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并州柳西

[龙城轶事]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主题贴(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今日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6 13: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6 2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想 把列入修缮规划的城区古建拍上一遍。这些建筑修好好意义重大。套用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一句话: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9 20: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9 2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9 20: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9 20: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6日,校尉营奶奶庙修缮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安装牌楼两侧基座,正殿已初具雏形。据介绍,修缮奶奶庙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除了必要负重支撑物,其余皆尽可能使用原有材料,体现建筑原有的风韵和历史沧桑感。牛晨阳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0 11: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0 1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0 11: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0 13: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真正的工程师楼,绿树掩映的小院。不知道这次教场巷大修改造要推后院墙,能否让这些民国建筑露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0 14: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古建修复后重现光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0 17: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0 17: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48个月……  4年啊 没搞错吧  多达工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2 1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四)
东三道巷:昔日权贵府变身百姓家
6月4日早上,才刚刚7点,太原市东三道巷临街的小店就已经“醒”了,伴随着来往的客人和川流的车辆,争相涌进都市的喧嚣。小巷的背后,喧嚣却戛然而止。在这片古旧建筑里,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民像往常一样保持着恬静的生活节奏。随着东三道巷一带被列入历史文化街区,沉淀在老房子里的故事与文化正渐渐恢复生机。
历史价值
    东三道巷其古味浓厚的四合院和极富时代特色的砖券门楼,体现了老太原人平和宁静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太原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民居的面貌。房屋建筑做工精细,花样繁多,风格各异,代表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高度。
担心日本人轰炸院里修有防空洞
    在永兴路23号院子里,80岁的弓老太太正悠闲地坐在屋檐下,逗着家养的小狗。青砖灰瓦,兽头滴水,还有屋檐下“芙蓉出水”的砖雕,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座房子已经有些年头了。“这一带的老房子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当时住的都是权贵人物。我是上世纪60年代住进来的。房东是阎锡山手下的军官,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去了台湾。”弓老太太是矿机的退休工人,听记者要了解老房子的历史,老人便将自己知道的东西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别看房子有点旧,可是墙壁厚,外面是青砖,里面是土坯,而且屋顶也高,住在里面冬暖夏凉。”老人告诉记者,前些年收拾屋里地面的时候,还挖出过民国时期修造的地道。
    永兴路21号民居在东三道巷北侧的一条小巷里,是这一带保存比较完整的民国建筑,正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均保留完整。厚重的木制大门虽已陈旧,但上面的朱漆仍旧可见。门檐下张口的龙形木雕和院内的影壁说明,房屋原来的主人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果然,现居住于此的一位住户告诉记者,此处曾住过一位国民党军官。顺着住户的指引,在西厢房的北侧,记者见到了一处防空洞的入口。“日本人入侵太原前,阎锡山的军官们担心遭到日本人的轰炸,在自己的院子里都修有防空洞。”该住户告诉记者,院内现在住着五户人家,都是解放后单位分的房子。
与周围的老房子相比,位于东三道巷北侧的4号民居显得有点与众不同。除了大门的修造极为考究外,从正房的修造也能看出端倪:中间三间房屋前廊檐高挑,两侧的廊檐各自收缩,显得主次有序。中间高高的廊檐下有两个精美的木雕龙头,龙头与后面延伸出的梁枋浑然一体,显然是龙身。梁枋上还有贴金彩画,上方是砖雕。记者向院内的住户打听后得知,此处的主人原为民国时期太原兵工厂的一位负责人,“姓张,解放后留在了太原,很多老居民都认识,他也是在这所老房子里去世的。”只是,眼前这座房屋因长久没人居住,已经有点破败。门廊里胡乱堆放着杂物,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凌乱,东西厢房也早已被拆除,变成了二层楼房。只有门口放着的几把颜色棕暗小凳子,在告诉人们这里已久经岁月。
房屋道路处处藏寓意
“得想个法子把大门的吊顶修一下,这么好的装饰不修就可惜了。”永兴路24号民居内,张红军正在和自己的妻子商量着。从1956年入住这里以来,张红军就对这一带的老房子很感兴趣,对每处院落的保存状况和特点都了如指掌。“这一带的老街老巷命名,甚至房子的修造都有很深的寓意。”张红军说,“比如这个院子里正房上面正脊的望兽,昂首向天,犹如朝天鸣吼的凤鸟。还有4号院屋顶的戗兽,都是祥瑞的象征,寓意镇水避火、吉祥好运。”张红军至今还记得,在儿子小时候,有一次给儿子买了一条金鱼。由于正赶上停水,儿子吵闹着非要张红军爬上屋顶,从脊兽口中接水。直到张红军多番解释其只是一种寓意后,儿子才作罢。
    永定路有座不起眼的院门,门楼虽破旧,但门楣匾额上书写的“养云轩”三个字却依旧清晰。由整块板材采用浅浮雕的形式制成,字体工整且很有力度,明显带有魏碑的风格。“养云轩意为养蓄云气的长廊或小屋,实际表现的是一种恬淡的休闲意境。乾隆皇帝曾写诗说,水云养以湖,山云养以室。此处虽然无山无水,但却体现了房屋主人的闲情逸致,想必屋主也是个文化人。”
    房屋如此,就连道路也不例外。东三道巷旁边是永宁路和永兴路,两条路均北起东二道巷,南至东三道巷,长度相同,都是110米。永宁路在1918年开始建造民房,这里曾住着阎锡山军队军需处一位汪姓处长。1931年,他领了军饷后回家,在此地被抢劫。此后为保平安,给这里取名为永宁路。永兴路原本是荒草地,1912年以后,阎锡山军队炮兵司令周岱、34军参谋长阎应禧和兵工厂的一位姜副厂长这三户人家在此建宅,形成道路。他们居住于此,希望永远兴旺,故取名永兴路。
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对往事的记忆
    对于老房子,这里的居民都充满了感情,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们对往事的记忆。
    刘卫平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常常和表哥在墙角挖蕨根,把蕨根洗净后晾在太阳下。对于当时的他和表哥来说,这些蕨根大概就是人参、何首乌一般的珍贵药材。“挖得多的人一连几天都得意洋洋的。”刘卫平说。
    现如今在一家私企从事会计工作的李爱芳也是从小在大院里长大的,其儿时的玩伴是她的堂姐。“堂姐文静,学习成绩好,但就是喜欢给我打小报告。”有一次期末考试后,李爱芳由于成绩不好,将家长通知书藏于大院的青砖下面,被堂姐看到并报告家长。结果可想而知,李爱芳被父母狠狠教训了一顿。心有不甘的她找到表姐算账,并将堂姐打哭。“大伯知道后并没有生气,只是告诉我不应该打堂姐,因为我俩都是独生子女,长大后就是最亲的人。”话虽如此,但每逢堂姐向大人打小报告时,李爱芳仍会去找堂姐算账。后来搬家,堂姐再也没有打小报告的机会,李爱芳也没再打过堂姐。如今,每逢大事,李爱芳总会回到老宅找堂姐商量。
    对于老宅,老人们有着更深的感情。12号民居的外墙是毫无修饰的青砖,烟灰色的墙面上勾勒着白色的砖缝,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修饰。像是格外简洁的欧式立体油画,利落的线条跃然闪动着。现在住在这里的房东是个叫赵桂芳的老人。老人告诉记者,1936年,她家从一个国民党军官手中买下这块地,随后就建起了这个院子。但新房子才住了一年,抗日战争就爆发,全家只好搬回老家避难。直到1946年,全家才又返回太原,随后就一直住到现在。老人的孩子们目前都已成家立业,这么大的宅子现在只住着她一个人。孩子们经常要求老人离开老宅,和他们一起生活。但老人和房子的感情很深,也喜欢这里的恬静,不愿离开,所以只好由儿女们轮流来这里陪护老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2 1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居民盼望尽快修缮老房子
    这些深宅大院原本都是单户,如今几乎每处院落都被分成好几户人家。
    “六子,中午到我们院老王家吃饭,记得带上两瓶酒。”杜鹏是7号院的住户,老王是隔壁的邻居。“平常大家都是这样,不光一个院子里的人关系好,和其他院子的人也处得十分融洽。东家吃饭,西家没人生火,跑到邻居家蹭一顿饭是很正常的事。谁家娃娃被外人欺负了,老邻居们一起出头。”对于这种邻里关系,记者在采访中深有体会:当记者随便进入一处院子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种热情,全然没有对陌生人突然造访的警惕。
    如今东三道巷一带,几乎每天都有周身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年轻人来这里拍照,他们用好奇的眼神抚遍老房子的各个角落。
    永兴路24号民居,青砖灰瓦,雕栏画栋,昔日的建筑似乎风采依旧,但进入里面,老宅看上去更像一个垂暮的老人。老张在这里住了50多年,一天天,一年年,看着这幢老宅不断地苍老、颓败。“你知道吗?这院子里原来并没有这么多建筑。”老张指着院中几处用红砖搭起来的平房说,“上世纪80年代后,许多人家嫌自家空间小,就在院中加盖了住房。”这样的改造在附近的老院子中几乎都存在。
    老张告诉记者,由于此处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所以很多房子会被保留下来。但此话却引起了另外一个住户的激烈反应:“保留?这地方还能住人吗?很多房顶一下雨就漏,说不准哪天就塌了。再说连个下水也没有,就连吃水都是提水吃,上个厕所都得去公厕。”看着该住户渐渐走远的背影,老张苦笑了一下:“她住的时间不长,对这房子没感情。”
    与老张所住的房子相比,7号民居旁边则是一处崭新的仿古院落。“三年前拆掉旧房子重新修的,修的时候文物和规划部门请来了这方面的专家和老师傅,风格和原来的旧房子一样。”在这个经过修葺的院子里,外墙依旧是青砖,屋顶依旧是灰瓦,不同的是,地面铺满整体的青石板,不再是方砖。显然,曾经的老房子在保留旧有风貌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里的居民都期盼着尽快把这些历史民居修缮好,如果这些老房子都能修成这样,那该多好。”老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3 21:25 , Processed in 0.085371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