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小嗯

杭州高等教育及科研学术发展实况【禁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3 11: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600066 发表于 2025-1-12 21:48
看了下最新大学排名,
发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挺高的,
突然觉得北航杭州学院国际化合作不香了,

如果只看北航方面,我最初就说北航杭州国际办学实际核心是北航投入,只是必须走国际合作模式国 家才能批,如果存异地校区就完全是国内各地区间存量资源的转移和竞争,国际合作办学能创造增量国际资源,所以国内限异地。

国际增量部分暂不论,只看北航杭州投入,我早年间就强调北航杭州布局属于重大核心战略层级,当初北航将首个大科学装置放杭州就已经是明牌,现第二个十五五大科学装置申报项目放德清,房建成也明确说将来衍生孵化的的所有大科学装置都将布局以杭州为核心的杭州湾区域,建成以杭州为核心的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北航与杭州已是核心捆绑关系,北航杭州高教办学是异地还是国际模式早就一点都不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12: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600066 于 2025-1-13 12:28 编辑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1-13 11:54
如果只看北航方面,我最初就说北航杭州国际办学实际核心是北航投入,只是必须走国际合作模式国 家才能批 ...


主要看北航杭州校区的偏科,
如果是民用航空和极弱磁场这些,国际合作的意义还存在一些,
如果是偏向前沿航空技术和尖端科技,
从实力的角度出发,从国际环境角度出发,中欧合作不出什么成果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12: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600066 发表于 2025-1-13 12:26
主要看北航杭州校区的偏科,
如果是民用航空和极弱磁场这些,国际合作的意义还存在一些,
如果是偏向前 ...

前沿部分核心靠北航,但北航杭州国际(国新院)数理等基础方面现也有高端国际平台和资源落地,主要外方已经不主要是原中法航空大学谋划的法国国立民航一家,已经是1+N模式,N所法方和欧方面合作高校,其中也有基础领域有优势高校。

即使原谋划的外方核心法国国立民航大学,高教上也主要负责民航服务领域,当初也是针对浙江和杭州的民航产业综合发展需求。我国自主大飞机相比美欧是后发赶超,民航服务领域同样是后发需要大幅提升。总之即使按原规划的中法航空大学模式,前沿学科部分核心也是北航投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12: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600066 发表于 2025-1-13 12:26
主要看北航杭州校区的偏科,
如果是民用航空和极弱磁场这些,国际合作的意义还存在一些,
如果是偏向 ...

还是前面说的只要国际合作办学,多少都有增量国际资源,只要不是纯粹国内存量资源转移的异地模式,上面就能批。具体到北航杭州国际办学,其实是我国重大对法对欧国际合作、交流国 家平台,国 家定位上就不是一般性高端国际办学项目。

北航国际办学在国内其实特例,不论国 家定位还是办学模式。且这两年也落了很多国际高端平台,如果不是大环境导致这些年国内只成了一所北航国际,未必那些国际平台都落地杭州。现在成了别无选择,所以即使国际增量部分这两年也落地了不少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22: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筹建“钱塘大学”,相关选址地块调整

       1月10日傍晚,杭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布了一则土地调整公示,地块规划调整的原因:为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建设,提升杭州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公示的区域正是之前官宣的钱塘大学拟选址的之江转塘单元XH100201-09等地块

       本次拟调整区块位于转塘单元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西南侧,涉及XH100201-09等地块及局部道路,具体范围为东、北至沈横路,南至之江壹品和上泗中学,西至致博路-向音路-浙音路。由于区域道路与用地布局优化,对周边相邻地块进行关联调整。根据公示内容,钱塘大学一期占地面积约500亩,由四宗高等教育用地组成,在编号08和19两宗用地之间还预留了约250亩的二期用地,整个钱塘大学预计用地规模约750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0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1-13 22:34
筹建“钱塘大学”,相关选址地块调整

       1月10日傍晚,杭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布了一则土地调整公 ...

750亩还是太少了,只能是个研究院的水平,至少应该1000亩(大学校园)+1000亩(科技转化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2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届交叉学科具身智能与应用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浏览量:30时间:2025-01-09
(通讯员/姚丽桃 图/谢雨倩)1月5日,首届交叉学科具身智能与应用创新论坛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圆满举行。本次论坛聚焦“精准智能”“可信智能”“具身智能”三大核心议题,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术力量与实践精英,探讨智能技术如何突破学科边界,与生物、认知、机器人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开拓人类认知与技术共生的新可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航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北航国新院人工智能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郑志明,北航副校长赵巍胜,北航国新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洪冠新,天目山实验室执行主任戴彬,北航国新院人工智能科创中心主任吴文峻,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论坛由北航石荣晔副教授、范肇心助理研究员和张沁楠助理研究员主持。



论坛开幕式上,赵巍胜副校长回顾了近年来北航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表示人工智能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是复杂系统与大数据的深度结合,这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更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郑志明院士强调,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正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未来将在精准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展望未来,他相信北航国新院人工智能科创中心将做出更卓越的贡献,加快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



开幕式后,北京大学余肇飞研究员、北京大学杨耀东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杜凯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张朋举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赵昊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彭宇新教授、北京大学仉尚航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卢志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孙浩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龚新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谢伟迪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雅倩助理研究员分别作主旨报告,主题涵盖了多模态模型、多智能体对齐、生物通用具身智能、时空动力系统计算、生物医疗模型、多模态细粒度分析等尖端课题。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前沿进展。本次主旨报告聚焦多领域交叉,碰撞出一场学术盛宴。与会者一致认为,报告内容前沿且丰富,为推进跨学科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论坛同期围绕“人工智能助力交叉学科发展”召开了圆桌讨论。帝国理工学院李柱教授、浙江大学陈静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谢伟迪副教授、杭州涿溪脑与智能研究所严峻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雷副教授和石荣晔副教授同台对话讨论。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沁楠助理研究员主持。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化,与化学生物分析、低空经济、科研辅助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为科技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他们也为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数据隐私保护等挑战提出了宝贵建议,为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洞见。

会议期间,北航国新院人工智能科创中心集中展示了在精准智能、可信智能和具身智能三大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彰显了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扎实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与会嘉宾提供了深度洞察人工智能技术实践的宝贵机会。

北航国新院人工智能科创中心紧密围绕国家战略,聚焦精准智能、可信智能、具身智能三大关键领域,致力于解决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中心依托北航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多学科交叉优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脑网络、神经网络机制、动力学理论的深度融合,重点开展智能基础理论、智能感知、认知决策、群体智能等方向的创新研究。中心承担智能感知国际引智职能,支撑复杂场景感知、工业具身智能、智能探测等领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面服务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团队结构合理,汇聚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在内的高水平专家,以及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等多层次科研力量,形成了老中青结合、梯度合理的创新科研团队。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创新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国家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和产业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北航国新院将秉承“高水平、新机制、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深化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构建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贡献力量,共同描绘智能时代的理想蓝图。

(审核:洪冠新 陈龙飞 吴文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21: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21: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4 2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长生 发表于 2025-1-14 00:52
750亩还是太少了,只能是个研究院的水平,至少应该1000亩(大学校园)+1000亩(科技转化基地)


不少,相比办学规模预期精度优先。钱塘大学筹办招生规模应该不会超过西湖大学的起步5000人,5000人750亩不小,也会和西湖大学一样是小而精,有限学科办学思路。

不可能都按西湖大学投入标准,预期上限高度不同。杭州要想建第二所西湖大学上限预期高度或接近,唯借助恢复杭州大学路径一途。除此新建西湖大学模式新型高校如钱塘大学,能实现高下限已是可能的良好预期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6 12: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登顶刊!西电杭州研究院科研成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

       近日,西电杭州研究院汽车电子研究所保宏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为27.4)发表题为《Passive Isothermal Flexible Sensor Enabled by Smart Thermal-Regulating Aerogels》的研究论文。研究采用智能热调节气凝胶,构筑具有环境自适应的无源被动等温柔性传感器,实现柔性传感器在动态热环境中的长期监测稳定性。

       这是保宏团队柔性电子方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在AFM和AM两个国际顶级期刊以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发表论文。西电杭州研究院博士后钟申洁、西交利物浦大学博士生鲁博涵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的合作单位还包括浙江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苏州大学。

       一般数情况下,柔性传感器多由聚合物基底组成,这导致柔性传感器对环境波动高度敏感,容易出现传感输出性能不稳定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被动式日间辐射制冷(PDRC)被提出,这是一种无需任何能量输入的新型制冷方式。其主要通过有效反射太阳辐射(0.3-2.5 μm波段)并通过大气窗口(8-13 μm波段)向寒冷的外太空辐射热量,最终实现物体表面的自发冷却。将PDRC与柔性传感器集成,可有效防止传感器在夏日晴天户外过热。但是PDRC可能会导致传感器在冬季室外过冷。

       此外,非辐射热(热传导)对实现热平衡同样重要,使用超低热导率材料不仅在高温时减少从周围环境传递到传感器的热量,并在寒冷气候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热量损失。然而,现有的传感器热调节策略无法同时满足散热和保温的要求,确保传感器在动态热环境下保持额定工作温度仍然是一项挑战。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无源被动等温传感器,该传感器集成PDRC和热绝缘的可调热管理策略,以适应动态热环境。

       由中空微纤维组装而成的多层次纤维素气凝胶 (HCA) 作为传感器顶部摩擦电负极材料,在不同热环境下能够分别实现加热和冷却功能。HCA 具有较高的阳光反射率和中红外发射率,因此是 PDRC(辐射热过程)的理想材料。同时,HCA具有超低导热系数(非辐射热过程)。在夏季太阳辐射强时,PDRC 占主导地位,实现辐射冷却。相反,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时,HCA 的低导热率(非辐射)可防止热量散失。

       该工作为开发新型环境自适应型柔性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望实现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在动态热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6 13: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Nature报道丨西湖大学科研团队首次揭示“RNA剪刀”切割全过程

       1月15日24时,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RNA cleavage by PIWI Argonaute”的研究成果。他们看清了“RNA剪刀”切割全过程,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即MILI蛋白)的结构以及它如何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这一发现不仅为非编码小RNA的功能奠定了新的基础,也为进一步理解细胞内基因调控和疾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非编码RNA在细胞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尤其是小RNA家族中的miRNA、siRNA和piRNA,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其中,piRNA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类小RNA,主要在生殖细胞中存在,它们负责识别和切割可引起基因组不稳定的有害RNA。通过这一机制,piRNA确保了生殖细胞的基因信息稳定性,对生物的繁衍与进化起着关键作用。

       申恩志教授的研究团队集中在piRNA与PIWI蛋白的相互作用上,以揭示其切割RNA的分子机制。他们采用结构生物学技术,通过对PIWI-piRNA复合物与目标RNA结合的实验,揭示了这个过程中的多个关键中间状态。这项研究采用了"拉链"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piRNA与目标RNA结合的动态过程,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构象变化,最终实现了RNA的切割。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种小蛋白GTSF1,它在piRNA的功能实现中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这一发现为piRNA及其相关蛋白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认知,也为未来研发相关疗法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的成功,标志着在RNA生物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揭示了小RNA家族中较为神秘的piRNA的工作机制,可能对未来的基因治疗、癌症治疗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当前,RNA干预技术已经在病毒疫苗和某些基因疗法中找到了应用,因此更加深入理解piRNA的作用机制,将为推广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该研究的曝光,对于如何利用piRNA及其相关机制来应对遗传疾病、肿瘤等问题的探索将会加速进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看到以piRNA为核心的基因调控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医学和生物技术开辟全新的解决方案。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这支科研团队必定会继续努力,期待他们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更多惊喜。

       该工作主要由西湖大学博士后李之清、博士生许祺奎、博士生仲憬、科研助理张艳、博士生张天翔、博士生应效泽等成员共同完成。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申恩志、吴建平是本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西湖大学黄晶团队、甄莹团队、以及美国杜克大学张钊研究员的大力帮助。同时,感谢西湖大学冷冻电镜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高通量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课题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湖实验室(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浙江省实验室)以及西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课题实施过程中还得到了西湖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大力支持。


申恩志团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6 21: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年重磅!北航国新院首篇Science来啦!


浏览量:30时间:2025-01-11
(通讯员/刘明珠)新元肇启,万象更新,北航国新院传来科研捷报!仿生科学与技术科创中心赵立东教授课题组在热电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这也是北航国新院的首篇《Science》!



1月10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报道了北航国新院仿生科学与技术中心赵立东教授课题组在高储量、低成本、宽带隙热电材料及器件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Quadruple-Band Synglisis Enables High Thermoelectric Efficiency in Earth-Abundant Tin Sulfide Crystals,该工作在硫化锡(SnS)晶体中发现和调控了四个价带在能量和动量空间的协同效应(Quadruple-Band Synglisis),在P型SnS晶体中实现了~48 K的制冷温差及~6.5%的发电效率。通常认为能带间隙在Eg≈6-10 kBT(kB为玻尔兹曼常数)范围内的材料为理想的制冷材料(Goldsmid, et al. Thermoelectric Refrigeration,Springer, 1964.),该工作表明带隙Eg宽达46 kBT的SnS也可作为热电制冷材料【Science 387 (2025) 202-208.】。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1133

北航国新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北航22级刘姗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北航卓越师资秦炳超博士后、北航常诚教授、赵立东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热电转换技术既可基于塞贝克效应实现温差发电又可基于珀尔帖效应实现热电制冷,呈现出热能与电能之间的直接相互转换。因此,热电转换技术既是一种重要的新能源技术又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制冷技术。在双碳能源战略的迫切需求下,开发这种兼顾发电与制冷功能的绿色技术在能源领域愈发重要。热电技术具有体积小、控温精确、可靠性高、响应快速等优势,在深空探测、5G通信和微电子冷却等关键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图1.热电效应:(A)塞贝克温差发电示意图;(B)珀尔帖热电制冷示意图

热电转换效率,包括发电和制冷性能,主要由材料的无量纲热电优值(ZT)所决定。由ZT值的定义式(ZT = (S2σ/κ) T)可知,在给定温度T下,高效热电材料应具备:大塞贝克系数 S(以产生显著的温差电压)、高电导率σ(以减少焦耳热损耗)以及低热导率κ(以维持显著的温差)。然而,这些热电参数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限制了ZT值的提升。如何有效调控这些耦合的热电参数,成为提高热电转换效率的关键。近年来,提升ZT值的策略层出不穷,简概为提高电传输性能或降低热传输性能。长期以来,构筑各种各样的缺陷来降低晶格热导率是一种提高ZT最大值的有效策略。然而,在开发宽温域(扩大ZT温度曲线跨度)和追求器件低功耗(省电)的情况下,引入缺陷的策略就会背道而驰。因此,该团队提出了先寻找本征低热导材料,再提升载流子迁移率的策略【Science 367 (2020) 1196-1197、Science 378 (2022) 832-833】。

2014年,研究发现硒化锡(SnSe)的非谐振效应可实现极低的晶格热导率【Nature 508 (2014) 373-377】。此后,该团队持续挖掘SnSe晶体的独特性质,发现并提出了多能带协同参与的电传输增强机制【Science 351 (2016) 141-144】、三维电荷/二维声子输运特性【Science 360 (2018) 778-783】、调控形变势促进电声解耦【Science 375 (2022) 1385-1389】、基于栅格化策略【Science 378 (2022) 832-833】和晶格素化策略【Science 380 (2023) 841-846】实现近室温制冷。SnSe由一个长期被认为不符合热电特征的宽带隙半导体成为了温差发电和热电制冷的理想材料,使SnSe这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Heremans, JP. The ugly duckling, Nature 508 (2014) 327-328】。

开发SnSe晶体的同时,该团队还专注开发储量更丰富、成本更低、带隙更宽的高性能热电材料。作为SnSe的同族类似物,硫化锡(SnS)(储量丰度:S约为420ppm,Se约为0.05ppm)就是其中一种目标化合物。宽带隙材料一般在非掺杂态为绝缘体,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首先通过生长高质量晶体的方法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再对电子能带结构进行调控提升电输运性能。前期研究揭示并利用了SnS中三个价带之间随温度升高的收敛演变过程(“三价带收敛”,Triple-Band Convergence,如图2A),解耦了有效质量和载流子迁移率的矛盾【Science 365 (2019) 1418-1424】。继而,团队又通过激活SnSe中的三个价带在能量和动量空间中的协同效应(“三价带协同”,Triple-Band Synglisis,如图2B),大幅优化了P型SnSe晶体的近室温热电性能,首次开发了SnSe的热电制冷潜力【Science 373 (2021) 556-561】。由以上研究引出了一个设想:可否通过激活更多的能带开发出能带间隙更大的制冷材料?

本工作聚焦于能带间隙为1.2eV的SnS晶体,通过结合上述三价带收敛和协同,实现了如图2C所示的四价带协同效应。首先在SnS中固溶Se调小带隙,然后再通过引入SnS2以产生更多的Sn空位。Sn空位起到两个作用:1、实现了空穴载流子浓度的大幅提升,将费米能级推至更深价带,激活第四价带;2、Sn空位引起的晶格畸变产生了四价带的协同效应(动量和能量空间收敛,Quadruple-Band Synglisis)。以上描述过程,本工作通过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AC-STEM)、高温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R-XRD)、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太赫兹(THz)光谱测量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等多种表征手段进行了充分交叉验证。



图2.四能带协同示意图:三能带收敛和三能带合并的协同

基于四价带协同效应优化后获得的宽带隙P型SnS晶体,其器件制备表现出优异的热电转换效率。如图3C所示,单臂器件在温差ΔT为480 K时,可实现~ 6.5%的发电效率。搭配N型商用碲化铋的热电制冷器件在热端温度为353 K时,可实现~ 48.4 K的最大制冷温差ΔTmax(图3D)。该研究工作表明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SnS在温差发电和热电制冷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3.四能带协同的SnS晶体与单带、二能带和三能带的SnS(A)PF和(B)ZT对比;(C)P型SnS晶体的单臂转换效率;(D)本工作的SnS基制冷性能与其他硫化物的对比

参与此项工作的有:北航材料学院常诚教授和秦炳超博士后、军科院创新院常超研究员、娄菁博士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拓扑物理重点实验室柳仲楷副教授课题组、北京高压科学中心高翔研究员课题组。此项工作主要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1925101、12225511)、科学探索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450001、52002042、51772012、51571007、12374023、22409014、T2241002)、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JQ18004)、111引智计划(B17002)、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BX20230456)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4M754057、2024M754059)的资助。

北航国新院仿生科学与技术科创中心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利用仿生科学与技术手段,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仿生结构材料、仿生新能源、仿生3D打印、仿生机器人、仿生信息科学等未来颠覆性技术,推动国际仿生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中心由首席科学家江雷院士牵头,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关键科学与技术,依托北航仿生科学的前期影响力积累,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开展面向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打通学科融合屏障,支撑化学、交通、材料、计算机、机械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引智创新和产教融合,促进一批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预期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性成果,产生一批重大科技突破,在国际上开创系列前沿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6 22:37: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工大新校长给力,一年出头国重实验室,科技进步一等奖,国自然项目都拿下了,下一轮双一流稳了很多。另外,个人对前面那位有一点微辞,任上碌碌无为,作为一个以化生药为长的学校,没有抓住和省人医,杭州医学院合作的机会组建医学院 属于非常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6 2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yinsheng 发表于 2025-1-16 22:37
浙工大新校长给力,一年出头国重实验室,科技进步一等奖,国自然项目都拿下了,下一轮双一流稳了很多。另外 ...

浙工大校长也算是浙大外溢,而高翔院士能力的确强,算得上战略科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17:15 , Processed in 0.05472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