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小嗯

杭州高等教育及科研学术发展实况【禁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0 15: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大学年终总结提到,西湖大学参建了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不知道哪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0 19:01: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ouxiaer 发表于 2025-2-20 11:14
这么说来,今年都是第4篇CNS咯

这篇文章有点尴尬,第一论文单位是浙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1 10: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特色路径,浙江高等教育补短板显成效

       浙江高等教育又将迎来关键一战。眼下,教育部正在研究新一轮“双一流”遴选标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国家战略,能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已成为衡量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各省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迫切想要补上高等教育短板的浙江,频频发力——2023年初新春第一会,浙江提出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196工程”,为高等教育发展按下“加速键”。同年8月,浙江又召开首次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过去一年,浙江省 委、省政 府逐校审议通过12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一校一策”方案,为高校打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通道。种种信号表明,浙江正探索一条加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特色路径。

       新路径上的浙江高等教育如何扬长补短?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交汇点,高等教育又如何发挥“龙头”作用,释放更多动能?前不久,‌2024年度全国重点实验室确定名单。记者从多方了解到,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四所省属高校牵头申报的4家“全重”位列其中。这也意味着,由我省省属高校主持的“全重”实现“零的突破”。

       “全重”一般由几家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同组建,汇聚国内各个重点学科领域最顶尖的科技创新力量,以国 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科研导向。从公开信息来看,能作为“全重”牵头或参与单位的高校,绝大多数是“双一流”建设院校。浙江四所“双非”省属高校能够牵头申报成功,也正体现了高校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

       例如,温州医科大学的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建设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申报的“全重”,共同建设单位是复旦大学、河南大学。这些共建高校,无一例外都是“双一流”。温医大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重”有新建和重组两种方式,门槛都很高。如想要进入重组赛道,需要牵头申报的高校有该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身为“双非”高校的温医大,正是凭借着原省部共建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和顶尖高校实验室重组中,获得这一“入场门票”。

       但拥有“门票”也仅是获得竞争资格。根据遴选规则,在原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仅有30%的实验室能通过重重审核筛选,申请成功。“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成功获批,表明了温医大在视觉健康领域是全国领先的。接下来,要继续拉长我们的长板。”该负责人说,以共建“全重”为契机,原本“单打独斗”的温医大,有了与上交大、中科大这两家领域内顶尖高校的深度融合的机会,不仅突破更多视觉健康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还能将温州相关产业链的医疗、教育、研究、转化、产业化的“任督二脉”全部打通,提升一个城市的科研创新能力。

        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国家重大奖项,是冲击国家“双一流”的关键核心要素,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补齐高校对科技创新贡献度不足这一短板。“随着由我省省属高校主持的‘全重’陆续落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零的突破,表明我省高校学科硬核实力增强,为加快建设创新强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出更重要的学科支撑和人才聚集优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蓝邓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1 10: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版图悄然发生变革。“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被越来越多的省份视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种关键战术。发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是浙江超常规推进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关键一招。蓝邓骏将高等教育赛道比作高速公路,他解释道,传统高校赛道“车流量”大、其他省份的许多“车”已领先浙江不少路程,浙江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超车”,非常困难。新型研究型大学赛道虽然竞争也愈发激烈,但“车辆”总数相对少,且各省份的出发时间差不多。

       目前,全国已经设立或“十四五”拟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共有8所,其中包含浙江的西湖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据公开报道,2025年杭州还将重点推动筹办“钱塘大学”。这也或将是一所由民营企业捐资创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可以说,在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一赛道,浙江暂时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且走出了社会力量捐资举办大学的特色路径。

       “共性+个性”的政策供给优势,更推动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在新型高校的加速落地。2024年,西湖大学延揽了30位世界优秀科学家加盟。截至年末,该校博士生导师数量达到240人。国际化、年轻化的人才队伍,也创造了19项原创性成果陆续产出并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上。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还有力驱动产业创新,带来颠覆性变革。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14名院士、51名国家级人才汇聚校园。三周两篇《Nature》、获批5个省级科研平台等成果正为学校积蓄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总体来说,浙江已经形成了一种政 府、社会、高校力量多元投入、多元共治的新型高校发展新路径。这对于浙江后续继续培育新型高校、建设高校强省是非常有益的。”叶文明说。

省教育厅党组书 记、厅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1 19:4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特色路径,浙江高等教育补短板显成效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_org.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cid=671128244562430976!!wm_id=cf42572ecac748feb7e1e53454728c8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1 19:4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江大河坎 发表于 2025-2-21 19:40
探索特色路径,浙江高等教育补短板显成效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_org.html?uc_param_str=frdn ...

看这篇文章,浙江农林大学也获批了全重,而且是新增硕博点总数位列全国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1 20: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2-21 10:57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版图悄然发生变革。“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被越来越多 ...

除了西湖大学,钱塘大学,杭州最好再增加1-2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形成杭州及浙江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先发和规模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1 22: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长生 发表于 2025-2-21 20:15
除了西湖大学,钱塘大学,杭州最好再增加1-2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形成杭州及浙江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先发和 ...

需要有人投资。
马云,黄铮,也可能是未来的梁文峰这类杭州出来的互联网大佬他们有意向的话很容易成功,但是目前都看他们志不在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1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600066 于 2025-2-21 22:57 编辑

杭州的六小龙发酵后,
网上的文章已经聚焦到中国的斯坦福==浙江大学,
6小龙中四家创始人毕业于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常年超过5%,位居国内第一,
至今有351位浙大校友控制着311家上市公司等等。。。。。
可以说杭州的科创发展跟浙大息息相关。

倒不是说其它大学不重要,关键是一所好的大学对城市的发展太重要了,
我一直有个自己的想法,就是抓重点前沿大学,
我在想如果把钱塘大学未来10年投进去的四百亿砸向西湖大学,
国际最顶尖也是有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09: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2-22 11:15 编辑
600066 发表于 2025-2-21 22:47
杭州的六小龙发酵后,
网上的文章已经聚焦到中国的斯坦福==浙江大学,
6小龙中四家创始人毕业于浙江大学 ...


平台多几个有好处。   西湖大学已经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了,未来可以凭借发展的影响吸引资金和人才,省市也有财政资金支持。  那些有意向捐助教育而又没有想法自建大学的可以考虑西湖大学。钟也捐赠过西湖大学。

新建一所大学,能拿出数百亿的屈指可数,也只有钟这个级别的才能独自支撑得起,就像虞荣仁一样,他自建一所,有自己的所属感、成就感和贡献感,如果机制好,科研转化也能优先反哺自己的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再说,这种事肯定是看企业家个人意愿,应该鼓励和赞赏这种意愿和善举,鼓励不同方式的实现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13: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山老妖怪 发表于 2025-2-22 09:49
平台多几个有好处。   西湖大学已经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了,未来可以凭借发展的影响吸引资金和人才,省市 ...

你说的没毛病,完全赞同,我也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现在大国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对手不可能再给你几十年的时间再来发展教育才来竞争,
普及型教育不是不重要,而是现阶段国家最需要高精尖大学来提升国力,特别是像浙大这类基础科研做得不错又能把科研转换成科技生产力的头部大学。
我说把4百亿转投给西湖大学或浙大可能效果更好只是假设,现实中不太可能。

就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通俗点用旅游来对比办大学,
别人可能喜欢集邮式多去一些地方,
我喜欢去过喜欢的地方反复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20: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江大河坎 发表于 2025-2-20 19:01
这篇文章有点尴尬,第一论文单位是浙大

一作是2019级浙大-西湖联培项目的学生,那时候还没获批博士点,毕业要求有浙大第一单位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20: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航国新院樊瑜波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各向异性细胞引导抗粘附丝素涂层的脱细胞膜修复硬脊膜新方法



2025-02-19

(通讯员/李沐蓉)2月1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报道了北航国新院医工交叉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樊瑜波教授团队在新型硬脊膜修复材料领域的最新成果:Janus decellularized membrane with anisotropic cell guidance and anti-adhesion silk-based coatings for spinal dural repair,该研究开发了各向异性细胞引导抗粘附丝素涂层的脱细胞膜修复硬脊膜新方法。樊瑜波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航国新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872-0

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T2288101等资助下完成。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是保护脊髓、防止脑脊液泄漏和硬膜外粘连的关键组织。然而,在脊柱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导致脑脊液泄漏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至32%。目前,临床上用于硬脊膜修复的材料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来源有限、降解速率与组织再生不匹配、易引发炎症和硬膜外粘连等。开发一种力学特性适宜、既能促进硬膜再生又能抑制硬膜外粘连的新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

樊瑜波教授团队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Janus小肠黏膜下层(SIS)膜材料,通过在SIS表面涂覆丝素基水凝胶涂层,实现了对硬脊膜修复和防止硬膜外粘连的双重功能:内层丝素蛋白(SF)和甲基丙烯酰化丝素蛋白(SilMA)复合(SFMA)微沟槽涂层可引导细胞定向生长,促进硬脊膜再生;外层的甲基丙烯酰化透明质酸(HAMA)和SilMA复合涂层则能有效抵抗蛋白吸附和细胞粘附,抑制硬膜外纤维化粘连(图1)。



△图1.硬脊膜再生的Janus小肠黏膜下层(SIS)膜的设计与制备

为了使SFMA微槽涂层吸水后结构稳定,研究采用水蒸气热处理工艺。如图2所示,与未处理的微槽涂层相比,经过水蒸气处理后的SFMA微槽涂层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其力学和结构稳定性有显著提升。



△图2.水蒸气退火提升了SFMA微槽涂层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SFMA微槽涂层和SFMA改性SIS基底之间的结合强度最大,同时水蒸气退火后的SFMA微槽涂层与未经处理的涂层相比结合强度有所提高。结果表明光固化反应的共价键和水蒸气处理介导的β-折叠物理相互作用协同提高了SFMA微槽涂层和SIS基底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



△图3.光固化和水蒸气退火处理增强了SFMA微槽涂层和SIS基底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

该研究采用SD大鼠动物实验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微沟槽的稳定性以及与组织整合情况。如图4所示,在植入后28天微沟槽的结构开始崩解,大量宿主细胞分布在微沟槽内,且SFMA微沟槽表面和SFMA-SIS表面均显示出类似的纤维囊形成,微沟槽涂层与宿主组织整合良好。SFMA微沟槽表面和SFMA-SIS表面均以Arg-1阳性巨噬细胞为主,证实了SFMA微沟槽涂层类似于生物活性SIS膜,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



△图4.SFMA微沟槽涂层与宿主组织整合良好,并促进了M2型巨噬细胞极化

组织学评估显示(图5),在植入14天后,HAMA-SilMA涂层表面作为保护性屏障,与宿主组织明显分离并有效阻止了宿主细胞和组织的侵入,进而减少组织粘连的程度。HAMA-SilMA侧的巨噬细胞显示出更高的M1表型,且显示出更薄的纤维囊和更低的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表达。



△图5.HAMA-SilMA涂层抑制了组织内生长,并减轻了纤维化形成

该研究采用椎板切除术模型来制造硬脊膜缺损,以评估Janus SIS膜在体内的治疗效果(图6)。通过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可以看出Janus SIS组的硬膜缺损区域观察到连续的新生成胶原组织与正常硬膜组织高度相似。



△图6.在大鼠脊髓硬膜缺损模型中,Janus SIS膜显著增强了硬膜的原位再生

综上所述,该研究为硬脊膜修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物材料解决方案,同时为开发具有仿生结构和功能的Janus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Janus膜材料的设计理念和制备方法有望在其他软组织修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修复策略。

耕耘数载,探索不止,北航国新院瞄准医疗技术前沿,用科技为生命健康护航,以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21: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电杭研院韩根全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杭州研究院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迪)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西电杭研院)韩根全教授课题组在铁电场效应晶体管(FeFET)存储和存算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Low-power Edge Detection Based on Ferroelectr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

文章第一作者是西电杭研院陈佳佳副教授,在铁电材料器件、相关物理机制以及芯片应用方面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该工作基于FeFET创新实现了一种新型边缘检测硬件系统,通过匹配单值段同化核(MUSAN)方法,集成于FeFET NAND阵列中,摆脱了传统边缘检测方法对复杂硬件和模数转换器(ADC)的依赖,实现了低功耗、无ADC和高精度的边缘检测。



边缘智能是一种让设备或传感器在本地直接处理数据并做出决策的技术,能提高效率、快速响应,同时保护安全和隐私。图像边缘检测是它的一个重要应用,常用于智能安防、交通和制造等领域。

传统的边缘检测方法计算复杂,耗电多,效率低,不适合资源有限的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基于FeFET芯片实现了一种新的算法和特征匹配技术,硬件设计简单高效,不需要复杂的卷积计算,也不依赖ADC。通过简单的接口,系统能直接通过电流信号来区分信息,大大降低了功耗和硬件复杂度。

实验表明,该系统在每次操作时只消耗极少的能量(~10 fJ),却能高效完成图像边缘检测,且精度稳定。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减少了硬件占用和计算复杂度,为边缘计算提供了低功耗的解决方案。

团队表示,这一成果为解决边缘智能功耗和性能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对物联网设备和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开发有重要影响。未来,该课题组将进一步优化硬件架构,并探索更多基于FeFET技术的应用。这项突破为边缘智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电杭研院韩根全团队(智能芯片与微系统实验室)针对各类智能芯片和微系统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团队首席科学家是郝跃院士。团队拥有20多名青年教师,包括国家级(含青年)人才9名和一名外籍全职教授,70%以上的团队成员具有长时间的海外研学经历。团队成立以来已经和国家电网、国企半导体检测公司、陕西空天动力等超过10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或者密切的合作关系。团队具有存算芯片、电路设计、智能感知与功率器件等多个学科背景,欢迎开展国际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522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2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动能涌动,高校里“长”出新质生产力


杭州日报

2025-02-08  


寒假还没结束,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就“跑”起来了,特别是其下属的HIAS科创园,已人来人往、喜讯频传。
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近日,记者走进HIAS科创园,探访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创热土,倾听“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奋进2025最强音。

HIAS科创园

科技领航

一束光点亮千万产值

“我们将成为杭高院在大走廊孵化的第一家规上企业,年前就开始走申报流程了。”HIAS科创园五楼,杭州高谱成像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谱成像公司”)大门口张贴着横批为“千秋大业”的新春对联,洋溢着喜庆与豪情。总经理马强告诉记者,在杭高院的支持推动下,公司于去年5月落户城西科创大走廊,新场地总面积超1200平方米,年产值已达数千万元,“今年预计还将大幅增长,现有的办公场地已经不够了。”
勘探矿物、识别水质、分辨物品……用一束光来探测分辨万物,是高谱成像公司的核心技术,也是该公司亩均产值超千万元的秘诀。
走进公司展厅,各式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精密产品琳琅满目。“不同的物质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各有差异,因此会呈现出独特的光谱信息。”马强介绍,光谱信息是物质的“指纹”,“高光谱成像技术就是利用能捕捉每个细微‘指纹’的‘眼睛’,精准辨别出该物质。”


高谱成像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做相关实验测试

听上去简单,但要将原理转化成技术,再落地成推向市场的产品,路途曲折。人才是“第一资源”,公司创始人、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潘明忠博士,是科创“主心骨”。他在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深耕近20年,精通高光谱成像关键技术以及高端光谱仪器设计技术,“光线条件、角度、视场等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实验或许只需要无数次尝试中成功一次,但成熟产品需要百分之百的正确率。”
有了科创核心动力,又有杭高院的平台支撑和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政策赋能,高谱成像公司快速将光谱视觉技术由实验室研究阶段转向产业化应用阶段,已陆续推出高光谱水质监测、自动分选、高精度色彩检测等解决方案,真正成为高校“长”出的新质生产力。

政策扶持

百万资金加速成果转化

出了高谱成像公司大门往楼下走,杭州牧语工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语工场公司”)也迎来了新年的忙碌。杭高院智能学院教授、公司创始人徐常亮刚接到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的电话:“概念验证项目的政策支持这几天就要下来了,让我们留心下。”
今年伊始,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布第一批优秀概念验证项目支持名单,25个项目从近百项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获百万政策资金支持,牧语工场公司带来的“建构专属知识库、打造多模态智能体项目”就是其中之一。“简单来讲,就是让AI不仅能理解文字,还能处理图像、音频甚至视频信息,并通过不断强化学习,成为用户的个人助理。只需一个指令,AI就能根据用户习惯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徐常亮解释道。
去年,牧语工场公司研发的“AI小客服”项目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已与服务合作伙伴签下了400万元的合同订单。今年,公司将研发重点转向视频自动化生产。“让AI成为视频剪辑的操刀手。”徐常亮表示,这一项目极具商业价值,如可批量生产电商产品的展示视频,自动生成短剧等,“目标是到4月能实现日产1万条视频的能力。”
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政策支持,成了牧语工场公司新年的第一剂“催化剂”。办公室里,六七名员工正忙碌着,有人负责前端构筑算法、收集数据,有人负责内容审核和运营。“人手还是有点紧张。”徐常亮坦言,待支持资金到位,公司将考虑扩大规模。


国科大杭高院双浦校区的建设如火如荼

创新动能涌动,更多高校里的新质生产力在孕育。距离HIAS科创园数公里处,杭高院双浦校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占据C位的是图书馆,这边最高的楼是科创中心及国际交流中心。”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指着沙盘介绍。预计到2027年,这里将建成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进一步推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从科创园放眼整个城西科创大走廊,亦是活力满满。“按照浙江省新春第一会精神,我们正围绕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工作部署,谋划集概念验证、小试中试、项目落地、公共技术服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于一体的实体化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通过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转化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应落尽落、能转尽转,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11:57 , Processed in 0.042232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