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3-11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anzpf813 于 2021-3-11 16:45 编辑
新加坡的模式对中国来说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一个城就是一个国家连个郊区都没有。从合肥开车去汤池泡个澡的距离就出国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是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过来的。文化基因里面讲的是就是自给自足的道德和宗族情感。
转变成工业社会之后依然想要的是全系列全产业的自主制造。
这和一个诞生之初就是商贸文明的城邦完全不同。
我也说了城市本质就是利益和冲突的矛盾体。新加坡城市是不堵车,因为拥车证直接卡死了需求呗。
公共交通从效率上是高效了。但总有人是真的很累想坐着,大包小包的不好意思打扰别人,或者女同胞生理期真的不想社会性被迫让座或者讨厌电车痴汉
还有他的组屋制度,这种在中国连公租房都要摇号根本就是有心无力的事情。人口基数几何级的增长,资源分配的过程就是个利益和冲突的矛盾过程。
还有,社区食堂在合肥也是有的。18年推广了不少。我母亲在里面还办过卡充了钱。只是刚开始还在探索阶段,PPP模式的好像,不挣钱倒闭了。
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也不一样。
新加坡的是因为城市没有农业土地,导致农产品肉蛋的价格非常昂贵,面包和牛奶价格比伦敦还高。饭店价格也贵,ZF对烟酒再课重税,是价格倒逼社会建设小贩中心的。
因果不要搞错了。
中国现阶段想学的明显是日本。尤其是城市群协同。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日本的城市摊的极大,因为超级大量的居民区是低密度的独栋。跟中国这种十几层高的小区不一样,车辆会在早晚以超高的密度上路引发明显的潮汐式车流。
至于什么车辆都是擦肩而过的老城什么的我不同意
因为车辆的路线取决于你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而城市的功能区,也就是简单的说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这三者的位置、组合应该得到很好的人为设计和刻意的规划。
多中心,组团化发展没问题。但是组团组团,首先要有黏性和韧性才能组成团,不然就是一盘散沙。
怎么保持城市的黏性?
或者说,最简单,最基本的。合肥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是什么? 就是要破除拆除孤岛。打通隔阻。
破除政务区孤岛,破除滨湖孤岛,破除老城孤岛。交通阻隔就是第一步啊。物理状态都不能联通,谈什么破除。谈什么组团。
或者说,在中国,一座城市的发展,受决策层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甚至是违背科学规律的也是有可能的。 |
|