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5-19 13: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cpcc 于 2014-5-19 13:51 编辑
“北朝、隋唐遗存”应为晋阳古城发掘主攻方向

但凡建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无一例外地成为其所在城市的靓丽名片,比如殷墟考古遗址公园、金沙考古遗址公园等。作为被国家文物局首批立项的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其建设进度取决于考古发掘的成果。5月17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唐室主任朱岩石等专家来太原会商晋阳古城发掘保护工作时建议:“应该把主攻方向确定为北朝、隋唐晋阳城”。
晋阳古城考古发掘工作近几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极少向外公布情况,但实际上取得了不少考古发掘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困惑。为此,省考古所邀请到三位国内主攻汉唐考古的顶尖专家,除了朱岩石之外,还有汉魏洛阳城遗址考古队队长钱国祥,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队队长龚国强。
不妨请走一个宋代建筑
2013年,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尤其在康培集团苗圃内发现汉晋至唐代城墙一段,在其上面发现了唐代城墙水门。在这段城墙内侧,发现了一处建筑基址,残存的墙体为红色,因此专家们推断是一处小型寺庙建筑,面阔三间,年代约为宋初,也就是赵光义毁城前夕。该发掘现场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一处。从现存的基址看,大部分建筑的年代约为五代至宋初。
也正因为如此,考古工作出现了困境。由于发现了大面积保存相对较好的宋初建筑基址,使得考古队担心破坏这些基址而无法继续向下发掘,从而无法探寻宋初基址之下的北朝、隋唐遗迹。
朱岩石等专家在实地踏勘后认为,晋阳古城在北朝是实际上的都城,在唐代贵为北都,因此其价值更应体现在北朝和隋唐。“有得必有失,为了能解剖北朝和隋唐的遗迹,我们不妨请走一个宋代建筑,这并不可惜。”
至今仍未找到城门
据史书记载,晋阳城有城门24座。但让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队长韩炳华有些遗憾的是,经过几年的努力,至今仍未找到任何一座。
钱国祥说,汉魏洛阳城考古发掘已进行了50多年,至少有四代考古人为之奋斗,但现在看仍然只是一个基础,仍然对东汉洛阳都城的格局没有一致的认识。而晋阳古城的情况要比汉魏洛阳城还复杂,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厘清不同时代的城址和格局。”朱岩石说。
晋阳城延续使用了近1500年,各个时代的城址叠压在一起,的确让人感到“混乱”。在不同时代的城址里,朱岩石建议应该有所侧重,比如最重要的当然是厘清北朝和隋唐城址和格局。“这需要寻找线性遗迹,比如各种各样的墙,给排水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网,这比起大面积发掘建筑基址要难很多。”
“古为今用,其实很多古人觉得好的地方,大多会延续下来,现在人也喜欢这个地方,你们不妨循着这个思路试试”,钱国祥的观点让很多人大受启发。
要让老百姓尽快看得到现有成果
2002年至2010年期间,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是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2010年,晋阳古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其发掘工作转而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的联合队负责,工作重心也变成为遗址公园建设提供考古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让人感到有些沮丧的是,经过10多年的努力,晋阳古城考古发掘并没有出现引人关注的“成果”。这有多重原因。其一是土地征用问题,众所周知,考古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个概率事件,如果发掘面积越大,当然重大发现的几率也就越大,但囿于土地问题,晋阳古城多年来考古工作大多是见缝插针式的,很难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其二是晋阳古城埋藏情况非常复杂,中、东城常年受河水漫漶,传统的考古方法在这里行不通。
专家们建议,要把现有的亮点做出展示方案,尽快让老百姓看得到。钱国祥和龚国强都提到现存的西城墙,他们认为这段城墙非常珍贵,也做过剖面,完全可以展示给老百姓。另外现在已发掘的一些道路、建筑基址也应该尽快展示出来。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张元成则建议,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将该遗址出土的文物展示出来,而考古队也应尽快制定出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