上流社会住6星级?

这不是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建设
谁都希望武汉繁华,但是这样子搞,真的不值得肯定,已经失去了理性

汉正街确实是该重新建设,好好的规划~~~但是有600的必要吗?

武汉需要更好地建设,但不需要大跃进

peace!真心热爱武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02: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
大建设是对的,但超高写字楼,还真的 ...
027ray 发表于 2011-8-23 01:27


难得的理性阵营{: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02: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as far as i'm concerned,汉正街哪怕什么都不建,拆了就是好的——武汉中心城区的毒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03: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口,即汉水入江之口。历史上,汉水汇入长江的地点曾多次改变。距今约520年的明代成化年间,汉水终于低下其桀骜不驯的头颅,完成了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改道,将出水口选择在汉阳龟山北麓一片开阔的地带。
    于是,便形成了汉口最早的街巷——由河街逐渐延伸而孕生出的汉正街;于是,汉口便由“满滩芦花、鱼跃凫飞”的荒滩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渐成四方淘金者乐园,从五方杂居直至华洋荟萃,迅速崛起成为商贸巨镇。由此,武汉沿袭千年的武昌、汉阳“双城记”,演化为“三城会”,武汉三镇隔江鼎立格局奠定。

    “泽国舟为市,人家起竹楼”。在明代天顺、成化之前,汉口最初的居民点集中在汉水入江沿岸的狭长地段,那时的武汉人称汉江为“小河”。在木船时代,“小河”入江口水域开阔,水势平缓,水深适度,比长江更适合行船走水、避风泊靠。南来北往的商贾船夫沿着小河筑圩、修堤、填土、打基,建起一座座吊脚楼。于是就有了码头,有了贸易,有了街市。到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一带便已形成市镇,店铺、行栈接纳四方客商。这便是汉口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雏形。“汉口之盛,所以由于小河也”,范锴在《汉口丛谈》中如是说。

    汉口的形成史,也是一部抗洪史。而汉口人最早的治水为市,正是围绕汉正街展开的。长江之水、汉江之水、后湖之水,是汉口的三大水患。汉口最初的街道是河街,然后有了正街、内街、夹街,再有里巷。直到1861年开埠前,汉口的发展一直是牢牢地以“小河”为根基,然后在防水填土中逐步向北、向东延伸:向北而有了利济路、中山大道;向东而有了黄陂街、江汉路。

    今日汉正街西起硚口,东到集稼嘴,全长超过3公里。但据《汉正街市场志》、《续辑汉阳县志》等文献记载,历史上的汉正街分为上下两段,贯穿汉口全镇。上段西端在硚口,东端通小河口龙王庙。下段由黄陂街起,直抵租界区的洋街。而且汉口的街道在500多年的发展扩张中,早期是以汉正街为基线,凡与汉水、长江平行的东西向街道,称为某某街,主要干道则称为某某大道;凡与汉水、长江垂直的南北向街道,通称为某某路。

    改革开放后,汉正街成为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引路人”。1982年,《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汉正街因此声誉鹊起,成为全国商品流通领域改革的排头兵,赢得了“天下第一街”的美誉。其实,汉正街20世纪80年代初的崛起,只是源远流长的汉正街商品经济的一个复苏。而数百年汉正街商贸史,完全可看作汉口商业史、乃至中国明清以来商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汉正街商业的第一个辉煌期出现在明朝末年。众所周知,汉口在明朝末年时就与河南的朱仙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而据文献记载,汉口城市重心从沿河转移到沿江肇始于近代开埠之后,汉口的商贸中心从沿河汉正街一带转移至中山大道则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此足以证实,汉口之为“天下名镇”,所仰仗的正是一条汉正街。

    清代,汉口镇的港口运输业突飞猛进。汉口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水运畅达。在传统的帆船运输时代,川江、汉水和洞庭湖流域与下江间的货物交流,都通过汉口转运。清初以来,汉口便是两湖淮盐分销、漕粮转运及农副土特产的贩运中心。徽州人吴中孚曾称汉口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另一个徽州人则分得更细:“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所谓“船码头”,形象地道出了汉口为华中、西南、西北诸省的水运中心地位。

    当年的汉水口北岸,从硚口到集稼嘴,江面上商船穿梭不息,岸边大小码头林立。其中著名的有八码头,即二十八码头、大码头、四官殿、花楼、关圣庙、老官庙、接驾嘴,正所谓“二十里长街八码头”。清康熙年间此地设立汉口巡检司,始称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街情民风淳厚。汉正街市场西段以粮、油、棉、什业居多,东段以药材、参燕、金银、票号、典当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布匹、山珍、海味、纸张等大小商铺。

    清同治三年(1864),汉阳郡守钟谦钧等修筑汉口堡,沿堡辟出玉带、居仁、由义、循礼、大智、通济等8座堡门,外有深壕环绕,桥梁相连,既便于布防守卫,又可抵御洪水。清道光十四年修建的保寿硚现仍存原处,它是硚口之为“硚口”,而非“桥口”的惟一历史见证。

    当年,汉正街的商品以品种多、式样新、销路广、价格廉的优势,辐射到全国各地。“山、陕需武昌之茶,苏、湖仰荆、襄之米,桐油、墨烟下资江浙,杉木、烟叶远行北直,亦皆于此取给焉”。《汉口丛谈》所记的八大行大都集中在汉正街。明清之际,汉口近郊出现了常年雇工100余人的纺织工场,所产棉布多由汉正街花布商包买,经加工染整而转销各省。《大清一统志》称汉口为“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随着商业的逐渐繁盛,汉口镇由汉水沿岸扩向长江沿岸,顺长江也次第修建起码头。到清同治七年(1868),汉口汉水沿岸到龙王庙有码头35个,长江沿岸从龙王庙到江汉关有16个。20世纪初,随着汉口民族工业的发展,至1928年,有各类专用码头25个,一直延伸到皇经堂、古茶庵一带。汉口开埠后,外国商人陆续来汉办工厂、开洋行,至1910年,汉口有大小洋码头74个。至解放前夕,武汉有水码头243个,陆码头220个,码头工人5万左右。

    应该说,汉水码头水运的繁荣带动了整个汉口乃至武昌、汉阳港埠的兴旺,汉正街的商贸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推动整个武汉市场向纵深发展。

    汉正街不仅以商业贸易名闻海内外,其数百年历史发展也孕育出独特鲜明的汉正街文化,并继而发展成为多姿多彩的汉口文化。“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当时这里云聚着来自各省的商贾和各行各业的手工业生产者和商家,商铺比邻、会馆林立、庙堂棋布。多年过去,惟可见证这段历史的,除了史志的记载,就是世代汉正街人在这里苦心经营的规模宏大的街市和各类会馆、书院、庙堂及近代工业化的厂房等。汉正街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商业街区,而是一个具有老汉口商业底蕴的文化街区,它孕育了多元荟萃的汉口文化。汉正街南北汇聚、五方杂处的地域特点,也使汉正街文化呈现出芜杂多样的景观。

    汉正街依江而兴所形成的“码头文化”,恰如水的流动,具有包容集散的商业地域文化个性。不同籍贯和行业的商贾云集沿江大码头,争生意、打码头,有着某种不同程度的强悍与义气。商味、强悍、义气及文化品位构成汉正街“码头文化”的基本特色。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文化既带有鲜明的世俗特征,同时又有较强的包容性、复合性和多元性。

    汉正街一带的街道纵横交错,街面狭窄,形成错综复杂的街巷文化。据清道光年间统计,称为街的有32条,称为巷的有64条。街路颇狭隘,人车来往固然不便,即使是在今天,很多人进入汉正街后仍不辨东西南北,但是这些老街老巷留传至今本身就构成了一道文化奇观。

    汉正街早在明末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商业组织联系的日益频繁,形成了汉正街“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商业文化。明末清初,汉正街商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竞相兴建同籍或同行业公馆、公会组织。据《夏口县志》统计,汉口各会馆、公所最多时约达200处,绝大多数集中在汉正街一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宝庆会馆、江西会馆、山陕会馆、新安书院(徽州会馆)等。纷繁众多的会馆、公所在自行调整营业、打开商品流通渠道、解决同行业内部纷争、发展汉口外贸、稳定汉口市场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构成了汉正街文化的一大奇观——会馆文化。

    汉正街旧时的字号招牌,不仅选用坚固砖石和上等木材,还在牌号字上贴金堆沙做字,并不惜重金聘请当时名人或书法家题写。民国初年汉正街老大兴酒楼招牌即为夏口知县侯祖畲亲书。颇有特色的字号招牌,体现了汉正街“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商业伦理文化。据清朝朱彭寿在《安乐永平宝随笔》中记载,汉正街招牌名号常用字有“顺裕兴隆瑞永”等56个,这些字能组合成讲究义理、有俗有雅的招牌名号。有的招牌直白言利,如伞号“苏恒泰”、蛋行“丁义顺”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走出了一大批后来在武汉商界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字号,如叶开泰、汪玉霞、谦祥益、谈炎记等。这些老字号浸润着老汉口百年的历史文化,时至今日仍让人咀嚼到历史文化的余香。有300年历史的叶开泰药店以“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为信条,今武汉健民制药厂的前身即叶开泰。旧时,在江汉平原一带流行女儿出嫁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

    繁荣的商贸,催生了汉正街质朴清新的商业建筑文化。这里街道狭窄,小巷古风犹存。沿街的商号多为二层楼,以立帖式木构架为主体,砌以砖墙,冠以青瓦。在一二楼之间架一粗大横梁,并雕饰龙凤图案,涂以红漆;门柱、楼板和顶架为木结构,层顶铺以瓦片;朝街门面既有全敞开式,也有外窄内敞式。各种会馆、同业公所和衙署,推出了风格迥异、高耸巍峨的建筑,其高大的围墙、庄重的门楼、飞扬的屋檐、高耸的廊柱,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汉正街也曾经是汉剧和楚剧的“窝子”。作为一个大码头,身居期间的一些大商贾,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汉正街在历史上不仅是汉口镇集市的“正街”,还因设过地方官署、会馆而被称为“官街”。当年漕粮和盐运两大行当,促成汉正街成为一个大码头。码头居民的文化品位都很高,曾时兴一种“雅集”,即聚集在一起写诗、作画。清朝时汉正街的客商中出过一位浙江乌程籍的文学家范锴,他的《汉口丛谈》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他的竹枝词则能与当时一些大词人的诗词媲美。另一位画家闵贞曾给当时的班禅画过像,后来他在汉正街的大通巷盖了一座“看山读画楼”。清末民初,汉正街甚至还设有书院……解放后,汉正街一带也走出了一批知名文化人,还有几位科学家。

    如果说,两江淌出了一条汉正街的话,那么汉正街无疑是近代汉口肇始并迅速崛起的一个“引擎”。一条汉正街直接影响着汉口的文化形态与汉口人的文化性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06: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
大建设是对的,但超高写字楼,还真的 ...
027ray 发表于 2011-8-23 01:27



    分晰很得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06: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振奋人心的大楼
lzz289324241 发表于 2011-8-20 09:28



    呵呵有时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09: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图很美 ,顶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0: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未来如何开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4 19: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很漂亮 不知道神马时候能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9: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会很快的,要看拆的进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3 12:40 , Processed in 0.06127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