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4-12 17: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与环境完美相融的工业城
——访走进柳州的两岸四地部分摄影家,听听他们的感受
作者:○○记者李俊黎寒池 来源:柳州晚报 字数:1597
“我是第一次来柳州,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工业城市,这里的绿化覆盖率和景观会这么好!”《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南都视觉研究院院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奖)新媒体评委王景春如是说。
洋紫荆花开,龙城似锦。开启“花海模式”的柳州,吸引了来自两岸四地42名摄影家前来采风拍摄,他们说工业柳州竟有如此的“生态之美”,“花之美”名不虚传,要用自己的镜头,让柳州之美扬名海内外。他们在柳州收获如何?又将如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传播“醉美柳州”?记者采访了王景春和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港深珠澳摄影联盟文化顾问姜健。
王景春:“花之美”让工业柳州更有朝气
王景春说 ,柳州做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平衡 ,既发展了经济 ,同时在景观、绿化、空气上做得特别好 ,这也应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 ,柳州是找到发展与生态平衡点的一个标杆。
从洋紫荆花争艳的弯塘路转入柳侯公园 ,王景春被眼前和谐的一幕吸引住了——粉红色洋紫荆花和绿植相互映衬的公园里 ,退休的音乐老师和手风琴师弹唱起《可爱的杜鹃花》 ,悠扬的歌声在雨后清新的空气中回荡。“他们很自然地与周围环境相融。”王景春说 ,当时自己下意识地举起相机 ,按下快门 ,然后就和他们闲聊起来 ,最后还互相留下联系方式。
“他们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是因为这座城市的自然景观 ,而且人在其中的其乐融融的生活。”“柳州在细节上做得是比较完美的。”在拍花采风中 ,王景春觉得柳州“花之美”的背后是城市规划者做得很“有心”,相比很多重工业城市的“暮气沉沉”,柳州显得非常有朝气。作为一名用视觉打动人的“新媒体人” ,他说要推介好柳州的美 ,可以从摄影、视频、声音、动漫等的全覆盖形式进行。
4月10日晚 ,在市政协礼堂 ,王景春还为我市400余名摄影爱好者 ,主讲了一堂名为《视不可挡——从传统视觉报道到多媒体》的“专业课”。他用自己的见闻和实践经验 ,从影像技巧、构图方式、拍摄角度等方法 ,光线的运用、环境的选择以及人物形象抓取等方面的技巧讲起 ,并引用大量优秀作品进行深度解析 ,为听众打开了一个学习摄影知识的新窗口。他认为 ,决定并影响传播格局的要素是媒体融合、即时共享、视觉传播 ,摄影爱好者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要在观察中发现 ,在发现中构思 ,通过构思来指导操作 ,在摄影本体、个人表达和时代要求三者的结合点上获取影像的佳作。
姜健:花样景观给柳州带来“名片效应”
姜健对柳州最熟悉的是汽车制造业,出乎他意料的是“柳州会这么漂亮”,“她的花海、山水,她整洁的市容让人印象深刻”,他对“九曲回肠”的柳江也非常惊叹。
“柳州的山水、柳州的城市景观,可以带来很好的‘名片效应’。”他说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卢浮宫这些城市标志性景观,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一样 ,柳州的山水、景观同样可以让世界记住。作为一名艺术家 ,姜健的很多作品是人物肖像 ,在拍花的过程中 ,他把重点放在市容市貌和标志性建筑的拍摄上 ,特别是他从很多角度拍摄柳州“最高点”地王大厦时 ,让他想起了台湾的101大厦 ,是城市的标志性的符号。
“我在柳侯祠拍摄一个老人看报纸 ,他还拉着我一起看。”这么大岁数的老人还在关注时事 ,体现的是市民的精神状态 ,体现的是柳州人的生活状态。姜健说自己的摄影比较随性 ,要拍好柳州的美 ,也不能带有太多的功利性。
此行的拍摄 ,让他深深感受到了柳州的宜居和柳州人悠闲生活的乐趣。
作为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 ,姜健自1993年《场景》 问世以来 ,相继创作出了《主人》 《孤儿档案》等摄影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影像风格。他用最直截了当的肖像手段去记录人、记录时代 ,而他做的事不止于写实。姜健对在旁人看来没有意义的农村生活景观——《场景》中注入了自己的温情与思索 ,并以极大的耐心细细刻画;在《主人》中 ,他以环境肖像摄影的形式 ,辅以大景深的环境细节描写 ,为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造像 ,展示了农民生活空间中的现实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